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人工成本優勢新時代 舒顏

http://xueqiu.com/8528235036/24617690
前言:

過去三十年,一提到中國的比較優勢,就會說中國人工便宜。當然,現在仍然是。不過,主角,已經悄悄的,從藍領換成了白領。

一、華為的啟發

華為的無疑是中國最為成功的企業。這家公司不僅賺錢,還經常和「自主研發」、「下一代技術」、「核心技術」等等字眼聯繫在一起。不過對這家公司之所以獲得巨大成功,流行一個庸俗的解讀:

按照2004年西門子公司董事會內部匯報材料的分析,華為研發的人均費用(R&D Personal Cost)為2.5萬美元/年,而歐洲企業研發的人均費用大概為12萬~15萬美元/年,是華為的6倍;華為研發人員年均工作時間約為2750小時,而歐洲研發人員年均工作時間大約1360小時(周均35小時,但假日很多),人均投入時間之比為2︰1;依照2004年的數據,華為有13000軟、硬件開發人員,13000×6×2×0.8(與西方公司開發效率相比打八折)=124800(人員)。華為相當於具備西方同類公司12.5萬開發人員的能力,因此在產品響應速度和客戶化特性方面反應較快,研發投入產出比接近大多數西方公司的10倍。

華為當年研發人員的數量差不多相當於AT&T貝爾實驗室,只花費相當於西方公司一兩千工程師的支出。如今的華為有14萬員工,產品與解決方案研發人員佔比約46%、銷售人員11%、服務人員20%、戰略與Marketing人員1%、生產與交付人員8%、其他人員14%。現在和西方公司的對比怎樣呢?

2012年愛立信公司的年收入為2067億元,略小於華為的2141億元。但盈利58億人民幣,僅有華為的40%。(但愛立信這樣體量的公司,僅有這點盈利,本身也說明問題,他們能不虧就不錯了。)

那麼愛立信有多少員工呢?我沒有找到可以確信的數字,多數資料說是有11萬人。那麼我們可以對比一下,華為的錢是怎麼賺來的。

我們可以搜索到華為2012年公佈的研發支出,299億人民幣。憑這個數字,大概華為就是中國最牛逼的公司。據彭博社彙整的數據顯示,愛立信目前擁有21400名研發人員,去年的研發支出為328億瑞典克朗(約49億美元),幾乎與華為相當,佔愛立信總營收的14.4%。這個信息可以得到確認,因為另有信息顯示,華為目標2013年在研發上超過愛立信。

華為的研發人員是:14萬*46%=6.44萬,幾乎是愛立信的三倍。費用卻幾乎一樣。也就是說,經過差不多十年後,在高級智力員工方面的費用,和歐美企業的差距,從6倍縮小到了3倍。縮小的原因,一是中國的發展較快;二是華為在發達國家的業務拓展,需要僱傭當地人員,提高了成本;三是愛立信可能僱傭了較多新興市場國家的人力,以降低成本。

中興通信2012年年報顯示,其員工總數是78402,支付工資的現金是130億。相當於人均16.6萬。通常行業裡認可的一種說法是,華為的員工薪水比中興通信高10%或略多。那麼華為的人均費用,大概是20萬。相當於人均3萬美元。假設華為是14萬*3萬美元,愛立信是11萬*8萬美元,那麼人力費用方面的差距是46億美元,接近300億人民幣。這個假設,肯定是只少不多。

華為和愛立信營收相當,盈利140億左右,員工有14萬,相當於每人賺了10萬人民幣——試問:沿用上一篇文章的邏輯,這盈利是不是全部來自於人力成本的節省,而且有相當程度的折扣?這個折扣可以明確為是差異化方面的劣勢所導致。

當然是這樣。這是一個重要的啟發。



二、A股裡的成功製造業企業

我們來看看A股的上市公司。

為了具備比對的效果,一共找了六家公司。除了京東方外,其他五家,都已經是行業裡公認的巨頭,也在資本市場獲得了認可。在面板業選取京東方,沒有考慮節操因素,純粹是該企業的數據,比較能反應行業狀況。
查看原圖
說明:金發科技的生產工人佔比最低,但本科以上比例只有中等程度。原因可能是,大專可以勝任技術員,或部分工程師崗位,佔比11.5%。類似情況在其他行業也可以看到,比如歌爾聲學大專佔比19.8%,歐菲光20.5%。在一個製造類企業裡,技術含量越高,生產工人中,高中以下佔比越低,在京東方,大中專生普遍充當了生產工人,大專23.9%,中專32.7%,合計56.6%。與格力構成二個極端,格力幾乎是由高中以下學歷構成。

對上述數據進行進一步處理後,得到以下數據:
查看原圖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到:

1、萬華化學和福耀玻璃,作為經典的價值型藍籌,顯然具有明顯的差別。二者在人均各項的對比中,萬華遠遠優於福耀。二者等同的淨利率,可以視作以不同人力成本從事不同工業生產,在現階段,取得同等經營效率的典範。

2、歌爾聲學和歐菲光,市銷率和市盈率享受了TMT的待遇,但從生產企業的角度,似乎非常傳統,高學歷佔比、人均工資和人均利潤都不突出。看樣子,當行業成熟後將受到考驗。

3、京東方,在人力特徵上更接近於萬華化學。



三、新人工成本優勢時代

現階段的生意,大概分二種。一種是已經完成製造環節的轉移,比如服裝鞋帽、五金工具、玩具禮品等等,;一類是還沒有完成製造業方面的轉移,比如奢侈品、高端製造等等。這二種生意的產品,又可以按差異化戰略是否顯著有效,可以分為二種性質。由此可以產生四種不同的生意。

