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i黑馬:悲催!美國團購老二新一輪融資估值暴跌2/3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3692.html

【i黑馬導讀】目前,美國第一團購網站是Groupon,市值還不錯,達到36.7億美元。而作為美國第二大團購網站的LivingSocial的命運顯得有點悲慘:2012年虧損6.5億美元;裁員400人;雖融資1.1億,估值卻只有15億美元,不及2011年時的1/3…

美國第一團購網站是Groupon,已經於2011年11月4日在納斯達克上市,目前市值36.7億美元,而作為美國第二大的團購網站LivingSocial則顯得那麼的命運悲慘。

雖然LivingSocial在昨天剛剛獲得了1.1 億美元的融資,目前公司估值約15億美元,但是其實LivingSocial已經完全到了內外交困的地步,LivingSocial 去年公佈的淨營收為虧損 6.5 億美元,之後便裁掉了400 名員工,加上LivingSocial 的海外擴張失敗與美國國內團購市場的不景氣,LivingSocial 這個美國第二大的團購公司甚至到了瀕臨破產的地步,要知道LivingSocial 在2011年時曾經估值50 億,而現在其估值居然只有當初的1/3左右。

為何美國團購老大和老二的命運差別如此之大?黑馬哥認為這是由團購的生態系統所決定的,因為團購資源由商家決定,而商家一般都只會與業內最有效果的團購龍頭企業合作,而對於消費者,一旦在一個團購網站形成購物習慣後,就很難更改。並且,團購網站本來就是一個基本上沒有門檻的商業模式,所以說白了拼的就是資金實力和資源,Groupon上市之後已經掌握了足夠的資金,接下來就漸漸把市場內所有的團購資源漸漸蠶食,就算是團購老二的LivingSocial 也不再有生存空間了。

國內目前還沒有上市的團購公司,不知道出現第一家之後,會對中國的團購業產生什麼樣的衝擊,美國悲劇的團購老二故事,說不定是個很好的啟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4916

悲催,珠海打印耗材業600家企業的營收不及惠普打印1/6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4348.html
【i黑馬導讀】最悲催的行業莫過於,當新的技術浪潮來勢洶洶之時,自己還在中低端市場徘徊分食著可憐的湯水,還沒有實現產業升級便已面臨徹底被新時代拋棄的命運——中國便是如此,而珠海的打印耗材行業是其中一個鮮明的例子。

珠海打印耗材業在國際上還是有「一號」的:據耗材行業細分媒體《再生時代》報導,珠海600餘家打印耗材企業,供應了全球70%以上的色帶、60%的兼容墨盒、30%的再生激光碳粉盒組件。雖然業績輝煌,但從20年多前原始模仿起家的珠海打印耗材行業卻是典型的「小、散、亂」,因而綜合實力不強。有數據顯示,2012年度珠海打印耗材生產企業累計產值超過200億元,但這僅相當於同年珠海格力電器營收的1/5,而打印巨頭惠普IPG(打印及成像系統集團)在2010年營業額就已達到260億美元,珠海打印耗材整個行業的產值連其1/6都不到。

造成這個局面跟以下原因有關:

珠海從事耗材生產的企業產品同質化強,技術門檻不高,近年國際經濟環境動盪,不少大企業節省開支,而再生耗材領域不需要大量固定資產和技術研發投入,同時規避了與原裝品牌的專利糾紛,因而最近兩三年有大量的作坊式小企業進入該領域,結果加劇了「只拼價格」的惡性競爭。與此同時,國際原裝品牌則屢次通過更新型號的方式變相漲價。《再生時代》出版人、策展商李廣連認為,這從深層次反映出本地企業在依靠核心專利、自主知識產權支撐的產品定價權方面,能力依然較弱。

技術是提升產品附加值的有效出路,珠海耗材行業已擁有4000多項專利,但原裝品牌利用知識產權與兼容耗材生產商的「博弈」也日漸增多。

去年年初,日本打印機供應商再次提起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訴訟,指控30多家再生企業及銷售商違反美國貿易法,進口、出售侵權專利的硒鼓,其中珠海企業赫然在列。早在2010年7月,佳能也以相同的兩項專利對珠海耗材龍頭企業納思達提請ITC調查和侵權訴訟,雙方於次年6月達成和解。假設此次ITC頒發普遍排除令,禁止涉案硒鼓和相關耗材進入美國市場,將對行業造成不小震動。

據瞭解,佳能的專利產品平面為三個放射狀分隔,而納思達則將其改為兩個分隔,並申請了技術專利。正是這個僅幾元成本的小零件,卻讓諸多企業栽了跟頭。可見,產品細節與技術背後所代表的知識產權壁壘,已成為珠海打印耗材產業參與全球中高端競爭需要踰越的障礙,技術革新刻不容緩。

珠海最大耗材生產商天威的創始人賀良梅,據說曾在一次全國經銷商大會上告誡經銷商:「假如還不走進電子商務,很快就會被淘汰。」其公司旗下的一站式打印耗材網購平台——好彩快線,去年銷售量達到3000萬元,較3年前創立時增長了10倍。當地不少企業經營者對於通過虛擬電子商務平台來宣傳品牌和開拓新市場,飽有熱情並積極實踐。一家小微企業「灰太狼」,在阿里巴巴國際站上建立了多語言版本的國內外銷售平台。其負責人表示,推廣自創品牌的電子商務,能提供企業更好現金流並主動規避價格戰。在去年的低迷行情下,這家企業仍維持了10%—15%的淨利潤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259

