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發佈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報告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土壤總超標率為16.1%,其中耕地土壤點位超標率更是高達19.4%。
全國土壤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從土地利用類型看,耕地、林地、草地土壤點位超標率分別為19.4%、10.0%、10.4%。
此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始於2005年4月,2013年12月結束,在我國尚屬首次。調查範圍為中國境內(未含港、澳、台地區)的陸地國土,調查點位覆蓋全部耕地、部分林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建設用地,實際調查面積約630萬平方公里。
從報告信息來看,重金屬鎘的點位超標比例佔到全國所有調查點位的7%,居調查的所有污染物之首,鎘被正式確定為中國土壤的首要污染物。
據新華網報導,國家環保部相關負責人稱,此次調查中選擇確定污染物的原則:一是影響農作物產量和品質的污染物;二是對人體健康有害的污染物。調查的污染物主要包括13種無機污染物(砷、鎘、鈷、鉻、銅、氟、汞、錳、鎳、鉛、硒、釩、鋅)和3類有機污染物(六六六、滴滴涕、多環芳烴)。
與「七五」時期的全國土壤環境背景值調查數據相比,土壤中的鎘含量在全國範圍內普遍增加,在西南地區和沿海地區增幅超過50%,在華北、東北和西部地區增加10%—40%。
財新網介紹,鎘是一種銀白色有光澤的重金屬,主要與鋅礦、鉛鋅礦、銅鉛鋅礦等共生,在焙燒上述礦石及濕法取礦時,被釋放到廢水廢渣中。如開礦過程及尾礦管理不當,鎘就會由水源進入土壤和農田,然後通過食物、水等途徑進入人體。鎘在肝、腎部長時間積累後會嚴重損壞腎功能,導致人體骨骼生長代謝受阻,從而引發骨骼的各種病變。有研究表明,中國南方某些鉛鋅礦區域中,人群癌症高發率、死亡率與土壤鎘含量、鎘超標大米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據南方週末網早前報導,我國曾出現多起鎘污染事件。2009年8月湖南瀏陽湘和化工廠鎘污染事件,當地村民多人出現鎘中毒症狀,事發後,當地政府對污染區內的農作物實行收購、集中銷毀「以免有毒糧食蔬菜流入市場」。2013年5月22日,廣東省公佈查獲的31批次鎘超標大米,大米原產地涉及廣東、廣西、江西、湖南;5月23日,廣東省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再次公佈廣東8市抽檢的2182批大米中,120個批次鎘超標。
公報指出,從污染分佈情況看,南方土壤污染重於北方;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部分區域土壤污染問題較為突出,西南、中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範圍較大。
公報還對典型地塊及其周邊土壤污染狀況進行了統計。這些典型地塊包括重污染企業用地、工業廢棄地、工業園區、固體廢物集中處理處置場地、採油、採礦區以及幹線公路兩側等8種典型地塊。土壤點位超標率最高的三類典型地塊依次為重污染企業用地(36.3%)、工業廢棄地(34.9%)和採礦區(33.4%)。工業園區是29.4%,固體廢物集中處理處置場地是21.3%,採油區是23.6%,污水灌溉區是26.4%,幹線公路兩側是20.3%。
究竟是何種原因造成我國土壤污染?據新華網報導,國家環保部相關負責人稱,我國的土壤污染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長期累積形成的,工礦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排放的廢氣、廢水、廢渣及汽車尾氣排放嚴重污染周邊土壤。而農業生產活動則造成耕地土壤污染,污水灌溉,化肥、農藥、農膜等農業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和畜禽養殖等,是導致耕地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另外,自然背景值高是一些區域和流域土壤重金屬超標的原因。
然而,此次調查並沒有給出全國土壤污染面積的具體數據。據前述新華網報導,對此,環保部相關負責人解釋說,由於土壤污染具有不均勻性的特點,且污染物在土壤中遷移慢,準確掌握土壤污染的分佈情況具有一定的困難;另外,本次土壤調查屬於初步調查,具有概查的性質,受客觀條件限制,總體點位較疏,只能從宏觀上反映我國耕地土壤環境質量的總體狀況。因此,本次調查以點位超標率來描述土壤污染狀況,給出準確的土壤污染面積的數據有較大困難。
而據南方週末網先前報導,2013年12月30日,國務院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世元在發佈調查結果時介紹說,目前我國適宜穩定利用高的耕地有18億畝多,而中重度污染耕地大體在5千萬畝左右。
名詞解釋:
點位超標率是指土壤超標點位的數量佔調查點位總數量的比例。
土壤污染程度分為5級:污染物含量未超過評價標準的,為無污染;在1倍至2倍(含)之間的,為輕微污染;2倍至3倍(含)之間的,為輕度污染;3倍至5倍(含)之間的,為中度污染;5倍以上的,為重度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