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訪原駐法大使吳建民:優秀的外交官要善於說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6704

資料圖:吳建民(視覺中國/圖)

2016年4月21日,資深外交家、原駐法大使吳建民接受了南方周末記者的采訪,在采訪中他介紹了曾寫過幾本關於外交的書以及兩本外交案例。他特別強調說:“搞一輩子外交,發現(中國)培養外交官不講案例。外交官要提高工作能力,有時要看你的上司是誰,需要你自己的悟性,你才能學到很多東西,這個很像是師傅帶徒弟。所以我和前副總理說,我們國家需要有外交案例。”

這位年過7旬的資深外交家在采訪中思維敏捷,侃侃而談。他談了最近寫的一本新書《如何做大國》,以及為毛主席、周總理做翻譯時的一些體會,同時他也向南方周末記者揭秘了當好一名外交官的基本法則。

如何做大國?

南方周末:為什麽寫《如何做大國》這本書?有哪些契機?

吳建民:因為中國快速崛起,接近了世界舞臺的中心,我在這個大背景下寫了這本書。它收藏了我從2011年到2015年的文章。2010年對中國來講是非常重要的一年。這一年中國的GDP首次超過了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是一次歷史性的超越,這之後日本再趕上中國的機率就很小了。

我們接近了世界舞臺的中心,這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的第一次。這是世界大變化,中國大發展帶來的結果。長期以來,中國處在世界舞臺的邊緣,我們說什麽、做什麽都不太受到關註。現在我們接近了世界舞臺中心,眾目睽睽,世界對於中國的一舉一動都很關註。目前我們在世界處於一個新位置,我們如何適應它?世界如何適應我們的新位置?我們怎麽做好?這是一個非常錯綜複雜的過程,在這種背景下,如何做大國這個問題就被提出了。

這個問題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從國家層面來講,一是從公民層面來講。現在中國人大批走向世界,去年出境的中國人達到1億2000萬人次,中國人不管你是誰,你走到任何一個地方,你都代表中國。中國國民在塑造中國形象時,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如何做大國這個問題尖銳地擺在我們面前。我們要讓世界了解中國,也讓中國在崛起過程中少一點阻力。對於這個問題,我寫了若幹篇文章,把它們集合起來構成了這本書。

南方周末:如何做大國?這個疑問在您在新書中是如何闡釋的

吳建民:這本書主要分為5個部分。第一部分“世界秩序與中國”。它追溯了歷史,講了從1974年以來到現在42年間,關於世界秩序的三次大討論。第一次就是聯合國第6屆代表大會,鄧小平出席,那一次的會議建立了國際經濟新秩序,當時我在一線有深刻地體會。第二次,就是在冷戰結束前後,美國總統老布什提出由美國主導建立新的世界秩序,1992年1月31日安理會舉行了一次首腦會議,中國是李鵬總理去的,當時我是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兼發言人,我也參加了此次會議。第三次,2014由基辛格先生寫的《世界秩序》這本新書引發的一次討論。2014年10月基辛格請我和另外一位外交部的同誌一起吃飯。基辛格說,他已經90歲了,不寫書了,但是在一次晚餐上有人問他,您現在最擔心的是什麽?他說他最擔心的是現在的世界秩序,這件事促成他寫了這本新書。他送給我了一本,他的觀點非常值得註意,他寫道:現在的世界秩序中,美國是唯一的超級大國,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最引人註目的新興大國,當然這兩個國家是關鍵。

基辛格還有一個觀點我覺得非常重要,他說新的世界秩序,美中是兩根“支柱”。這個定位我覺得很好,“支柱”的意思不是一個要取代一個,不是一個要破壞一個,而是大家共同支撐起新的世界秩序。在我的書中,我結合一些熱點,發表了我的看法,這是世界秩序部分。

第二部分,中國外交需要大戰略,我寫了我對中央外交大戰略的理解和看法。我認為中國走到這樣一個“世界中心”的地位,它的外交大戰略太重要了。第三部分我提出了我的一些看法,要讓世界了解我們。第四部分,歷史是一面鏡子,我講了一些歷史上的情況,包括1971年我們重返聯合國。

最後一部分,走向世界的心態與姿態。我認為心態決定姿態,你有什麽樣的心態就會有什麽樣的姿態和表現,我們中國人的心態很重要。

南方周末:目前世界上仍存在很多問題,包括難民問題、地區沖突和戰爭,很多地區仍然存在不穩定的因素,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地看待當今世界局勢?

吳建民:世界形勢讓人眼花繚亂,我認為看世界形勢必須跟上鄧小平同誌、習近平主席的步伐,要抓住“牛鼻子”。什麽是“牛鼻子”?就是時代的主題。今天的時代主題是:和平與發展。上世紀很長一段時間的主題是:戰爭與革命。時代主題的變化是國際關系中最大的變化。時代主題既反映了那個時期世界的主要矛盾,又指出了解決這些矛盾的路徑。

這個世界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時代主題決定了世界潮流。習主席說,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決定了當今的時代潮流。今天的世界是從舊世界,從戰爭與革命的時代發展而來的。舊時代也曾有自己的潮流:冷戰、對抗、沖突、仇恨。

世界上很多事都離不開這兩股潮流的較量。第一股潮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潮流,代表的是21世紀人類未來的希望。第二股潮流代表過去,第二股潮流不大願意離開歷史舞臺,所以它們不斷較量。但是這個世界總體上在往前走,在前進。這是人類共同奮鬥,共同努力的結果。

南方周末:我們需要認清世界大勢,世界主流,除此之外,該如何看待那些非主流的形勢?

吳建民:舊時代的一些東西它不會離去,因為一些人的思想往往落後於實際。世界往前走,但是有些人的思想還停留在過去。就像習近平主席說的:身體進入21世紀,腦袋還在過去。人的行為是由大腦指揮的,腦袋在過去當然就按照過去的舊思維來指導他的行動,這樣就會產生很多問題。

南方周末:看待這些非主流的形勢,您認為有什麽好的意見嗎?

吳建民:中國政府一向主張中立。比如中東問題,中東、北非是當今世界上動蕩、局部戰爭、仇恨、沖突的中心。今年年初,習近平主席訪問中東三國時反複強調,要通過和平對話、談判來解決這些爭端。因為沖突解決不了問題,軍事解決不了問題,要抓住發展這個關鍵。很多的地區矛盾、沖突要靠發展來解決,這是契合時代主題的。(習主席)也提出了中國人對這些問題的看法,我想中國人的看法是符合實際的。

“作為一個大國,要謙虛、淡定、理性”

南方周末:寫完《如何做大國》這本書,您有沒有一些具體的答案?

吳建民:作為大國,從政府層面,中央的政策非常明確,我覺得也是很有道理。這個本書特別提到,針對中國國民的一些做法。隨著國家慢慢強大起來,作為公民我提到了3條。第一,要謙虛,謙虛就是要平等待人。我搞了一輩子外交,我覺得中國外交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平等待人。毛主席、周總理開創的中國外交,非常註重平等待人。我們在歷史上受了100多年的淩辱,現在雖然中國強大了,但是我們還是要平等待人,還是要謙虛,謙虛就是不要飛揚跋扈。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和人與人之間一樣,一個謙和的人總會受到大家的尊重和喜歡的;

第二,淡定,就是我們來到世界舞臺的中心,我們的一切都會受到大家的關註,大家會評論你。這時候我們要淡定,淡定是一種自信的表現,要相信中國人的事業是正義的。中國發展到今天所取得的成果,都是靠中國人民誠實勞動得來的。我們來到世界舞臺中央,有批評、有贊揚、有罵聲,這個時候中國人應該淡定地相信鄧小平同誌開創的這一條道路,過去40多年我們走得很好,我們可以繼續走我們的路。另外,聽到別人表揚不要得意忘形,聽人家罵幾句也沒什麽了不起。

第三,要理性。一個大國的崛起,外部最怕的是不講道理。我覺得中國要給世界一個印象就是:講道理。把道理講清楚,我們發生的事情我們能夠向世界講清楚,能夠爭取世界多數人的理解。國內、國際的事我們都要講道理,中國人為什麽這麽主張?根據是什麽?理性要站在道義的至高點。

優秀的外交官要知己知彼,善於說理

南方周末:您曾擔任駐法國大使,您認為怎麽才能做一名優秀的外交官?

