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耶魯大學 竟因小小胡椒而誕生

2013-09-09  TCW
 
 

 

胡椒這種香料在人類歷史上取之不易的時候居多,因此成為世界史上一股重要的力量。黑胡椒原產於印度,距歐洲各港口有十萬八千里之遠。商人必須找到胡椒的供應來源,他們不遺餘力的追尋,促成全球貿易的興起。

沒有人知道是誰第一口嘗了胡椒籽,並且認定把它撒在肉上或是加進燉煮的蔬菜裡,味道會很棒,不過西方最早在餐食裡少不了胡椒的顯然是古羅馬人。胡椒之所以享有盛名,調味只是部分原因,它對健康的功用同樣重要。在羅馬帝國時代,胡椒有如現代的阿斯匹靈,人們認為它是治療各種疼痛及眾多其他症狀的萬靈丹。

西元一世紀時的希臘名醫迪奧史柯里德斯(Dioscorides),生於羅馬皇帝尼祿(Nero)時代,曾著有一本藥草指南,直到十六世紀仍被當作參考資料。他稱讚胡椒功效強大:「各種胡椒都有的效用……是驅寒、利尿、促進消化、排氣、緩解、明目。」

找胡椒,像挖金礦哥倫布出航,也是為了它

黑胡椒在中世紀時已聲名遠播,是富貴人家必備之物,有錢人趨之若鶩。當時皇親國戚宅第中珍藏的胡椒有專人看守,富人則是私藏在隱密的櫥櫃裡。用胡椒入菜是少數人的特權。美味的菜餚必定得放進大量胡椒,用量大到現代人或許會覺得胃受不了。

由於對胡椒本身及隨之而來的財富是難以想像的誘人,激勵歐洲各地人民不惜冒險,遠渡重洋深入異域,胡椒的故事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登場。

十五世紀時,歐洲人拚命尋找通往印度的純海上航線,原因即在於此。他們雖然也很需要其他香料,但是開啟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功臣正是胡椒。

當時歐洲人希望排除胡椒貿 易的阿拉伯中間商,找到自己航行就能抵達亞洲的路線,好把豐厚的利潤留在口袋。哥倫布一四九二年發現新大陸之旅,船上便帶著胡椒籽。這是為了確保不論在哪裡登陸,當地土著都能告知何處可以找到胡椒。

胡椒與現代全球貿易起源的關聯,反映在訂定胡椒價格及分配其獲利所需要的組織上,這促成歐洲北部資本主義興起。

英東印公司是世界上第一家將所有權劃分為股份的公司,史學家追溯其源頭為中世紀的香料商人,他們進口並分銷香料,尤其是胡椒。這些生意興隆的商人為保護其利益,後來成立了同業公會。其中最重要的是倫敦胡椒商行會(Pepperers’ Guild of London),這個組織在倫敦市擁有相當大的政治影響力,有些會員還當過倫敦市長。

歐洲的胡椒貿易一開始就是賺錢生意。史學家皮爾森(M. N. Pearson)估算,最早持續經由純海上貿易路線至東方的葡萄牙人,有一度獲利可達二六○%,這是根據在印度以六枚葡萄牙金幣購入一英擔(約一百二十五磅)胡椒,在歐洲出售最低定價要二十二枚金幣來換算。不過這些數字比起一八○○年代初期,美國麻州沙林(Salem,又譯塞勒姆)胡椒商令人瞠目結舌的利潤就相形見絀。他們的船隊某次至蘇門答臘,單趟就賺入七○○%的淨利。十六世紀時,葡萄牙人以印度亟需的銅換取胡椒,也曾拿到好價錢。

為胡椒,不怕苦難航程死掉半船人,在所不惜

胡椒之路對歐洲人而言,充滿了苦難與死亡。除去導航時計算錯誤而走上死路的風險,還必須乘坐不安全的船隻行萬里路,船身漏水和索具鬆脫是家常便飯,所帶的船錨也因太輕而易於流失。

