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中國銀監會制定了《辦法》,全面引入巴塞爾III確立的資本質量標準及資本監管最新要求,涵蓋了最低資本要求、儲備資本要求和逆週期資本要求、系統重要性銀行附加資本要求等多層次監管要求。
12月7日,銀監會發佈了《關於實施<資本辦法>過渡期安排相關事項的通知》,為進一步減緩商業銀行實施《辦法》的壓力,對儲備資本要求(2.5%)設定六年過渡期:2013年末,儲備資本要求為0.5%;其後五年,每年遞增0.4%。到2013年末,對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分別為6.5%、7.5%和9.5%;對非系統重要性銀行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一級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分別為5.5%、6.5%和8.5%。
目前中國銀行業核心資本的質量雖高,但二級資本合格工具和補充渠道太少。各家銀行還是在2012年底再度展開賽跑,以補充二級資本。
11月15日,中行和建行同時收到獲准發行次級債的批文,中行230億元、建行400億元。此前,農行董事會剛剛通過發行500億元次級債的計劃。工行則搶在年中發行了200億元次級債。銀監會負責人要求,銀行要努力加強內源性資本補充,自上而下推動資本工具創新。銀監會近日發佈《關於商業銀行資本工具創新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合格資本工具的認定標準,要求商業銀行發行的非普通股新型資本工具應通過合同約定的方式滿足認定標準。銀監會國際部副主任王勝邦告訴財新記者,監管部門的基本思路是鼓勵銀行走內源性擴充核心資本、控制資產規模的轉型之路,而非一味尋找補充二級資本、規避資本監管的套利空間。
資本新規帶來的也不全是衝擊。根據監管新規,商業銀行對操作風險的計量有多種方式,其中較為靈活的是高級計量法,一位財務條線的銀行高管認為,銀行量體裁衣的空間會增加。對一些銀行而言,甚至可以通過採取不同的計量方式,提高資本充足率。
銀監會負責人指出,各銀行要加快完善內部治理架構、風險管理機制與資本管理機制,制定與資本佔用掛鉤的考核評價機制,改造信息系統。熟悉監管思路的知情人士對財新記者表示,現在一些銀行資產規模擴張過快,但擴張速度與管理能力不匹配,新規就是要通過資本約束,讓其從對規模的追求轉向對效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