吳建民:有兩條關鍵:知己知彼,善於說理。知己知彼的意思是,要了解自己的國家。好的外交官必須要了解自己的國家,了解自己國家需要什麽?國家最大的利益是什麽?如何保衛和發展國家利益;其次,要了解世界,了解今天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世界有什麽特點?它的主題是什麽?了解和你打交道的國家,了解這個國家的狀況,它的長處和短處,它的思維邏輯方式等。不了解的話,會出現很多矛盾,就像人與人相處一樣。一名優秀的外交官必須要知己知彼。

第二,外交要講道理。外交要爭取到越來越多的朋友。對於你的敵人、對手提出的一些看法,外交官要有本事把他駁倒。駁倒不是將對方駁倒就算成功了,而是讓第三者聽,讓世界多數人聽,讓他們覺得中國人講的有道理,爭取世界多數人的理解和同情。

南方周末:成為一名出色的外交家需要具備哪些素質?

吳建民:說到外交官要具備的素質,第一,需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對世界的了解,對問題深度的了解,都需要平時的積累。沒有深度的了解是不行的,有些問題不是幾句口號就能解決的;第二,優秀的外語能力。外交官經常要用外語與人直接溝通,也會要到世界其它國家的電視臺去辯論。我們外交部有很多優秀的外交官能做到,但是也有不少人做不到。很多人一到電視臺就發怵,這是不行的;第三,要善於交流,就是能打動人,不要講出來的話別人聽不懂;第四,講的道理要站得住腳。這一點是要下很大功夫的,了解普通人的思路,怎麽講讓人覺得說的有道理很重要。我覺得一名優秀的外交官要懂這些,而且這個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不斷改善的過程。外交官的工作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永無止境。

南方周末:您退休後的生活是怎樣的?

吳建民:2009年我正式從外交部退休。退休之後,我覺得我搞了一輩子外交,第一,要對世界繼續觀察,繼續思考這個世界。第二,照顧我的夫人,她的身體不如我,她有些事情我需要幫她做。少年夫妻,老年伴,這個時候,我要多照顧她一點。第三,社會上有一些需求,有些地方需要我講一講對國際形勢的看法,去大學講課,還有接受一些記者的采訪,另外也出席一些國際會議。國際上對中國很感興趣,他們有時會邀請我去探討一些問題,外交部也很支持我出去講一講中國人的看法,因為在國際舞臺上中國的聲音還是比較弱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448

吳建民:2016年中美關系將經歷一段摩擦多發期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9488.html

編者按:

第一財經記者從武漢有關方面獲得的消息,6月18日淩晨4時許,武漢梨園隧道南出口發生一起車禍,致兩死三傷。死者為前駐法國大使吳建民和武漢大學信息學院教授朱曉馳,同行的武漢大學司機、武漢大學水電學院一名副教授和大使秘書陳偉傑受傷。

斯人已去,思想永存。吳建民先生去年年末曾給《第一財經日報》“年終特刊”撰寫文章,再次轉錄於此,以做緬懷。

2015年過去了,這一年的國際形勢跌宕起伏,有以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一、時代潮流不可阻擋。

今年國際上發生了很多事情讓人眼花繚亂,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繼續向前推進。有幾件事特別能說明這一點:

(一)習近平主席對美國成功的國事訪問。

習主席今年9月22日至25日對美國的訪問是國際媒體十分關註的。中美兩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關系如何不僅會影響到中美兩國,而且會關系到全世界。今年以來中美關系在繼續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很多摩擦和矛盾,特別是圍繞網絡安全、南海、人權等。今年在習主席訪美之前,我先後兩次去美國,會見了一些美國朋友和關心中美關系的人士。他們說中美關系的氛圍不好,很擔心這種氛圍會對習主席訪美投下陰影。國際媒體對中美之間的分歧做了大量的報道,好像中美關系註定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訪問結束後,中國外交部公布了49項成果清單,比去年11月奧巴馬總統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達成的27項成果多22項。訪問的成功受到中美兩國人民和國際社會的普遍歡迎。中美不僅沒有迎頭相撞,而且在各個領域的合作繼續向前推進。

(二)習近平與馬英九舉行了歷史性的會晤。

11月7日,習近平主席與臺灣領導人馬英九舉行了歷史性的會晤,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的首次會面。消息傳來,不僅受到兩岸同胞的熱烈歡迎,而且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和肯定。會晤雄辯地表明,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是符合時代潮流的。

(三)伊朗核協議終於達成。

7月20日,安理會五常國、德國和伊朗關於伊朗核問題經過10年的艱難談判終於達成協議。伊朗核協議受到全世界包括伊朗國內的歡迎。伊朗地處中東,而這個地區正是全球動蕩、局部戰爭、沖突和仇恨的中心。如果伊朗核問題談判久拖不決,勢必會加劇本地區的動蕩。伊核達成協議不僅對本地區,而且對全世界都是好消息。

(四)東亞地區的矛盾和分歧得到了管控。

東亞地區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中心,然而近幾年來由於領土爭端和歷史問題出現了一些緊張形勢,矛盾和分歧有所發展。然而,在有關國家的共同努力下,這個地區的矛盾和分歧得到了管控。

中日關系是亞太地區很重要的一對雙邊關系。2015年對中日關系來說是十分敏感的一年,因為這一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日本安倍首相8月14日發表有關歷史問題的談話,中國在9月3日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不少人曾擔心正在恢複和改善的中日關系可能今年再度出現波瀾。然而事實情況是,中日關系盡管仍面臨著困難,但兩國關系改善的進程在繼續。

4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雅加達會見了安倍。

5月23日,習近平主席會見了由日本自民黨總務會長二階俊博率領的3000人代表團。習主席在講話中強調:“中國高度重視發展中日關系,盡管中日關系歷經風雨,但中方這一基本方針始終沒有改變,今後也不會改變。”

中日韓三國首腦會議在推遲了3年之後,終於在11月1日於韓國首爾舉行,開啟了中日韓合作的新階段。

2014年中越兩國因為領土爭端,兩國間的緊張局勢一度升溫。9月2日至3日,越南國家主席張晉創訪問中國並參加了閱兵儀式。11月5日至6日,習近平主席訪問了越南,兩國首腦年內實現了互訪,達成了一系列的協議。雙方一致同意發展合作、管控好分歧。

中國和菲律賓圍繞海洋領土爭端,兩國關系出現了緊張。11月10日王毅部長訪問了菲律賓,會見了總統阿基諾。習近平主席出席了11月17日至20日在馬尼拉舉行的APEC峰會。中菲兩國的高層來往顯然對緩和兩國的緊張局勢是有益的。

(五)美國和古巴恢複外交關系。

1959年古巴革命勝利後,美國與古巴的關系急劇惡化,到1961年1月斷交,美國始終對古巴實行封鎖禁運的政策。然而今年雙方經過談判,達成了複交協議,於7月20日正式恢複外交關系並重開大使館,兩國關系50多年的死結終於解開。

(六)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達成協議。

12月13日,巴黎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經過長期的艱苦談判,終於達成最後協議。消息傳來,舉世歡騰,這是2015年年終最好的消息。