葡萄牙作者菲格雷多.法爾考(Figueiredo Falcao)取閱官方紀錄,在一六一二年寫道,自一五八○至一六一○年間,約有三十五艘貿易船毀損。另有觀察者估計,一五五○至一六五○年間,葡萄牙因失事或遭敵人攻擊,共損失約一百三十艘船。同樣的,一六○一至一六二○年,英國共派出八十一艘貿易船,最後僅有三十五艘返回英國,是一項可悲的紀錄。

海員也必須忍耐彼此的行徑,酒醉比比皆是,脫序行為也常導致船隻起火燃燒。

正如同皮哈赫在他搭乘的船於馬爾地夫外海失事時所說,海上航行一定會發生同行者因壞血病或痢疾而死亡。船上臭氣沖天。衛生情況很糟糕,病人常躺在自身的排泄物裡。蟑螂、老鼠和其他害蟲猖獗。

我們不清楚早期航行印度洋時,到底有多少歐洲水手喪命,但是想必不少。

當時來回一趟最久需要兩年時間,包括在印度停留三、四個月裝載香料。在荷蘭人當中,僅有約三分之一的船員撐過艱辛的亞洲行而活了下來,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及英國人也好不到哪裡 去。

自那些航程中倖存下來的記載,記錄了死亡死因,往往是「下痢」或「流血性下痢」(痢疾)。死亡經常是接踵而來,由早期航行中的一名商人,在以下記述中列舉的可怕名單可見一斑:「第十六日,我們的將領離開萬丹,登船繼續航向摩鹿加;今晚亨利.杜布瑞(Henry Dewbry)死於下痢……第十七日威廉.魯德(William Lewed)、約翰.簡金斯(John Jenkens)與山繆.波特(Samuel Porter) 死於下痢。」

就算未死在海上,孟買的一句俗諺也道出許多歐洲人在亞洲的命運:「一個人活不過兩次季風。」

除非視死如歸,為什麼有人願意在這種惡劣的條件下離開歐洲?常見的答案是為了錢(香料)和宗教。他們或是為發財,或是為榮耀上帝而出航,但是錢財通常先於靈性上的收穫。歐洲最早展開海洋探險的國家葡萄牙與西班牙,均懷有遠大的抱負。葡萄牙人高舉「香料與靈魂」的旗幟,西班牙人也以「黃金、榮耀及福音」自勉。

在相當短的時間內,在印度洋一帶,由印度延伸至麻六甲和南中國海的各港口,都認識了駕著快船而來的荷蘭商人。英、荷兩家東印度公司固然幾乎是同時成立,但打從一開始荷蘭獲得的權力便比英國大。

用胡椒,上下其手雇工牟利,搞倒跨國公司

英王認為英國政府不需要約翰公司(英東印公司的暱稱)的股份,只要給胡椒及別種香料的專賣特許權即可。相對的,揚公司(荷東印公司的暱稱)常被形容為「國中之國」,可與外國統治者談判條約、雇用士兵、興建堡壘及武裝船隻。基本上 是家「有武力」的公司。

但最後是什麼因素造成荷東印公司沒落?一個有政府支持的半軍事性公司,居然會被打倒,其失敗出自內部問題,部分原因在於它對待員工的方式。

受荷東印公司雇用的人員日薪很低,但可自行買賣香料或竊取船上香料,大賺一筆,千里外的公司對他們鞭長莫及。

史學家巴克瑟(C. R. Boxer)寫道:「幾乎沒有人能夠靠正式的薪資過活,更不用說為將來退休而儲蓄。在大約一七五三年之前,唯有十分特殊的情況才會發給退休金。結果上自總督,下至船艙小弟,都兼做另外的買賣,彼此心知肚明。」

所謂半合法的「私人貿易」,允許荷東印公司的船員及商人,自東方帶回少量的商品,但是它遭到嚴重濫用,以至於有些船隻回到荷蘭時,所載的「私人商品」比公司商品還要多。

英東印公司也如荷蘭的對手,付給員工很低的薪水,因此職工中,從胡椒船上的船員到駐印度的最高階代表,上下其手或從事所謂私人貿易同樣盛行。

有些人真的發了財。例如美國人耶魯把私人貿易賺得的財富捐出來,創辦了耶魯大學,就擁有四艘區域貿易船。(本文摘自第一、第二、第八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15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