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2位成功投資者的最佳理財建議(上)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0838

辭舊迎新之際,華爾街日報向一些知名投資者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做了一項調查,請他們分享自己了解到的一條最佳財務建議。 華爾街見聞也借此新年規劃之時整理主要內容,與大家分享這些成功人士的見解。 你覺得再出名的經濟學家也不過是紙上談兵? 去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說,他上世紀80年代初逢低入手股票,此後標普的回報指數漲了大約2000%。這項投資還給他帶來靈感,寫下了獲得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特別點名的論著。 正像收集這些建議的記者們提醒的,應該慎重看待這些建議,它們與枯燥無味的說教相差十萬八千里。 1、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席勒(Robert Shiller): 我得到的最好建議來自我在麻省理工學院的論文顧問Franco Modigliani。他在上世紀80年代初告訴我,股市非常接近觸底,出現了買入信號。 得知這樣的建議,即使當時學院派的傳統思維是投資應該更多樣化,我也幾乎全都投資了價值型股票。 直到世紀之交,大概1999年以前,我都沒有大幅減持。 我很仔細地通讀Modigliani和Richard Cohn合著的論文,那篇文章於1979年發表在《金融分析期刊》(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上,名為“通脹、理性估值與市場”(Inflation, Rational Valuation and the Market)。 它的結論是股市被低估了50%。 實際上,那樣的結論還是保守估計。1982-2000年,標普500的總體回報指數上漲了大約20倍。 我認為這項投資建議是又一個奇跡,它啟發我創作“股價是否波動太大,以至於此後的股息變化已經無法解釋這種波動?”(Do Stock Prices Move Too Much to Be Justified by Subsequent Changes in Dividends?)一文,發表在1981年的《美國經濟評論》(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 評審諾貝爾獎的委員會也特別提到了這篇作品,將它列為科研背景的論文。 所以,Modigliani的這項建議不但讓我收獲了很可觀的回報,而且給我贏得諾貝爾獎帶來幫助。 2、職業體育經紀人、保健行銷公司Boras Corp.創始人Scott Boras: 我的勞動法教授曾經告訴我:生意和金錢不能帶來溫暖的感覺。 別人談論你的那些話有95%都會是負面評論。但別忘了,那意味著你的工作幹得不錯。 3、神經學專家、資產管理公司Efficient Frontier Advisors投資經理William Bernstein: 我得到的最佳財務建議來自小弗雷德·施韋德(Fred Schwed)的那本經典之作《客戶的遊艇在哪里?》(Where Are the Customers' Yachts?) 那部作品1940年首次出版,施韋德在書中寫道: 和生活中那些令人百感交集的經歷一樣,如果我們失去重要的資金,文學也無法完全表達心中那種滋味。 藝術無法告訴一個未經人事的女孩為人妻、為人母真實感覺怎樣。 要描述你失去過去擁有的大筆錢有何感受,我也不可能在此提供一種適合的說法。 我永遠也不會忘記這段話。理財從來都不是理論上的操作。在你預計日後成就的時候,永遠都不能把你的證券投資損失撇開來看。 4、財務咨詢公司Source Financial Advisors的首席執行官、幫助富有客戶渡過離婚期間財務規劃的專家Michelle Smith: 我的曾祖母告訴我:永遠不要丟掉自食其力的本領。 5、共同基金公司Vanguard Group董事長John C. Bogle: 持有股票的最佳方法是持有一只指數基金。 6、共同基金公司PIMCO創始人、聯席投資官格羅斯(Bill Gross): 在投資入場和離場方面,投資者的生物鐘至為關鍵。 拿公雞打鳴來比喻,假如正常起床時間是早上6點,有些投資者是才過午夜就醒了,相當於比市場觸底和見頂的時間都早得多。 還有些投資者上午10點、11點起床,又太晚。 要學會了解自己的生物鐘一般何時歇息,努力讓它清晨6點就響。 7、熱門漫畫《呆伯特》(Dilbert)作者、“事事不如人還能做大贏家”(How to Fail at Almost Everything and Still Win Big)作者Scott Adams: 我獲得過最棒的理財建議是:擡高自己的身價,靜觀其變。 人們並不擅於了解自己的市場價值。 我的演講開始對外收費時,我根本不知道怎麽定價。 一位導師告訴我,出一個相當高的價格。客戶毫不猶豫地接受了報價,還提出負擔我的差旅費。 此後我就再也沒有低估過自己。 8、老牌美國職業棒球強隊紐約揚基隊聯席董事長Hal Steinbrenner: 我父親一直給我們子女灌輸這樣一種金錢觀:直截了當、誠實坦白。 不要拿別人的錢財當兒戲。 有些生意做得成、有些做不成就是因為這點。 總體來說,這也是生活中很好的處世之道,沒有任何缺點。 9、紐約南區聯邦法庭法官Jed Rakoff: 43歲那年,我向一位師長、前紐約州州長Hugh Carey的法律顧問Judah Gribetz透露,我考慮去做聯邦法官。 他問我:“你為自己(3個)女兒的大學學費存了多少錢?”我承認沒存多少。 他又說: 如果總是擔心錢財的事,法官是無法真正獨立的。在你還沒存夠錢供所有的孩子讀完4年大學以前,不要行動。 別忘了,這段時間大學學費上漲的速度是(預計)通脹率的2倍! 雖然後來我花了9年時間達到存款的目標,可是,當我努力做聯邦法官時,我就知道自己除了幹好本職工作以外可以高枕無憂。 10、嘉信理財集團(Charles Schwab Corp.)董事長Charles Schwab : 一個朋友對我說:你最好去當老板,行動起來,自己創業吧。 11、資產管理公司Lebenthal Holdings首席執行官Alexandra Lebenthal: 仔細讀所有的公告和招股說明書,別指望你的理財顧問替你代勞。 人人都有責任了解自己在投資什麽。 12、金融研究公司晨星(Morningstar)首席執行官Joe Mansueto: 投資者應該像公司老板——商人那樣思考,不能像房東那樣。 大部分商人都不會一早起來就問是不是該賣掉自己的生意。 如果他們有一家披薩店,就不會盤算著要不要改行開一家鞋店。 他們有耐心和毅力,想方設法更了解自己基本的業務,這樣可以盡可能久地得到最多的回報。 股市的波動性在很多方面誤導了投資者。基本業務的價值不會像股價變得那麽快。你真不必日複一日緊盯著不放。 你能有所行動符合很多人的利益。顧問和經紀商可以賺到傭金,基金公司也希望你把資產交給他們打理。 投資界有很多力量在推動大家行動,就是沒有哪種力量鼓勵你按兵不動。 但你不應該聽從他們行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57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