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H&M不再那麼「快」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314067.html

H&M已經意識到自己不應該只是個快時尚公司。

就算2012年度第三季度的銷售業績並不盡如人意——淨收入只上漲了0.9%——也沒有影響到這家公司的熱情。2013年春季,它的全新品牌&Other Story將全面上市。新品牌提供鞋子、包袋、配飾、美容產品、內衣和成衣,價格將高於H&M。

「我們已經準備好。新品牌的目標是那些對時尚有興趣,並希望擁有自己的個性造型的女性。」在Q3季報發表時,H&M首席執行官Karl-Johan Persson說。倫敦零售業諮詢機構Planet Retail的顧問Cavill認為這個新品牌,「在產品系列方面,H&M比起Inditex(ZARA的母公司)旗下最高端的Massimo Dutti品牌更為大膽,它們已經準備好採用更多奇特設計。」

這並不是這家公司第一次嘗試擺脫「廉價」的快時尚標籤,而且它正在加快變得「更貴」的速度。

2012年9月,COS(Collection of Style)在北京的僑福芳草地購物中心開出了在中國內地市場的第一家門店。11月23日,第二家門店在天津開張。同時,Marie Honda和設計師Karin Gustafsson、Martin Andersson一起,在北京舉辦了自品牌創立以來的第二場時裝秀。上一次是2007年在倫敦開設第一家門店的時候。

創立COS是H&M進入多品牌戰略的開始。「在High Street和高端品牌(High-end)之間,其實是有一個缺口的——有那麼一群顧客,他們既想要有設計感的、高質量的服裝,但同時又希望這些衣服的定價是他們能夠承受的。」COS品牌負責人Marie Honda說。

它的目標就是在Marie Honda所說的市場缺口中抓住那些消費能力更強的顧客——換句話說,這是一群追求「性價比」的消費者。

H&M首席執行官Karl-Johan Persson對這群消費者寄予了期望,「事實證明我們能做類似嘗試,並能把它做好,而這對H&M的發展有利,並在未來多年帶來利潤回報。當然,COS是全新品牌概念,但它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

2007年,H&M正在高速增長,每年分店的擴張率是10%到15%。那一年,H&M營業額比上一年增長了15%,達到921.23億瑞典克朗(約合138.84億美元)。儘管歐洲市場對於快時尚仍然在狂熱中,但被快時尚迅速激發起來的市場,很快就會需要一些更成熟和穩定的品牌來接手。H&M認為自己應該成為離他們的需求最近的品牌。

H&M的起步已經晚了。

ZARA在1990年代開始向外擴張。與此同時,其母公司Inditex也開始多品牌策略。1991年,它推出了更年輕化的Pull&Bear,並通過收購男式正裝品牌Massimo Dutti進入高端市場。之後Inditex通過收購和整合,旗下已經擁有了包括ZARA、Pull & Bear、Massimo Dutti、Bershka、Stradivarius、Oysho、Uterque等在內的不同定位的八個品牌。

同樣,迅銷集團——優衣庫的母公司——也從2004年收購Theory和Helmut Lang的擁有者Link International公司開始了多品牌經營。2012年11月,這家集團在東京銀座百貨開出了一家叫做「Uniqlo Marche」的多品牌綜合店,Uniqlo、Comptoir des Cotonnniers、PLST、G.U.等品牌都在這家綜合店內有銷售。11月30日,這家集團又宣佈以250億日元(約合3.04億美元)收購了擁有高端牛仔褲品牌J Brand的母公司J Brand Holdings。

這些以快時尚起家的公司都在加速除主品牌之外的其他品牌的擴張速度—它們所面對的市場仍然年輕,但更加細分。

Marie Honda覺得,在High Street和High-end之間,她沒有發現一個真正可以與COS競爭的對手,「我們當初做COS就是因為這個市場還是空白的。」她的這些顧客,「看重的不僅僅是時尚,而是他們買到的所有,包括衣服的內襯。」Marie Honda的思路是,用類似設計師品牌的方式來做COS——當然,它更便宜些。

為了保持新鮮度,COS的門店每週會更新一些貨品,但他們實際上只做一年兩次的新品發佈:春夏系列和秋冬系列。和H&M相比,COS更看重設計師團隊。

這是快時尚不會去做的一件事。快時尚推出新品的模式,都是靠買手在大牌的秀場將最新流行的款式帶回去修改,變成日常能夠穿著的服裝,利用高效的供應鏈完成生產和運輸,迅速陳列在門店裡。它們不需要全職的設計師。

在加入COS之前,Marie Honda曾經在H&M做了7年的買手,但現在,改衣服的經驗最有用,「因為親手做過衣服,所以對於怎樣挑選到最合適的面料、怎樣的剪裁可以讓布料用得更長久,我都心中有數。」在COS將產品的打樣和樣衣送到工廠之前,打樣團隊會對裁剪做出評估,並經過幾輪試穿和洗滌的測試,確保送到工廠的生產指導手冊能夠生產出達到要求的產品。

