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誰買平安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2-21/100475297_all.html#page2
天下無不散的宴席。中國平安(601318.SH/02318.HK,下稱平安)與第一大股東匯豐控股有限公司(00005.HK,下稱匯豐)十年連理,一朝曲終人散。

  平安創造了很多紀錄。24年前在深圳蛇口成立,平安起步於一家註冊資本僅4200萬元的地區性保險公司,現坐擁2.28萬億元總資產;從保險業兼具競爭力和規模優勢的佼佼者,到收購深圳市商業銀行、深圳發展銀行進而成立平安銀行,其金融控股架構之全、綜合經營推進之深,屬中國金融業之翹楚。平安也是國內第一家引入外資的大型金融企業,匯豐佔據第一大股東的位置已長達十年;多年來平安亦大膽引入職業經理人,公司治理被公認比較規範。創始人、董事長,現年57歲的馬明哲,始終掌舵平安,對其成功居功至偉。

  12月5日,匯豐簽訂協議,出售所持全部15.57%中國平安的H股股權。市場對匯豐揮別平安早有預期,一旦公佈還是頗為震動:交易規模高達93.85億美元,折合727.36億港元。

  交易分兩步。12月7日,交易第一步完成,約3.5%股權易手,152億港元現金交割已然完成。

  舊人退去,新人登場。誰是接盤者?

  公開的答案是泰國正大集團(下稱正大)。因多年冠名中國中央電視台的正大綜藝節目,正大為國人熟知,其掌門人謝國民為福布斯雜誌2011年評出的泰國首富。

  即使如此,當正大收購匯豐所持全部平安股權的消息傳出,市場人士還是覺得不易理解。正大規模不小,2011年淨資產90億美元,但要一次過吃下這筆作價93.85億美元的平安股權,還是令人難以想像。資金哪裡來?

  市場原猜測資金來自正大在國內銀行所獲千億元授信。正大有關人士告訴財新記者,正大曾獲巨額授信,但用於新農村建設方向,與此交易無關。2012年12月下旬,數位國開行官員明確否認首期152億港元資金來自該行貸款。

  按照正大公告,國開行將在交易的第二步提供融資。這一步,餘下9.76億股待取得中國保監會批准後轉讓,計價575.36億港元,部分以現金支付,其餘向國開行貸款。

  過去十年,匯豐雖為單一第一大股東,但通過員工持股等安排,創始人及管理層對中國平安的實際控制權從未旁落。如果匯豐退場,新大股東進入,本有可能打破這一平衡。歷史上與平安頗有淵源、關係良好的正大集團攜身後資金介入,化解了這種風險——以727億港元獲得第一大股東地位的正大,宣佈放棄參與經營管理和派遣董事的權利。

  來自保監會高層的消息確認,已完成的交易中,支付給匯豐的資金確從正大的賬戶上轉出,監管當局亦不會對上市金融機構的股東資格再作特別限定。

  此交易看似進展風平浪靜,但數個不願透露姓名的消息源告訴財新記者,有關部門已然高度關注。

  有調查發現,收購者正大背後,還另有機構,這些機構已參與第一步交易出資。至於第二步交易,尚待審批,具體出資還未發生。

  來自不同大型機構投資者的數個消息源告訴財新記者,在第一筆152億港元資金中,有三分之一左右來自泰國他信家族,其餘部分來自由肖建華領銜的中國內地投資者。

  他信家族是泰國政商界的頭號豪門。他信曾為泰國首富,1998年創立泰愛泰黨,2001年2月,當選為泰國總理。2006年,泰國政爭激化,軍隊發動政變,他信流亡海外,但仍通過其親屬在泰國國內政治中保持強大影響力。2011年7月,泰國大選,他信的妹妹英拉勝選,成為泰國第一位女總理。

  今年41歲的肖建華是「明天系」的實際控制人,旗下有信託、銀行等多個金融機構牌照,在多個跨境金融交易中表現活躍,近年來與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過從甚密,在前段發生的其他平安股權轉讓案中亦有其角色。

  涉及平安的股權轉讓案,近年來一而再再而三,既引人關注,又始終有一層神秘之紗。

  值得注意的是,據正大公告稱,第二筆交易因所涉股份超過5%(約12%),還需等待保監會的合規性審批,期限是2013年2月1日晚11點59分。

匯豐撤出

全球範圍內出售非核心資產,應付美國的巨額罰金,已有內地保險牌照,內資保險股增長瓶頸到來,規避不確定風險——匯豐選擇退出的原因可以有很多

  匯豐稱以727.36億港元將平安15.57%股權轉讓給正大註冊於維京群島的四間全資子公司,作價為每股59港元,較之前停牌價57.65港元略有溢價。交易完成,正大將成為平安第一大股東。