氣候變化是人類當前面臨的嚴峻挑戰。氣候變化已經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現實。2015年是自有記錄以來人類歷史上最熱的一年,溫度在升高,冰川在融化,極端災害的天氣越來越頻繁。應對氣候變化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這也涉及到各國的根本利益,所以談判非常艱苦。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哥本哈根大會未能達成協議。人類曾對氣候變化大會達成協議持悲觀態度,但此後情況發生了變化。

特別是2014年11月,奧巴馬總統訪華期間與習近平主席達成了應對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美首腦的聯合聲明給陷於僵局的聯合國氣候談判帶來了希望。2014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部長級會議在秘魯開會,各方談得非常艱苦,仍未能打破僵局,最後大家決定采用《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的提法才達成了協議。2015年9月中美首腦又就此發表了第二個聯合聲明。中美兩國是全球排放溫室氣體最多的國家,兩國首腦達成協議,對於應對氣候變化的談判起了有力的推動作用。

11月2日至3日,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的東道國法國總統奧朗德訪問中國,氣候變化是兩位首腦會談的重要議題之一。兩國首腦共同發表了《中法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

11月29日,習近平主席抵達巴黎後,當晚與奧朗德總統進行了工作晚餐;11月30日,習近平主席在巴黎會見了美國總統奧巴馬,一致同意共同推動巴黎氣候變化大會取得成功。

12月11日,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的最後階段,習近平主席又與奧巴馬總統通電話,雙方重申中美要同各方加強協調、共同努力,確保巴黎大會如期達成協議。12月13日,在會議達成協議後,奧巴馬總統發表電視講話,盛贊中美合作對達成協議發揮了關鍵作用。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達成的協議,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有如此多的國家參加,並在如此高的級別上達成的應對嚴峻氣候變化挑戰的協議。這個協議的意義非同小可,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也是人類共同的勝利。

時代潮流不是抽象的,時代潮流是由時代主題所確定的。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主題,主題既反映了這個時期時代所面臨的主要矛盾,又指出了解決主要矛盾的路徑。盡管世界不少地區還面臨著沖突和動蕩的形勢,然而上述6件事雄辯地說明和平、發展、合作、共贏這個時代的潮流在繼續向前推進。

二、代表舊時代的冷戰、對抗、沖突、仇恨的潮流仍在頑強表現,並有新的發展。

時代主題從“戰爭與革命”演變為“和平與發展”,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和進步。然而,今天的世界是從舊世界演變過來的,代表舊時代的冷戰、對抗、沖突、仇恨的潮流仍然不肯離去。歐洲曾是昔日美蘇冷戰的主戰場,中東是美蘇當年爭奪的關鍵地區。長期的冷戰所形成的強大慣性仍在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動,並有新的發展。

2015年對歐洲來說是多事之年,烏克蘭危機、恐怖襲擊、經濟危機、難民危機接踵而來。恐怖主義成為歐洲當前關註的首要問題。

1月7日,蒙面槍手襲擊了法國諷刺漫畫雜誌《查理周刊》的總部,造成12人死亡,其中包括4名漫畫家。槍手在襲擊時自稱來自也門的基地組織,並高呼“為先知(穆罕默德)報仇”。

11月13日晚,巴黎市中心及其北郊的法蘭西體育場發生系列恐怖襲擊事件(7起槍擊、6次爆炸、1起屠殺人質),造成132人死亡,352人受傷。僅在巴塔克蘭劇院,恐怖分子就打死了100多人。法國總統奧朗德隨即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並封鎖了邊界。11月14日,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當日在社交網絡上發表一份正式聲明,宣稱對11月13日晚在巴黎發生的系列恐怖襲擊事件負責。消息傳來,世界各國同聲譴責恐怖主義的暴行,並向法國政府和人民表示同情和聲援。

2015年我多次去歐洲開會,發現難民危機成了歐盟面臨的大難題。盡管歐洲接受了一部分難民,但這僅僅是開始,還會有大批的難民源源不斷地向歐洲湧來。德國總理默克爾是一位頗得民心的總理,但德國民眾有不少人對她處理難民危機的辦法持異議,她的民望在下降。

我出席了9月16日在布魯塞爾舉行的慕尼黑歐洲安全峰會。會議一開頭,巴伐利亞州負責歐洲事務的國務部長在會議開幕式上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歐洲正在經歷著嚴重的難民危機,造成這場危機的根本原因是什麽?”許多歐美人士先後發言,對難民潮帶來的複雜因素進行了分析。但沒有人明確回答出現難民危機的根本原因是什麽。

我在會上發言指出,難民危機的根本原因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及其盟國發動的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這三場戰爭。這三場戰爭把中東地區原有的脆弱平衡打破了,導致這個地區陷入了長期的動蕩、戰爭和沖突之中。

2003年2月,希拉克總統與我有一次單獨談話。他告訴我:“布什總統下決心要打伊拉克,我反對。打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歷史證明希拉克總統的判斷是正確的。

為什麽布什總統當時堅持要打?那是因為他相信打能解決問題。習近平主席說得好:“不能身體進入21世紀,腦袋停留在過去。”腦袋停留在過去,以為按舊時代的遊戲規則辦事能行。殊不知時代主題變了,遊戲規則變了,戰爭解決不了問題了。

10月26日,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接受CNN采訪時承認,他曾積極支持小布什總統打伊拉克,現在看來打伊拉克打錯了。沒想到把薩達姆搞垮後,帶來了這個地區的大亂,打出了一個伊斯蘭國。他承認他自己有責任,誤信了錯誤的情報。

美國前總統老布什在他即將發表的家族自傳《命運與權力》一書中,異乎尋常地點名批評當時小布什任總統時的副總統切尼和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過於強硬,害了他的兒子。他還批評他的兒子在2002年國情咨文中把伊拉克、伊朗和朝鮮列為“邪惡軸心”,他說:“歷史將證明這些言論沒有任何益處。”

我們都很清楚,政治家要公開承認錯誤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什麽布萊爾首相要公開承認自己錯了?老布什為什麽要寫書批評他兒子當年的重臣切尼和拉姆斯菲爾德?重要的原因是,在新世紀美國發動的三場戰爭造成的嚴重惡果正在越來越多地表現出來,證明用戰爭的手段來解決國際爭端越來越行不通了。

2014年6月29日,阿布·貝克爾·巴格達迪自稱為哈里發,將政權更名為“伊斯蘭國”,並宣稱自身對於整個穆斯林世界(包括歷史上阿拉伯帝國曾統治的地區)擁有權威地位。伊斯蘭國成立之後,策劃了各種恐怖襲擊,殺害人質,引起了世界的公憤。

2014年9月22日美國宣布對伊斯蘭國實行空中打擊,此後美國的盟國也參與了空襲。

2015年9月30日起,俄羅斯空軍開始對敘利亞境內“伊斯蘭國”目標頻繁出擊。

美國及其西方盟國和俄羅斯都說在打擊伊斯蘭國,照理講各方可以聯合起來,形成統一戰線,集中打擊伊斯蘭國。俄羅斯多次倡議成立反恐聯盟,但美國不予響應。雙方打擊的目標不一樣,相互之間的指責愈演愈烈。

11月24日,俄羅斯一架轟炸機被土耳其擊落,這是北約成員國的武裝部隊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首次擊落俄羅斯戰機,俄土之間的緊張關系、俄羅斯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之間的緊張關系驟然升溫。