有二種生意,幾乎不用討論,因為過於涇渭分明。比如人力都在歐美且差異化顯著的,類似奢侈品或前沿科技之類,這就沒什麼好說的了,中國企業基本沒什麼指望念想。另一種,成本以低收入國家衡量,但差異化不很明顯的產品,大件如PC、空調,小件如普通日用品,那基本已經是歐美日放棄的領域。

目前歐美最強的行業,莫過於製造成本已經轉移到低收入國家,但產品卻具備顯著的差異化。這樣跨國公司僱傭的高級人工,全部用來營運,以維繫差異化戰略,剛好具備最佳效果。典型比如耐克。這種商品的價格不是以成本決定,而是受差異化戰略決定,而他的成本卻以低收入國家標準為衡量,這樣模式造就的優勢,就是李寧與耐克的差距。不過這類行業,仍有一定的希望,只要市場空間足夠大,定位可以細分。

目前中國最幸福的行業,則是倒過來。我在《尋找幸福的行業》說過,目前中國汽車業可以算,尤其是合資汽車。比如華晨寶馬,在中國的售價高於在美國的售價,但是人工卻以本地計量,這樣,華晨寶馬的利潤率肯定遠遠高於寶馬總部。這種情形,也構成對自主品牌利好的環境。前述的華為,也類似。人工費用和愛立信對比,由此產生的巨大的人力成本優勢,只要最終產品的差異化劣勢有限,運營商和最終用戶都可以容忍或接受,那麼其價格優勢是巨大的。產品可以打折到愛立信運營虧損,而自己仍然獲利豐厚。西門子、諾基亞、北電、摩托羅拉等等通訊廠商是怎麼死的死,並的並?汽車和通訊二個例子顯示,只要是成本拿歐美比,那麼無論是用不用拼價格,都是佔據優勢的。

面板業,從這樣的角度看,更加幸福:因為人工是完全對比高收入國家地區,而產品的差異化特徵,雖然以前非常明顯,但現在卻比汽車和通訊都小得多。即便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這二個壁壘仍然存在,但幾乎已經被個別企業攻克,不足為慮,同時留出一個巨大的人工替代帶來的成本優勢。這個成本優勢,打點折就可以變成利潤。這個景象目前正在發生,華星光電賺的盆滿缽滿,而友達群創LG夏普等等卻面臨虧損,他們的命運大致將和通訊領域裡曾經的那些巨頭類似。未來頂多留下三家,和中國進行差異化競爭。

四,A股的啟發

我去年下半年開始轉向大眾消費品研究。按上述的邏輯,需要做一些修正,進一步明晰有機會的行業,以及選擇的邏輯。

1、成本以低收入國家衡量,但差異化不很明顯的產品。這一類產品,競爭基本上是自己打自己。所以,只有最早最快最有效地比同業建立差異化優勢的企業,才可以值得投資,比如格力空調。如果要發掘到這樣的早期牛股,應該多審視其產品規劃、品牌戰略以及人力資源狀況等等。畢竟,差異化戰略需要高級人力資源支持。

2、成本以低收入國家衡量,但差異化劣勢顯著的產品。這一類值得警惕,需要精挑細選和注意天花板。以油漆為例,你裝修會使用國產油漆麼?不太可能。因為人們即便使用了進口品牌裡最貴的,也對指標心存疑慮,需要這個檢測那個檢測的。如果消費者存在類似的根深蒂固的口碑印象或行為習慣,那麼國內企業的機會就非常少。即便有,也不太可能成就高價值企業。如果已經成就,那也可能是特色,不一定能持續,或已經見頂。這樣的案例挺多,大眾食品、酒水飲料、高級營養品等行業裡這種現象比較普遍,並可能會長期存在。

從投資的角度,可以選擇細分定位和國際巨頭有異的品類,比如中藥、加多寶之類的傳統醫食品、或上海家化的花露水沐浴露、白藥的牙膏等等。同時,當市值和估值到一定程度時,需要使用常識保持警惕。

對於這類企業來說,製造成本已經不是優勢,真正的優勢來自於模仿頂級企業那樣的高級運營,定位於某些細分特定領域,從而取得成功。既然是高級運營,高質量的人力資源肯定是必要條件。

3、成本以高收入國家衡量,但差異化已經不很明顯的產品。

前面提了合資汽車和通訊。必須承認,這樣的行業已經不是太多,剩下的都是硬骨頭。如果出現,都是金子。一般說來,肯定具備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等等明顯特徵。我們需要尋找各種跡象都顯著表明已經比較成熟,差異化的劣勢有限的行業。主要的突破口,就是選擇該行業還具備勞動力密集型的特徵。這既意味著該行業體量很大,有產業轉移的必要性;也意味著中國的新人力成本資源可以發揮作用,有突破的可能性。

插一段。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汽車業,必然經歷一個慘烈的階段。如果未來五年需求總量見頂,那麼合資品牌就勢必要向長城汽車們發起挑戰,蠶食低價市場。這個階段將加速中國汽車業成熟,然後,汽車的進口各項稅收會慢慢降低到沒有多少門檻。到那一天,中國自主汽車業將真正的站起來,迎接或走向全球化競爭。我重申長城汽車的好日子已經結束,將需要迎接殘酷的成人禮。

同時具備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勞動力密集型的特徵,比如有海工、化學、材料等等。大行業裡,面板業一直被忽略,現在看起來最得時最合適。

4、成本以高收入國家衡量,但差異化很明顯的產品。

這一類幾乎不要看了。不要指望中國近十年會出現蘋果或輝瑞或LVMH這樣的企業。

五、小結

未來做投資,最好研究具備「新人力成本優勢」的企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019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