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阿里金融系列解讀(一):阿里小貸的前世今生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504.html

十年磨一劍

阿里小貸是阿里巴巴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回顧阿里小貸的發展歷程,它的基礎可追溯到 2002 年「誠信通」的成立。

阿里小貸的 Timeline 已經有很多人畫過了,但在這裡還是稍微總結下吧。

個人認為阿里小貸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數據積累期、經驗積累期以及獨立發展期。

 

數據積累期(2002~2007 年):阿里巴巴通過「誠信通」、淘寶等產品積累原始商戶數據,為小貸風險管理打好基礎。

阿里巴巴在 2002 年 3 月推出了「誠信通」業務,主要針對的是會員的國內貿易。阿里雇了第三方,對註冊會員評估了下,把評估結果連同會員在阿里巴巴的交易誠信記錄展示在網上,幫助誠信通會員獲得採購方的信任。在 2004 年 3 月份,阿里巴巴又推出了「誠信通」指數,用以衡量會員信用狀況,這也成為了阿里巴巴信用評核模型的基礎。同時在 B2C 端,淘寶規模大幅增長(至 07 年時交易量已超過 400 億),這也為阿里巴巴累積了大量數據。

經驗積累期(2007~2010 年):阿里巴巴與建行、工行深入合作放貸,同時建立信用評價體系、數據庫以及一系列風控機制。

2007 年阿里巴巴與建行、工行合作先後分別推出「e 貸通」及「易融通」貸款產品,主要服務於中小電商企業。阿里巴巴相當於銀行的銷售渠道及信息提供商,幫助銀行評估信用風險的同時也拉了一堆潛在借貸者,同時也想著幫助電商企業融資得以進一步成長。但是小電商們大多還是達不到銀行的門檻,據說建行和工行也沒有從阿里這邊拉到特別多的大單。

而後 2008 年阿里巴巴又推出網商融資平台,云集來自 400 多家國內外著名風險投資機構的 2000 多名風險投資人。

這些都是它在貸款領域的初步嘗試。

獨立發展期(2010 年至今):2010 年阿里巴巴開始自建小額貸款公司,以小微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阿里巴巴於 2011 年正式中斷與建行、工行的貸款合作,獨立發展。

阿里巴巴於 2010 年及 2011 年先後成立了浙江阿里巴巴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及重慶市阿里巴巴小額貸款有限公司,註冊資本分別為 6 億及 10 億元。阿里小貸正式成立,開始向部分城市的淘寶或阿里巴巴上的電商企業放貸。

其後阿里小貸進行了多輪資產證券化項目,擴充了它的貸款額度。12 年嘉實基金子公司等參加了阿里小貸證券化的項目。13 年 7 月阿里與萬家基金子公司的證券化項目借助諾亞財富完成募集。同月,與東方資產管理公司合作的證券化項目獲批,將在交易所掛牌交易。

阿里小貸的商業模型

阿里小貸的註冊資本兩家公司合起來只有 16 億元。根據央行與銀監會共同下發的《關於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從銀行業金融機構融資的錢不得超過註冊資本的 50%。某些報導或分析師的文章會點明,這樣等於是限制了阿里小貸的放貸額度,它只能最多放出 16 x 1.5 = 24 億元。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根據公開數據我們可以推算出阿里小貸在 2013 年上半年累計放貸 500 億。我們做個簡單的除法:500 除以 24,我們可以大致推算出這 24 億一共滾了 21 次,也就是平均貸款週期只有 1.25 周。這麼短的貸款週期可能有兩個解釋:一是貸款週期真的很短,大多商家都只是把貸來的前用於超短期周轉;二是阿里小貸的放貸額度遠不止 24 億元。

除了循環貸外,阿里小貸的貸款期限一般在 30 天到 12 個月。雖說蠻多店家的貸款只是用於短期周轉,但 1.25 周畢竟還是太短了。

各位請看下圖!

 

其實阿里小貸的放貸額度遠不止 24 億元。

首先,阿里小貸所在的杭州及重慶的地方金融辦出台鼓勵政策,滿足一定條件後,來自銀行業金融機構融資可以達到資本淨額的 100%。這樣阿里小貸的放貸規模就可以達到 32 億元了。(但是這個規定據說很難落地,因為銀行大多還是聽銀監會的,按 50% 來執行)

再者,我們回歸到《指導意見》原文:「小額貸款公司從銀行業金融機構獲得融入資金的餘額,不得超過資本淨額的 50%。」也就是說,阿里除了註冊資本及來自銀行的融資外,阿里小貸還可以從其他渠道獲得融資,例如信託融資、證券化甚至上市。

雖然在 2011 年底銀監會曾口頭通知部分信託公司謹慎對待與小貸公司的合作,但阿里還是突破重重壓力,在 2012 年通過與山東信託合作(其方式很可能是以回購方式進行信貸資產轉讓),進行了至少兩次融資。在此補充說明一下,信託其實也屬於銀行業金融機構,也在會被計算在那 50% 裡。

至於證券化(Securitization)呢,在這裡可以向純 IT 界的讀者們普及下這個概念。廣義的證券化在中國主要有三種方式:央行和銀監會主管的信貸資產支持證券 (Collateralized loan obligation, or CLO),證監會主管的專項資產管理計劃,以及交易商協會主管的資產支持票據 (Asset-backed notes, or ABN)。

在此以阿里巴巴和東方證券的專項資產管理計劃為例解釋一下:

 

對於阿里小貸來說,它的貸款就是它的資產之一:這個貸款是別人欠它的錢,早晚要還的,而且還有相對穩定的現金流(借貸人定期還本金和利息)。

於是阿里小貸可以在券商的幫助下,把它的資產打包成證券,賣給投資者(綠色箭頭),獲得現金。這個打包成證券的過程,就是證券化。證券化的過程中,券商需要成立一個特殊目的載體(Special Purpose Vehicle, or SPV)來操作這個過程。投資者由此可以獲得貸款產品的收益權。

而後借貸人定期還給銀行的本金和利息,在券商和它成立的特殊目的載體扣除手續費之後,就變成了投資者的收益(藍色箭頭)。

需要補充的是,自去年起,基金子公司也可取代券商的角色,參與這個證券化的過程。比如嘉實基金等就通過子公司參與了阿里的資產證券化項目。

阿里小貸通過這整個過程獲得了現金,而這些現金可以用來對中小電商進一步放貸,增加放貸規模。

如果阿里可以一直將其貸款證券化,其實融資數額並沒有實質上的上限。不過根據《證券公司資產證券化業務管理規定》,證券化申請週期最長可達兩個月,其實還是會限制整體貸款規模的增長速度的。

小貸公司甚至可以採取更極端的方式——上市!最近吳江市鱸鄉農村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China Commercial Credit Inc.)在納斯達克上市就搞得紅紅火火的呀,成功募集了 900 萬美金之餘,上市沒幾天股價就幾乎翻倍了。(話說這傢伙只有 22 個員工,而且這英文名是有多坑爹啊……)

下一篇「二三事」系列將會暢想下阿里金融的未來,細說它發展的可能性。阿里多次說它沒有打算申請銀行牌照,這是為什麼呢?未來它真的不會發展成銀行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85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