盡管雙方都試圖控制緊張局勢升級,通過外交途徑解決,但雙方都講了一些狠話。俄羅斯總統普京11月25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警告說,俄方不能排除未來還會再次發生類似事件的可能性。如果類似情況再次發生的話,俄方必須做出必要的報複行動。26日普京還說,在俄方看來,土方正蓄意把俄土關系推進“死胡同”。普京同時表示,他仍在等待土耳其方面就擊落俄方戰機一事道歉,並與俄方商討賠償事宜。

針對普京的談話,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26日表示,“如果有一方需要道歉,侵犯我們領空的人才需要道歉,我們的飛行員和武裝部隊只是履行職責。”但此後的11月28日,埃爾多安對俄方戰機被擊落表示遺憾,希望事件不要繼續升級,同時謀求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期間會見普京總統。

俄羅斯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緊張關系在持續;中東的大動蕩看不到盡頭。

三、單極與多極之爭近一步凸顯。

在回顧2015年的國際形勢時,亞投行問題是一個引人矚目的問題。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金融問題,而是單極、多極之爭的反映。

2013年10月2日,習近平主席提出籌建亞投行的倡議,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國、印度、新加坡等在內的21個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的財長和授權代表在北京簽約,共同決定成立亞投行。2015年6月29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簽署儀式在北京舉行,亞投行57個意向創始成員國財長或授權代表出席了簽署儀式。截至10月9日,共有53個國家正式簽署《亞投行協定》。

3月12日,在亞投行的籌建過程中,特別引人註目的是,英國在歐洲大國中率先作為創始成員國加入亞投行,這件事情對美國震動很大。繼英國加入亞投行後,共有17個歐洲國家加入了亞投行,美國顯得十分尷尬。

東亞地區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中心,過去幾十年,東亞經濟的增長率約為全球平均經濟增長率的兩倍多。幾十年的大發展使東亞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中心。然而東亞也好,亞洲其他地區也好,基礎設施不足成為越來越明顯制約經濟增長的短板。中國倡議成立亞投行,就是為了彌補這個短板。

美國對中國倡議成立亞投行十分敏感,不僅自己不參加,還試圖阻止其盟國參加。但美國的許多盟國沒有聽美國的意見,自主決定加入亞投行。

10月19日至23日,習近平主席對英國進行了國事訪問,受到高規格的接待。英國報刊評論稱,英國試圖同中國建立“特殊關系”。英國一向以與美國有“特殊關系”感到自豪,今天卻要同中國建立特殊關系。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兩極體制壽終正寢,從此世界進入了一個走向新格局的過渡時期。過渡時期國際關系的主線是單極和多極之爭。美國在蘇聯解體後成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還想“再領導世界一百年”,美國要建立一個單極世界的意圖是十分明顯的。

但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不贊成單極世界,因為一方面世界在走向多極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面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一個多極世界可能是一個更加和平、更加民主、更加繁榮的世界。

不久前我去新西蘭,出席一次關於中美關系的研討會,聽到不少澳大利亞、新西蘭朋友的發言,他們希望美中兩國關系繼續向前發展,而不要走向對抗。他們強調他們不願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不選邊站隊”是世界上許多中小國家的共同呼聲。需知,澳大利亞、新西蘭這些國家都是美國的盟國,作為美國的盟國提出不願選邊站隊,這是意味深長的。這說明在世界走向新格局的過渡時期里,一大批中小國家的獨立性增強,不選邊站隊本身就是對世界走向多極化的支持。

四、全球經濟需求疲軟,經濟增長乏力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預測,2015年全球經濟增長為3.1%,與今年7月份的預測相比,下調了0.2個百分點,比2014年低0.3個百分點。預計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提高至3.6%。

具體而言,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在2015年、2016年將分別為2.0%、2.2%。美國和英國的複蘇進展最快,貨幣政策看來會逐步收緊,而歐元區和日本的複蘇更為不確定。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美國2015年經濟增長為2.6%,2016年將升至2.8%。得益於石油價格下跌、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及金融條件的改善,歐元區經濟溫和複蘇,2015年、2016年將分別增長1.5%和1.7%,但各經濟體的增長表現依然不均衡,預計2015年、2016年德國經濟增長分別為1.5%、1.6%,法國經濟增長分別為1.2%、1.5%。2015年日本經濟將恢複正向增長,預計日本經濟增長2015年為0.6%,2016年為1.0%。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經濟增長2015年、2016年將分別為4.0%、4.5%。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預測發表不久,消息傳來,日本經濟2015年二、三季度連續兩個季度負增長,陷入了衰退。

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從根本上說是由於需求不足造成的。如何應對需求不足成為全球經濟中的頭號大問題。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絲路基金、亞投行就是針對需求不足而提出的。

我出席了11月1日至3日在北京舉行的第二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會見了美國前任財政部長薩默斯。薩默斯是在國際經濟領域中最早指出“需求不足”的人士。我肯定他發現了這個全球經濟面臨的大問題,同時告訴他,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亞投行、絲綢之路基金就是針對全球需求不足而提出的。如果這些倡議能得以實施,那不僅中國會受益,全世界都會受益。然而為什麽美國對於亞投行、“一帶一路”、絲路基金如此保留?大概是誤讀了中方的好意,薩默斯表示贊成我的看法,稱美方確實誤讀了。從全球範圍看,要求加強國際合作、創造有效需求的呼聲在提高。

展望2016年的國際形勢,盡管國際形勢變化莫測,要準確地預測是困難的。但從目前情況看,有四點比較明顯:

一、中東和北非地區持續動蕩,應對恐怖主義成為國際社會面臨的突出問題。

中東和北非地區成為全球動蕩、沖突、局部戰爭和仇恨的中心已有快5年時間了。今天全球大國在這里角逐,地區大國在這里爭奪,阿拉伯與以色列的沖突在這里延續,教派仇殺在這里愈演愈烈,民族矛盾在這里爆發。因此,這個地區的大動蕩、大搏鬥不會在短期內結束。中東和北非地區的政治版圖正在發生深刻的調整和變化。

2016年上述狀況會繼續,成為困擾國際社會的難題,吸引大國外交的主要註意力。同時,中東和北非地區的動蕩會繼續給世界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恐怖主義的襲擊和難民潮就是其突出的表現。歐洲會繼續是中東和北非動蕩首當其沖的受害者。

2015年是恐怖主義襲擊大爆發的一年,各國進一步認識到恐怖主義是人類的公敵。如何應對恐怖主義的威脅將是2016年國際社會面臨的突出問題,各國在應對恐怖主義方面的合作會進一步增強。

二、俄羅斯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緊張關系會持續。

烏克蘭危機使美國等西方國家與俄羅斯的關系跌入了冷戰結束以來的低谷。美國等國對俄羅斯的制裁加劇了俄國內經濟的困難,但俄羅斯民眾對普京總統的支持有增無減。

圍繞敘利亞危機,俄羅斯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矛盾在深化,雙方對立的情緒在加深。奧巴馬、德國總理默克爾、英國首相卡梅倫、意大利總理倫齊和代表法國總統奧朗德出席的法國外長法比尤斯,在今年11月中旬土耳其安納托利亞舉行的G20領導人峰會期間舉行了簡短會晤,決定針對俄羅斯的制裁再延長半年,即延長到2016年7月。

俄羅斯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緊張關系在2016年看不到轉圜的可能。雙方緊張關系的持續會增加解決敘利亞危機的難度。

三、亞太地區的爭端會繼續受到管控,中國對國際關系和全球經濟的積極影響將進一步顯現。

展望全球,亞太地區特別是東亞是全球局勢中的光明地帶,也是全球經濟增長的中心。對比中東、北非的動蕩,歐洲面臨的各種難題、亞太地區的經濟增長對於全球而言顯得更加珍貴。2015年亞太地區的緊張得到一定的控制和緩和。