  匯豐公告稱,所持平安股權的賬面價值約65億美元,此番溢價所得約為26億美元。但若累計匯豐十年來在平安共140億港元股權投入,匯豐實際盈利可超過70億美元。

  匯豐給出的售股理由是,「為實現向股東提供持續長遠價值的目標,匯豐會根據其制定的策略架構,定期檢討各項業務和投資項目。出售平安保險股權反映匯豐落實其策略的另一進展。」

  「平安並非匯豐的核心業務,匯豐CEO歐智華一直在出售非核心資產,平安只是其中的一例。」瑞信香港亞洲部保險研究總監Arjian van Veen對財新記者分析。

  2011年初歐智華上任後,匯豐就宣佈將在2013年底前節省最多達35億美元成本,以達到股東權益回報率在12%-15%之間的目標。

  2011年以來,匯豐頻頻出售其在全球各地的非核心資產業務。截至2011年末,已出售累計12.28億美元的財險業務給法國安盛保險集團(AXA)和澳大利亞昆士蘭保險集團(QBE)。2012年匯豐又陸續將香港、新加坡、墨西哥及阿根廷的一般保險業務出售給了安盛保險(AXA)及昆士蘭保險(QBE),資產總計9.14億美元。有報導稱,匯豐正洽售上海銀行8%股權,交易接近達成,可能出售給建銀投資參與的投資團。

  市場上也有觀點認為,匯豐選擇在此時出售平安,乃因受困於今年以來各國監管機構對其的巨額罰款。巴黎Alpha Value的分析師David Grinsztajn告訴財新記者,「匯豐出售平安股權所得,正好緩解近來匯豐在美國被罰帶來的現金壓力。」

  2012年7月16日,美國參議院調查報告指控匯豐涉嫌在墨西哥、伊朗、開曼群島、沙特阿拉伯及敘利亞等中東國家為恐怖分子和毒梟轉移資金。報告中除指控匯豐涉嫌轉移資金和隱瞞巨額交易外,還細數了匯豐在防控洗黑錢體系方面存在的七項重大漏洞。12月11日,匯豐同意支付19.2億美元,與美國反洗錢調查達成和解,創下美國曆來洗錢案和解金額的「新高」。匯豐首席合規官(CCO)巴格利已經引咎辭職。

  匯豐控股(美國)紐約商業銀行副總裁Earl Carr Jr.告訴財新記者,匯豐出售平安還因為在中國內地已經有了自己的保險牌照,與平安存在同業競爭之嫌。匯豐在2009年6月得到保監會批准,與國民信託成立合資保險公司匯豐人壽,各佔50%股權。據財新記者瞭解,去年匯豐人壽在國內保費收入2.97億元,業績增長主要來源於銀行保險業務,佔到公司總業績的89%。

  不過,匯豐人壽規模太小。平安2012年三季度報財務數據顯示,平安壽險業務累計實現規模保費1575.68億元,信託資管規模達2315.15億元,銀行業務為集團增利52.46億元,證券業務前三季度完成16個IPO項目和31個債券主承銷項目。

  也有觀點認為,中資保險股的增長瓶頸已經來臨,外資股東撤出為數不少。中信建投研究報告持此看法。2011年以來中國壽險業保費增長陷入低迷,預計2013年亦不會好轉。2011年開始,外資投行已陸續撤出中資保險股。UBS、BlackRock、凱雷、金駿投資在港股先後減持了新華保險、中國人壽、中國太保和中國平安。

  對於匯豐在內地持有股權的另一重量級金融機構交行,匯豐CEO歐智華近日重申,「匯豐將繼續與交行構建長遠的銀行業務策略關係。」今年8月,匯豐斥資133億港元增持交行股份,目前持有交行18.7%股權,保住第二大股東的地位。

  匯豐退出平安,也有解讀為規避不確定因素——12月中旬,紐約、倫敦等地的匯豐員工都對財新記者表示內部對此確實存在顧慮。外資銀行對此類風險尤為敏感。

平安股權變遷

上市之前股權轉讓頻繁,上市以後則保持穩定

  平安保險於1988年4月成立於深圳蛇口,最初僅有兩家股東,一家是深圳招商局社會保險公司(後由招商局蛇口工業區持有,下稱招商局),還有一家是中國工商銀行深圳分行信託投資公司(下稱工行),分別持股51%和49%。

