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九月底,美國商品大王羅傑斯(Jim Rogers)評論亞洲市場:印度不用看,緬甸、北韓有機會成為淘金地。正當緬甸以十倍速開放力道追趕全球經濟,《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建議:行動時代,緬甸金融業的希望在手機。 羅傑斯的立論基礎是:緬甸、北韓正從「遺世獨立的王國」,重回國際懷抱,因此「積極作為正在發生」。但由於九月中緬甸才因融資困難、治安不靖,被世界經濟論壇(WEF)評為「十大全球最糟經濟體」之一,而《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追蹤報導時都語帶保留。 單看融資困難這一點,在軍事統治的五十多年間,金融業深受破壞,早在一九六○年代外資銀行就已絕跡;一九九○年代又受西方制裁,整個體系幾乎瓦解。如今的緬甸就像多數非洲國家一樣重度缺乏實體建設,而且,儘管開放兩年多以來已有三十家外資銀行設立代表處、據點,就近研究市場,但法規還跟不上業者急切的腳步。 行動銀行擴張勝實體銀行 現況的確慘澹,但《經濟學人》解讀卻截然不同:這個擁有六千萬人口的國家締造一夕之間就開放商業限制的特例,人民對電信、零售、金融等服務「如飢似渴」。在重建銀行體系曠日費時的考量下,開辦行動銀行才能真正將服務普及全國,政府在六月開放兩家外國電信商就是快速提高手機持有率,推動金融產業「蛙跳」的政策。 獲准營運的卡達電信和挪威電信,雖非重量級玩家,對國內一百零一家電信業者而言,殺傷力卻很大,像是以往每張手機晶片卡裝置費兩百美元(約合新台幣五千九百元)的天價立即驟降至一.五美元,據此估計,五年內全國行動網路覆蓋率可達八五%。 只不過,新加入的兩雄並非獨鍾電信市場,更想複製巴基斯坦與孟加拉等國的經驗,借行動網路提供微型貸款的金融服務。就這一點,挪威電信當地主管菲柏格(Petter Furberg)指出,政府的態度將具決定性因素:「若能盡速制定完善法令,開放更多業者進入,才能改變金融業的命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