2016年,盡管由於美國的因素,南海地區的複雜形勢可能還會有一些曲折和變化,但從總體上看,這個地區的緊張有可能進一步降溫。特別是隨著中日關系的改善,南海地區行為準則的談判加速,這個地區的緊張局勢會進一步得到控制,東亞地區的合作勢頭會逐步增強。

2016年9月4日至5日,二十國集團的峰會將會在中國杭州舉行。這是中國第一次舉辦二十國集團峰會,世界各國對這次峰會均很期待。今年11月16日,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峰會的工作午宴上介紹了中方的打算,提出2016年峰會的主題確定為“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受到各方的好評。

2016年杭州峰會定會對增長乏力的全球經濟帶來一股清風。特別是隨著“一帶一路”、亞投行和絲路基金作用的發揮,全球經濟需求不足的現象會得到一定的改善。需求增加了,就會增加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

四、中美關系將經歷一段困難和摩擦的多發期。

2016年是美國的大選年,民主黨、共和黨在大選中的角逐爭鬥已經開始。2008年奧巴馬競選總統時,中國問題不是爭論的焦點。然而今天則不然,從選戰中所暴露出來的情況,可以看出中國正在成為爭論的焦點之一。在美國兩黨總統候選人的選戰中,不顧事實地拿中國說事的情況在增多。

不久前在香山論壇上我會見一些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他們私下不無憂慮地對我說:“今後兩年可能是中美關系的多事之秋。美中雙方如何攜手合作共同應對,使中美關系不出大問題,這成為一個擺在美中雙方面前的課題。”

臺灣問題是中美關系當中最突出、最敏感的問題。2016年1月16日臺灣將舉行大選,臺灣政局的變數增多。此外,最近美國官方人士稱,奧巴馬政府將於2015年12月中旬宣布向臺灣出售10億美元的武器。這些均會增加中美關系的複雜性。

鑒於此,2016年將是中美之間的摩擦、矛盾多發期。如何處理好這些矛盾和摩擦,成為中美雙方外交上面臨的重要課題。

盡管世界面臨的問題還很多,但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對國際局勢的發展感到悲觀。人民要和平、世界要發展、國家要合作,已經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時代潮流。不管今後代表舊時代的潮流如何頑強表現,造成國際局勢的動蕩和曲折,但時代潮流是不可阻擋的。

(作者系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前駐法大使、外交學院前院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06

法國駐華使館悼念吳建民逝世:法蘭西失去偉大朋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9570.html

中國資深外交官吳建民突然因車禍逝世的消息,讓很多人驚訝和深感痛惜,各駐華使館紛紛哀悼。

法國駐華大使顧山今日發悼詞表示,“驚悉吳建民大使不幸逝世, 我深感悲痛。法蘭西人民失去了一位知曉法國並為法中關系做出巨大貢獻的偉大朋友。值此悲傷時刻,我謹向吳建民大使的家人表示沈痛哀悼。”

“吳大使是我的師長,我從他那里學到很多,為其深邃思想所折服。”顧山表示。

據武漢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消息,6月18日4時17分,孫彧(男、30歲)駕駛鄂AA9S01號別克商務車,搭載乘客吳建民(男、77歲,外交學院原院長),劉鋒(男,54歲)、朱曉馳(男、52歲)、陳偉傑(男、27歲),沿武昌區梨園地下通道由北向南行駛至南出口處時,所駕車頭撞擊路中隔離花壇,發生單方交通事故,造成車內五人受傷。吳建民、朱曉馳經醫院搶救無效當日死亡。

據悉,傷者正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接受治療,暫無生命危險,事故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吳建民於1939年3月30日生於重慶。1959年從北京外國語學院法文系畢業後,吳建民進入外交部工作。他曾為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國家領導人當過翻譯。

1971年,32歲的吳建民成為中國駐聯合國第一批代表團工作人員,在他此後的外交生涯中,歷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參贊,中國駐比利時使館、駐歐共體使團政務參贊,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及發言人,中國駐荷蘭大使、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常駐代表、大使,中國駐法國大使等。

在1998年至2003年擔任駐法大使期間,吳建民是不少法國外交官口中的儒家君子,能力卓越,在他任職期間,中法關系發展良好。在2003年6月底吳建民離任前夕,法國總統希拉克向他頒授了“法國榮譽勛位團大騎士勛章”。通常這一榮譽勛位,是僅次於法國總統授予外國元首的十字勛章之外的全法最高表彰獎,授予一位離任大使,是破天荒第一次。

外交部歐洲司通過微博“中歐信使”賬號表示,吳大使是傑出的外交官,睿智、儒雅、正直,在國際外交舞臺上充分展示了中國外交官的素養,退休後依然為中國的外交事業奔走勞碌。他的溘然離世是中國外交界的重大損失,令人扼腕唏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08

資深外交官吳建民武漢車禍去世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9484.html

據人民日報客戶端消息,多個信源證實:前駐法大使、外交學院原院長吳建民在武漢東湖隧道發生車禍,不幸去世。

另外,第一財經記者從武漢有關方面獲得的消息,6月18日淩晨4時許,武漢一隧道南出口發生一起車禍,致兩死三傷。死者為前駐法國大使吳建民和武漢大學信息學院教授朱曉馳,同行的武漢大學司機、武漢大學水電學院一名副教授和大使秘書陳偉傑受傷。

吳建民長期在中國外交系統服務,曾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外交學院院長,國際展覽局主席。1959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系,學校畢業後就進入外交界。

他曾為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國家領導人當過翻譯。中華人民共和國恢複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後,他曾是常駐聯合國的第一批工作人員。後擔任過外交部發言人,駐外大使。

2003年12月,他又當選為國際展覽局主席,這是第一位中國人、第一位亞洲人、第一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人士擔任這一重要職務。

斯人已去,思想永存。吳建民先生去年年末曾給《第一財經日報》“年終特刊”撰寫文章,他指出, 盡管世界面臨的問題還很多,但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對國際局勢的發展感到悲觀。人民要和平、世界要發展、國家要合作,已經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時代潮流。不管今後代表舊時代的潮流如何頑強表現,造成國際局勢的動蕩和曲折,但時代潮流是不可阻擋的。

【相關】

吳建民談中美關系:2016年將經歷一段摩擦多發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64

實地探訪吳建民車禍現場 司機守在機場一直未睡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9577.html

資深外交官、前駐法大使吳建民在武漢遭遇車禍不幸去世,享年77歲。

第一財經記者從武漢交警部門獲悉,18日4時17分,孫彧(男、30歲)駕駛鄂AA9S01號別克商務車,搭載乘客吳建民(男、77歲,外交學院原院長),劉鋒(男,54歲)、朱曉馳(男、52歲)、陳偉傑(男、27歲),沿武昌區梨園地下通道由北向南行駛至南出口處時,所駕車頭撞擊路中隔離花壇,發生單方交通事故,造成車內五人受傷。吳建民、朱曉馳經醫院搶救無效當日死亡,傷者正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接受治療,暫無生命危險,事故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18日中午,第一財經記者在車禍事發地看到,盡管距離事故發生已過去六個多小時,但仍有三名工作人員在清理現場,維修護欄和隔離花壇。

據搶救醫生說,因航班多次更改,出事司機一直守在機場沒有睡,導致了疲勞駕駛。

梨園隧道於2012年7月1日正式通車,這一隧道起於東湖路,止於二環線紅廟立交,全長約1.3公里,雙向六車道,是武漢市二環線的三大隧道之一。這次車禍發生位置在梨園隧道出口與東湖路交接處,淩晨車輛較少。

