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無聊狀態 是創意思考催化劑


2012-12-31  TCW
 
 

 

唯有正確的思考,也就是深度思考,才能使你我成為獨一無二的人,再與創意點子結合,就成為推動世界前進的一股力量。深度思考是策略規畫、科學發現與藝術創造所必備的,也是嚴謹、聚焦、審慎、熟慮、獨立、原創、充滿想像、開闊、寬廣、寧靜、鬆弛、專注、深思與反躬自省的思考,資訊的流動受限且和媒體息息相關,或許你會稱它「慢速流」,但不是淺薄、狹隘、匆促、粗略、破碎或錯亂。

然而,在倉卒之中無法做到深度思考,身旁充斥各種干擾也不能,書寫一百四十個字無法表達深度思考,一心多用的混亂心緒也不能。當我們從不曾好好端坐不動或者完全靜下心,我們的思考品質會是如何呢?快節奏的生活改變了我們的思考品質,但唯有保持距離或從中抽離才能認清這個事實。

或許你會認為這不重要,但它確實很重要。過去的知識革命用腦力取代勞力,成為經濟生產的主要工具,今日最重要的智慧資本財也是人類心智的產品,而我們正處在另一次革命的浪頭上,未來人類的心智將與聰明的機器爭工作甚至爭寵,機器將越來越精於將儲存的知識與人類行為模式配對,於是我們的世界將從付錢給人累積與散播知識到流動的創新經濟,人們因為概念性思考而得到獎賞,然而這種思考形態正遭到衝擊。

我們需要做少一點、思考多一點,需要偶爾放慢速度,不要再混淆變動與進步,別再認為溝通與決策都得立刻進行。

離開辦公室,腦袋更靈光

一年來詢問上百人在哪裡腦袋最靈光,只有一、兩人提到在辦公室,一人則回答當辦公室不用來辦公的時候。沒有人回答「當然是在辦公室」,也沒有人回答在學校。

某知名的跑車公司老闆摩根(Charles Morgan)答得很乾脆:「在馬爾文山丘散步時。」我想他是指獨自一人,至少不是帶著公司的管理團隊走在他後兩步的地方,一面做筆記一面對跑車製程提出建議。

我們花幾百萬美元設計辦公室,花數十萬美元請顧問主持創意發想與策略討論會,但大部分的人腦袋最靈光的時候,卻是在工作場所之外的地方。

人們在辦公室以外的地方會產生好點子,是因為腦子需要在輕鬆、非工作狀態下才能靈活轉動。換言之,唯有停止思考,點子才會跑出來。過去二十五年,我參加過無數次腦力激盪,雖然盪出一堆點子,但通常都很膚淺,跟同事友人出去吃中飯反倒更有效。

社會學家歐登伯格(Ray Oldenburg)創了「第三地」(third place)一詞,是指我們在家和辦公室以外習慣待的「中間地帶」。星巴克(Starbucks)是其一,小酒館或公共圖書館也是,都是可以供人思考、聊天和醞釀點子的地方。

話說回來,你最近有試著坐在星巴克喝杯咖啡嗎?或許你會發現每張桌子都是筆電跟計算紙,不然就是準備開會。咖啡辦公室(Coffee Office)是加拿大的連鎖咖啡館,為了行動工作者提供去處,外表看似一般的咖啡館,店內提供免費的無線上網和很多插頭,付費會員還可以使用工作站、會議室、會面的空間,並提供充電打盹的睡眠艙。基本上,咖啡辦公室就是一台咖啡機跟幾間辦公室,而不是一間辦公室加上幾台咖啡機。

對沒有辦公室或必須隨時待命的人來說,類似地方成了他們的代用辦公室,而不是放鬆、恢復精神跟交談的地方。另一個流行語「貝都因工作者」(Bedouin worker)描述的一群人則有摧毀第三地之虞,他們要將這些地方變回人們一開始想逃離的第二地。

不幸的是,組織扁平化與精簡化等趨勢可能持續,導致更多人將陷入白天無處可去的狀態。不過這種情形不會永遠存在,禁止攜帶筆電以及談生意的地方將發動反擊,目前已經有書店和熟食店禁止使用手機,此時此刻的顧客似乎還不怎麼在意,但終究會的。火車的安靜車廂跟飛機的安靜座位區只是開頭,最終我們會看到餐廳開闢無手機座位區,以及禁止兒童玩Sony PSP 和任天堂DS的特定公共區域。

