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港股印象 2分之1自旋

http://xueqiu.com/9132408460/24867809
香港法制之健全,金融之完善,是從小便被塞進我腦海的概念。故而,在看慣了美國上市公司後,第一次系統研究香港上市公司時,我著實被噁心了一把。回頭想來,這些香港企業並沒有違法,只是走在了道德和法律的警戒線上。以下借一些個例說說兩年前我對港股的初印象。

HKG:1168          百仕達

房產公司百仕達的問題很多,我們只撿最嚴重的談。這家公司表面看起來有很低的槓桿和大量的現金,但它與關聯公司的貓膩令人不得不警醒。

從2011年的報告看,百仕達寧願將20億港幣大方的借與關聯公司,也不願分紅或回購股票。這家關聯公司,「不負眾望」的在2010年因虧損而無力支付利息,百仕達僅做了小幅的資產減值準備,並未有任何撤回貸款的動作。百仕達的所有關聯公司,於2011年末總資產顯示為46億,而淨資產則為3億,槓桿逾15倍。房產牛年的虧損,令人不得不懷疑這些負債的存在目的是否是為打水漂。另外,百仕達對他們的股權佔有率基本在50%的臨界點下徘徊。若多購入幾個百分點的股權,43億的負債就必須合併入百仕達的報表。這些關聯企業股權的購入成本是多少呢?4000港幣!通過關聯公司隱藏負債的目的顯而易見。

2011年末,乃至今日,香港市場中估值最低的幾乎全是房產開發和投資相關公司,行業平均市盈率在11年10月只有5.3。當然,或許因為97年以來的慘痛教訓,香港市場上交易的房產類股票並未在近年出現過明顯溢價。

房產類公司估值「較低」的另一個原因是這類公司每年對正在開發或因投資持有的物業做「合理價格調整」(fair value adjustment),並將調整部分計入當期利潤。這種會計手段並非違規,有其存在價值,尤其是對建造週期越來越長的房產開發公司。也正是因為建造週期的增長,房產開發商手頭的庫存佔資產比重逐年上升。在部分城市房價增長率遠高於當地人均收入增長率的宏觀背景下,大量庫存的「合理價格調整」計入利潤,顯然不能令人信服。2011年末,由於持續了一年的緊縮貨幣政策,房產市場稍顯冷淡,雖然實際全國均價仍然增長了6%,港股市場已經把可能出現的「負庫存調整」計入了房產公司的估值中。

HKG:0464             建福集團

建福集團上市於2006年,出售40%股權募集了5500萬港幣。而2005年六月,公司授予建福集團創始人約1.2億一次性分紅獎勵。其中約8800萬用於抵消年前借給創始人的貸款,另3200萬現金分紅是在2006年IPO後,從公眾募集資金中抽出。也就是說,公眾支付了5500萬後,只有2300萬到賬,而這還不夠填8800萬的貸款資產解除。花了5500萬,買到的公司卻少了5500萬。

此後,從2007年到2011年的5年裡,公司共盈利2.74億,換算為公眾股東權益為1.1億。公眾股東似乎賺了。但是,同期公司創始人和其子女的工資和獎金收入總值為8170萬。另外,公司分紅共9720萬,其中5830萬都回到公司創始人的腰包。或許是大股東的利己主義讓市場無法信任管理團隊,該公司股價跌宕了7年還在IPO時的價位徘徊。

HKG:0068            利興發展

和珅貪污之巨,固然令人咂舌,但此人做事滴水不漏,談吐不凡且馬屁不穿,令人願意被他剝削。若是換個無能之人,縱使只是買菜時沾點小便宜,也會令人討厭。利興發展便是此類。這家業務分散在股票交易,借貸和資產投資的公司,在2001到2011年間股東權益從13億增長到了18億,年均漲幅算上分紅也不足4%。2011年五月該公司從董事長夫人手上以4500萬港幣購入了一套物業。結合當年市場對房產的看空和利興之後並未增加房產倉位看,這筆收購的動機不純。

在翻看港股時,內部關聯交易的出現頻率大約在50%上下。雖然大多此類交易能以合理理由搪塞,但出現太過頻繁也會令人反胃。

HKG:3818中國動向

2011年底,中國的中端運動品牌都遇到了庫存嚴重積壓的問題,其中以主打Kappa品牌的中國動向為最(特步,李寧也都在此列)。每個行業都會有週期性的供過於求,是整個行業所有從業人員信心過度膨脹的產物。整體的問題,便是人性的過錯,對此我們不必過度的苛責。

2011年,全國Kappa門店減少了600家的同時,中國動向賬面卻有未用現金50億,相當於整個公司70%的資產。巨額的現金的存在,從該公司上市的第一天算起已有5年之久。環顧一圈,我們不難發現,同樣的情況在這個行業乃至整個香港市場比比皆是。這個問題我在一年多前所寫的上市公司現金存量一文中已經詳談過。不過文中著重的是宏觀貨幣環境,並未提到很多上市公司的現金是IPO發行溢價造成的。超額融資所得的現金予以閒置,並不算對股東賦予之責任的瀆職。但大量現金閒置,而不願以分紅形式返還股東,終歸不能以誠信標榜。

我認為,這些公司應該向HKG:1137(香港電視公司)學習。HKG:1137的前身是香港城市電信公司,主營寬帶網絡ISP服務。於2012年初將電信業務賣出後,該公司更名為香港電視並預期在2013年末投放節目。按照之前中國動向這類公司的邏輯,電信業務賣出所得的現金應該閒置賬上,以備日後發展之需。但HKG:1137的做法確是將一半以上現金分紅,總量高達20億,相當於今天此公司的總市值。之後,在一月份,公司再次分紅1.2億。雖然如今賬面仍有十多億的現金等價物,但從無到有打造一個娛樂傳媒公司終歸是需要錢的。

HKG:0285             比亞迪電子(BYDE)

當年伯克希爾入股比亞迪時,查理芒格稱王傳福是傑克韋爾奇和愛迪生的合體。這不僅是對其能力的肯定,也是對其誠信的讚譽。誰想到,王傳福的誠信竟然另BYDE陷入了困局?

2007年末,比亞迪電子IPO融資35億。與其他香港上市公司不同,BYDE在短短的一年裡就將30億全部投入到生產活動中。同時間,iphone 1出現不久,並未落入國人的視野。等到智能手機風靡全球時,BYDE已經成為傳統模擬手機一站式服務的巨頭。大船掉頭談何容易?終歸,BYDE的困局,雖有市場嗅覺不敏銳之因,主要還是時運不濟。

除了2007年的這場大躍進證實了王傳福的誠信,作為BYDE董事長卻分文不取亦是世所罕見。但王傳福終歸是人,也會偏心,做出對不起股東的事兒。在2011年BYDE急需資金進入智能手機領域時,BYD汽車也陷入了困境。王傳福令前者向後者貸出10億港幣,燃了BYDE的眉,解了BYD汽車的急。雖然向BYDE支付的7.5%的貸款利率高於市場平均,並且6億的資金在5個月內償清,事實證明BYDE的轉型遲遲未能完成,2012年盈利再創新低。

過去一年BYDE股價漲幅120%,並非體現基本面的好轉,而是與其母公司BYD的聯動。

結語:

初看香港市場時,發現其估值分佈誘人。具體瞭解後,發現估值之低,其來有自,主要分為三種情況: /1/管理層利己主義; /2/數據遮掩痕跡明顯(如各大銀行,今日不談);/3/業務太過依賴宏觀貨幣政策,與民生脫節嚴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28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