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小記者變摩根資產管理掌門人

2014-03-10  TCW  
 

 

從行銷企畫部協理,到掌管台灣近五千億元資產、國內第二大的摩根資產管理集團,她坐上這個位子只花了十二年。

年僅四十一歲的石恬華,即將走馬上任台灣區負責人,成為國內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投信董事長,而她陞官速度如同坐直升機,幾乎每兩年就進階一級,屢屢創下最年輕、最快速的晉陞紀錄。

她有什麼能耐,讓全球總部敢把這樣的重擔交在她手上?

中國上投摩根總經理章碩麟曾形容石恬華:「她就像支塞滿槍粉的槍,一引爆,就有強大的爆發力。」而她自己分析:「我是有什麼挑戰,先接了再想怎麼做,做了遇到困難,再想怎麼克服。」石恬華自言不是目標導向的人,但只要接到球,她就抓緊機會搶上籃板得分。

明明是文青,卻踏入投信業

一個年輕時喜愛村上春樹的文青,大學念的卻是台大財金系,而當時她的志願是當作家,曾當過兩年記者的石恬華,在因緣際會下進了投信業,從行銷企畫領域重新出發,才開始認真考慮要在這個領域闖出一片天。

一開始,她知道自己財金很弱,而且打從心裡就排斥;但從自己的弱點出發,是石恬華能一路闖關的重要突破。

這個轉折,緣自二○○三年石恬華因工作被派到國外受訓的經驗。和全球各地的菁英交流之後,她被集團同仁的專業所震懾,「覺得自己很渺小」,當時台灣的發展和全球比起來,就像「一個集團,兩個世界」。

回台灣後,她開始認真檢視自己的核心能力,意識到自己財金專業不足,可能是未來職涯發展的瓶頸。最後她體悟到,「若要繼續往上爬,不是做自己最擅長的事,而是把沒興趣的東西搞懂。」

於是,在逃離財金系九年後,二○○四年她不顧家人反對,決定回校充電,還刻意選擇「非常財金導向」的芝加哥大學商學院EMBA,同時兼顧工作。出國進修期間,正值她要推動「怡富」更名為「摩根富明林」的品牌工程,家人和老闆都擔心她顧此失彼,不讚成她在職進修。為兼顧工作和學業,石恬華把一個月的工作量壓縮在三個禮拜完成,再飛到新加坡上課一星期,幾乎是零休假。

蠟燭兩頭燒的日子,她堅持了二十個月、繳了三百萬元的學費,最終以排名前五%的成績,在畢業時取得「榮譽學生」頭銜。一張芝加哥大學商學院的證書,就是一張入場券,讓她能夠跟摩根集團全球上千個專業經理人在同一舞台上競爭。

從自己人下手,重新建品牌

她坦言,那是她人生中最痛苦的一段日子,數度想放棄,但「不面對弱點,就只能停在原地。」然而,就在這時間分配上最艱難的階段,石恬華卻交出最亮眼的成績單,也就是成功將「怡富」更名為「摩根富林明」。「怡富」在台灣市場深耕二十年,改名計畫外界多半不看好。「與其花力氣先說服外面的人,更重要是深化內部同仁的認同。」石恬華說,內部員工有三百人,一人對外說一次「我們是摩根富林明」,就有三百次,一人說兩次,就有六百次的口語傳播效果。

擔任「品牌推手」的石恬華採取安內攘外策略,先從內部認同做起,包含錄製內部影片、發送品牌公仔、品牌日鼓勵同事穿公司T恤等,前後花了一年,才讓內部所有員工接受更名事實,以及願意改變的心態。

當同事都對自家公司新名字耳熟能詳後,再透過電視廣告對外宣傳,打出「真心不變」口號,用打動人心的文學語言,以及透過機長開飛機到國外的影像,從而建立從本土品牌過渡到與國際接軌的外商形象,成功打響「摩根富林明」品牌。而立下戰功的石恬華也因此升任副總經理。

二○一○年,石恬華接下投信總經理,從原本只會花錢的行銷主管,轉型成創造業績的最高指揮官。她坦言,從管理二十人的行銷企畫團隊,到帶領百位業務大軍衝鋒陷陣,同時,要讓摩根的產品線從原本專注的股票型基金,拓展到債券型基金市場,是她職涯中的第二大挑戰。

打造出金融海嘯後小金雞

憑著過去行銷工作累積的市場嗅覺,石恬華瞄準台灣人喜愛月配息產品,宣佈引進國內首創的多重資產類別產品,把原本強調股債配置的平衡型基金重新包裝,納入特別股、REITs及可轉債等投資工具,同時提供月配息選項。

這項創新產品成為金融海嘯後,逆勢衝高業績的小金雞,讓摩根的資產管理規模五年翻一倍。去年,摩根資產管理規模增加逾八百億元,其中六百億元就來自多重資產類型基金。

共事逾十年的資深主管指出,石恬華兼具男人般的明快果決,和女性的細膩思考特質,讓她在注重細節的行銷活動,以及衝鋒陷陣的業務工作都能勝任自如。

當初帶石恬華入行的怡富投顧前總經理王鴻嬪回想說,「石恬華不僅能發現問題,還會提出解決方案,讓人很放心把事情交給她,很省力。」

更重要的是,她在關鍵時刻,不逃避承認自己的弱點,並集中目標,把弱點轉化為正面能量,這份具爆發力的熱情,為她自己寫下最年輕投信董事長的燙金資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2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