【小敗局】九大電商網站倒閉:致敬2013年的悲催者

來源: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228/57475.html

回顧2013,不難想起那些新出現或者新“觸電”的企業。然而,有崛起就有沒落,2013也讓我們看到了很多倒下的企業。無論稱之為先驅,還是當做反面教材,他們的失敗總能帶來一些思考。讓我們一起來緬懷那些2013年在電商的巨浪中沈沒的船只。優菜網――生鮮觸網的無畏摸索2013年1月初,由於融資困難,生鮮電商優菜網宣布轉讓。其創立於2010年,是我國最早一批嘗試生鮮產品B2C模式的電商企業,創立不久便獲得200萬天使投資,隨後宣布實現盈利。然而,好景不長,在接下來不到三年的時間內其經歷了從輝煌到雕零的過程。評論:生鮮電商起步銷量小,很難實現與產地直接對接,從而無法在源頭把控產品的質量和價格,供應鏈短板盡顯。加上“會員制”購物門檻過高、支付方式不夠靈活、無法保證購物體驗、倉儲物流成本過高以及盲目擴大,優菜網最終還是倒下了。生鮮電商雖有著巨大市場空間,但在中國究竟該采用什麽模式還有待探索。萬家摩爾――雜貨做電商的保守嘗試2013年年初,華潤集團組建的網上商城――“萬家摩爾”停運,項目失敗。萬家摩爾曾以經營超市雜貨、世界名酒、健康美容、3C數碼為主,兼帶服裝、圖書、嬰幼兒產品等,商品超過20000種。其主要為香港、澳門地區提供網上購物和生活服務,2009年擴展了中國內地及海外業務。評論:華潤對於進軍電商一直處於保守操作狀態。由於國內同行尚無成熟的盈利模式和成功案例,萬家摩爾電商項目的實施難免畏首畏尾。此外,體制的局限導致不敢舉步,團隊派系也制約市場運作,稅率差異更是擠壓生存空間,如履薄冰的嘗試最終宣告失敗。飛虎樂購――富士康擴張的失足之舉2013年年初,富士康旗下電商飛虎樂購進入清算階段,面臨倒閉。富士康於2009年成立通路事業群電子商務事業處,負責運營電商業務,2010年8月飛虎樂購正式上線並從通路事業群獨立出來。其董事長由IT界領袖級人物杜家濱出任。只向集團內部員工開放的一年間,飛虎樂購營業收入6000余萬元並盈利,2010年面向社會開放後卻連年虧損。評論:對於富士康生產的電子產品,飛虎樂購並沒有價格優勢,沒能拿到產品的一線代理,價格經常比淘寶、天貓、京東要貴。同時,管理層不太懂電商,內部出現分歧,飛虎樂購配送體系也未能跟上網絡購物時代,團隊管理更是不按互聯網規則辦事。愛顧商城(Argos)――中外結合的挫敗路途2013年3月,海爾集團與英國零售商Argos聯合建立的以Argos為品牌的電商網站“愛顧商城”宣布解散,正式運營不到3個月。海爾稱,因Home Retail Group(簡稱HRG,Argos的總公司)戰略調整,決定退出中國,雙方達成一致意見。評論:從海爾的反饋來看,似乎是“老外不敢做了”,但問題絕非如此簡單。除了HRG與海爾合資方的矛盾以及HRG總部運營出現問題之外,更深一層的是如何把英國模式複制過來的問題,而這不是光靠資金能解決的。愛顧商城對於海爾實在比較“雞肋”,即使沒有解散,以聯營模式為主的愛顧商城要獨立發展恐怕也有一定難度。襪管家――照搬模式的慘痛教訓2013年5月,傳出國內垂直B2C襪管家倒閉的消息。此前,其特色是“具有服務性質的B2C”,推出訂購模式,按照約定周期和數量進行產品投遞;還推出“無線裝”的獨有模式,類似於電商自助餐,消費者只需要一次性購買,全年都可以無限次投遞。評論:按月定制電商、C2B等新模式在國外似乎不錯,但中國模仿者往往沒有好結果。市場不同,需求點自然有差異,選擇性借鑒很重要,須以市場為基礎,建立適合生存的商業模式,不可盲目模仿。半邊天――超市“觸電”的短暫生命2013年5月,永輝超市旗下的生鮮類網站“半邊天”上線不足百日已悄然下線。運營期間,“半邊天”曾在江浙滬等地區展開配送,提供貨到付款。業內直言,現在國內超市的模式、門店數量、配送能力暫時還無法支撐網上生鮮業務的展開。評論:這是對超市做生鮮電商的一個警告,同時也是對現在電商紛紛上線生鮮業務的一劑“安定”藥。網上零售對配送能力和冷鏈物流的要求很高,而現在超市的核心能力並不在此,超市的低毛利也很難支撐生鮮的線上零售。或許,超市“觸電”做生鮮更多是為了培養消費者的網上消費意識。大樹網――校園掘金的破碎夢想2013年5月,曾獲得千萬級投資、針對大學生的在線B2C大樹網倒閉。其於2011年9月上線,是由智尚團隊全力開發的大學生服務平臺,重要業務包括在線商城和跳蚤市場。大樹網首創針對大學生線上運動品牌特賣模式,曾半月內在全國招募了4萬多名大學生代理,全國各地成立分公司,並設有線下體驗店。評論:沒有供應鏈的快速反應,就不可能有持續的盈利能力,加上分銷也無法做大,結果可想而知。總的來看,傳統企業做電商,有些觀念很難轉變,對市場的預估也太過理想化。大樹網的擴張太急太快,盤子鋪得太大,而且輕運營、重技術,這些都可能轉變為致命的因素。億佰購物――信用卡商城的脆弱軀殼2013年6月,國內最大的信用卡分期購物平臺億佰購物倒閉,並拖欠貨款3000萬左右。其在2012年虧損就已經開始擴大,2013春節後,經營情況持續轉差,出現運營資金短缺,1月份起,所有高管都是半薪在職。評論:過快的人員擴張,導致成本一路高漲,但業務量上並沒有明顯增長,與銀行的合作也沒有擴大。由於信用卡分期購物模式對銀行的依賴性極大,加上億佰購物與銀行的合作不穩定,銀行的調整很可能對其造成極大影響甚至重大損失。牛窩網――家具電商的革命先烈2013年10月,家具電商牛窩網倒閉,一夜之間毫無預兆全員被裁。兩個月前,其網站顯示還在招商階段,並輔以“大尺度”的營銷廣告在推行。公司註冊信息表明,註冊資金600萬人民幣,成立日期為2013年6月4日,地點在上海。牛窩網從成立到倒閉僅4個月時間。評論:牛窩網沒有一個有效的盈利模式,拿著傳統家具渠道商的投資卻要革傳統家居渠道的命,難度實在太大。產品區域特性較強、投資方要求較多等問題一直難以突破。家具電商這條道路上已有很多先烈倒下,先驅者仍然步履維艱,急需一個領頭企業突出重圍,多一些借鑒和啟發。 相關公司: 數據來自 創業項目庫 作者:億邦動力網 | 編輯:ningyongwei | 責編:寧詠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6473

