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人工湖大躍進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10-19/100449339_all.html#page2
 這是2012年10月18日,渾黃的黃河水從河南省鄭州市花園口出發,流經20多公里的引水渠,汩汩注入鄭州市鄭東新區一個碩大無比的土坑。

  兩個月後,這個土坑將成為一個面積達5.6平方公里的人工湖。這個人工湖歷經兩年開挖,投入已達16.56億元。其面積雖略小於杭州西湖,但蓄 水量將達兩個半西湖,為2680萬立方米。因每年需換水四次,經測算需從黃河調水近9000萬立方米——已達黃河每年總水量的1/600。

  通過人工湖向黃河索取水量,鄭州只是最新一例。寧夏首府銀川,是典型的北方缺水城市,但從2003年起開始建造「塞上湖城」「東方威尼斯」,數年之間建成十多座人工湖泊。

  在陝西、在內蒙古、在山西,與河南、寧夏一樣的人工湖熱潮在上演。建湖各有充足理由,最常見的理由是這些引黃建湖之水是通過本省農業節水省下來的。但很少有人認為,這些水應該還給黃河,作為生態用水。

  在人工湖和調水熱潮之下,少有人關注的是,黃河水近十年平均年入海量不足200億立方米,以總水量計,黃河水被沿岸用去70%以上。在國際上, 一般認為人類對河流用水量不能超過30%,否則會導致河流失去生態功能甚至斷流。對於黃河來說,如不是各個大壩調蓄,早已斷流,遑論生態功能。

  除了黃河沿岸,近十幾年間,在中國快速城市化過程中,人工湖建設在各個大中小城市蔚然成風。北方缺水城市力爭媲美江南水鄉,而江南水鄉則有更高的用水目標,甚至自古素稱「百湖之城」的武漢也加入了人工造湖行列。

  舉國人工湖熱是否有過度之嫌?其規劃是否科學,後續維護、用水量是否可持續?在自然湖泊普遍污染嚴重的情況下,人工湖泊如何解決環保問題?

造湖忙

  2012年夏天,陝西省西安市宣佈耗資上百億元,規劃28個大中型人工湖,以重現唐代盛景「八水繞長安」,引得全國輿論沸騰。根據初步規劃,上述人工湖的總面積將達五個西湖,其中,面積最大的昆明池將達到10.4平方公里。

  更多的省會城市也在規劃中。黑龍江省哈爾濱市,以打造「北國水城」為目標的城市水系規劃包含18座人工湖。根據規劃,在這些人工湖基礎上,將興建多處濕地觀光園。

  位處乾旱、半乾旱地區的北方城市,往往年降水量有限,部分地區的年蒸發量甚至是降水量的數倍,較難發育天然湖泊。但這些城市的規劃者卻懷抱著打 造「江南水鄉」的美好願望,希望通過城市水系的重新佈局,外調水源,開挖人工湖,一改北方城市無水、少水的印象。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內蒙古包頭市,一項名為「五湖四河」河流水系及景觀工程規劃正在實施之中。2009年4月,包頭市啟動1.2萬平方米的人工湖建設計劃,其中,位於青山區興勝鎮的花圪台人工湖已於2012年10月正式蓄水。

  河北省保定市,一個名為「五湖環城」的大型水系工程已於2009年開始施工。根據規劃,通過開挖、引水、造景,五個人工湖將建設成為五座風格各異的大型水景公園。

  在雨量充沛、地表水系交錯縱橫的南方城市,建設人工湖也是打造城市景觀的不二選擇。繼2010年開挖八個人工湖後,上海市又在松江大學城、青浦等地開挖大型湖泊。目前,僅上海一地,就有大大小小的人工湖十餘個。

  「百湖之城」湖北武漢市,曾經因圍墾、填湖而消失的湖泊也在「造湖運動」中迎來第二次生命。

  2006年,武漢市開挖首個人工湖夢澤湖,開啟武漢市人工湖建設序幕。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夢澤湖的規劃選址恰是曾經因人工填沒而消失的自然湖泊范湖的原址所在。

