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每個茶水間 都有臥底購物專家


2013-05-13  TCW
 
 

 

問問三個美國女性朋友,她們上次在哪裡修指甲?你很有機會聽到至少一位的答案是越南美甲師那兒。不過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你聽了可能會很驚訝。故事開始於二十個女人與一組珊瑚紅的長指甲。

一則故事,救了越南移民

在故鄉是高中老師的順黎(Thuan Le),一九七五年來到希望村(Hope Village),除 了背在身上的衣服以外孑然一身。加州首府沙加緬度郊外的「帳棚城」,是西貢淪陷後逃到美國的越南移民集中地,新移民為患的營地同時盈溢著希望與絕望,人們為了讓自己與家人擁有更好的生活而來到了美國,但是英語能力不足,卻讓他們的機會相當有限。

主演希區考克驚悚經典電影《鳥》的女星蒂比.海德莉(Tippi Hedren)深深為這些女性在越南的故事著迷,而這些越南女性則注意到了她身上一件事情:海德莉的美麗指甲。

這些女人很羨慕海德莉光亮的淡粉紅色指甲,所以海德莉每週會帶著美甲師來為她們上課。她們學得很快,而且直接拿海德莉、自己和身邊每個可以實驗的對象練習。

很快的,有個計畫醞釀成形了。海德莉幫這些女人在附近一所美容學校爭取到免費上課,在那裡她們學會了怎麼使用銼刀、修甲刀和塗指甲油。後來,海德莉在附近幫忙探聽之後,幫順黎和其他人在聖塔莫尼卡和周圍其他城市找到了工作。

事情一開始並不順利。修指甲並不熱門而且競爭激烈,但是順黎等人考取了證照,並開始做起生意。她們工作認真勤奮,從早做到晚,別人不做的的工作也攬下來。這些女人努力不懈,一點一滴攢下辛苦錢,也一步一步嶄露頭角。

看見順黎的成功,她的一些朋友也決定加入美甲師行業。她們開設了一家最早由越裔美國人經營的美甲沙龍,並且鼓勵其他人一起打拚。

很快的,這些成功的故事被流傳了開來。成千上萬來美國尋找新機會的越南人聽說了這些故事,而且記取前人成功的經驗。越南人的美甲沙龍開始在沙加緬度各處一間間的開張,然後擴展至加州其他所有地方,最後是全美各地都找得到。這二十個女人掀起一股時尚潮流,但它很快就有了自己的生命。

今天,加州的美甲師有八○%是越裔美國人,全美的數字則超過四○%。越南人的美甲沙龍變成了一種流行風潮。

順黎、海德莉和越南美甲沙龍遍地開花的故事令人驚異,但更令人驚訝的事實是,這種事並不是沒發生過,其他移民族群也有不少獨占利基市場的情形。據估,柬埔寨裔美國人擁有洛杉磯八○%的甜甜圈店,韓裔擁有紐約市六五%的乾洗店;一八五○年代,波士頓的酒行有六○%都是愛爾蘭人所經營;其他類似例子還有更多。

靜心思考一下,這些故事其實都很合理。移民者在新的國家裡選擇很有限,除了有語言隔閡,之前的證照毫無用武之地,又不像在故鄉時人面那麼廣,所以通常會向自己的好朋友或認識的人尋求幫助。

這時社交身價與口碑就發揮作用了。就業是想找工作的新移民之間常聊的話題(觸發物),所以他們會看看其他新移民找到的都是些什麼工作(曝光),跟他們聊聊有哪些機會。至於那些已稍有基礎的移民希望有面子(社交身價),也希望幫助別人(實用價值)所以會興奮的(情緒)談論自己認識的人成功的事蹟(故事)。

很快的,這些新移民便跟隨同儕的腳步,紛紛從事同一行。

創造話題,調理機掀風潮

越南美甲師的故事(和其他移民的職業選擇)凸顯幾個重 點。其一,任何產品、概念或行為都可以蔚為流行。

有些產品本身就讓人感到興奮,如特價購物網和頂級餐廳,但也有比較有傳播價值的傳統東西,而社群影響力有助每種產品或概念掀起流行風潮。

其二,我們看到「瘋」潮並非由幾位特別「有影響力」的人帶動,而是由產品和概念本身驅動所致。沒錯,每個偉大的故事中都有位英雄,蒂比.海德莉幫助了一些越南女人學習美甲技術,喬治.萊特(George Wright)想出了《這會被攪碎嗎?》(Will It Blend?)的創意。(編按:布蘭德科公司(Blendtec)的行銷總監喬治.萊特,將布蘭德科調理機攪碎東西的系列影片《這會被攪碎嗎?》放上網,獲得超過三億人次點閱率。拜這項宣傳手法之賜,這台調理機的零售業績提高了七○○%。)