  其後四年間平安又引入三個新股東,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下稱中遠集團)、深圳市財政局和平安職工合股基金(後來的新豪時投資發展公司),截至1992年12月31日,分別持有平安25%、14.91%和10%的股權。

  1992年,平安獲得全國保險牌照。第二年,平安增資擴股,股東數由原來的5家迅速增加到114家。當年底,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分別以1.2億元購得平安8.01%的股權,平安成為第一家引入外資的國內保險企業和金融企業。

  隨後基於國內金融機構的大幅整頓,在從1992年至1995年的三年間,平安清退了過半數股東,最後保留54家。截至1995年12月,公司股本增加到15億元。

  此時,前七大主要股東分別是工行持有26.4%、招商局17.79%、中遠集團11.55%、新豪時9.22%、深圳市財政局8.09%和兩家外資(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分別持有8.01%。

  1997年初,平安開始了新一輪的股份制改造,註冊資本從1997年的15億元增至22.2億元,引入新股東深圳市江南實業(下稱江南實業,認購12.14%股權),其他除持股比例略有變動外,主要股東均未發生變化。

  1999年,平安身陷財務困境,但化險為夷,也安全渡過可能遭拆分的危機。就在平安穩步壯大之時, 2000年至2002年兩年間,前三大股東招商局、工行和中遠集團陸續退席。2000年,工行最先將手中持有的18%(3.96億股)的平安股份轉讓給了深圳市投資管理公司(下稱深圳投資)。招商局和中遠集團則在2002年尾隨其後,都將股份轉讓給了三家新的投資方。

  2002年,招商局把所持17.09%(3.75億股)的平安股份轉讓給了寶華投資、源信行投資和上海銀峰投資。這三家公司背後的控制人鄭建源浮出水面。據媒體早前的報導,寶華投資和源信行同屬沒有任何經營活動的殼公司,上海銀峰投資是鄭建源在2001年成立並控制的公司。

點擊查看大圖

  中遠集團也於2002年12月將手中持有11.1%(2.44億股)的平安股份出讓給了三家公司:廣州市恆德貿易、中投創業投資和天津泰鴻,分別持股4.54%、3.02%和3.63%(其中,天津泰鴻的持股份額數還包含從大連遠洋運輸公司手上購入的221萬股)。

  同期,平安引進了最為重要的戰略股東。2002年9月,匯豐以6億美元買下了平安10%(2.46億股)的股權。

  於是,平安的未上市股權一年三價。照當時外匯牌價計算,匯豐是以每股20元人民幣買入平安股份。而據媒體報導,匯豐入股一個月前,鄭建源從招商局手中拿到的價格是每股約6.4元;同年12月,中遠集團轉讓給包括天津泰鴻等三家投資方的價格約為每股6.5元左右,均比當時平安的賬面淨資產略高。

  匯豐成為第一大股東,收購股權有溢價在情理中。

  但另外幾家內資股東入股價只有匯豐入股價的四分之一強,招致外界議論紛紛。招商局有關人士則稱自己是匯豐最早的原始股東,淨資產積累豐厚,當時出讓亦有利潤,程序公開合法。「出讓股份的老股東都是有利潤入袋的。」一位市場人士如此評價。

  2004年6月,平安於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2007年3月1日,平安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

  平安A股歷來年報顯示,平安上市至今,股權結構相對穩定,五年間前十大股東及持股情況均沒有發生重大變化,惟有2008年報中出現了一家名為深圳登峰投資集團的股東,持有4398萬平安A股。

員工持股歷史

員工持股為主要股東之一的治理結構,保持了20年

  從股權變遷可見,平安從成立之初就是一家員工持股公司,持股合計比例一直位於主要股東之列。自2002年起,平安的單一第一大股東為匯豐,幾家員工持股公司合計持股一直緊隨其後,其他股份則相對分散。

  平安公開確認,員工持股有三家實體,分別是新豪時投資、景傲實業和江南實業。員工投資集合的權益持有人以平安工會、平安證券工會、平安信託工會的名義,分別擁有新豪時投資和景傲實業100%股權。

  享有員工投資集合的參與者,包括平安的董事、監事、高級顧問、專職員工和若干保險銷售代理人。參與者購買的集合單位數額取決於其資歷、工作年限以及對平安的貢獻等多種因素。員工的購買價格為新豪時投資資產淨值與景傲實業資產淨值之和。根據持有的員工投資集合中的比例獲得紅利。如發生回購,價格為上年度單位賬目淨資產。

