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買了馮邦彥寫的《香港企業併購經典》,13元,物超所值啊。全書有28個香港企業併購案例,才讀了第一個就覺得好經典啊!佩服作者能把幾十年前發生的事情能夠比較詳細地寫出來,這得要看多少資料。
第一個案例是發生在1972年得英資洋行怡和旗下的置地地產換股併購牛奶公司。當時牛奶公司股權分散,有大片土地在城市發展區域,顯然搞牧場的價值根本比不上搞房地產。用格雷厄姆的話就是隱蔽資產的價值,用麥肯錫的話就是不同所有者價值不同。整個併購過程大致如下:
1、置地地產在報紙上打廣告,要通過2股置地股票換1股牛奶股票,牛奶股票直接上漲40%。
2、牛奶公司董事會不同意,提出合併後每股收益和股息變少的反對理由。並預計了當年不錯的盈利,還進行了拆股發放大額股息誘發自身股價上漲還擊。
3、置地公司繼續登廣告反駁,直指牛奶拆股沒有任何價值,盈利實際增長沒那麼高,提示股東收購失敗股價會暴跌。
4、牛奶公司聘請專家重股自身資產價值,指遠比置地報價更高,且收購並非現金而是隨時波動的股票。
5、置地公司同樣聘請測量師重估自身資產價值,說自身資產價值更高,換股有利。
6、牛奶公司聯合其他房地產公司成立新的房地產公司運營土地,並建議拆分獨立上市,認為不需要置地也能運營好公司土地。
7、置地繼續打廣告,稱收集的股票足以否定牛奶公司上述行動,新地產公司也不有同自己一樣的實力和經驗。
8、最後越來越多的小股東自己跑去置地公司換股票,置地公司收集到了已發行股票的90%,發動強制收購,牛奶公司退市,董事局主席黯然退位,置地獲得大量發展土地。
令我驚嘆的地方在於,雙方在併購中還可以大打廣告戰。另外攻擊和還擊的手法都很豐富,拆股、發放大額股息、資產重估、拆分等。最後,小股東居然可以不經董事會或者股東大會同意,自行把手中的實物股票換股,不知在如今電子化交易情況下還可以這樣做到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