但儘管這些人創造了流行,他們也僅是整幅拼圖中的一小片。廣為風行的產品與概念就像森林之火,但如果沒有幾百個、幾千個,甚至幾萬個像你我一樣的平常人把它們傳遞出去,是不可能發生的。

那麼,為什麼有成千上萬的人會傳遞這些產品和概念呢?

這就是我們要談的第三點:有些產品和概念的特色,會讓它們更可能被人拿出來談論和分享。為什麼有些東西會流行?你也許會認為那只不過是巧合或是運氣好罷了,其實不然。每一種社會「瘋」潮的形成都具有相同的六大原則。所以,如果我們想讓產品或概念大受歡迎,就必須想辦法使它具備這六個關鍵要素。

六大要素,讓你的產品火紅

用下列敘述,來檢視你的產品或概念是否具備這六大要素。

一、社交身價(Social Currency):人們在侃侃而談一樣產品或一個概念時,會讓自己看起來怎樣?大部分人寧願看起來很聰明,也不要像笨蛋。知道很酷的事情,例如一台可以打碎 iPhone的調理機,會讓人看起來很厲害而且神通廣大。所以要讓人們談論,你必須精心打造訊息,好讓人們能夠達到這些他們想留給別人的印象。

二、觸發物(Triggers):要如何提醒人們談論我們的產品或概念?觸發物是喚起人們聯想到相關事物的刺激因子。人們通常想到什麼就會聊什麼,所以當他們越常想到一件產品或概念,就越會聊起它。我們必須設計會在環境上觸發人們聯想到的產品與概念,並將我們的產品和與該環境的流行事物連結起來,創造出新的觸發物。

三、情緒(Emotion):當我們在意,我們就會分享。所以要怎麼打造訊息和概念,讓人們有感覺?富傳播力的內容本來就比較能激發某種情緒。我們必須點燃人們心中的那把火,有時甚至連負面情緒也會奏效。

四、曝光(Public):有人在使用我們的產品時,其他人會看見嗎?俗話說:「有樣學樣」,一語道出人類的模仿傾向,這句話同時也道出了,眼不見就難以仿效。讓事物更容易被看見,就會有更多人起而仿效,也就更可能蔚為流行。

五、實用價值(Practical Value):人們樂於助人,如果可以讓他們看到我們的產品或概念能怎樣節省時間或省荷包,他們就會開始口耳相傳。

六、故事(Stories):我們的概念可以包裝成更動聽的故事嗎?我們除了分享資訊,也愛說故事。但就像史詩特洛伊木馬,故事只是承載諸如道德與教訓的工具。資訊在看似閒話家常的偽裝外表下,傳播出去。所以我們必須建造自己的特洛伊木馬,將產品與概念植入到大家會想跟別人說的故事之中。

依照這六大關鍵原則,或只是其中幾個,你就可以利用社群影響力和口碑力,讓任何產品或概念打響名號並大受歡迎。

最後一個重點,六大關鍵原則最棒的是,每個人都可以使用它。你不需要龐大的廣告預算、行銷天分或某種「創意」基因。

喬治.萊特當初幾乎沒有任何廣告預算,他必須找到方法引爆話題,讓廣大大眾開始談論原本不太可能去討論的產品:調理機。但靠著發想如何讓這項產品更迷人,並將概念融入故事敘述中,結果製造上億人次的點閱率,也提高了銷售量。

《這會被攪碎嗎?》系列影片不僅讓人吃驚(情緒),且超不可思議(社交身價)。藉由將產品利益(實用價值)融入更廣泛的應用示範敘述(故事)中,這些短片提供了絕佳的特洛伊木馬,讓人們討論一件每天常用的家電,並讓布蘭德科知名度大增。因此如果你遵守這六大原則,就可以讓任何產品或概念像病毒一樣大量散播流行,掀起社會「瘋」潮。(本文摘自緒論、結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5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