質量,一直是H&M在面對的討厭的問題,但更重要的是,和大牌或設計師的合作給自己帶來的好處越來越小。從2004年開始,這是H&M最重要的策略:Karl Lagerfled、Roberto Cavalli、Stella McCartney、Matthew Williamson、Jimmy Choo等。2012年11月,它與Maison Martin Margiela的合作系列發售時,儘管在其第五大道旗艦店仍有300人排隊,但這和以前的熬夜長隊相比,已經少了很多。

而且它更像是MMM藉著H&M做了次不用花費成本的營銷。因此,H&M開始加快其他品牌的擴張,它的對手們正在這樣做。但它不太希望把新品牌與自己綁在一起——就像Cheap Monday、Monki以及Weeked一直在做的那樣。2010年,在收購瑞典公司FaBric Scandinavien全部股份後,H&M擁有了這3個品牌。其中,2011年Monki進入香港市場,定價也高於H&M。Cheap Monday曾在H&M的門店裡銷售,現在,它有自己獨立銷售渠道。2013年1月中旬,中國內地第一家Cheap Monday店中店將在上海正式開業。

在COS的門店、產品和宣傳冊上也看不到H&M的Logo,它們甚至把品牌的總部辦公室設在了倫敦——H&M以及集團旗下的Monki等品牌總部都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我們的品牌定位以及發展的國際化思路都促使我們選擇在倫敦來建立總部。」Marie Honda說。

與H&M邀請大牌設計師合作或者明星代言的方式不同,Marie Honda更傾向於選擇直接的方式與顧客交流,「我們會通過自己的網站和雜誌來向顧客傳遞信息,在市場營銷的方式上,我們走在H&M的反面」。

這個「反面」不僅表現在營銷策略上。

一直以來COS並不急於擴張。目前,它在全球範圍內只有64家門店。與H&M完全不同的選址條件限制了它的擴張速度。這些門店大多在快時尚聚集的High Street與高端品牌街區的中間地帶。比如COS在倫敦Regent Street的旗艦店,就位於被定義為High Street的Oxford Street和奢侈品街Bond Street之間。

門店陳列也完全不同。例如COS北京門店大約有500平方米,整個空間被鋼製掛架的組合區分成女裝正裝、女裝休閒、男裝正裝、男裝休閒、童裝及配件幾個區域。店內以淺灰色為背景,設有黃白兩色展台,不同款式的衣服按照風格和色系陳列,每個款式都有一套全尺碼。相比H&M門店的「從天上到地下」,每個款式同一尺碼陳列多件的密度,COS的店舖要簡潔得多。

店舖設計出自建築師William Russell之手,他曾為Alexander McQueen和Margaret Howell設計過門店。

在定價上,COS女裝上衣的標價在15至99歐元之間,女裝外套的價格在79至350歐元左右,起價基本上在H&M產品的價格高點上。相比更為高端的設計師品牌,COS的價格還是屬於「買得起的時尚」的範疇。而且,這一價格在全球各家門店都一樣。

「我們希望顧客在不同的市場得到一樣的價格結構,而不是讓他們感覺到因為在倫敦才價格不同,這就成了兩個不同品牌的產品。」Marie Honda說。

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COS與H&M在供應鏈上的共享模式—借助身處快時尚行業的母公司來快速發展自己的品牌,對於這些常常被稱為「快時尚集團中的高端品牌」來說並不稀奇。況且它們本就擅長供應鏈管理。但H&M採取了與Inditex不同的管理方式,後者旗下所有品牌都擁有獨立的採購、運輸等後台系統。

一般的設計師品牌,由於產品的手工生產成本,以及所用材料的稀缺性,再加上品牌營銷的費用,以及品牌知名度帶來的溢價,設計師品牌的服裝的生產成本往往在標價的30%至40%左右。

COS並不擁有自己的工廠——與H&M一樣,它們在集團的全球供應商體系中挑選了60多個工廠來負責產品的生產,其中大約六成的工廠在歐洲,四成在亞洲。當設計和打樣團隊在倫敦總部完成了打樣和樣衣後,它們會為工廠制定一套詳細的生產指導,然後交給工廠生產。之後,COS則利用H&M的全球物流體系和IT系統,將工廠完成的成衣發送到全球64個門店。

在產品進入了規模化生產的環節之後,COS的生產效率和成本控制幾乎與H&M一致了——這也使得價格不至於像設計師品牌那麼昂貴。儘管定價可能更高,但&Other Story也將會採取這個方式進行管理。

2012年,COS在5個國家新開設門店。2013年,它將會繼續擴張。而且,人們確實在購買更貴的衣服。

根據美國成衣及鞋業公會的數據,與上一年相比,2011年美國的服裝購買量為194億件,總量下降了5.3%;但服裝銷售額同比上升近5%,達到了2837億美元,人均一年共花費910美元購買了62件服裝。與此同時,ZARA的銷售額在Inditex集團的比例從3年前的80%下降到64%。新品牌們在快時尚集團中所佔的銷售收入比越來越高,而且更賺錢—COS倫敦單店一天的利潤已經超過了H&M。

這個市場的遊戲規則已經不再僅僅是快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