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說史131126最寒冷的冬天(十)止步還是北進?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11/26/%E8%AA%AA%E5%8F%B2131126%E6%9C%80%E5%AF%92%E5%86%B7%E7%9A%84%E5%86%AC%E5%A4%A9%EF%BC%88%E5%8D%81%EF%BC%89%E6%AD%A2%E6%AD%A5%E9%82%84%E6%98%AF%E5%8C%97%E9%80%B2%EF%BC%9F/

說史131126

最寒冷的冬天(十)止步還是北進?

蕭律師執筆

 

自仁川登陸大捷後,對美國來說,跨越三八線其實是他們唯一可做的決策。在北韓對南方進攻勢如破竹時,美國朝野上下未暇思考,如果北韓人被擊潰,我方該怎樣因應的問題。內閣唯一考慮的只是怎樣保住美國大兵的性命;想象對北方大門洞開時該怎樣做,肯定是很奢侈的事。

但「大捷」後,「奪取更大勝利」的念頭不斷敲擊他們的欲望之門,以前對戰局的判斷及對華態度上的分歧,都被壓了下去。因為北韓人先跨過美國人認可的邊界,並挑起這場戰爭;因為有那麼多美國人命喪韓國;因為戰區總司一直夢想著反攻北方—-所以,美國在南方的勝利越輝煌,阻礙其揮軍北進也就越困難。現在唯一能讓美國人一洩心中憤怒就是北進,北進,讓美國大兵腳踩在北韓的領土上。

他們沒有理由止步於三八線,等待敵人重整旗鼓、大舉反攻。最合乎軍事邏輯的行動,就是稍微越過三八線,大量集結空軍的力量,尋找便於砲兵的合適地段,開挖戰壕,不給對手任何攻擊機會,再伺機停火。事實上堅持繼續北上,徹底制服敵人的絕對不只麥克阿瑟。儘管其他高級指揮官經常難以和他合作,但在這個問題上大家卻能聯合起來。

 

決定北上所引起的爭論根本就不算爭論,因為即將跨越三八線的這支軍隊實在太強大了。同時在國務院裡,肯楠George Kennan的影響力日漸式微。他一直認為,如果美國想統一韓國,那麼來自蘇聯或中國的威脅就太大了。在肯楠看來,繼續北上就把美國人帶入災難性的危機;華盛頓根本就控制不了麥克阿瑟。這樣的決策無異於夢魘,美軍的手伸得太長了。****

當時美國國務卿艾其遜Dean Acheson的政策團隊換個不停,「中國通」或中國事務負責人早就早被清除出局,沉默寡言的勒斯克Dean Rusk成為政府裡亞洲事務的頭號人物。勒斯克與肯楠恰好相反:肯楠對中國和蘇聯瞭若指掌,但對國內政治要務卻幾乎一無所知;而勒斯克精通國內政治,對遠東則知之甚少,也不感興趣。

事實證明,勒斯克對中國的態度絕對是最死板的。在後來的越戰期間,他成為對待亞洲共產黨國家眾所皆知的強硬派人物。他相信毛澤東的崛起是歷史性轉折,「均勢的變化正有利於蘇聯,而不利於美國。」他是最早主張讓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重返國務院之高層人物之一。肯楠認為杜勒斯重返國務院反映出國內政策的變化—-外交辯論開始向強硬派傾斜。***

 

七月十日,美國收到印度提出的“韓國和平方案”,中國對此感興趣,而蘇聯則明顯不高興。該方案要求雙方停止軍事衝突,重返三八線,以及中國加入聯合國。***

肯楠覺得這個意義重大。他認為中國進入聯合國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影響不大,因為蘇聯已是聯合國成員並擁有否決權。這項提議和有特殊作用,就是讓中國逐漸疏遠蘇聯。起到分化兩個共產大國的作用。

肯楠的主張很快就在會議上遭到強烈反駁,尤其是杜勒斯,因為他和和其他反對者認為,「這將讓發動戰爭者得到好處」。「我們的百姓會覺得被騙了,只有付出而沒有收獲。」拒絕印度停火建議的政治原因是顯而易見的。