最悲催的十個風投案例:多干正事,別玩概念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3017
1、真功夫

案例特點:創業者內亂——能共苦不能同甘

創業者的教訓:沒有永遠的兄弟,只有永遠的利益

VC的教訓:股權結構是否合理是判斷項目好壞的重要依據

麥當勞、肯德基在國內大受歡迎,中餐連鎖一直憤憤不平,不斷有人跳出來挑戰洋快餐。從十幾年前的「紅高粱」到現在很紅火的「真功夫」,「紅高粱」早已不知所蹤,「真功夫」似乎真的有點功夫,連鎖店面越來越多了。

跟公司名字一樣,2009年8月,「真功夫」的廣州總部爆發的一場真功夫表演,在投資界和創業界頗為轟動:共同創始人及公司大股東潘宇海委任其兄潘國良為「副總經理」,並派到總部辦公,但遭到「真功夫」實際控制人、董事長蔡達標的拒絕後,引發劇烈爭執。

要理清「真功夫」的管理權矛盾,還得從頭說起。1994年,蔡達標和好友潘宇海在東莞長安鎮開了一間「168蒸品店」,後來逐漸走向全國連鎖,並於1997年更名為「雙種子」,最終更名為「真功夫」。真功夫的股權結構非常簡單,潘宇海佔50%,蔡達標及其妻潘敏峰(潘宇海之姐)各佔25%。2006年9月,蔡達標和潘敏峰協議離婚,潘敏峰放棄了自己的25%的股權換得子女的撫養權,這樣潘宇海與蔡達標兩人的股權也由此變成了50:50。

2007年「真功夫」引入了兩家風險投資基金:內資的中山聯動和外資的今日資本,共注入資金3億元,各佔3%的股份。這樣,融資之後,「真功夫」的股權結構變成:蔡、潘各佔47%,VC各佔3%,董事會共5席,構成為蔡達標、潘宇海、潘敏峰以及VC的派出董事各1名。

引入風險投資之後,公司要謀求上市,那麼打造一個現代化公司管理和治理結構的企業是當務之急。但蔡達標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努力觸及另一股東潘宇海的利益,「真功夫」在蔡達標的主持下,推行去「家族化」的內部管理改革,以職業經理人替代原來的部分家族管理人員,先後有大批老員工離去。公司還先後從麥當勞、肯德基等餐飲企業共引進約20名中高層管理人員,佔據了公司多數的要職,基本上都是由蔡總授職授權,潘宇海顯然已經被架空。

雙方矛盾激化。2011年4月22日,廣州市公安機關證實蔡達標等人涉嫌挪用資金、職務侵佔等犯罪行為,並對蔡達標等4名嫌疑人執行逮捕。

蔡潘雙方對真功夫的混亂爭奪讓今日資本頂不住股東壓力,而選擇退出。2012年11月30日,今日資本將旗下今日資本投資—(香港)有限公司(下稱今日資本香港公司)所持有真功夫的3%股權悉數轉讓給潤海有限公司。至此,真功夫股權又再次重回了蔡潘兩家對半開的局面。