吳建民是應邀赴武漢大學講學途中遭遇車禍不幸身亡的。據武漢大學黨委宣傳部的情況通報顯示,吳建民一行2人乘坐MU2454航班從北京飛抵武漢(該航班比預定時間晚點約2小時抵達武漢天河機場),計劃於18日上午給武漢大學承辦的中小企業領軍人才培訓班學員授課。吳建民一行與3名接機人員共5人乘車赴住地。4時許,車輛行至武漢梨園隧道出口處發生交通事故。

事件發生後,武漢大學迅速成立由校長李曉紅為組長的應急處置小組,全力配合救治受傷人員,派出專人看望慰問遇難者家屬,協助公安機關開展事故原因調查。

據初步了解,吳建民乘坐的是武漢大學車隊派出的一輛七座商務車,事發時,一行人正從機場趕往市區的途中。坐在第一排的司機和武漢大學水電學院副教授因安全氣囊彈出而受傷,坐在第二排的吳建民和朱曉馳兩人經搶救無效死亡,吳建民的陪同人員陳偉傑坐在第三排亦受傷。

吳建民長期在中國外交系統服務,曾任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外交學院院長,國際展覽局主席。1959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系,學校畢業後就進入外交界。

他曾為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國家領導人當過翻譯。中華人民共和國恢複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後,他曾是常駐聯合國的第一批工作人員。後擔任過外交部發言人,駐外大使。

2003年12月,他又當選為國際展覽局主席,這是第一位中國人、第一位亞洲人、第一位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人士擔任這一重要職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68

吳建民一生履職豐富 大家最喜歡稱他吳大使和吳院長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9604.html

吳建民今天臨晨在武漢因車禍離世,享年77歲。

吳建民一生履職豐富,有很多職位稱呼,但至今,兩個稱謂仍然最常使用——吳大使和吳院長。

吳建民是前駐法大使、外交部原新聞發言人、外交學院原院長、中國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詢委員會委員,曾擔任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法語翻譯。

目前駐外的一位中國外交官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回憶,還記得吳建民擔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時,辦公室在外交部老部一樓,每周末或深夜赴部,均能看到吳建民在研讀。

一生超級勤奮 激勵許多人

吳建民,1939年生於重慶,1959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學院法語系,1965年到1971年,曾為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擔任法語翻譯。後擔任過外交部發言人,全國政協外委會副主任,新聞發言人。

1971年,吳建民成為中國駐聯合國第一批代表團工作人員。四十多年的外交生涯中,他歷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參贊,中國駐比利時使館、駐歐共體使團政務參贊,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及發言人,中國駐荷蘭大使、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常駐代表、大使,中國駐法國大使,中國外交學院院長,中國國際關系學會常務副會長,全國政協外委會副主任,全國政協副秘書長兼新聞發言人等職。於2003-2007年任國際展覽局主席,是擔任這一職位的第一位亞洲人。

吳建民現任中國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詢委員會委員,歐亞科學院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副院長,外交學院教授,國際展覽局名譽主席等職。

2003年榮獲希拉克總統授予的榮譽勛級會大將軍勛章。

為了表達對這位老院長的追思,外交學院校學生會今天將自發舉辦吳建民老院長追思會。通知說,為追思先人,深切緬懷對外交學院做出傑出貢獻的吳建民院長,校學生會將於今晚八點在外交學院沙河校區陳毅廣場自發舉辦吳院長追思活動。請同學自願參加。

外交部歐洲司官方微博“中歐信使”寫道,吳建民大使的溘然離世是中國外交界的重大損失,令人扼腕唏噓。

“吳大使是傑出的外交官,睿智、儒雅、正直,在國際外交舞臺上充分展示了中國外交官的素養,退休後依然為中國的外交事業奔走勞碌。”

18日,外交學院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對外發布,以《沈痛悼念敬愛的吳建民老院長》為題的訃告,“外交學院全體師生員工沈痛悼念吳建民院長,願吳院長一路走好!”

吳建民,身體力行,積極作為,鼓舞了新一代年輕的中國外交官。

上述駐外中國外交官說,“吳建民大使一生超級勤奮,激勵許多人。榮休後不賦閑,不避爭議,不輟講寫,堅持己見,憂國憂民。”

中國公共外交民間外交的損失

的確,榮休後,吳建民仍然是在公共外交、民間外交和智庫外交領域最活躍的外交官。

他在中國的新興智庫——中國與全球化智庫擔任顧問,關註全球化、中國企業走出去與國際人才等相關研究。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會長王輝耀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表示,對吳大使的離世,感到非常突然。中國失去了一位精英人才。

“昨天下午還與我們在一起,歐美同學會在北京舉辦海外高層次人才青年委員會的成立大會。吳大使前來表示祝賀。因為他要去武漢趕飛機,大會安排他第一個發言。吳大使主要談到對青年寄語,對青年海歸的期望。”王輝耀說。

王輝耀認為,吳建民是中國非常具有開放視野的外交官,傑出的外交代表。外交經歷很全面,精通法語和英語好幾種語言。

吳建民作為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的顧問,上個月15號在北京參加了該智庫主辦的第二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與理事見面合影。

“吳大使非常支持我們。”王輝耀說。王輝耀與吳建民相識有20多年的時間,最早始於吳建民擔任駐法大使期間。後來吳建民擔任外交學院院長、五年前擔任中國與全球化智庫顧問後,往來更為頻繁。

王輝耀說,吳建民大使對公共外交、民間外交、智庫外交都非常支持,推動很大。

“吳大使具有開放的思維,能很好地表達他的觀點,特別是懂得用國際語言講中國故事發出中國觀點和聲音。”

身體很健康 思維非常敏捷

王輝耀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回憶道,吳大使77歲,身體很健康。平易近人,沒有架子。

2015年在倫敦一同參加會議,開會前大概一個小時,吳大使建議與王輝耀等參會人員一同去附近的海德公園散散步,當時連續繞公園走了2圈,一個多小時。

“我覺得他跟年輕小夥子一樣,身體很健康,思想非常敏捷。”

王輝耀認為,吳建民大使的逝世,對中國的民間外交、公共外交以及國際影響力都是一種損失。

那次海德公園散步,走了一個多小時,吳建民大使當時跟王輝耀講,他這麽多年的外交生涯,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見證了中國外交的進程。有很多觀感和想法,已經出版了幾本書,還希望能把更多想法記錄下來。

王輝耀說,吳建民大使生前很想把中國退休的外交官集合起來,讓他們發揮余熱,比如培訓中國企業如何與國外打交道,幫助企業打開國外的門路。

吳建民還在中國企業家俱樂部擔任顧問,馬雲、柳傳誌、馬蔚華、俞敏洪、劉永好等民營企業家都是這一俱樂部的成員。生前他帶著企業家去各國進行公共外交。吳建民多次參加中國企業家俱樂部的綠公司年會。

吳大使最近一次處在輿論的焦點上是在外交學院的一次內部交流,後來演講原文出現在了網上,因為其中提到《環球時報》經常發表一些很極端的文章,又因此引發了和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的一番爭論。

正在歐洲出差的胡錫進18日發布微博表示,“清早驚悉吳建民大使因車禍離世,深為震動。生命脆弱,危機如影隨形。聽說與他同去的還有武大一位院長,同惜。吳大使與我有過論爭,然而我相信,多元觀點並存是中國社會最寶貴的正元素之一。願仙逝的吳大使走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002

如果他是鴿派,什麽是鷹派?吳建民外交往事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7865

2010年7月31日,南方周末“中國夢·踐行者”致敬盛典,吳建民接受致敬。理由是:無論他身為大使、外交學院院長,還是國際展覽局主席,他都以儒雅、平和的個人魅力,展示了與世界進行正常交流的中國風範。(南方周末記者 王軼庶/圖)