  新豪時投資前身是平安職工合股基金, 1992年成立之初出資2236萬元認購平安10%的股權,1993年和1996年分別二度增資認購平安股份,1996年12月新豪時投資以1.76元/股認購平安5654萬股,加之2004年平安H股上市前夕的10轉10轉增股本,截至2006年12月31日,新豪時投資共持有平安3.89億股,持股比例為6.29%。

  景傲實業1996年12月31日註冊成立,平安證券工會及平安信託工會分別持有80%及20%股權。2004年12月,景傲實業受讓江南實業所持平安3.31億股份,截至2006年12月31日,景傲實業持有平安3.31億股,佔A股上市前總股本的5.34%。

  平安副總經理王利平代理平安全體委託人托持江南實業。其中,王利平和北京金裕興電子技術有限公司(下稱金裕興)分別持有63.34%及36.66%的股權。1997年,江南實業認購平安2.69億股,佔平安增資後總股本2.22億股的12.14%。從2001年至平安A股上市前夕,江南實業減持平安股權至2.25%,持有1.39億股平安股權。

  2004年平安H股上市前夕,匯豐為避免上市後股權比例被相應攤薄,斥資12億港元以招股價認購平安股份,維持持股比例在9.99%,進而穩坐平安上市後第一大股東的交椅。平安H股上市第二年,匯豐又花10.39億美元從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手中買下平安9.91%的股權,持股量躍升至19.9%,更加穩固了單一大股東的地位。

  2007年平安A股上市後,新豪時投資、景傲實業與江南實業合計持有平安13.88%的股份。單一大股東匯豐的股權則從19.9%被攤薄到此次交易前的狀態,15.57%。

  員工持股最終需要變現。上市滿三年後,新豪時投資和景傲實業持有的8.59億股限售股上市流通前夕,平安公佈了員工所持解禁股減持方案,兩家公司將在未來五年內減持,每年減持總數不超過總份額的30%。此舉將產生高達逾40%的稅賦,因新豪時投資需繳納22%-25%的企業所得稅;新豪時投資向員工支付收益時還要代扣代繳20%的個人所得稅。

  受此刺激,有員工不惜提起訴訟,要求將新豪時投資代持的股權過戶到自己名下。

  為此,新豪時投資和景傲實業於2010年7月將註冊地由深圳遷至了西藏,更改後的公司名為林芝新豪時投資和林芝景傲實業,以享受西藏自治區新設相關行業企業免徵企業所得稅兩年的優惠政策。

  截至2011年底,新豪時投資和景傲實業已累計減持平安1.27億股A股。

  稅負問題雖然暫時緩解,但員工的套現壓力帶來的另一個後果,是員工所持股份稀釋後,如何保證管理層對公司的控制權?

  今年5月15日平安公告稱,四家投資者正式接手平安員工持股機構,平安的員工持股問題暫告一段落。新豪時投資60%、景傲實業60%和江南實業38%的股權將轉讓給四家投資公司,涉及約4.08億平安股權(A股),交易金額約在170億元左右。其餘3億多股員工股也與這四家投資方達成轉讓意向。

  這四家投資方分別是北京豐瑞股權投資基金(下稱北京豐瑞)、天津信德融盛商貿有限公司(下稱天津信德融盛)、中國對外經濟貿易信託(下稱對外經貿信託)以及林芝正大環球投資有限公司(下稱林芝正大)。

  中國平安工會將持有的新豪時55%股權轉讓給北京豐瑞;景傲實業持有的新豪時5%股權轉讓給天津信德融盛;平安證券工會持有的景傲實業60%股權轉給對外經貿信託;中國平安執行董事王利平持有的江南實業38.004%的股權轉讓給林芝正大。

  至此,新豪時由平安工會、北京豐瑞以及天津信德融盛三家持有,持股比例分別是40%、55%和5%。

  景傲實業的股權比例則是,對外經貿信託持有60%股權,剩餘40%股權仍由平安證券工會和平安信託工會分別持有20%;最後一家員工持股公司江南實業的股東背景則相對複雜,此前控制人王利平現持25.33%,38%交由林芝正大持有,其餘部分由裕興科技通過全資子公司金裕興持有(36.66%股權)。

