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振明詳解中信集團整體上市 百分之十公司
http://xueqiu.com/4285319966/28824816中信集團香港整體上市計劃火速推進,僅用半個月即敲定「鯨吞式」借殼。
4月16日,
$中信泰富(00267)$ 正式披露中信集團注資詳情:對中信股份收購作價2269億元(約2865億港元),其中向中信集團發行價值約1770億元股份,向機構投資者發行499億元籌資。
完成交易後,上市公司中信泰富將改名為「中國中信」(也稱中信股份),中信集團在新中信的持股約為75%到85%,其餘則由公眾持股。未來的「新中信」在香港綜合性企業中,將在營業收入,營業利潤,資產均排名第一。(
$中信銀行(SH601998)$ 、
$中信證券(SH600030)$ )
作為此次「震撼性交易」的主推手,現年57歲的中信集團董事長常振明昨日在香港召開記者會詳解交細細節。常振明稱公司人事任命將更市場化和透明化,他個人目前「不太可能退休」。(點擊文後閱讀原文,參閱《中信集團的常振明時刻》)
總部遷移:明確「新中信」赴港事實上,此次中信集團香港整體上市,最大的看點是遷冊香港。
對於早前有消息稱「中信集團將把總部遷冊來香港」一說,常振明昨日表態稱,既然注資到香港,「等於原來的中信泰富也就變成中信股份了,當然中信股份也就是香港的公司「,因此從法律上來說,從監管等方面而言,」新中信「都是一個香港的公司,「總部當然是要放在香港」。
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中信集團包括員工整體搬遷到香港。據瞭解,新的「中國中信」將成為香港註冊公司,未來中信集團董秘辦公室、行政部、財務部、會計部等部門將整體遷往香港,不過各業務部門,包括董事長常振明在內的管理層,仍將以北京為工作地點,同時更為頻繁來往北京和香港。
常振明進一步稱,赴港整體上市一是看好香港特區的獨特地位,二是中信股份業務涵蓋多個行業,難以符合A股上市的要求。「30年前,香港對內地改革開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時至今日,香港依然能憑藉良好的軟實力起到更重要的作用。」常振明說,選擇把總部遷到香港就是相信這裡的法制、人才和公司管治會提高中信整體業務的經營效率。
常振明表示,過去香港在硬實力上幫助內地實現「起飛」,未來將進一步學習本港在軟實力方面的優勢。他強調,這些都將為中國深化改革作出更多貢獻。他回憶道:「記得20年前,我曾經跟俄國朋友談過,為什麼俄國不搞經濟改革,當時他們的回答就是『我們沒有香港』。」
常振明昨天還解釋說,不選擇在香港直接IPO是「長期的考慮」。目前整個中信股份下面已經有很多上市公司,如果再去用IPO形式,投資者會感覺非常困惑。他相信目前這樣對中信泰富、中信股份都是雙贏的局面。
引入499億元戰投:5月份公告
此前有輿論指稱中信集團突然上市是為了籌資償還到期的債務,常振明昨日回應稱,集團淨資產2270億人民幣,債務只有約600億人民幣,資產負債率26.4%,「我們負債率很低的」。
常振明指出,此次籌措的499億現金,也不是「新中信」收,而是上層公司收,「所以並不是拿來還債的」。
他進一步表示,本次注資要考慮原有中信泰富小股東的利益,要考慮新進入的投資者潛在的利益空間,以及國有資產轉讓價值不能低於淨資產等規定,市帳率定在0.9倍左右,相信這個價值對於股東是有利的。
常振明說,中信集團過去有97%的股份屬於財政部,未來中信股份按照港交所規定要保障15%流通股,則財政部股權要減到最多85%,12%的股份主要將賣給機構投資者,包括國內和國際的投資者,細節會在5月份左右公告。目前公司已經接觸國內外的機構投資者,不限於已投資中信系的投資者。
國企改革:攤薄國有持股已是一種突破「這既不是新上市,也不是反向收購,這就是一筆中信泰富非常重大的關聯收購。」面對借殼上市等質疑,常振明對此次收購作出這樣的定義。
常振明解釋,如果收購採用全部向母公司發行新股的方式,新的中信股份股權將有超過90%的部分由集團控股,這會違反港交所規定的最低公眾持股比例(15%)。因此,中信泰富必須對外部股東配售一定數額的股份,這變相攤薄了國有持股。
「引入外部股東客觀上是為了滿足交易所的流通要求。敢於攤薄國有持股本身已經是一種突破,混合所有制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不可能一步到位。」常振明稱,「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界定了不同企業功能和混合所有制,我們作為國企改革也是一次新的嘗試。整個中信到香港上市或說注資到香港,則有利於促進國企改革和下一步商業模式的創新,亦是混合所有制的實踐。」
中信泰富獲注入的中信集團資產,包括銀行、電訊、證券、汽車銷售、資源、特鋼、房地產及工程承包等。常振明稱,部分業務屬於外資限制領域,因此今次部分資產已獲中央特批收購。
常振明還提到,未來會儘量爭取股權激勵機制,達致改革中提及的鼓勵員工持有股份的觀點,惟需要經批准才可落實。
整體上市之利:繼續支持澳洲鐵礦「新中信」的合併資產在2013年的營收達到4100億港元,是中國最大的跨行業綜合性企業集團,也高於華人首富李嘉誠總部在香港的和記黃埔。
目前中信集團在港已有六家上市公司。常振明表示,過去子公司和集團互相競爭的業務如房地產等,現在在一個公司中將通過併購、剝離等方式產生價值。另外在公司內部通過資本配置,也可以帶來更高附加值的收益。除了平衡風險外,還可以展開跨業務合作,減少融資成本等。
常振明強調,這次收購有助提升中信泰富的融資渠道及資本金,同時帶領中信泰富再次分享中國下一輪改革成果。對於中信集團而言,亦可以實現整體上市計劃,以及拓寬國際融資渠道。
對於此前備受關注的中信泰富澳洲鐵礦問題,常振明指出,目前仍有很多複雜性,「為了西澳鐵礦的投產,公司一直背負著沉重的財務負擔,好似『小馬拉大車』。」
「完成收購後,採礦就會併入集團的綜合業務序列,內部資本調配效率會更高,融資也相對容易。」常振明相信整體上市後,無論是在財務上或是其他方面,都將對該項目有支持。「從長期來看,如果能夠達產,並建成團隊,不僅是中信泰富創舉,也是全世界的!」常振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