“我很少見到職業外交官不打官腔,因為對外說話要有口徑,但是他們形成了一種習慣,跟中國人說話也按口徑說話。吳建民是少有的職業外交官里頭按常識說話、按人情說話的人。”

“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者是自己,中華民族不怕多災多難,就怕自己頭腦發昏。” 吳建民最後一次接受南方周末專訪時說。

2016年6月18日淩晨4點,原中國駐法大使吳建民在武漢因交通事故不幸離世。去世那天,77歲的他剛從北京飛到武漢,準備參加由武漢大學舉辦的“中小企業領軍人才培訓班”活動。

吳建民搞了一輩子外交,曾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三位領導人做過翻譯,是新中國第一批駐聯合國代表團成員。他還擔任過外交部新聞發言人、中國駐法大使和外交學院院長等職。

吳建民名滿天下是在他退休之後。他有著務實、理性的外交理念,而且他積極著書立說、四處演講發言來宣揚自己的觀點,這使得他常被人稱為“鴿派”。此外,吳建民為人謙和,談吐不凡,一舉一動頗有大國儒者風範,是中國外交家的傑出代表。

吳建民的突然離世,引發學術界、媒體圈、外交界以及民間的大規模緬懷和哀悼。與此同時,他的去世也在公共輿論場里引發了一場關於中國外交該“軟”還是“硬”的激烈爭鋒:有人敬重他是中國最有風度、最儒雅的外交家之一;有人則罵他是漢奸、賣國賊、軟骨頭。

吳建民去世了,卻留給後人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

給領導人做翻譯

按照計劃,由吳建民主編的首部《中國民間外交發展報告(2016)》,將於6月19日下午在北京舉行發布會。吳建民的突然離世,讓報告的組織方共識網臨時決定,發布會改為吳建民的追思會。

在追思會上,著名美國問題專家資中筠說,她收到吳建民去世的消息時“特別震驚”,雖然今年已經86歲高齡,但是她“一定要來”。

“我很少見到職業外交官不打官腔,因為對外說話要有口徑,但是他們形成了一種習慣,跟中國人說話也按口徑說話。”資中筠在追思會上說,“吳建民是少有的職業外交官里頭按常識說話、按人情說話的人。”

1939年,吳建民出生於重慶市一個普通家庭,父親吳保生是國民政府外交部的一名駕駛員,母親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婦女。由於父親曾駐外兩年為中國公使開車,他便給自己的第一個兒子(吳建民的大哥)起名為“卡爾”(即英語汽車“car”的音譯)。吳建民出生後,大哥升格為“大卡”,他被喚作“二卡”。

在回憶童年生活時,吳建民曾說,母親給了他最樸素的外交啟蒙,教導他:講道理可以說服人,可以平息事端;平日積累的良好關系,會在解決沖突、引發爭議時讓人受益匪淺。

從小學習成績不錯的吳建民,夢想報考北大物理系,卻因班主任的一句話考入了北京外國語學院,被分配到了法文班。

吳建民說,大學時代對他最重要的影響之一,是培訓了他每天鍛煉身體的習慣。他去世後,他的很多學生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都說:“吳院長經常鼓勵我們要多鍛煉,要堅持鍛煉。”

吳建民的學生、外交學院副教授任遠喆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去年我們曾一起去日本開會,開完會吳老師就來敲我的門,讓我和他一起去鍛煉。我們在早稻田那里的山上走了兩個多小時,他邊走邊和我討論當天的會議,也向我指出了當天發言的不足,包括下一步如何發展,應該從哪方面著手努力。”

1959年,剛滿20歲的吳建民大學畢業後進入外交部做翻譯,一做就是10年。在《吳建民談外交》一書中,吳建民曾回憶,“最初做翻譯的三四年是在世界民主青年聯盟,其間學了不少東西,挨過批評,長了教訓。那時,除了本職工作外,翻譯還要做很多其他事:辦簽證、點菜、端盤子、泡茶、倒水等等。”

資中筠在吳建民的追思會上,也回憶起她第一次見到吳建民時的場景:“我第一次見到他是在一場國際會議上,他那時初出茅廬,比我晚一輪,我們叫他小吳。那時候有工、青、婦、和四大組織,他在青(青年聯盟)我在和(保衛世界和平大會)。我對他的第一印象是他的法文很好,後來知道他英文也很不錯。”

1965年,26歲的吳建民第一次為毛澤東做翻譯。當時,毛澤東接見剛果總統馬桑巴-代巴夫人。吳建民後來回憶說,“那時我還年輕,只有26歲,又是第一次給中國人民心目中的最高領袖當翻譯,內心一個勁兒地念叨:不要太激動,要鎮靜,要好好翻譯。但當毛主席出現在會見廳時,我還是感覺很激動、緊張,心怦怦直跳。”

2016年4月,吳建民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說:“毛主席、周總理開創的中國外交,非常註重平等待人。我們在歷史上受了一百多年的淩辱,現在雖然中國強大了,但是我們還是要平等待人,還是要謙虛,謙虛就是不要飛揚跋扈。”

25年駐外經歷

作為一名職業外交官,吳建民有25年的駐外經歷。他曾說過:“1971年跟隨中國代表團重返聯合國,是我外交生涯中最珍貴的一頁。”

1971年,中國在聯合國恢複合法席位後,吳建民與夫人施燕華作為第一批新中國駐聯合國代表團成員飛往巴黎工作,分別擔任法語與英語譯員。

他在生前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曾回憶在聯合國工作的那段時光:“那時我還是個小蘿蔔頭,時間很快,四十多年過去了。”

吳建民生前還對南方周末記者說:“聯合國第6屆代表大會,鄧小平同誌出席,那一次的討論建立了國際經濟新秩序。我當時在現場,從整個會議的籌備到開始的全過程,我在一線有深刻的體會,第一次觀看討論國際秩序的會議,並且這次會議是由發展中國家提出的,小平同誌發表了非常重要的講話。”

在聯合國工作的13年間,吳建民從翻譯做起,後來成為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代表。

聯合國被吳建民稱為“外交官的大學堂”。一位曾與吳大使有過多次交流的高中歷史教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吳大使曾對他說,“你們要講好歷史,要把歷史脈絡理清楚,可以推薦學生讀一讀《聯合國憲章》。”

聯合國那段工作經歷對吳建民影響至深,他曾說,“聯合國教給我跳出本國看世界;聯合國使我有機會同全球最好的外交官打交道;聯合國教我如何把握世界的脈搏;聯合國讓我看到了全球的頂級外交。”

吳建民一生擔任過很多職務,但被人稱呼最多的還是:吳大使。吳建民在歐洲曾擔任9年大使,駐荷蘭、駐聯合國特命全權大使,還有中國駐法國大使。

在得知吳建民去世的消息後,法國駐華大使顧山悼念他說:法蘭西人民失去了一位知曉法國並為中法關系做出巨大貢獻的偉大朋友。

一如顧山所說,吳建民當法國大使那幾年,平均每年在法國各處要做五十多場報告,他會抓住一切采訪、演講、出席重大活動和宴請的機會,讓法國人更多地了解中國。

“吳建民在1998至2003年擔任中國駐法國大使期間,主要任務是爭取歐盟解除對中國實施的武器禁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教授克里·布朗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說,2004年,來自美國的壓力意味著這方面的嘗試以失敗告終,不過,“這個挫折並沒有給吳建民對中國與外部世界關系采取的平衡、開放心態的思維帶來負面影響”。

在法國當大使期間,吳建民有一個“癖好”曾成為外交界的趣聞,就是他要親自“挑廚師”。“我駐外當大使,幹部是領導分配的,我一般不挑,但是廚師我得挑。”吳建民說過:“好廚師是大使的秘密武器。”