  在這場造湖運動中,上海、太原、石嘴山等城市紛紛喊出建設「全國最大人工湖」的口號。在不斷更新的人工湖建設規劃中,「全國最大人工湖」的規劃面積和庫容被不斷刷新。

  截至目前,石嘴山市星海湖、鄭州市龍湖、上海市滴水湖等近十個人工湖面積,超越或宣稱超越杭州西湖。

成本亂

  每個人工湖背後的建設資金,都足以令人瞠目。

  北京永定河城市段治理方案,是由六大人工湖和連接湖水的溪流組成,37公里段,總投資即超過100億元。前述的西安28湖,初步匡算投入達上百億元,鄭州龍湖已投入近17億元。

  上述投資往往只是直接投資。人工湖涉及巨大的社會成本,以龍湖為例,建湖拆遷範圍涉及12個行政村、37個自然村,被征遷群眾2.2萬多人。

  一個湖泊的背後,還涉及一系列涉湖工程。鄭東新區建設環保局副局長唐成勇對當地媒體介紹,龍湖區域共規劃道路總長174.6公里,共有77條道路,42座橋樑,三座立交橋,計劃總投資約116.5億元。

  受訪水利專家的共識是,上述直接、間接投資並非人工湖的最大代價,最大代價應是水。例如寧夏人工湖抽調近10億立方米黃河水,如果按照「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調水代價計,每立方米價格近10元,則每年全區的水代價近百億元。

  長安大學水與發展研究院教授李啟壘系西安市「八水繞長安」課題組成員,他向財新記者坦承,西安目前的水資源供給不足,不可能支撐規劃中的28個人工湖,但等數年後 「引漢濟渭」工程正式輸水後,人工湖在承擔調水中轉功能的同時,將獲得充分的水源補給。

  實際上,並非只有西安一市將人工湖水源寄託於調水工程。

  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線,河北保定等多個城市在開挖人工湖泊。石家莊市的環城水系工程也在進行之中,根據規劃,該項目將形成8.2平方公里水面、24.5平方公里綠地。

  過度用水導致的生態代價無人計算。黃河入海水量持續減少,從上世紀50年代的500多億立方米減至如今不足200億立方米,渤海海水的氮磷比嚴 重失調。2008年,渤海海水的氮磷比為67,而渤海灣底部、萊州灣底部、遼寧近岸的氮磷比甚至高達200以上。一般認為,氮磷比超過50,會造成生態惡 化。

  一個事實是,昔日渤海為海上漁場,今日已基本沒什麼漁獲量,大批海洋生物滅絕。固然,這其中有過度捕撈、污染因素,但不少海洋環境學者近年越來越認識到,入海淡水減少的原因可能同樣重要。

  多位水利專家指出,由於中國對水資源並未真正「資源化」,調水工程等由國家和地方政府投資,未計入水價,也很少像國外一樣考慮用水的生態補償,所以各地用水幾乎是「不用白不用」狀態,這也是人工湖熱的一個客觀因素。

人工禍

  在人工湖熱的同時,不少已建成的人工湖出現污染、富營養化、後續難以維持等一系列問題。這或許可以為人工湖熱澆一盆冷水。

  「中原崛起看鄭州,鄭州崛起看鄭東,鄭東崛起看龍湖」,在人工湖龍湖被賦予一系列經濟重望的背後,同在鄭州的另一個大型人工湖西流湖卻開始重建和整治,原因是嚴重污染。

  建成於上世紀80年代的西流湖,曾是鄭州的城市名片,但由於缺乏監管,基本成為傾倒建築垃圾和偷排工業廢水的廢水池。

  至2010年,污染愈演愈烈,西流湖出現大面積乾涸,垃圾和污水嚴重影響附近居民的生活。

  河海大學水文水資源學院教授崔廣柏指出,人工湖建設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程,畢竟,這些人工建設的「水池」不可能天然地具有湖泊的功能。人工湖建設絕不是一勞永逸,建成後的湖區管理和水質維護才是真正的挑戰。

