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雜誌1980年1-6月摘要
Jan, 1980
Westinghouse takes aim at the world
西屋電器—瞄準全球市場
西屋電氣的總部要求研究團隊90天內,找出擴張海外銷售的方法。但是,要讓方案生效卻需要很長時間。
西屋電氣海外發展並不差,海外市場營業收入佔總收入1/4,但西屋電氣希望進一步擴張海外市場,使其成為一家真正意義上的跨國企業。方案是革命性的,經理們被分派到不同「業務單元」中,並且有兩個主管鏈,形成矩陣制管理結構。西屋電氣成立以來擴張一直落後於其他電器公司,CEO通過直接投資加拿大工廠和兼併收購歐洲企業,以期迅速向海外擴張,部門經理雖然認為不合適,但被派至國外開疆擴土。對於國內,西屋電氣將精兵簡政,以減少冗餘。策略是否可行不得而知,但西屋電氣的諮詢顧問—花旗集團,對西屋電氣的矩陣制結構不太滿意,要完全轉換到矩陣制結構需要六年時間。90天的會議結果對未來的影響深遠,未來如何發展還要拭目以待。
Feb 11, 1980
The past asprologue: a fabulous fifty years
這篇文章回顧了過去五十年美國發展片段,僅僅只看美國大步邁進世界市場的行動,就足以看到,美國正在改變自己的影響力、聲譽、甚至是發展加速度。本世紀開始的時候,美國迷茫困惑自己的角色和使命,大蕭條之後的美國,自由和物質充裕變得和諧,貧窮之人無以自由,自由之人無需貧窮。在半個世紀結束之時,幻滅和氣餒又一次來襲,曾經輝煌的經濟被惡性通貨膨脹壓制。曾經全世界依賴美國,如今美國卻需要依賴國外石油,這造就美國戰略性脆弱--成本增加,難以控制。只有智慧能幫助美國。歷史經驗表明,1980年的美國需要民主,更主要的是利用智慧在過去幾十年中做出的承諾中進行選擇,並付諸實施。之後再解決外部問題,以及保持增長的問題。
五十年前,經濟處於昏迷狀態.1930年代後,新政出台後才逐漸有起色。雖然經濟發展噪音不斷,但也初見繁榮。科技進步成為主要動力,電視、民航飛機、空調、電腦等發展迅猛。美國逐漸成為天府之國。美國建立在追求平等之上,平等的教育,平等的自我提升機會,現在進入第三階段—--平等的結果,即無論什麼原因,財富都應該再分配到每一位公民。
MAR,1980
Two-income families will reshape the consumermarkets
年輕一代的雙收入家庭對可選消費品的消費習慣,將改變消費市場格局。
80年代,一個新的階層將重塑消費習慣。通貨膨脹使得美國人從一個避難所轉向另一,或者轉向不徵稅的地下經濟。某數據公司提出一個假設:在消費經濟中,無論增加多少成本,人們將盡力維持和加強實際消費水平。從數據上看,這一假設基本成立。
如是,則下一個十年中,實際消費支出平均每年增加3.7%,70年代,這個數字達到3.5%。但對商人利益的影響確是曲折迂迴。例如,以汽車為代價的家具消費如何以及為何增長,仍然無法解釋。很少有經濟學家研究獨立的消費支出,研究交叉彈性的就更是較少。
年輕女性大量進入勞動力市場,成為家庭中有收入來源的另一方,這將大大增加家庭可支配收入。有著收入來源的女性期望家具是易護理、少灰塵,家庭主婦們也慢慢開始轉變需求。
通貨膨脹也對消費產生影響,一般來說,價格越高,消費數量越低。但是通貨膨脹時,處於心理因素,人們總有提前購買預防動機。因此對於某些類型產品,銷售數量反而增加。同時,支出與財富增加成正比。美國認得消費喜歡逐漸和歐洲人接近,願意花錢在高質量的東西上。嬰兒潮以及更新換代的需求使得家具成為人們購買的主要品種。家用電器的更新主要考慮能耗,但人們卻不那麼急於換新品。
April,
The new allureof gold standard
最近,美聯儲政策轉向,支持美元和黃金可轉換的人越來越多。
過去大家只將其認為成一個「黃金故障」,如今提議黃金與美元可轉換的經濟學學者漸增,這也意味著其他國家中央銀行可以自由用美元兌換黃金。他們認為,這有利於促進「美元和黃金一樣有價值」,從廣義上來說,黃金價格攀升是人們對紙質美元失去信任的一個信號。貨幣的真實意義應該是「價值儲存」。因信用對貨幣的需求增加掩蓋了價值儲存的需求,人們將貨幣投入國債,大額存單等投資工具中。將通貨膨脹理解為「過多貨幣追隨實際商品」比較片面,現在另外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誰持有這部分貨幣」—是個體還是企業,這也意味著手中貨幣質量。
人們認為黃金與美元兌換需要一個轉換期,如果立即規定$800每盎司,那麼美聯儲將充滿貨幣,但如果是$200每盎司,黃金將外流。有人建議美聯儲將黃金價格定位於350-450美元每盎司之間。但是如何抗通脹又保持可兌換,這是美聯儲的一個難題。
May,1980
America as the German see it
70年代,美國人在西歐人嚴重的形象大打折扣,尤其是德國人。卡特總統的優柔寡斷,上任以來的惡性通脹,新防禦體系的取消和削減,以及美國消費世界石油比重節節攀升。這些都讓西德感到憂慮。我們應該關注西德如何看待美國,因為西德是最重要的北約盟國。
美國債券市場由於長期兩位數的通貨膨脹,有將近25%的下跌。利率水平接近通貨膨脹水平,債券投資者的投資收益基本為負值。有人建議為了控制通貨膨脹,要將利率提高至真是回報率水平,這樣人們不再過度借貸消費。但是美國不同於德國,德國通貨膨脹增加,人們更傾向儲蓄。現在美國的長期目標是大幅削減消費支出,同時大幅增加投資支出。
Visa卡是歐洲美元市場,大量美國人通過持有Visa卡向世界借貸消費,他們生活在平均可支配收入之上,通貨膨脹的一個罪根在於美國的過度消費。
Jun,1980
Dark days ahead for bank
芝加哥西北大學的一名教授稱,未來15000家銀行中,超過半數將會消失。這或許有一些誇張,但是銀行正進入一個危機時代毋庸置疑。
雖然利差在放寬,甚至未來半年仍然有改善空間,但長期利潤壓縮的壓力不會減輕。長期以來,銀行利潤有兩個來源:集散風險(riskpolling),受益於利率波動。資金方不清楚貸款方信用情況,就會將錢放入銀行,由銀行出貸。銀行借短貸長,根據利率曲線,正常情況下,銀行將獲得盈利。
但是最近的收益率曲線不是正常情況。1930年至1965年,收益率曲線不間斷向上,1965年以來,收益率曲線出現轉向向下,收益水平也出現總體抬高。收益率曲線的改變使得銀行的借款成本較高,貸款利潤下降。一些銀行家未解決這個問題開始嘗試使用浮動利率。但是浮動利率的影響僅在商業貸款,對消費貸款基本沒有作用。另外一個限制在商業票據興起上,大公司發行的商業票據成本幾乎在銀行貸款成本之下,這也給銀行帶來巨大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