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解讀城鎮化大會,附安徽土改調研劄記

來源: http://xueqiu.com/3940429450/26650222

作者按:史上最難產的全國城鎮化大會,終於順利召開。會議按照慣例「勝利閉幕」,卻給我們留下一堆疑問。向前看,中國的城鎮化建設將向何處去?讓我們自上而下解讀解讀大會官方新聞稿,輔以自下而上的安徽土改調研劄記,我相信,大家一定會有更為清楚的認識。過去幾年與八股文戰鬥的經歷告訴我:解讀任何一份大文件,都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以此出發,用一個較為清晰的脈絡將細節串聯起來,所謂綱舉目張是也。對於城鎮化大會而言,我們要找的切入點很簡單:為何姍姍來遲?去年底,克強總理對媒體說城鎮化是最大的內需之後,市場就在翹首以盼城鎮化大會召開。一季度盼2季度,2季度盼3季度,臨近年底,全國城鎮化大會終於害羞地露出她的面孔。是大家不想推進城鎮化麼?非也!從中央到地方,從百姓到各級官員,大家無不翹首企盼新一輪城鎮化的大潮。但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學者的任務是忽悠,官員的任務是實施。忽悠可以以方向為主(我們分析師類似),實施則必須以操作為主(基金經理類似)。而說到實施,有幾個問題幾乎是繞不開的:問題之一:城鎮化本身意味著投入,而資源是有限的,有限的資源到底應該投向何方呢?也就是以大為主還是以小為主的問題。北京3000萬人口,要不要搞到5000萬?而以大為主還是以小為主的背後,則是中央與地方兩套思路甚至是利益的碰撞。問題之二:城鎮化要用地,你用地佔地搞建設的同時,如何保證糧食產出呢?糧食安全無小事,中國這麼一個大國,糧食安全的飯碗必須端在自己手中。問題之三:城鎮化是要用錢的,嚴控地方政府性債務的時候,城鎮化的錢從哪裡來?所以,城鎮化的本質,就是一個中央與地方博弈的問題。這個老問題,在過去幾十年都很突出,房地產調控十年越調房價越高,既有政策思路偏壓制需求的原因,也有各地政府嚴重依賴地產的緣故。在回答以上三個問題之前,我們可以來一輪曲線救國,從一個現象開始談起。過去三年,有一個詞彙隔三差五出現在媒體:民工荒。伴隨民工荒,低端勞動力價格持續上升。由於各地採樣數據偏差較大,也不一定有全局說服力,我們姑且採納相對比較權威的統計局數據。2009年農民工月均收入1417元,10年上漲20%,11年上漲20%,12年上漲12%,13年全年數據沒出來,但是今年9月同比去年上漲13%。工業增速在回落,2012年和2013年,我們經濟增長的速度已經低於以往8%的紅線(還記得那個保8的口號麼?),潛在增速從2009年見頂以來連續四年向下走。但是,低端勞動力的價格上行趨勢沒有受到影響,除了曲線不再那麼陡峭。經濟學家們很奇怪,跑去農村一看,恍然大悟:農村剩餘勞動力這個水池幹涸了。能出來願意出來打工的都已離家,農村裡只剩下老弱病殘孕,或者深深眷戀著那片土地不肯輕易背井離鄉的壯年。等用大家所熟知的術語來描述,就是中國已經進入了劉易斯拐點。這是一個大麻煩!如果把中國比作一個人的話,現在心情與諸葛亮流著淚說出師未捷身先死別無二致。中國剛剛跨入中等收入水平,希望在未來十年裡大展拳腳的時候,忽然發現勞動力這個變量無法支撐未來的經濟增長,忽然發現土地要素也日漸遭遇瓶頸。而我們都知道,經典的經濟學框架中,認為增長來源於資本、勞動力、土地和技術進步。和三農有關的,主要是勞動力和土地這兩大塊。先說土地,中國是人口大國,糧食安全上升為國家戰略後,18億畝紅線是必需遵守的。經濟增長所需的土地要素投入從哪裡來呢?很簡單,到農村去,將農民手中的宅基地流轉起來(中國可以拿來搞建設的地,只佔國土總面積的4%,這4%中有90%為非城市建設用地,而宅基地恰恰是非城市建設用地中的大頭),所以十八屆三中全會才會提出建設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再說勞動力,相對數據方面,如果我們認為適齡勞動人口的構成可以涵蓋15-64這個年齡段,那麼從2010年達到74.5%高點後,2011年(74.4%)和2012年(74.1%)連續回落。