三年之後,真功夫原總裁蔡達標一案塵埃落定。根據廣州中院二審判決,蔡達標構成職務侵佔罪和挪用資金罪被維持14年刑期。隨著蔡達標刑事案件終審判決生效,蔡達標所持有的41.74%真功夫股權已進入司法拍賣程序,有傳言股權估值高達25億元。

2、億唐

案例特點:中國互聯網行業融資額最大的案例

創業者的教訓:錢再多,也得省著花,不然冬天不好過

VC的教訓:「海龜」+「概念」的時代犧牲品

在互聯網行業,一家公司的誕生和死去很難引人們的注意力,但這家公司無疑是個例外:它是曾經的新貴,高調誕生;它又一事無成,落魄到連域名都被拍賣。這家公司就是億唐。

1999年,第一次互聯網泡沫破滅的前夕,剛剛獲得哈佛商學院MBA的唐海松創建了億唐公司,其「夢幻團隊」由5個哈佛MBA和2個芝加哥大學MBA組成的。憑藉誘人的創業方案,億唐從兩家著名美國風險投資DFJ、SevinRosen手中拿到兩期共5,000萬美元左右的融資。直到今天,這也還是中國互聯網領域數額最大私募融資案例之一。

億唐宣稱自己不僅僅是互聯網公司,也是億唐是一個"生活時尚集團",致力於通過網絡、零售和無線服務創造和引進國際先進水平的生活時尚產品,全力服務所謂「明黃e代」的18-35歲之間、定義中國經濟和文化未來的年輕人。

億唐網一夜之間橫空出世、迅速在各大高校攻城掠地,在全國範圍快速「燒錢」:除了在北京、廣州、深圳三地建立分公司外,億唐還廣招人手,並在各地進行規模浩大的宣傳造勢活動。2000年年底,互聯網的寒冬突如其來,億唐錢燒光了大半,仍然無法盈利。從2001年到2003年,億唐不斷通過與專業公司合作,推出了手包、背包、安全套、內衣等生活用品,並在線上線下同時發售,同時還悄然嘗試手機無線業務。此後兩年,依靠SP業務苟延殘喘的億唐,惟一能給用戶留下印象的就是成為CET(四、六級)考試的官方消息發佈網站。

2005年9月,億唐決定全面推翻以前的發展模式,而向當時風靡一時的Web2.0看齊,推出一個名為hompy.cn的個人虛擬社區網站。隨後,除了億唐郵箱等少數頁面保留以外,億唐將其他全部頁面和流量都轉向了新網站hompy.cn,風光一時的億唐網站就這樣轉型成為一家新的web2.0網站。2006年,億唐將其最優質的SP資產(牌照資源)賤賣給奇虎公司換得100萬美元,試圖在hompy.cn上做最後一次的掙扎。不過,hompy.cn在2008已經被關閉億唐公司也只剩下空殼,昔日的「夢幻團隊」在公司燒光錢後也紛紛選擇出走。

2009年5月,etang.com域名由於無續費被公開競拍,最終的競投人以3.5萬美元的價格投得。

億唐生得偉大,死得卻不光榮,只能說是平淡,甚至是悽慘。其它死掉的網站多多少少會有些資產被其他公司收購,在修養生息之後也許還有重出江湖的機會,但億唐卻淪落到域名無人續費而淪為拍賣品的下場。億唐對中國互聯網可以說沒有做出任何值得一提的貢獻,也許唯一貢獻就是提供了一個極其失敗的投資案例。它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貴族,幾千萬美元的資金換來的只有一聲嘆息。

3、尚陽科技

案例特點:中國首輪融資額最大、聯合投資人最多的案例

創業者的教訓:被市場打敗不可怕,被自己內部瓦解才可怕

VC的教訓:大公司的高管,不一定做得了創業企業的領軍人物

尚陽科技成立於2003年初,自誕生起就籠罩了刺眼的光環。

首先,公司創辦人及CEO是網通曾經的COO鄭昌幸,管理團隊中還有原華為公司副總裁陳碩和網絡產品部總經理毛森江,可為出身豪門;

其次,成立之初,公司獲得多家知名風險投資機構的5,800萬美元首期融資,主要投資人華登投資1,800萬美元、DCM投資1,000萬美元、IntelCapital投資700萬美元、NEA投資500萬美元,其他投資人還包括Sycamore Ventures、Morgenthaler Ventures、Jerusalem VenturePartners、住友集團的投資公司Presidio Venture Partners、STAR Venture、日立、伊藤忠、上海聯合投資有限公司、等等。

