📖 ZKIZ Archives


董秘 玩轉移動互聯時代

http://www.xcf.cn/newfortune/texie/201404/t20140416_571963.htm

  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在改變著個體之間的聯絡方式及信息獲取渠道的同時,更是刷新了充當著上市公司與監管部門、投資者、資本市場之間多重「橋樑」的董秘的工作方式,無論是投資者關係管理、危機公關處理、輿情管理還是圈子交流都面臨著革新。

  新媒體的普及在給董秘工作帶來便利的同時,投資者關係管理模式的升級也對他們的職業技能和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不用說過去十年,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逐步發展和成熟給董秘的職業角色及生存環境都帶來了巨大的變化。隨著董秘在公司內的作用和話語權的提升,市場流動性的加劇,其市場價值也得到充分的體現,十年間薪酬水平整體實現翻番。但權責雙向增長,董秘的權責不平衡依然未有太大的改善。

  本刊研究員 吳瑤/文

  自1994年上市公司董事會秘書(簡稱「董秘」)被確定為公司高級管理人員,董秘群體的職業生涯已經走過了20年,新財富金牌董秘評選也迎來了第10個年頭。在這個過程中,董秘的職業角色及生存環境都不可避免地發生著變化。資本市場與上市公司的逐步成長讓董秘的工作強度迅速提升。股權分置改革、中小板、創業板的先後推出及迅速崛起,三地上市的實現,都對董秘的專業性及流動性產生了巨大的衝擊(附文1)。

  而移動互聯時代的到來,在改變著個體之間的聯絡方式及信息獲取渠道的同時,更是刷新了充當著上市公司與監管部門、投資者、資本市場之間多重「橋樑」的董秘的工作方式,無論是投資者關係管理、危機公關處理、輿情管理還是圈子交流都面臨著革新,董秘正經歷著網絡化生存的考驗。

  從好的一方面來看,各類平台的湧現,讓董秘及公司的品牌建設擁有了更多的渠道。而從另一方面來看,它們也加速和擴大了類似「增發門」、「捐款門」「烏龍指」等危機事件的負面影響,對董秘的日常工作和專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移動互聯時代,董秘如何生存?

  更高的職業技能要求

  董秘老劉,從證券事務代表做起,從業超過10年。老劉表示,10年前每天除了接到幾個諮詢電話,基本上沒有什麼投資者接待的工作,輿情管理也僅限於與幾家主要的平面、電視等傳統媒體保持聯繫。可如今,不管是資本市場的發展,還是投資者關係管理的模式變化,都對董秘的素質及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對接、利用好各種社交平台更成為了董秘們不可或缺的新技能。如下的工作場景幾乎成了每個董秘日常工作的真實寫照。

  不難看出,移動互聯時代,投資者對上市公司的關注途徑更加多樣化,電話、現場調研、深交所和上交所規定的投資者互動平台「互動易」和「E互動」,微博、微信、網站App等新媒體平台都均廣泛運用,董秘與資本市場的互動可以說實現了無縫對接。

  投資者關係互動平台提供的數據顯示,2013年,所有上市公司被提問總量達到了近53萬,被提問最多的上市公司五糧液(000858),問題數量達到了5017條,去掉節假日,平均每天提問超過20條。本次《新財富》董秘調查顯示,有42%的董秘表示公司有使用新媒體(如微博、微信等平台)與投資者進行互動。這些都要求董秘在對外溝通中,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以及靈活的應變能力 。

  隨著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多,投資者關係管理的要求也一直在提高。上市公司董秘除了需及時掌握公司的經營狀況、戰略規劃和相關的法律法規,如何讓投資人更準確、及時地瞭解公司發展的真實情況成了工作的重中之重。特別是在市場低迷或有重大事項發生時,以合適的方式、恰當的措詞披露信息或回覆質疑,對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與此同時,隨著資本市場體系的完善,公司整體上市成為趨勢,融資併購的力度和頻率都顯著提升,董秘把握資本市場的能力備受看重。有董秘表示:「在當前嚴峻、複雜的經濟環境中,企業要做到超常規、跨越式發展,必然要主動、積極把握市場機遇,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董秘具有較強的併購及資本運作能力,協助公司實現階段性戰略目標。」

  針對本次評選投票人分析師的調查顯示,78%的分析師認為除需具備財務、法律等相關專業知識外,優秀的董秘還要熟悉本公司所處行業的背景及專業知識,對公司的情況有全方位的理解及掌握;高標準的職業操守排在第三位,具有專業知識的,能夠真實反映公司內部情況的董秘才是分析師心目中的好董秘。而在溝通方式上,除了前幾年的現場調研、電話電郵外,微信也日益在分析師與董秘的交流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附文2)。