絕對數據方面,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末,中國擁有15至59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約9.4億人,比2011年減少了345萬人。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數量第一次出現了絕對下降,比此前多數人的預期更早。無論勞動力絕對量還是相對量的拐點都已出現,更麻煩的是,你就是現在放開二胎,依然無法改變未來十五年中國老齡化的趨勢。用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的話說:「至少在2030年以前,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會穩步、逐步的減少。」怎麼辦?出路還是土地改革。通過土地改革,繼續推動農村勞動力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以此解決勞動力來源的問題。總結一下,從供給端出發,城鎮化就是工業化,而工業化所需的勞動力和土地要素,都需要「新土改」來破題生產。以上分析,主要從供給端出發,因為經典的宏觀經濟學增長模型都是基於供給建立的。但是,我們都知道,供給增加推動經濟增長的邏輯必須建立在需求端能跟上的基礎上。過去十年,中國不存在需求無法跟上的局面。但是現在,當中國進入產能過剩時代之後,需求端的變化就變得異常重要。而對於需求二字,克強總理曾經精闢地總結為一句話:城鎮化是最大的內需。為啥這麼說呢?因為過去兩年出口數據已經教育了我們,外需靠不住。因為過去二十年數據教育了我們,由於中國老百姓儲蓄率過高,消費主要對通脹敏感,所以消費靠不住。到最後,還是投資,飲鴆止渴式的製造業擴產能不可取,唯有城鎮化。城鎮化帶來的需求有兩塊:消費和投資。其中消費是小頭,每年1000萬農民工進城,每個人每年增加2萬塊消費,也不過區區2000億。投資是大頭,因為你農民工以往進城,雖然統計的時候算成常駐人口,因為住滿半年就算。但人家不是戶籍人口,他們可以八個人住一間宿舍,他們的小孩不需要去當地就讀,他們生病了自己掏錢進醫院享受不到當地醫保帶來的福利。也就是說,這只能算半拉子的城鎮化。這種城鎮化對投資的拉動作用過於有限,因為對住房、醫療、教育和養老的需求嚴重不足。向前看,如果我們能把2.6億農民工逐步轉變為戶籍人口,就會帶來蓬勃的投資需求,經濟增長所需的需求來源問題也就迎刃而解。總結一下,從需求端出發,城鎮化就是最大的內需。經過以上分析,我想投資者的腦海中逐漸浮現出這樣一幅圖景:土改和城鎮化已經成為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而所有的一切,最終都是為了讓中國經濟這艘大船得以維持一個相對較高的增速。而這個增速對於債務危機凸顯的中國而言,意味著生存或者死亡。對於這屆領導核心而言,意味著能否完成18大接下來的歷史任務。釐清問題的來龍去脈,我們再去看前文提及的三個問題,會發現一切都清晰起來,答案也就自然而然地浮出水面。以大為主還是以小為主的問題:大小本身不是問題,只是中央和地方的不同偏好下,才導致路線圖成為問題。中央之所以堅持以小為主,是因為農民工沒本事進入一線城市定居,無論工資性收入還是財產性收入都不足以支撐。地方之所以偏好以大為主,是因為大城市搞造城運動所需的資源最為充沛。意見不統一怎麼辦呢?老規矩,中央保底線,剩下的自主權交給地方。中央只要牢牢把握住兩點:第一我牢牢抓住戶籍二字。我評價你幹的好不好,不看城市化率,而看戶籍人口城市化率。戶籍放開的政策執行在地方,但政策方向放在誰手裡呢?就放在中央手中,四句話概括: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農民工想進城,能順利拿到戶口的,就是中小城市。