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28 TCW | ||
一桶放在廚房角落,不起眼的食用油,掀起一股黑心油戰爭,你家廚房,有多少食物淪陷了? 大統事件發生迄今,消費者最關心的,就是他們的黑心油,究竟流向何方? 上游:靠一千根「油管」送出去只要跟低價有關,就有四成來自大統 大統有三個廠,彰化兩個、高雄一個,兩地生產油品不同,彰化廠以調和油為主,高雄廠以生產大豆沙拉油為主,目前正由高雄市衛生局調查中,是否摻入棉籽油,還有待檢驗。彰化廠則已查獲以進口低價棉籽油混入橄欖油等油品中,彰化縣衛生局調查其下游供應鏈,發現下游供應商將近一千家,分布在十六個縣市。 這一千家供應商,就像一千根油管,是黑心油輸送帶的中游,將大統產品(並非全部是黑心油),一一輸送到下游,到消費者餐桌上。 油管分兩大系統輸出,一是以三公升以下包裝,透過固定批發商,賣到大賣場、超市、農會等通路,由消費者選購回家;另一種,稱為「業務用油」,以十八公升一桶包裝,賣到夜市、攤販、自助餐店去。 於是,夜市香噴噴的鹽酥雞、炸雞排、臭豆腐,早餐店現做的油條、蔥油餅、漢堡肉,自助餐店的便當,咖啡廳的簡餐,超市的沙茶醬、辣椒醬、冷凍調理包、冷凍薯條、薯餅,速食店裡炸雞塊、薯條,菜市場裡現炒熱呼呼的肉鬆……,凡是用到油,不論煎、炸、或混合在食物裡,只要有油,且和「低價」扯上關係的,保守估計,可能有四成來自大統。 中游:盤商月銷五千到一萬桶一卡車一卡車載,還能直接跟工廠議價 在整個大統的銷售系統中,中游端的批發商,有大有小,大型批發商「有的相當大,進貨不是用箱,是用卡車在算,一卡車一卡車送來,」一位中部盤商指出,這樣的批發商,月銷量可能高達五千到一萬桶,甚至,能直接跟工廠議價,以「一個月吃下多少量」為談判籌碼。 早期北部最大的油行集散地,就是迪化街,當年,還有「做油一條街」之稱。當時,生產端,都得靠這群油行賣油,因此,油行都向工廠叫大批油進來後,再「重新製作」,打著原工廠品牌賣出去,但已「此油非彼油」;現在,這條油街大多轉型,或離開迪化街,只剩下少數雜糧商。 大批發商有倉庫,有儲存能力,他們通常和小批發商訂約,一個月供貨多少,由小批發商一一賣到夜市、攤販等低價市場。台灣目前貨運相當發達,但是,夜市攤販、小吃店這些角落,還是得靠小批發商,才能打進去。也因此,主管機關如果只是抓大不抓小,往往這種小批發商就會成為漏網之魚,接著就流入了消費者的口中。 大統已查獲的黑心油雖然以低價市場為主力,但是,早餐店、速食店使用這類調和油的,並不多,早餐店是以沙拉油為主,沙拉油是台灣食用油的主力油,大統益、中聯為兩大供應商,大統排第三,但規模小很多;速食店則以高溫、穩定度高的「耐炸油」為主。 低價市場由一群批發商掌控,中高價市場,亦由另一群批發商掌握。某五星級餐廳主廚指出,通常都採購知名上市公司生產的油,品牌較小的,不會考慮;但是,當他聽到連台糖這種政府掛保證的品牌,都委託大統代工時,也嚇了一跳。 北部一家價位中等的小型餐廳老闆指出,大統事件後,他檢查自己進了什麼油,發現,還好,不是大統的,他通常固定向一家大型批發商叫貨,合作多年。 下游:流進夜市和小吃店連省荷包的主婦都把它拎回家 龐大的中游批發商團隊,再往下輸送到下游,給夜市、小吃店等主打「低價」食品的地方,一滴一滴的,滴進廉價食物中。