  更高的執業風險

  在《新財富》的調查中,所有參與評選的董秘均表示,新媒體對其工作有所幫助,具體表現在與投資者和工作周邊人群的互動更直接便捷、在危機事件中能讓信息發佈更及時、有助於提升上市公司的形象。然而,相對的,身為上市公司發言人的董秘,一言一行受到各方關注,作為各種圈子的交互因子,其言論借由各種新舊媒體平台以數倍於前的速度傳播,這讓董秘的執業風險也隨之提升。

  一方面,監管部門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時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深滬交易所均推出了信息披露直通車,上市公司開始通過電子化系統自行登記公告進行信息披露的工作,交易所不再進行事前審核,而是由上市公司直接進行信息披露,交易所事後監管。對此,董秘們普遍表示,信披壓力增大,公司內部的披露程序也因此更為嚴格,在規則及文字方面都是推敲再三才做披露。直通車實行後,上市公司需要為信息披露真實性、準確性和規範性負全部責任,出現錯誤或遺漏等情況雖然可以進行及時補充和發佈更正公告,但是一次到位的信息披露更能塑造公司盡責、嚴謹、誠信的市場形象。

  不僅如此,很多董秘表示,如何把握信息披露的尺度,確保及時、專業地回覆各個新媒體平台上的提問,成為投資者關係管理中的一個難點。信息披露義務人在公司網站及其他媒體發佈信息的時間不得先於指定媒體,因此,董秘在新媒體平台上發任何內容都需格外謹慎。一定程度上,董秘在這些平台上的言論代表的不再僅僅是其本身的專業能力,同樣還有上市公司的整體素質。2013年,中央商場(600280)董秘與分析師在微博的衝突一度成為圈內人關注的焦點,連帶其所在上市公司也受到了負面影響。

  而新媒體時代的危機事件,更成為了考驗董秘的關鍵時刻。負面消息的傳播速度通常更快,董秘的個人表態有可能在數分鐘內被各方投資者關注,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加劇市場波動,甚至違反證券法對信息誤導的規定。在本次董秘調查中,50%的受訪者提及了「光大烏龍指」事件。由於應對不當,光大證券(601788)董秘梅鍵不僅被證監會責令改正並處20萬元的罰款,並在被處罰當日離職。董秘們普遍表示,身為上市公司的對外窗口,要對說出的每一句話負責,每天都「如履薄冰」,只能謹慎再謹慎。

  對董秘來說,降低這種風險的第一步是從源頭做起,在公司內部建立一套健全的信息控制制度,保證董秘第一時間瞭解公司內部發生的大事,作出及時準確的披露,並在關鍵時刻消除負面影響,避免更大的損失。有董秘介紹,除了積極參與內部各種會議瞭解公司的運營情況,以及向董事和高管人員宣傳規範化管理及危機管理的基本常識,其還在下屬單位或部門指定了兼職的信息披露員,發生任何大事除了向主管領導匯報還需對董秘報備,由董秘來判斷是否需要披露。

  與此同時,以300位入圍董秘為目標的調查結果顯示,有25%的董秘所在上市公司聘請了第三方公關公司負責輿情監控、危機公關及媒體聯繫等工作。這一做法不僅有助於在信息氾濫的時代背景下更好地進行輿情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董秘的執業風險。

  責權雙向增長

  多重的溝通渠道在為董秘工作帶來一定便利性並增加職業風險的同時,也加重了其工作壓力:工作時間要面對投資者的電話、郵件、微信、現場調研;下班之後還會通過種種渠道和平台不定時收到來自媒體、個人投資者或機構投資者的諮詢,可謂是24小時全天候待命。這一事實是否加劇了董秘的責權不平衡?