尚陽科技曾被美國知名的RedHerring雜誌評選為亞洲100強私人企業之一,其目標是致力於成為通信領域領跑的下一代服務平台(NGSP)提供商,致力於開啟「自由溝通**限」的自由通信新時代。主營業務是固網增值解決方案、寬帶無線解決方案和企業通信解決方案等幾個領域。當時,電信運營商們也準備在增值業務上大干一把——中國電信的「互聯星空」、中國移動的「移動夢網」、中國聯通的「聯通無限」,這種轉型為尚陽科技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儘管尚陽擁有幾個不錯的核心業務,比如UU語信等,但終究沒有抓住市場機會。2年多之後,由於公司創建以來經營不善,鄭昌幸被迫「下課」,尚陽科技大幅裁員,業務也開始轉型,從昔日的設備方案提供商向互聯網增值業務提供商轉變。在市場中不但跟即時通信領域聲名顯赫的微軟MSN、Skype和Googletalk等跨國巨頭競爭,還面對國內的QQ、新浪、網易、263等本土企業的即時通信工具的挑戰。最終,尚陽科技的業務並未像其名字一樣「上揚」,最終美夢破碎,2006就退出市場。

尚陽科技淪落到這個地步,據知情人士透露,是管理上存在問題。一是公司重研發、輕市場,市場抓不住,而研發方面,首期融資用完了,也還沒有幾件像樣的產品;二是公司內部幫派嚴重,事業部之間各自為政。同時,從高層到員工「成分」極為複雜,有「海龜」也有「土鱉」,有出身國企的也有來自外企的,有來自創業公司的,也有來自全球500強公司的,甚至從華為管理團隊帶來的舊部,一直留在了深圳,處於失控狀態。

華登國際的陳立武在投資領域有豐富的投資經驗,鄭昌幸等更是明星級別、實戰派的管理團隊,而十多家知名投資公司的大額注資,足以說明中國通信市場的空間和吸引力。這些積極因素加在一起,更能反襯出這個案例的可惜。

4、博客網

案例特點:中國互聯網web2.0的旗幟

創業者的教訓:不要小看巨頭們的後發優勢

VC的教訓:選對跑道,還要選對運動員

方興東,這個名字在中國互聯網界絕對如雷貫耳,他有著「互聯網旗手」和「中國博客之父」之稱,對於中國互聯網Web2.0的發展普及有著無法磨滅的功績。

2002年,方興東創建博客網的前身(博客中國),之後3年內網站始終保持每月超過30%的增長,全球排名一度飆升到60多位。並於2004年獲得了盛大創始人陳天橋和軟銀賽富合夥人羊東的50萬美元天使投資。2005年9月,方興東又從著名風險投資公司Granite Global Ventures、Mobius VentureCapital、軟銀賽富和Bessemer Venture Partner那裡融資1000萬美元,並引發了中國Web2.0的投資熱潮。其後活躍在中國的VC要是不知道Blog、Podcast、RSS、P2P等術語,不看博客、播客、視頻、交友等項目就是落伍的標誌。

隨後,「博客中國」更名為「博客網」,並宣稱要做博客式門戶,號稱「全球最大中文博客網站」,還喊出了「一年超新浪,兩年上市」的目標。於是在短短半年的時間內,博客網的員工就從40多人擴張至400多人,據稱60%-70%的資金都用在人員工資上。同時還在視頻、遊戲、購物、社交等眾多項目上大把燒錢,千萬美元很快就被揮霍殆盡。博客網至此拉開了持續3年的人事劇烈動盪,高層幾乎整體流失,而方興東本人的CEO職務也被一個決策小組取代。到2006年年底,博客網的員工已經縮減恢復到融資當初的40多個人。

博客網不僅面臨資金鏈斷裂、經營難以為繼,同時業務上也不斷萎縮,用戶大量流失。為擺脫困境,2008年,博客網醞釀將旗下博客中國和bokee分拆為兩個獨立的公司,而分拆之後分別轉向高端媒體和SNS。但同年10月博客網又捲入裁員關閉的危機之中,宣佈所有員工可以自由離職,也可以留下,但均沒有工資,此舉被認為與博客網直接宣佈解散沒有任何區別。

其實,早在博客網融資後不久,新浪就高調推出其博客公測版,到2006年末,以新浪為代表的門戶網站的博客力量已完全超越了博客網等新興垂直網站。隨後,博客幾乎成為任何一個門戶網站標配的配置,門戶網站輕而易舉地複製了方興東們辛辛苦苦摸索和開闢出來的道路。再後來,Facebook、校內、51等SNS社交網站開始大出風頭,對博客形成了不可低估的衝擊。網民的注意力和資本市場對於博客也開始了冷落。

另外,無論是方興東自己還是熟悉他的人,都一致認為他是個學者或文人,而絕非熟諳管理和戰略的商業領袖,沒有掌控幾百人的團隊和千萬美元級別資金的能力。博客作為Web2.0時代的一個產品,無疑是互聯網發展過程中的一大跨越,引領互聯網進入了自媒體時代,博客本身是成功的。但對於博客網,它讓投資人的大把美元化為烏有,從引領Web2.0的先驅成為無人問津的棄兒,無疑是失敗中的失敗。

5、PPG

案例特點:中國風險投資界最火的案例

創業者的教訓:創業的目的之一是賺錢,但不能僅僅是賺錢

VC的教訓:盡職調查中,人的本性調查是最難也是最重要的

PPG,2005年10月成立,業務模式是通過互聯網售賣襯衫。輕資產、減少流通環節的概念,加上狂轟亂炸的電視、戶外廣告,迅速讓PPG建立起市場領導者的地位,滿世界都是「Yes! PPG」的廣告語和吳彥祖自信的微笑。