一條暢行無阻、毫不漏接的黑心油產業鏈,就這樣悄悄打造完成。 更慘的,是精打細算、為全家省荷包、還要顧健康的婆婆媽媽們,相信了三個英文字母「GMP」,這三個字,代表品質保證、把關能力,於是,在大賣場眾多品牌中,放心的選了這款便宜又大碗的「黑心油」,開開心心拎回家,準備愛心晚餐。 進口棉籽油,大統只占四成,其餘六成到富味鄉去了,該公司表示全數出口。依照董氏基金會判斷:「出問題的,不可能只有一家,」上述全台灣低價食品市場,很可能已經通通淪陷,但,結果如何,靜待檢調進一步調查,真相才能大白。 如何掌握食用油去向,讓民眾安心?有三個方法:休克療法、流向管理,甚至比照安眠藥類型的藥物控管。 黑心食品連環爆,讓消費大眾擔心還有下一個未爆彈,彰化縣衛生局局長葉彥伯指出,台灣社會如果來一次「休克療法」,讓所有黑心食品一次攤開,未嘗不是件好事。 休克療法,是醫學術語。於一九八○年代中期,被美國經濟學家薩克斯引入經濟領域。當時,南美經濟崩潰的小國玻利維亞,聘請薩克斯擔任經濟顧問,他大膽提出強烈緊縮金融政策,實施貿易自由化,讓玻國經濟短期內產生巨大震盪,導致「休克」;然而,短暫休克,卻讓玻國經濟起死回生,創造出「玻利維亞奇蹟」。 這就有點像是銀行打呆帳,讓虧損一次攤開,也有點像公司進行重整,把所有負債、不良資產重新整理。 解方:全民「休克」讓市場一次落底,重訂遊戲規則 單一銀行、企業可以讓它暫時休克,全民的健康和食品安全,有什麼方法可以來一次全民「休克」?再說,台灣黑心食品事件,要透過休克療法,起死回生,也得有配套做法,安心食品才能重返餐桌。 一位曾參與食品安全調查的官員,也贊成黑心食品一次出清,但這部分,得靠中央、地方各縣市第一線衛生稽查員,將這些原物料、添加物帶回來一一檢驗,將檢驗結果及黑心不良商人,公諸於世。 短期間,或許引發社會大眾恐慌、消費者無所適從、消費信心低落,但是,像股市一般,「一次落底」的效果,總比盤跌、緩跌,對社會信心的重建較為有利。只要政府有魄力,訂定新的市場遊戲規則,讓業者重新洗牌,信心自然回復。 但是,全台小吃攤販家數達到六萬五千家(以二○一二年免稅計),如果要一家一家檢查,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組組長蔡淑貞指出,目前各縣市衛生局專業稽查人力共約五百人,一個稽查員一年要查一百三十家攤販,這還不包括有營業登記的餐廳飯店,這樣的人力足夠嗎? 要杜絕「黑心油事件」重演,葉彥伯指出,「流向管理」是新思維,即,採取像「管制藥品」相同的管理方式,掌握進口油、化學添加物的流向,就不難掌握廠商葫蘆裡賣什麼藥。以「管制藥品」安眠藥為例,藥品進口後,哪些藥局採購多少,醫療、診所進了多少,又用了多少,衛福部都清清楚楚。 以大統為例,如果早在源頭就掌握,大統在同一期間進口了棉花仔油、橄欖油、銅葉綠素等,知道哪幾家廠商,進了哪些不合理的原料,或許,多年前早已掌握大統製作黑心油的線索,不必花那麼多時間、人力,黑心油下肚多年,才揭開真相。 大統事件,揭開低價、GMP兩根魔棒的神秘面紗,在下一件黑心食品報到前,消費者應先認清「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理智判斷食物來源,才能讓黑心食品,提前終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