  崔廣柏介紹,張家港市曾有一處人工湖,由於設計時未充分考慮與河流的補給關係,湖區位置太高,河湖水無法自然實現給排水。為維持水質,只能使用自來水對湖水進行人工更新,每次換水就要耗費300萬元人民幣。「這樣的人工湖難以稱『湖』,最多是一個大水塘。」

  要把大水塘轉化為能夠自然運作、具有完整的生態功能的湖泊,並非易事。位於上海市浦東新區臨港新城的滴水湖就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滴水湖是國內目前最大的人工湖之一,於2003年蓄水。滴水湖容量約為1620萬立方米,湖面總面積為5.56平方公里,與西湖面積相當。然 而,上游來水帶來的污染物,與湖區周邊生產生活用水排入,直接影響湖區水質。在蓄水後一年,滴水湖出現污染、富營養化徵兆。早在滴水湖建設之初,就有專家 指出,在以平均水深1.5米至3米的淺水型湖泊為主的東部地區,滴水湖挖得太深,在湖底易形成死水區,不利於水體自淨。但這些意見未被當時的設計者採納。

  在寧夏銀川,由於建設人工湖時對滲透量、蒸發量考慮較少,不少人工湖建成後湖水下滲、蒸發速度快,造成湖中水少甚至間或乾涸的現象。

  水少問題甚至威脅著西北地方最大人工湖之一星海湖。2003年初,寧夏石嘴山市提出星海湖建設方案。歷經五年,總面積達43平方公里的星海湖濕地建成,常年水面達20平方公里。

  據新華社報導,星海湖在建設之初並未組織專家團隊論證,項目也未獲得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水文資料顯示,石嘴山年均降雨量不足200毫米,蒸發量卻高達2000多毫米,是典型的缺水城市。而初步統計顯示,星海湖的常年蓄水量達2300萬立方米,蒸發水量卻高達3400萬立方米。

糊塗賬

  人工湖並非中國獨創,適度建設人工湖美化城市、造福公眾並非不可取。問題是,中國當下的人工湖熱潮有無過度?

  多位受訪學者表示無法籠統地給出過度與否的答案,因為中國各地建設人工湖就是一筆糊塗賬,往往由地方政府拍腦袋就確定了,事前缺少大的流域環境論證,沒有切實的公眾參與,所付成本也不需要公眾審計。

  對於地方政府來說,水資源等隱性成本不但不需考慮,他們實際上打的是另一個算盤。

  在新的算盤中,城市支出的只是人工湖建設和動遷成本,收入卻是城市景觀以及由公共投入帶來的城區升級、房地產升值。對於官員個人來說,這當然也是顯而易見的政績。

  知名水資源專家、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局原局長翁立達指出,人工湖如果搞得好,是當地一個景觀,搞得不好,水域污染了,甚至沒水了,就會是很大的問題。「成也在水,敗也在水,各地政府都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翁立達稱,寧夏、甘肅、陝西都指望著「南水北調」工程的西線調水,把千辛萬苦調來的水用於人工湖,這要慎重。「在城市嚴重缺水的前提下,水量如何分配、規劃,都是很複雜、嚴峻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都得不到解決,建這些人工湖泊幹什麼?」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表示,他反對的人工湖種類有數種,其中一是靠打井取地下水的,二是大規模外調水的,三是在特別幹旱地區、水蒸發量大地方建湖的。

  馬軍亦認為建人工湖需慎重,要有科學論證、民主決策的過程,需要信息公開、各個利益方的參與。

  讓多位環境學者憂慮的是,在人工湖熱的同時,中國各地的天然湖泊,其面積仍呈萎縮趨勢,污染仍在繼續。

  馬軍說,與其建這麼多人工湖,不如把已有湖泊、濕地保護好,不再讓工業、農業和城市建設侵佔、污染它們,這對生態的作用將更為正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