  《新財富》2014年的調查顯示,認為責權處於平衡狀態的董秘達到了54%,但是仍然有42%的受訪者認為董秘的職責大於權力,後者中更有7%的董秘認為職責遠遠大於權力。對比2005年第一屆新財富金牌董秘評選時的調查,當時董秘的責任與相對應的權力不成正比,實權派佔少數,董事會秘書屬於典型的「弱勢」職群。但十年來,董秘職群的職責和權力呈雙向增長,致使整體的責權平衡狀態並沒有太大的改善(圖1)。

  為了保證董秘能有足夠的權力履行職責,監管部門一直致力於提高其在公司中的地位。深交所和上交所在修編新的《股票上市規則》時,都要求董秘必須由所在上市公司的副總兼任。本屆調查中,有84%的董秘兼任董事長、總經理、副總經理、副總裁、財務總監、投資部負責人、人力資源總監等職位,實權董秘的比例比往年明顯提高(圖2)。據統計,目前中小板的董秘中,96%由董事、副總經理或其他高級管理人員兼任,創業板中的兼任比例達到了87%,深、滬市主板中的兼職董秘比例也分別達到了50%及49%。兼任實權職位後,董秘能夠更深入地參與公司管理,更方便開展工作。

  針對本屆入圍董秘的調查顯示,46%的董秘直接兼任了財務和法律方面的工作,37%的董秘直接負責投融資工作,而行政、科研技術、戰略、人事甚至銷售都出現在董秘的兼職範圍之內。雖然董秘兼職可以更好地瞭解公司內部的情況,但是其職責也無疑成倍增長,需以一己之力承受扮演不同角色的工作壓力。雖然有團隊的支持,但依然有許多事情要親力親為。有董秘建議:「做兼職董秘當然好,但是職責會更多,建議監管機構根據每家公司的不同情況進行衡量,當公司達到一定規模後,董秘的工作最好由專職董秘負責,以保證信息披露等董秘基本工作的質量。」

  與此同時,隨著董秘工作對上市公司的規範化管理及為資本市場的形象塑造越來越重要,同時上市公司違規成本在監管趨嚴的壓力下成本的逐漸提高,大部分上市公司高管層對董秘的工作也越來越理解和重視。本屆評選的調查顯示,84%的董秘表示自己在公司內部具備職業上升空間。

  不過,也有董秘表示,董事長或管理層對董秘的角色定位仍然止步於「監督者」和「糾錯者」,薪酬在高管中墊底。董秘團隊的成員人數從另一個方面體現了公司對董秘工作的重視程度。本次調查中,團隊人數最多的蘇寧云商(002024)的董秘任峻,領導著16人的團隊,包括1位證券事務代表及15名證券事務助理,分別負責公司治理、投資者關係、行業分析、投融資工作等。相比之下,一部分公司雖聘有1-2位證券事務代表,但是證代還要兼任董秘的工作,團隊人手得不到保證。一位中小板的董秘介紹,其升任副總經理時就曾面來自公司內部的壓力,但因有明確的規定,副總職位才得以通過。可見,董秘的整體生存狀態雖然在穩步提升,但是還存在冰火兩重天的兩極情況。

  薪酬十年翻倍

  所謂壓力與機遇同在,雖然董秘的職責越來越重,但是隨著這一職位在公司內作用和話語權的提升,市場流動性的加劇,董秘的市場價值也得到充分的體現。過去十年,董秘職群的平均薪酬已經翻了一倍有餘,董秘對薪酬滿意程度也在持續走高(圖3)。

  2012年公開披露薪酬的2370家上市公司中,董秘的平均年薪為35.23萬元。2005年,全年在職且公開披露薪酬的384家公司中,董秘的平均年薪僅為15.41萬元。再深入細分,2013年,主板上市公司董秘的平均年薪為38.9萬元,中小板董秘為32.74萬元,創業板董秘的年薪稍低,但也達到了27.48萬元。本次評選的調查結果顯示,87%的董秘表示其薪酬處於所在上市公司高管層的中等及以上水平,有10%的董秘稱薪酬已處於本公司高管待遇的最高級別。

  不過,由於上市公司情況的千差萬別,雖然整體而言董秘的薪酬在過去十年不斷攀升,但依然有10%的董秘薪酬在10萬元以下,且高低薪酬間差別巨大(圖4)。取極值來看,平安銀行(000001)董秘李南青383萬元的最高年薪與如意集團(000662)董秘譚衛的2.76萬元,差距高達138倍,也反映出董秘在公司內部的地位差異。

  事實上,在每一屆的董秘調查報告中,都有董秘反映自己並未獲得與本身高管地位相匹配的薪酬待遇,有些董秘的薪酬在本公司只相當於部門經理等級。一位國企董秘表示,雖然董事長對其工作很支持,但薪酬福利實在不盡如人意,國企制度下也不可能針對一個人有特殊安排,所以目前的情況很難改變。

  對於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欲查看其他資本圈精英評論,請掃瞄版權頁二維碼,下載並登錄「新財富酷魚」和我們互動。

  