  北京豐瑞和林芝正大的工商資料顯示,兩家公司均在此次交易轉讓前兩個月剛剛成立。

  正大、肖建華的身影此時已出現。林芝正大是正大的全資子公司,通過控股江南實業,間接持有平安已發行股份的1.11%。肖建華是對外經貿信託等的實際控制人。正大和肖建華,被認為傾向於鼓勵管理層控股,為平安管理層的盟友。

正大與平安

從林芝正大接手部分平安員工持股,到此次全面接盤匯豐所持股份,正大與平安素有合作

  財新記者瞭解到,匯豐有意退出,也曾找過國內的大型機構投資者如中信集團等,探詢其接盤意向。如果成事,於匯豐於平安都不失為一個「體面的結局」。中信集團向上打了報告,最終無果。

  「有關部門沒有同意國有背景的機構去接盤。」接近交易的知情者透露。

  近年來,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CIC)和全國社保基金等常常聯袂出現在國有金融機構的改制入股過程中。不過,CIC旗下的匯金公司在所投金融機構中表現強勢,與平安管理層風格不易兼容,且一旦國有控股,就要遵守財政部的限薪規定等。若非不得已,中投入股不是平安的最佳選擇。

  還有分析認為,匯豐賣股份需要合理避稅,設立BVI公司接盤就有此考慮,但國有背景公司不很方便做此安排。

  「匯豐要賣股份,首先需要與管理層商議,得到其支持。」一位接近匯豐的法律人士表示。

  大股東易主,這是平安治理結構的頭等大事。正大集團最終站到了前台。

  正大集團是世界最大的農牧業公司之一,由華人謝易初創立於泰國,現任董事長為謝國民,2011年福布斯所評泰國首富。正大年收入311億美元,淨資產90億美元,在華投資超過50億美元,旗下有多家上市公司,如在泰國上市的卜蜂食品企業有限公司、True Corporation Public Company Limited、CP ALL Public Company Limited、Siam Makro Public Company Limited;在香港上市的卜蜂國際、卜蜂蓮花、中國生物製藥。正大旗下的易初蓮花超市(2008年更名為卜蜂蓮花超市),在中國大陸現有75家門店。

  「謝國民和馬明哲的關係很好。正大在中國內地的很多融資都是平安幫忙做的,平安為正大介紹了不少生意。」一位律師背景的業內人士說。

  有海外市場人士透露,之前謝國民找過海外的機構投資者,希望通過QFII渠道,拿出幾億美元購買平安的A股,認為平安A股價格太低,有利可圖。「沒想到謝最終吃下這麼大口。」他說。

  平安此次公告稱,此次接盤匯豐股份的是四家公司:同盈貿易、隆福集團、商發控股以及易盛發展。這四家公司均成立不久,尚未從事任何經營活動,註冊地是在英屬維京群島,均是正大集團的附屬子公司。

  正大集團人士曾表態稱,此次交易後,正大集團對中國平安的持股僅在投資層面,不會參與經營。平安則表示,可借助正大集團開展農村金融業務,通過農業金融保險品擴大範圍。

  一名美資基金的機構投資者這樣理解正大接盤,「就是幫忙」。正大過去在中國發展得好,建立了良好關係。「這次大股東從匯豐換到正大,平安相當於換了個婆婆,日子還是要照樣過。但是之前是一個有discipline(紀律)的婆婆,新婆婆就是『甩手掌櫃』了。」

肖建華入平安

部分資金騰挪自肖能影響的三家城市商業銀行


  正大收購平安股權,目前已經完成第一步交易,作價152億港元。出資有三分之一左右來自泰國他信家族,其餘三分之二中,主要來自中國內地的投資者。據數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領銜者是「明天系」掌門人肖建華。

  肖建華,1971年出生於山東肥城,15歲考入北大法律系,曾任北大學生會主席。1993年在北京創立公司,1999年成立明天控股有限公司,以購買法人股或發起設立方式參股了多家上市公司,以「明天系」在資本市場風聲水起。「德隆系」崩盤後,「明天系」一度低調,但在2006年後再度活躍,旗下有多家上市公司及銀行、證券、信託金融機構。

  肖建華一向神龍見首不見尾,從不接受任何媒體採訪,很少公開曝光,但近年活躍在多起跨國金融機構收購案中,有時為中介,有時為投資。

  2006年魯能集團私有化未果,「明天系」旗下的新世紀信託等參與其中;2006年深發展股改,「明天系」旗下三家證券公司入股並投反對票;2007年末,太平洋證券(601099.SH)借股改捷徑上市,「明天系」是其主要股東;2009年AIG出售台灣南山人壽保險股份,「明天系」參與收購戰。