2006年第三季度,PPG獲得了TDF和JAFCO Asia(集富亞洲)的第一輪600萬美元的聯合投資。2007年4月,PPG獲得了第二輪千萬美元的投資,除了第一輪的TDF和集富亞洲追加投資之外,還引入了KPCB(凱鵬華盈),KPCB公司是美國最大的風險投資基金,與紅杉齊名。在2006年-2007年,電子商務在VC投資圈非常吃香,而PPG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可謂絕對的明星項目,無數同行都羨慕這幾家能有幸投資進去的VC。

2007年底,PPG已經開始被媒體披露出一些問題,比如拖欠貨款、貨品質量投訴、等,但PPG仍然受到了數家風投機構的追捧,三山投資公司擊退其他競爭對手,向PPG投了超過3,000萬美元的資金。三山投資宣稱選擇PPG是因為很看好其市場、模式及團隊,並透露PPG已計劃於2009年初去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2008年,PPG模式出現了VANCL(凡客誠品)、優衫網、CARRIS等幾十家家模仿者,PPG不但丟掉了行業老大的地位、官司纏身、高管流散,更傳出創始人李亮捲款潛逃一說。李亮稱從2008年年中起前往美國籌備美國公司開業事宜,之後一直未在國內現身。

2009年末,一度被譽為「服裝業的戴爾」、「輕公司的樣板」的商業神話終於還是像肥皂泡那樣破碎了。PPG總部早已人去樓空,一片狼藉,貼在牆上的法院執行裁定書則顯示PPG已經關門大吉,不少消費者付款後拿不到貨物,因而憤怒地將PPG稱為「騙騙哥」。而隨後,PPG唯一剩下可以稱之為「資產」的東西——註冊商標「PPG」,在拍賣中無人問津。PPG累計從上述多家家知名VC處獲得了5000萬美元左右的投資,徹底關門也意味著5,000萬美金血本無歸。搜狐IT在2009年互聯網大會上曾評選出5年來投資最失敗網站,PPG名列榜首,成為近幾年來中國互聯網最大的投資笑話。

事後,有人透露了PPG失敗的真正原因:創始人李亮表面上市做電子商務,但配套的物流、倉儲都是自己的公司,或間接與他有關,他不停地向這些公司打錢,投資人的錢作為費用變相進入他自己的名下。錢轉移光了,李亮也沒了。他從一開始就是有預謀、有準備地圈錢,他很聰明、勤奮,執行力也夠,但就是出發點不純。

PPG模式的模仿者之一VANCL的發展狀況非常好,可以說,PPG模式的生命力是不容置疑的。一個公司的成功,商業模式這是其中的一部分,而更重要的是執行這個商業模式的操盤手。PPG失敗,錯的是人而非商業模式。

6、亞洲互動傳媒

案例特點:首家在日本上市的中國內地企業卻被勒令退市

創業者的教訓:海外上市公司的股民可沒有國內股民和VC那麼好欺負

VC的教訓:既然IPO是最佳退出渠道,上市了就早點兒變現跑路

作為首家在日本東京交易所上市的中國內地企業,亞洲互動傳媒有限公司在2008年9月20日的退市,比起1年前的上市,產生了更大影響力和知名度,構成了近年來中國公司在海外資本市場的最惡劣影響。這個事件的一個重量級的副產品是讓主導對其投資的紅杉資本中國基金的聯合創始人——張帆的黯然離職,甚至遠離了VC行業。

2002年,崔建平創辦了北京寬視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寬視網絡」),開始從事TVPG業務。2004年7月,寬視網絡的海外控股公司——亞洲互動傳媒在英屬百慕大群島設立。亞洲互動傳媒自稱是「中國提供跨媒體平台電視節目指南解決方案的領導者」,其銷售收入中,以電視廣告代理業務為主,TVPG(電視節目指南)和EPG(電子節目指南)為輔。

2005年月10月,公司獲得紅杉資本的投資。在紅杉資本之後,亞洲互動傳媒先後吸納了包括新加坡野村證券公司(持有公司已發行股份38.89%)、美林日本證券公司(11.88%)、日本最大的廣告公司電通(2.70%)、NTT移動通訊公司、日本最大的衛星通信公司JSAT、伊藤忠商事Itochu、等日本著名的金融、廣告公司。到上市前,紅杉資本佔公司總股本的11.56%,張帆亦任亞洲互動傳媒的董事。事實上,亞洲傳媒是紅杉資本中國基金之後在國內主導投資的第一個項目。

2007年4月,亞洲傳媒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按上市時價格計算,這筆投資給張帆帶來了近7倍的投資回報。

退市事件的導火索是由於亞洲互動傳媒的會計師事務所拒絕為其2007年年報出具審計意見,並暴露出了其CEO崔建平挪用公司資產的醜聞。崔在未得到公司董事會同意情況下,將寬視網絡在中國銀行的1.069億人民幣的定期存款為第三方企業北京海豚科技發展公司的債務做擔保,後者從銀行貸款1.03億元人民幣,並有1,800萬元已用於償還海豚科技部分貸款,而剩餘資金或將無法收回。