 

艾利森John Allison是杜勒斯最積極的先鋒,對國務院的鴿派觀點大加貶抑。他認為美軍不但應該越過三八線,「最後還要打到滿州和西伯利亞邊境」,然後在聯合國監督下在韓國全境舉行大選。他還強烈指出:「三八線不應被認為、也不能成為政治分界線。尊重這種分界線只會為侵略者提供避難所。慫恿發動新的戰爭」。杜勒斯認為拋棄這條線才「有利於該區實現永久的和平安全」。

勒斯克是個重要角色,是民主黨政府在這個層次的亞洲問題上的頭號強硬派,更是影响國務院,進而左右艾奇遜想法的重要人物。老派「中國通」擔心把中國拉進戰爭,但他們相繼出局了,艾奇遜對於繼續北進就毫無顧慮了。

越來越多像勒斯克這樣的鷹派人士浮上桌面,希望能主導政策規畫師尼采Paul Nitze(很受肯楠影響)的運作。親近肯楠的人士認為,「一旦美軍越過三八線,蘇聯或中國務極有可能加入戰爭」。但艾利森向尼采提交一份措辭更激烈、更好戰的備忘錄。「美軍止步三八線將是巨大的恥辱,如果接受以戰前狀態作為戰後分界線,美國在南韓人民眼中的高大形象將一掃而空。」艾利森之後更使用二戰以來最激烈、最具爆發力的話語:核子武器。艾利森根本不在乎引發一場更大的戰爭,甚至乎世界大戰。

隨著國內政治局勢的變化,越來越多人,特別是反對派,加入主戰陣營。看來美國大眾都希望獲得一場更大、更全面的勝利。十月中旬舉行的一次民意調查顯示,64%的美國民眾希望越過三八線追擊北韓軍,但他們是否想和中國一決雌雄,那又是另一回事。

 

實際上,在麥克阿瑟的軍隊遭遇中國或蘇聯部隊之前,參聯會一直傾向於「繼續追擊,至少再追擊一段距離」。在越過三八線時,戰地高層指揮官們也難以抑止趁勝追擊的衝動。經歷最初的羞辱後,他們終於反敗為勝,這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勝利,而是一場痛快淋漓的復仇。讓政客爭拗去罷,軍人要做的就是不斷前進。要軍隊停下進攻脚步,向一直未出現戰場上的敵人敬禮,顯然不合情理。

但對總統來說,這種政治決策異常困難。他知道,中國已陳兵中韓邊境,而北韓人並未被徹底擊敗,他們只是在戰場上暫時撤退而已。但政府在追擊問題上的猶疑不決已被指責為過於軟弱。事實上後來杜魯門總統President Truman決定繼續北上越過三八線,給麥克阿瑟的命令非常含糊:「越過三八線,但避免任何可能導致美國及聯合國軍隊與蘇聯或中國發生大規模戰爭的行動。一旦遭遇蘇聯或中共軍隊,必須立即中止接觸。在接近中國邊境時,只能動用南韓軍隊,美國或聯合國軍隊不得進入與中國或蘇聯接壤的任何省分。」但國務卿以下大家都知道,麥克阿瑟一向喜歡獨斷專行,這種含糊其辭的命令更讓他如魚得水。這位將軍在仁川登陸成功後,聲望如日中天,使他的頭腦不再清醒。

行政當局對麥克阿瑟的畏懼始終是韓戰的最大秘密:怕他打敗仗,但更怕他打勝仗。***

 

九月廿九日,參聯會最終做出越過三八線的決定。仁川登陸對麥克阿瑟來說是雙重勝利,既打敗北韓人,也打敗他在華盛頓的敵人。麥克阿瑟將義無反顧向北挺進,追擊早已消逝的敵人,而對黑暗中顯露的災難信號視若無睹。

仁川登陸之後,他的運氣終於耗盡了。

 

資料來源:

最寒冷的冬天:韓戰真相解密 The Coldest War:America and the Korean War

作者: David Halberstam

譯者:王祖寕、劉演龍

出版者:八旗文化部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4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