因為有位好廚師,能做一手地道的中國菜,吳建民在駐法大使任上,曾經請到法國總統夫婦來他的官邸吃了一頓飯。吳建民說:“中國人和法國人走到一起,談起吃,可以談得沒完沒了。”

在他的努力下,中國在西方的第一個文化中心設立在了法國巴黎。他就此推動創立“中法文化年活動”,並且讓埃菲爾鐵搭披上了“中國紅”。

他離任前,法國總統希拉克親自為他授予“大將軍級”勛章。希拉克在給他授勛時還風趣地對吳建民夫人說:“大使夫人,可惜這枚勛章不能分成兩半,但我要強調,這枚勛章也有您的一半。”

“在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工作的很多人,不管是新人還是老人,吳大使與施大使這對外交伉儷,一直是我們的典範。”一位中國駐法國大使館現任外交官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說,“他們非常恩愛,施大使之前本來可以到另外一個國家做大使,但她犧牲了做大使的機會,把大使夫人要做的事料理得特別好。她是一位既當過大使,又當過大使夫人的傑出女性。”

前駐法大使吳建民在武漢遇車禍去世。(視覺中國/圖)

學生眼里的吳院長

卸任駐法大使職位後,吳建民的外交官生涯畫上了句號。然而,2003年,64歲的他卻又出任外交學院院長。

“老院長為我們外交學院的發展傾註了很多心血。他曾說,校長就是要為學生、學校多做貢獻。我們現在腳踩的這片地(指外交學院沙河校區),是他最早提出建設的。”吳建民的學生、外交學院講師馮繼承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吳建民當院長後,提高了外交學院教師的津貼。他在任的5年間,外交學院的知名度也飛速提高。以前很多人都只知道展覽路加油站,並不知道外交學院。”

對於老院長離世,外交學院師生第一時間表達了緬懷之情。6月18日,吳建民去世當晚,在外交學院沙河校區,學生們自發組織了追思會。現場有近500名學生,除了有很多他以前的學生之外,很多大一和大二的新生也來了。

外交學院副教授任遠喆記得,吳建民任院長期間,身體力行推動外交課程發展,“外交學院有兩門非常經典的課程:交流學和外交案例課,就是他開創的。他當院長期間,還請了老外交官,包括大使和參贊來給我們上課。”

憑借多年積累的人脈關系,吳建民在任院長期間,還為學生們請來了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世界經濟論壇主席施瓦布、前外交部長李肇星、前國新辦主任趙啟正等各界知名人士。

一位學生會的林同學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退休後,老院長每個學期都會來學校做講座,他很支持學生組織的各種活動,只要邀請他,有時間他一定都會參加。”

“對於很多他的學生來說,他不僅是一位嚴師,有時更是一位慈愛的父親。”馮繼承對南方周末回憶,當年她在讀博時,曾有去以色列學習的機會,“但是我很糾結,我希望早日能完成學業,他說這個機會很難得,中東是世界上最複雜的地方,如果你能了解這個複雜的地方,其它的複雜問題就不在話下了。他支持我去以色列訪學,說哪怕你去那里可能會延遲畢業,他覺得都值得。”

馮繼承後來聽從吳建民的意見,決定去以色列。在走之前,吳建民將自己認識的以色列和中東的學者都介紹給她,並留了他們的聯系方式,也給他們發了郵件,“包括在一次國際會議上他認識的外交家的聯系方式也留給我了。”

馮繼承哽咽著說:“他會站得很遠指導你,只要能夠為你提供幫助,他都會無私地把資源提供給你。他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夠成長得更好,有更強的能力。”

“中國的最大挑戰者是自己”

2009年,70歲的吳建民正式退休了。

提到退休後生活,今年4月,吳建民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說:“我覺得我搞了一輩子外交,第一要對世界繼續觀察,繼續思考這個世界;第二照顧我的夫人;第三,有些地方需要我講一講對國際形勢的看法,去大學講課,還有接受一些記者的采訪,另外也出席一些國際會議。國際上對中國很感興趣,外交部也很支持我出去講一講中國人的看法,因為在國際舞臺上中國的聲音還是比較弱的。”

退休之後的吳建民,還致力於推動民間外交。共識網總裁周誌興在吳建民的追思會上說:吳大使曾建議請一個叫陳於化的人來參加民間外交座談會。陳於化曾經想把他種的月季花和做的瓷器送到聯合國展覽,讓吳大使幫他,但是後來失敗了。開始周誌興覺得,這個場合讓陳於化來不太合適,但是吳建民認為種月季花、做陶瓷,然後送到聯合國,就是很好的民間外交,堅持要請他來。

曾經為吳建民編輯出版過兩本書的中信出版社經管社社長朱虹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吳建民留給她的印象是非常勤奮、寬容,同時也非常謙和、低調和樸素。“他從不把自己當做老人,積極地支持和參與我們的活動,有時他來參加活動沒有秘書,一個人拎著一個電腦包就來了。”朱虹說。

吳建民搞了一輩子外交,其外交思想核心可以概括為“三要,三不要”。也即,要和平,要發展,要合作;不擴張,不稱霸,不結盟。簡而言之,吳建民始終堅持中國應該繼續執行“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外交方針,和平、發展是主流,他反對所有違背時代主題的言論和行動,這也是他一直堅持和為之抗爭的出發點。

在6月19日舉行的吳建民追思會上,有數位白發蒼蒼的老者。今年已94歲的著名學者何方,讓自己的妻子宋以敏代為轉達他的哀思:“最近看到關於他的一些爭論,恍然覺得回到我當年提出‘和平與發展’的時候大家對我的爭論。在這個問題上我和吳建民同誌有很多共同的看法。他是很難得的,堅持理性地看待這個世界的人。”

許多人認為,吳建民近些年引起廣泛爭議的話語,在大方向上與中國的大政方針並沒有任何抵觸之處,在內容上也多是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幾十年的內政外交所驗證的常識。

“如果吳先生只是在小圈子里講這些話,幾乎不會引起任何的波瀾。然而真正值得思考的問題在於,為什麽當一位資深的外交官在今天的社會里講出這樣的常識,居然會引起如此大的爭議?”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儲殷在一篇文章中指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吳大使敢說真話的個性之外,其實也有中國社會變化、階層分化的深層次原因。”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殷罡教授說:“如果吳大使是‘鴿派’,什麽是‘鷹派’?在天上飛,實在不行就抓鳥,餓急了就抓老鼠,他們只是在自己的地盤強,實際上是弱。什麽是鴿子?鴿子能夠傳遞信息,它能飛上千公里,所以如果說吳大使是一位鴿派的話,他確實做了很多這樣的工作。”

吳建民生前曾接受過南方周末記者多次專訪,他還是2010年南方周末“中國夢·踐行者”的被致敬者之一。2016年4月,借由吳建民新書《如何做大國》出版的機會,南方周末記者最後一次采訪了他。

4月16日,下午3點,北京的天氣突然炎熱起來。在一個布置簡單的辦公室中,吳建民笑容可掬,謙和有禮。在正式開始采訪前,他很親切地問:這本書(《如何做大國》)讀起來感覺怎樣?有收獲嗎?

在采訪中,這位年過七旬的外交家思維敏捷,侃侃而談。他說:“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者是自己,中華民族不怕多災多難,就怕自己頭腦發昏。”采訪的最後,南方周末記者委婉地提出了一直很想問的問題,您怎麽看待和您意見不同的人?

“中國在國際社會的總體反映是積極的,但是也有一些負面的評論。把這種現象放在全球大反思的背景下來看,我們就會有一種平常心。”吳建民說,“今天的世界正處於一個百家爭鳴的時期,既是百家爭鳴,當然會有各種各樣的意見,包括我的、你的、他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86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