亞洲互動傳媒的退市,讓11家財務投資人同時失手,失去了退出平台。紅杉資本作為該公司的第二大股東,仍持有其9.19%的股份,僅在今年2008年5月賣出了1.34%的股份;而其他十家股東都沒有股權轉讓的歷史記錄。

亞洲傳媒的退市,暴露了VC投資中的三個問題:一是盡職調查,有的VC覺得自己很牛,曾經有過怎樣的成功,盡職調查很草率;二是投資以後,監管很重要。公司上市以後,錢竟然還可以隨便拿走,這是不可想像的。CEO動用大量資本,是要公司董事會來做出決定的,投資人的不作為,這是不能原諒的錯誤;第三是中國目前的法律和制度沒有給這些敢於挑戰法律底線的人以足夠的威懾和懲罰,不能給投資人以足夠的保護,VC在投資之前一定要明白,所有的法律文件只不過是「君子約定」而已,中國有很多法律真空地帶,市場又高度信息不對稱,人的本質調查尤為重要,而這又是最難的。

7、ITAT

案例特點:能讓四大國際投行一起為其上市服務的私人企業

創業者的教訓:聰明要用到正路上,否則反而會被聰明誤

VC的教訓:是泡沫總歸要破滅,誰也不能擔保自己不是最後的接棒者

如果說PPG創造的是一個全新的、互聯網上的服裝貿易模式的話,那麼ITAT是在線下創造了另外一個服裝貿易模式。他們的模式雖然不同,但其中有很多相同點:都是做服裝買賣、都是商業模式創新、都創建了響噹噹的品牌、都獲得VC/PE的瘋狂追逐並獲得巨額投資、……都死得很難看。

2004年9月,ITAT的第一家會員店在深圳開業,之後以「零貨款、零租金、零庫存」的模式,組成合作「鐵三角」——手握一系列服裝商標品牌的ITAT、生產過剩又付不起商場「進場費」的中小型服裝代工廠、擁有大量閒置物業的地產商,3年多時間,「爆炸式」地在全國300餘個城市撒播了近800家店。從2007年初到2008年5月,ITAT門店從240多家擴張到780多家。ITAT號稱開店速度世界第一、是中國服裝百貨最大連鎖機構。

與其獨特模式和發展速度相對應的,是投資人的瘋狂追捧。

曾任IDGVC深圳首代的劉中青對ITAT非常推崇,甚至以天使投資人身份進入ITAT。2006年11月,由前藝龍網創始人——唐越設立的藍山中國資本向ITAT投資5000萬美金投資,首期2500萬美金。其實在此之前,接觸ITAT的投資方絡繹不絕,賽富、聯想、達晨創投、東方富海等都看過ITAT這個項目,藍山資本和ITAT一時成為私募股權投資市場中的明星。隨後,更多的投資方拋來繡球,2007年3月,ITAT完成第二輪融資,除藍山中國資本外,投資方還有摩根士丹利和Citadel Investment Group Ltd.,三方分別出資3000萬、3000萬和1000萬美金,後來,美林(亞太)有限公司也進入ITAT。ITAT成立僅四年,其估值就被膨脹至千億以上,著實令人咂舌。

與投資人追捧不同,顧客並不買ITAT的賬。ITAT的眾多有拼音構成的所謂「國外品牌」很難讓顧客認同,比如英國品牌Telundun、意大利品牌Piliya、法國品牌Aomaha、美國品牌Huilingdu、等,服裝供貨商積壓庫存的質量顧客根本看不上眼,而偏遠地段的閒置物業更是鮮有人光顧。但是,為了應付投資人和投行的調查,ITAT讓員工扮成顧客,製造「虛假繁榮」的景象,同時通過內部財務管理軟件,大幅虛增銷售額。2007年ITAT預計銷售額可達42億,但據知情人透露,真實銷售額連10個億都不到。

另外一個不買ITAT賬的是香港聯交所。ITAT由四家全球最知名的投行——高盛、美林、德意志銀行和摩根士丹利擔任起香港上市的承銷商,但2008年3月,ITAT在香港聯交所的上市聆訊並未通過,聯交所對於ITAT的擔憂在於其業務模式的可持續性。隨後,香港聯交所收到一封關於ITAT的匿名信,舉報其存在虛增銷售數據等不當會計行為。高盛、美林隨後宣佈終止與ITAT的合作。由此引發了ITAT大規模的地震:裁員、關店、拖欠工資、拖欠貨款等一系列問題被挖出,此時,上市對於ITAT及其投資人來說,基本是奢望。隨著2009年8月,山東如意集團放棄與ITAT的併購洽談,ITAT最後一根救命稻草也落空了。

ITAT的案例,是一個典型的「擊鼓傳花」的遊戲,也是一個「皇帝的新裝」的翻版故事。從創始人、投資人、投行,大家都清楚ITAT商業模式中的問題和運營中出現的問題,但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指望拉更多的人來拯救自己,不斷憑空哄抬公司的估值,一起吹起這個巨大的泡沫,直到香港聯交所說了一句很簡單、也很真實的話:「他沒穿衣服耶!」事情一下子就非常簡單了。否則,不知道ITAT和他的投資人會套走多少股民的血汗錢。