第二我牢牢抓住城市建設土地指標。整體收緊!已有三大城市群就別想再大規模擴大建設用地(北上廣城市房價回落這種事情,看來越發遙遙無期),大城市、中型城市和小城市要用地怎麼辦呢?「嚴控增量,盤活存量,優化結構,提升效率,切實提高城鎮建設用地集約化程度」,還是收緊,只不過到時候給誰不給誰,就有講究嘍。看起來,未來幾年,建設指標這東西價格還得往上漲。有人說,這個好辦,我可以通過增減平衡的辦法來搞到城市建設用地指標。針對過去幾年各地紛紛在搞的變通做法,又多出另外一句話:「耕地紅線一定要守住,紅線包括數量,也包括質量」。複墾可以,生地和熟地可就別想一比一的比例置換。看完這兩點,估計絕大多數人會發暈。這是何等強悍的談判能力,說以小為主就真的以小為主了啊(很得意地宣揚一下,我們半年前就確認並發短信提示:城鎮化將會以小為主推進,「精讀人民日報」系列可不白讀)!一年前能有如此魄力,城鎮化規劃老早出爐了。至於拖這麼久麼?治大國如烹小鮮,講究寬猛相濟。在用完「猛」字訣之後,自然該到「寬」字訣。所有就有了這麼一段看似很短但意義重大的話:「同時要在中西部和東北有條件的地區,依靠市場力量和國家規劃引導,逐步發展形成若幹城市群,成為帶動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推動國土空間均衡開發。」這是一句很寬泛的表述,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都可以有城市圈,而且數量為「若幹」。但是請註意,城市群是需要「國家規劃」的,否則你所需配套的建設用地和戶籍政策都拿不到!想搞城市圈麼?努力推動中小城鎮化吧,國家在做整體規劃的時候,會考慮的!落在投資上,關鍵還是農民市民化。包括三四線房地產、中低端汽車、家電等。城市化所需地的問題:首先確保糧食安全,然後才是城市化用地。同時,為防止土地改革全面鋪開帶來危害(這裡最主要針對的不是農地集中,農地集中有利於糧食安全,我們在後面的安徽調研劄記裡會詳細闡述。而是擔心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為啥這麼說呢?因為現在最成熟的模式下,大家去農村買宅基地不是用來的蓋房子的,而是複墾後置換城市建設用地指標的。剛剛複墾出來的地叫生地,生地的產出和熟地沒有可比性。這就危及到了國家糧食安全),城鎮化大會決定:按照守住底線、試點先行的原則穩步推進土地制度改革。所以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建設,將進入區域試點階段。體現在資本市場投資機會上,圍繞農地集中炒作(主要是育種、農機、農業現代服務業)比圍繞宅基地流轉炒作要現實,因為政策決心不可同日而語。城鎮化所需資金的問題:錢從哪裡來?一部分是城鎮化大會寫在紙面上的,還有一部分是城鎮化大會沒有寫在紙面上,但你必須理解到位的。先說後者,城鎮化離不開造城,城鎮化離不開建房。過去十年,中國的城鎮化整體上看依託房地產。沒有過去十年的地產牛市,就沒有土地財政,就沒有遍地新城的中國。但是房價這東西,講究一個居民價格承載力。換句話說,最終來看需要有剛需來買單。之所以堅持以小為主推進城鎮化,就是因為農民工對中小城市的房價未來上漲空間的承載能力最高。中西部地區,任何一個縣城,農民只要肯吃苦,哪怕去工地做小工,一天也有150-200塊。這是遠高於普通城鎮職工的收入!再說前者,主要集中在開源,增加地方政府收入上:一是地方政府自己賺,依靠培育地方主體稅種。二是中央給,轉移支付,給多少怎麼定呢?就看你戶籍人口城鎮化幹的怎麼樣。三是金融機構支持,這個要靠農發行和國開行。四是引入民資,這個靠譜程度不高。鐵道人家都不願意參與,更何況城鎮基礎設施。體現在資本市場投資機會上,還是三四線城市房地產。至此,全國城鎮化大會解讀完畢。作為結語,我們總結一下推薦的標的:第一類是農地集中受益公司:包含農機、育種、現代農業服務業;第二類是農民進城成為市民受益公司:包括三四線城市房地產、中低端汽車以及家電;附註:安徽土地改革調研劄記12月初,我們去了改革排頭兵的安徽。去安徽看什麼呢?兩個東西,國企改革和土地改革。