多工處理,扼殺深度思考

無聊是件美好的事,反芻是創造的前奏曲,﹁什麼都不做﹂不僅是人生僅存的少數奢侈事情,也是一種心情的狀態,容許我們放下外界的一切來探索內心深處。但是,如果十個人不斷傳來他們中午吃什麼,或者對你新西裝的剪裁發表評論,你是沒辦法無聊的。省思讓心靈澄淨,赫洛威爾醫師說,省思是發揮想像力的前奏曲,是一種有用的情緒,自古以來促成許多深度的洞見。

一開始無聊讓人不舒服,但是當你通過心靈的苦惱,就能在正確的脈絡下了解事情,看清樣貌。但數位科技,尤其是行動科技剛好相反,這年頭當你試圖解決問題時,很容易就會因為數位科技而分神,但只要堅持,就會發現一直在尋找的答案。

當你無須面對任何事,就會發明做事的新方法,藝術家在面對空白的畫布時多半什麼都不想,兒童也是如此,他們無聊時會發出沒有意義的聲音,最後會找到事情做。

然而,這年頭想要無聊也難以實現,我們不給孩子空想與做夢的時間和空間,英國國家統計局(ONS)表示,十六歲以下的孩子當中,四五%僅花二%的時間獨處,此外學童的自由時間(上學、做功課、睡覺和吃東西之外的時間)從四五%減少到二五%,孩子的每日作息排得井然有序且許多事情假手他人,以至於沒有如紐約大學教授威克菲爾德(Jerome Wakefield)所說「認識自己」的機會。成年人也是,我們很少拂拭自己的心,於是塵埃便堆積到再也無法認清事情的本質。

不僅難以無聊,我們甚至無法做好一件事情。多工處理扼殺深度思考,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神經生物學教授察路波(Leo Chalupa)表示,一心多用加上密集的聲音與視覺資訊(與偽資訊),對腦部造成潛在的永久性傷害。另一個相關的概念叫作「連續性局部注意力」(Constant Partial Attention,簡稱CPA),曾在蘋果和微軟研究實驗室工作過的史東(Linda Stone)了解高科技產品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於是創了CPA一詞來描述人不斷掃視數位環境尋找機會與威脅的樣子。跟上最新資訊成為一種癮頭,一旦沒有就覺得焦慮。

從某方面來說這不是新鮮事,四萬年前的人類在大草原上生活就是如此,一面大口吃著新鮮的肉,又得隨時留意掠奪者,但是數位化加上網路連線增加了資訊量,現代人消耗的資訊量之大,以致我們的注意力永遠都處在破碎的狀態。

然而,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們也不能時時處在高度警戒的戰或逃狀態。保持警覺會帶來身心壓力,因此一定要偶爾停止或減少資訊的接收《慢活》作者歐諾黑說:「現代人的本能不是深度思考,也不是讓思想浸潤在內心深處,而是觸及最靠近自己的媒體音頻。」換言之,現代人放鬆的方式是把更多資訊塞進腦袋裡。

蓋茲一年兩次,隱居找點子

察路波認為,每個人每年都該騰出一整天什麼事都不做。不跟任何人做任何形式的接觸、不交談、不打電話、不收發電郵、不發簡訊、不看書、不看報紙、不看雜誌、不看電視、不聽廣播、不聽音樂、不與其他人的內心接觸,無論是文字、語言還是錄影錄音。

你是否曾經二十四小時什麼都不做?試試看吧,會讓你的腦袋清醒一陣子。全然的孤寂、寂靜或心靈不受打擾,能消除你的自我覺知,時間變得毫無意義,最近的記憶逐漸消失,有種抽離一切的感覺,同時又和宇宙萬物深度連結,既神奇又讓人害怕。

看看比爾‧蓋茲怎麼做。十五年來榮登世界首富的蓋茲每年兩次會到一個無人知曉的濱水區隱居七天,在這週當中思索未來並想出讓微軟耳目一新的點子,也就是閱讀「東西」而非「人」。蓋茲為現代辦公生活的設計帶來許多幫助,我們會以為他應該是到虛擬世界去隱居而不是遠走他地。(本文摘錄自第五、六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5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