  2012年6月,內蒙古的ST明科(600091.SH)與西水股份(600291.SH)發佈公告,明天控股收購第一大股東股權,成為實際控制人。

  肖建華此次參與出資,資金騰挪自肖具備影響力的三家城市商業銀行,分別為哈爾濱商行、山東濰坊商業銀行、內蒙古包頭商業銀行。

  截至2011年末,哈爾濱銀行資產總額2024.99億元,存款餘額1416.38億元,不良率0.67%,淨利潤17.08億元;小額信貸餘額360.88億元,佔全行信貸資產總額的61%。

  濰坊銀行總資產458億元,存款餘額為378億元,各項貸款餘額268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88%。

  包頭商業銀行總資產1819.4億元,存款餘額1170.67億元,不良貸款率0.43%,淨利潤20.93億元。

  這三家銀行均與肖建華都有著錯綜複雜的關係。

  哈爾濱銀行的股東之一黑龍江天地源遠網絡科技,早在2003年就與肖建華控股的華資實業有過股權交易。濰坊銀行第一大股東融信達,其控股的遠東證券和新產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也均是肖建華「明天系」旗下的公司。業內人士告訴財新記者,這三家城市商業銀行都在肖建華的影響所及。

  值得注意的是,20天後,這筆出去的資金又回到了這三家銀行賬上。

  按照交易完成的進展,在股權完成轉移後,即可以股權抵押向商業銀行貸款,抵押率一般為50%左右。目前上海交易所和港交所均未顯示平安有超過5%的股權在質押中。

  誰提供了接下來的資金騰挪?雖然有人懷疑資金來源於平安集團的管理層。但截至本刊發稿,尚無證據支持這一懷疑。

  「未來肖建華和馬明哲之間還會有很多故事。」一位市場人士這樣說。

平安何處去

國內投資者認為平安仍在風口浪尖,海外投資者認為平安大的發展方向不受影響

  交易公佈當日,平安A股和H股分別暴漲逾4%(A股報收38.92元,H股報收60.50港元)。早在半個月前,匯豐減持平安的猜測聲就已在市場上流傳開來,平安股價一度出現暴跌,後漸回升。

  紛亂之中,外部投資者十分關心平安的去向和價值重估。H股和A股投資者的看法出現了明顯的分歧,平安A股和H股價格倒掛加劇。

  不少內地投資者仍認為平安還在風口浪尖。在這一問題沒有水落石出之前,他們認為平安的估值還有風險。

  一位美資基金的分析師告訴財新記者,內地投資者對於中國的政治敏感度要優於海外的投資者,他們切實知道中國的問題;另一方面,最近因量化寬鬆政策,海外熱錢湧入香港,流動性氾濫,較易流入平安這種大藍籌。

  不過,幾乎所有海外投行都認為對平安影響較小,既因為匯豐沒有介入平安的日常管理,也因為普遍預期匯豐要退出,對股價造成壓力,現在不過是靴子落地。

  「平安本身是有價值的,過去這段時間的風波不會影響到公司大的發展方向。」私募基金上善若水有限合夥公司的投資總監兼合夥人侯安揚持此態度,他傾向於在A股和H股之間套利。

  平安在國內綜合金融走得最遠。收購深發展,與平安銀行合併,與高層良好的關係有助於走過各艱難審批環節,客觀上推動了一個有價值的重大交易產生,對公司發展、行業進步均有益。

  平安的員工持股和管理層控制機制取向比較明確,由此建立了一個有效的激勵機制和高效的決策機制,很多保險業內的高管自嘆弗如。機構投資者均表示,認同平安的員工持股,股權激勵對公司的影響是正面的。

  也有人擔心,平安創建的金融控股綜合經營之路會遭遇挫折。就綜合金融的發展戰略,一位歐資基金經理表示,放眼全球,亦難找出普適性的成功模式。術業有專攻,不同的業務和文化間,整合未必容易。金融危機後,全球都有回到向精細化、獨特化發展的趨勢。

  不過,「從目前平安公開資料看,平安發展良好。」東方證券一位保險分析師對財新記者說。

  前述歐資基金經理稱,大家擔心的是平安未來可能會失去政策的優先性,也擔心馬明哲對平安的控制力經歷此次股權變動後會不會受損,因為資本市場還是認可馬明哲對平安的正面作用。

  本刊記者於寧、倪偉峰、符燕豔、張宇哲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182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