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關於A股「高成長」的檢驗 枯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e40a1e01019d4l.html

A股是非常崇尚「成長股投資」的,過去幾年在創業板和中小板纍纍上演「高成長」故事。投資人在2010年為「高成長」付出了極大代價,創業板發行市盈率一度突破120倍的極限。但事實如何呢?來做一個小小的「殘酷淘汰」檢測。

 

A股總計2473家上市公司,其中淨利潤(扣除非經常性損益)過去五年(2007年-2011年)中,每年都能實現成長的公司總計287家,佔整個A股上市公司的11.6%。考慮到2011年後上市的公司缺乏超過五年的業績記錄,因此按照2011年前上市公司合計2035家計算,佔比也只有14.1%。

 

如果考慮股東的投入產出問題,用淨資產收益率來檢測。2011年前上市的2035家上市公司中,過去五年淨資產收益率持續為正值(即沒有一年虧損),且每年淨資產收益率超過10%的公司合計:233家,佔比為11.44%。再苛刻點檢驗,過去五年每年淨資產收益率都超過15%的公司(美國上市公司平均淨資產收益率最好能維持14%左右),合計76家,佔比僅3.73%!

 

這76家處於A股食物鏈上端的公司中,醫藥行業佔據了10家(生物製品4家、醫藥及器械5家、中藥1家)是最多的行業;其次是煤炭行業佔據了9家;再次是酒類佔據6家(白酒行業5家、葡萄酒1家);然後是銀行佔據6家;計算機軟件和信息集成佔據5家(系統集成3家、軟件企業2家);房地產佔據4家;其他行業都不足2家公司。

 

如果再苛刻點,不僅過去五年每年淨資產收益率超過15%,且每年都實現了淨資產收益率的成長。最後滿足這個條件的公司,只有2家,都是白酒企業。

 

換言之,這76家公司中,還有不少是競爭能力被逐步瓦解,收益率呈現下降趨勢的,例如九陽股份等。還有不少是市場普遍質疑其競爭壁壘逐步被瓦解的,例如銀行、煤炭、高速公路、鐵路等等。還有一些是上市時間不太長的,例如同大股份等等。

 

香港市場也是如此,總計1551家上市公司中,過去五年淨資產回報率(沒有扣非)都超過15%的公司只有109家。佔比僅有7.02%。裡面還要剔除競爭力逐年下滑的很多公司,例如寶姿、瑞年國際等等。

 

綜上所述,所謂「高成長」其實是非常非常艱難的,市場接近90%的公司就連短短五年的經營業績都無法維持穩定成長(但是要考慮過去五年的經濟巨大波動),更談不上持續高成長了。如果考慮到股東的投入產出效率問題,那麼市場上絕大部分(96%-93%)公司都無法保證連續五年有15%以上的回報率。這裡面還沒有去更苛刻考察其淨利潤的質量問題,例如轉換為經營性現金流量的情況。

 

我們來看看投資賠率的問題:即市場給與這些持續高淨資產回報率的溢價情況,這反映了投資者用多大代價(估值)來獲取上市公司的股東回報率。A股這76只較穩定回報的公司中,能以折合1倍PB,購入超過10%ROE的公司,只有32家。很多長期平均淨資產收益率較高的公司,現價取得的代價都是很大的,例如洋河股份,過去五年平均ROE高達40%,但PB也高達8.7倍。我們看到這種好公司、高價格的情況普遍存在於A股和港股之中。我無法判斷這種投資邏輯是否具有可持續性,例如為一家長期淨資產收益率達到40%的公司,付出10倍PB的代價(也即25倍市盈率)。因為上市公司長期維持極高淨資產回報率的難度很大,一方面是基數原因,另一方面是競爭優勢沒有絕對的護城河,即便可口可樂這樣的公司,其淨資產回報率也無法維持巔峰時期超過50%的水平。但不可否認,市場上給與其高估值的背後並非完全非理性,只是很難去平衡多出的那一些估值是否充分反映了公司優秀的基本面。或者說未能充分反映其風險因素?

 

第二類投資類型就是尋找被市場錯殺機會。可以看到A股那76家公司中,有32家公司的估值都是偏低的。但是這只是靜態的估值,不足以用于衡量其是否真的「便宜」。市場給與其低估值,並不能一概而論的認為「市場都是錯誤的」。就如同給與高估值的那些公司中,也有不少是真的優秀,其成長足以彌補估值上的暫時「高估」。因此,最重要還是回到對行業和對公司的判斷上來。問題的關鍵是,這些行業、公司能否長期維持一個穩定的回報率?(反映了其競爭能力、壁壘能否長期維持的問題)。另外,在目前的市場階段,顯然投資者普遍給與了弱週期性的行業「高」估值(相對於其他公司而言,而非縱向歷史比較或絕對估值),例如白酒、醫藥等等。給了相對週期性較強(或預期週期性強)的行業低折價。

 

最終的結論是:股市大部分公司都是無法長期穩定成長的(不意味著長期沒有成長,只不過這種成長不穩定而已),其投資回報率不穩定且無法持續增長。在這種背景下,所謂為「高成長」付出高代價的做法,經不住時間的考驗。一次經濟的波動(2007-2011)就足以讓大多數公司業績波動,從而影響投資者情緒(2007年的持續高昂到2012年的持續悲觀)。成熟的市場,例如香港,也是如此,只有少數公司才能實現穩定的持續增長。即便如此,這些公司也可能被投資者充分挖掘,導致其投資性價比失去優勢。當然,這不意味著沒有投資機會,例如企業業績波動產生的機會(即便是短暫的、脈衝式的成長)過去來看也是非常巨大的,儘管長期來看這些公司的投資者可能都是零負結局。還有A股比較特色的「資產重組」等等。當然,最卓越的投資永遠是麻雀變成了鳳凰,只不過這個概率可能低於大多數投資者的預期。就如同波動操作永遠是最有效率的操作方式,但其成功概率遠遠大幅低於操作者的預期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