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沒有辦法讓自己不幹什麼

2012-12-03  TCW
 
 

 

我喜歡熱鬧,週末經常有客人。有一天,一位任職心理諮商工作的鄰居問我,你工作這麼忙,為何假日不休息?我說,我從小就在一個很熱鬧的環境長大,五個小孩已經夠吵,好客的父母總沒有讓餐桌空閒的時候,家裡總是絡繹不絕。所以,是習慣也喜歡吧。她接著問,你有獨處的時候?

這句話問倒我了。我反問:「為何要獨處,這很重要嗎?」我回想自己的成長,從小沒有個人的房間,七個人共用浴室,唯一能獨處的空間也不敢用太久。是否因為沒有獨處的機會,也就不習慣獨處?

我再問:「一個人叫作獨處嗎?」她說,不完全是。如果一個人看電視、一個人上網、甚至一個人看書,都未必算是。所謂的獨處,就是安靜的跟自己對話、感受自己、覺察自己的一切,或者接近大自然。這時候會有很多念頭跑出來,譬如忌妒、貪婪、不好的回憶……。此時,是一個認識自己、接受自己的機會。

在加拿大的一個小島上,有一門獨處課程,那幾天,斷絕所有的外界(現代化)聯繫,甚至吃飯都很簡單,因為不該花費注意力於飲食,縱然碰到人也都不該有眼神的接觸。把自己想像是孤島上的現代魯賓遜。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有時候有些人潛意識的逃避與自己相處。我從沒想過獨處的意義,但是假日的早晨會習慣打赤腳蹲在院子裡拔草,我不知道,這算獨處嗎?

我喜歡這種感覺的原因是,喜歡在山嵐中看樹,喜歡四季的消長,喜歡停止大腦運轉的時刻。山上的韓國草皮很難養,不消兩個禮拜,雜草就會反客為主,必須夠勤勞的除草。拔草很無聊,同樣動作反覆做,但時有驚喜,有時候草地會冒出來小野菇、貓臉小紫花,這樣的草地客人我就會留客。我享受這停機的片刻、享受「動手不動腦」的獨處,也很沉浸在不經意處有發現的歡喜。跟大自然對話、觀察大地生態,時有所獲。

現在的智慧型手機凸顯現代人「不能、不敢、不想」獨處的現象。所謂的低頭族即是此現象的象徵,表面上一個人,但更忙碌了。沒有辦法讓自己不幹什麼。有一次,我跟一位朋友去爬山,真是好山好水,但見他一直忙於拍照上傳到自己的臉書,身在山中但心在滾滾紅塵。難得離開都市但感受當下的時間不多,兩天都是如此,讓我甚為詫異,也讓我看到他內心深處的慌亂。人皆有慌亂、煩躁、逃避時,我亦然。原來,練習與自己對話,也就是獨處,是有意義的。但這不是說不該學習「與人相處」,而是「與人相處的能力」與「獨處的能力」同樣重要。忙碌的我們,何不試著讓自己不幹什麼,何不讓自己離開手機一天,邁出獨處的第一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1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