國企改革不必多言,關鍵是土地改革。安徽這地方很有意思,他從傳統上就比較窮,窮則思進,所以安徽是傳統的勞務輸出大省。長三角經濟發達地區,到處都活躍著安徽保姆的身影。窮則思變,所以安徽是傳統的改革大省。聯產承包責任制從安徽啟動,小崗村一度成為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代名詞。17大前,上一屆領導層準備推進土改,胡錦濤總書記專程去了鳳陽為土地改革站臺。我們通過安徽省相關部門,聯繫上全安徽省農地集中度最高的阜陽,從阜陽出發,我們到了下面的界首市。在界首市,迎接我們的是一個高規格的座談。分管農業的市府領導、各相關部門如財政局局長、農發局局長、鎮委書記分別從各自關心的領域出發,闡述了農村土地流轉的經驗。界首市位於安徽西北邊陲,國土面積667.3 平方公里,下轄15個鄉鎮、3個街道,總人口78.8萬人,其中農村人口63.5萬,耕地總面積58.1萬畝,截至2013年10月底,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40.8萬畝,超過耕地面積的70%。從相關數據可以看出,這是一個農村戶口占比很高的地方,戶籍人口占比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人口結構的背後,折射出當地的產業結構。很顯然,這不是一個工業化高度發達的地方。一般來說,工業化和城鎮化是孿生子。工業越發達的地區,越具備農地集中的條件,因為容易嘛,反正賺錢主要靠工業。所以呢,界首的經驗就顯得彌足珍貴。潛臺詞:這裡都能搞,別的地方應該更應該能搞成。70%,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個很高的比例。界首是如何實現土地大規模集中的呢?很簡單,這是一個三方得益的事情:首先,農民得益,土地大規模集中之前,農民將一畝地租出去,年租金300-500塊。大規模集中後,每畝田的租金上升至800-1000塊。這是實實在在的收入增加!對於那些反正常年在外打工的人來說,天上多出來的一筆錢。而且農民簽訂的合同很公平,不是直接用錢計價,而是用糧食來計價。每畝地800斤小麥,現金交割。其次,國家得益,農地大規模集中之前,很多人會擔心,大家不種糧食怎麼辦?界首的數據是伴隨農地大規模集中,糧食生產「十連豐,九連增」。為何會這樣呢?兩個原因,一是畝產大幅提高,老百姓自己種糧,積極性過低。大家都是把苗播下去,隨便打理兩下,等著半年後僱人收割。小麥畝產只有500-600斤,農地集中後,由於機械化耕種科學化管理,畝產普遍翻番。二是地方政府補貼加上生產效率提高,種糧是有一定收益的,所以並未出現大規模非糧化。最後,地方得益,農地流轉是政績,有利於培育地方糧食種植企業,有利於農民就地轉變為產業工人,也有利於地方工業發展(農民把地租出去後,得找活兒幹)。三方得益的事情多了,為何其他地區沒有出現大規模土地集中,界首就能把土地流轉率幹到70%呢?原因很簡單:政府重視,想出政績,政府出面推動此事。推動的辦法就兩種:一種是利誘,補貼,補貼,還是補貼!你來搞農地流轉種糧食,給補貼。你來搞農地種大棚蔬菜,給補貼。你想購買農業產出保險,給你補貼。你想把農地抵押貸款,給你補貼!一種是推動,直接下任務到村幹部一級,要求鄉長與書記牽頭,每年派任務,完成的好有獎勵!有人會問,利誘花費會不會很大呢?平均下來,70-90塊錢每畝。界首市需要為此支出也就3000萬左右每年,相對於每年十幾億的財政收入而言,還算可以支持。有人會問,你確權還沒搞完呢,怎麼可以大規模實施農地集中呢?很有趣的是,當我們把這個問題拋給村官們的時候,他們笑了。原因很簡單,確權後農地集中的難度是上升的,因為老百姓會想這已經確定是我的地,我要更高的租金。土地流轉出去後再確權,也沒啥大問題。農地集中後,反正田埂都是要被平掉的。 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23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