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企業“有錢不花”是系統性錯誤的結果?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9907
專門通過投機尾部風險獲利的著名奧地利經濟學派股市對沖基金經理Mark Spitznagel最近對兩個金融市場的熱門話題給出了挺“一針見血的”個人看法。
第一是關於高頻交易的,Spitznagel認為,高頻交易增加市場流動性是一個謬論,他表示:“在最需要的時候,(高頻交易)提供的流動性就會消失”,特別是在單向賣單導致閃電崩盤的時候。
第二是關於美國企業“有錢不花”的問題。最近Pimco前CEO El-Erian也對這個問題發表了看法,並列出了五大解釋。但Spitznagel卻認為“有錢不花”只是問題的表象,雖然美國企業的現金余額的確大幅增加,但凈負債也遠高於2008年的水平。企業的負債水平才是問題的本質,大家認為美國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比危機前強勁多了,這可能只是片面的觀點,因為他們只關註資產負債表的資產端,而不是負債端。
Spitznagel與最近法興報告指出的問題不謀而合:
美國企業現在承擔的凈負債要遠高於2007年的水平
一個奇怪的市場感覺是,美國企業已經大幅降低了它們的負債水平,並因此囤積了大量的現金。後者的確是事實。現金和現金等價物正處於歷史高位,但那些談論企業囤積大量現金的人,鮮有討論過去幾年這些企業的債務水平也大幅增加。
(黑線代表總負債,深灰線代表現金,淺灰線代表凈負債;可見現在美國企業的總負債水平比08/09年高點還要高35%)
實際上,債務水平一直在增加,並已經導致凈負債水平,比危機前的水平高15%。
而隨著美股股市的上漲,美國企業可能不得不承擔更多的負債:
去年,美國企業的盈利增長已經幾乎放緩到0,而另一個指標EBIT(息稅前利潤)已經穩定在一個水平好一段時間了。盈利的質量其實並沒有在改善,而是在惡化,正如正式公布和預期的EPS(每股盈利)數據差距放大所顯示的。結果,在經歷一段長期的過度消費,到現在已經缺乏需求強勁增長的時候,企業將不得不減少支出,而不是支出更多。
最終,這種貧血式增長的結果是,企業為了努力維持EPS的上漲勢頭,不得不通過持續利用股票回購策略,杠桿化自己的資產負債表。鑒於2013年市場大漲,執行這些股票回購變得越來越昂貴。難怪美國企業不得不借這麽多的資金繼續執行它們。
這意味著,美國企業“有錢不花”只是美聯儲通過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美國經濟所造成潛在問題的“表面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