  附文1:高流動性依舊

  最近十年,中國資本市場影響董秘生存環境的大事件之一,是中小板和創業板的迅速崛起。 自2009年IPO重啟至2014年2月的5年間,A股市場936宗IPO中,主板僅有110宗,中小板和創業板則分別為446宗及380宗。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形成讓董秘職群迅速擴容的同時,也為董秘的流動提供了廣大的空間。有董秘表示:「中小板和創業板的推出後,整個利益格局都不一樣了,董秘的流動性得到了飛速提高,這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董秘職群的價值觀。」

  董秘的流動性在2011年達到頂峰,接下來的兩年稍有回落。2013年,共有312家上市公司的318位董秘離職,比2012年降低了5%,但依然超過2009和2010年的離職數量(附圖)。其中更有6家上市公司在一年之中兩度更換董秘,它們是四海股份(000611)、四川雙馬(000935)、大富科技(300134)、

  兩面針(600249)、南紡股份(600250)、 *ST聯華(600617)。2013年任職期限最短的董秘是*ST聯華的董秘白若熙,在上任僅9天後即因個人原因辭去董秘和總經理的職位,並在5個月後一併卸任董事職位。另外,有9位董秘是在發生違規情況後離開公司。

  

  附文2:董秘社交經

  移動互聯時代,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開通了實名認證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在服務顧客的同時宣傳公司理念,既可以即時互動,增進投資者對公司的認識,又以生動的方式維護了投資者關係。微博由於公眾性和傳播性更加顯著,被許多上市公司當作「永不閉幕的新聞發佈會」。

  在此次新財富的董秘調研中,56%的受訪者表示所在公司有專門的新媒體傳播策略,27%的董秘表示公司已開通了官方微博,並有60%的企業設有專職人員進行相關平台維護,其中約三成企業的官博設有2-5名專職人員,而更有8%的企業擁有5人以上的團隊負責新媒體傳播事務; 另外,還有5%的企業則引入了第三方的專業機構打理新媒體相關事務。

  注重私密

  作為上市公司發言人的董秘,自然也在生活和工作中與各種新媒體平台有全方位接觸。新媒體在給董秘的「外向型」工作提供著便利的同時,也為董秘的圈子提供了便捷交流的空間。

  不過,作為公司信息「披露出口」的董秘身份敏感,所以相比於微博等公眾關注平台,董秘自身則傾向於更為私密的微信平台。在本次董秘調查中,微信是最受歡迎的新媒體平台,75%的董秘表示經常使用。接下來依次是QQ和微博,各佔42%和23%(附圖)。而從發佈的內容來看,行業資訊最多,高達36%,其餘則為生活記錄、心靈雞湯和所在企業的相關諮詢,比例基本相當。

  不過,即使在微信上,董秘也需時刻保持一定的警惕性。曾有董秘笑談,微信剛興起時她就興致勃勃地下載註冊,經常在上面瀏覽家人朋友的動態。有次去北京出差,工作結束在首都機場候機準備返程時,晚霞從落地玻璃窗映照進來,一時有些感慨,拿出微信拍照上傳心情:「終於要回家了,看來以後要經常奔波於北京深圳之間了。」沒多久,就有小夥伴回覆了:「是不是公司又有併購大項目啦?」看到這條回覆,為了避免出現信息披露的漏洞,該董秘無奈地刪除了這條微信,回歸「潛水」生涯。

  鍾意圈子

  董秘們最鍾意微信的圈子功能,由於圈子的組成都是基於地域、愛好、興趣等屬性,人群的相似度更高,因此不僅信息內容會更為集中,而且不少情況下,圈內人傳播的消息可能比從權威媒體得到的消息更讓人信服。

  董秘之間就組成了很多的圈子。通過交易所組織的董秘培訓班、監管機構年度會議、董秘協會或上市公司協會組織,還有日常工作接觸,大部分的董秘都能結交到相當數量的同行,從而按地域或行業組成不同的微信群。再加上董秘工作中接觸到的投行、分析師、機構投資者、律師事務所代表、會計師事務所代表、監管機構相關人員、財經公關代表、媒體記者及股東單位等周邊同事,微信群儼然成了董秘人脈圈的移動網絡版。

  《新財富》的董秘調查顯示,在董秘的微信群中,同學朋友圈佔比最高,達到32%;其次為本地董秘群,佔比30%,受訪的董秘中,董秘群人數最多的達200人;第三為親友群,佔比18%;媒體群佔比16%,排在第四位,最高群成員數達到96人;另有4%的董秘表示還有同事群、投資者群和投資交流群,都是被在日常工作中結識到的人群拉進去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7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