8、分貝網

案例特點:創業者由草根走上聖壇,再淪為階下囚的創業過山車

創業者的教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VC的教訓:每個投資的項目,都是自己的孩子,生下他,就有義務照顧他

說起分貝網,知道的人不會太多;但說起《老鼠愛大米》,不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如同劉謙的魔術,互聯網也是一個可以見證奇蹟的地方。互聯網在中國的歷史雖然很短暫,但創造的奇蹟和神話一點兒都不少,而分貝網及其創始人鄭立無疑是這些神話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他從一個毫不起眼的電腦城打工仔變為重慶IT行業的第一人和「80後」創業成功的偶像;僅僅5個年頭之後,他又因為非法經營被刑事訴訟,面臨牢獄之災。他是如何由草根走上聖壇,又為何從偶像淪為階下囚呢?

2003年6月,在重慶石橋鋪電腦城打工的鄭立,和朋友一起創建了163888網站,寓意「一路上發發發」。此時網站不過三、四個人,他們在電腦城附近租了個小房子,吃、住、辦公都在一起。隨後,他們開發K8錄歌軟件,163888逐漸成了中國首屈一指的網絡歌手聚集地。香香、楊臣剛等網絡歌手在他們網站成功推出,《老鼠愛大米》等網絡歌曲風靡一時,讓163888網站名聲大噪,號稱「華人第一音樂社區」。

隨後,163888受到過眾多VC的追逐,2004年10月,IDG VC向分貝網投資200萬美元(據悉,最終投資並沒有完全到位),佔其20%股權。這也是IDG在重慶投的第一家個人網站。到2006年,網站註冊用戶達到1200萬,163888也獲得互聯網領域的不少榮譽。同年,163888獲得了阿爾卡特VC的600萬美元投資,佔12%股權。鄭立曾做客CCTV《財富故事會》,以「80後」領軍人物的姿態講述自己的財富故事,被媒體廣泛報導,這一年,他24歲。

2007年6月,網站啟用了新名字和新域名:分貝網(fenbei.com),但分貝網的贏利模式並未有根本轉變,依靠賣空間和收取會員費的贏利模式難以為繼續,廣告成了分貝網主要的收入來源。

2009年,鄭立涉嫌經營色情視頻聊天業務被捕,2010年1月,此案開庭審理,鄭立當庭認罪。

鄭立涉足色情業務的原因尚不知曉,但分貝網日漸衰弱則是不爭的事實。公司始終處於虧損狀態,新的投資卻始終沒有到位。有人猜測,鄭立僅僅是用視頻聊天的收入來改善分貝網的財務報表狀況,以期分貝網賣個好價錢。

分貝網經營上處於困境,除了市場競爭激烈、商業模式不清晰之外,創始人團隊的不成熟和不完善也有很重要的原因。據鄭立早期接觸過的一位做「天使投資」的民營老闆回憶,他答應可以投資200萬,佔30%的股份,但提出要另聘CEO,鄭立沒有答應。在融資之後,鄭立也試圖聘任職業經理人,但均告失敗。其中一位曾任在搜狐任職,但不到兩個月就離任,他後來對媒體談到了「80後」創業者身上有剛愎自用、不培養團隊、不看重思想、不注重章法的四大頑疾。

分貝網已經停止運營,創始人鄭立已是階下囚。此次事件影響太大,想重新崛起,幾乎是不可能。這樣的結果出現,不過我們不禁要問:投資人對分貝網是徹底放棄了嗎?他們對創始人不監督了嗎?鄭立組織48個小姐,分三班倒做色情表演,投資人一點不知嗎?投資人曾將分貝網譽為中國的MySpace,並稱Facebook在中國沒有能力收購分貝網。如今回頭看看,這些豪言壯語更具有諷刺意味。

9、視頻網站Mysee

案例特點:草根創業者與成功創業者

創業者的教訓:多做實事,少來虛的

VC的教訓:不要相信概念,尤其是在中國

Mysee是國內最早進行P2P視頻直播研發技術的公司,是集視頻直播、點播、互動娛樂、無線增值等服務於一體的寬帶視頻娛樂服務平台。公司曾聯合各大門戶網站、電信運營商為國內外50餘次的大型活動進行了網絡直播。

2003年7月,生於1981年的高燃從清華大學新聞系本科畢業,之後從事了一段時間的財經記者工作;2004年10月,高燃創業做了一家B2C電子商務網站,並獲得了遠東控股集團董事長蔣錫培100萬元的天使投資,但最終失敗。2005年2月,高燃與同在創業的清華同學鄧迪合併公司,創立MySee.com,蔣錫培追加100萬投資。2006年初,Mysee獲得北極光和賽伯樂等機構一共200萬美元的投資。2006年10月,Mysee發佈聲明,稱高燃因為個人健康原因,辭去所有MySee相關職務。

讓Mysee聲名鵲起的並不是「視頻」、「Web2.0」跟當時流行的概念,而是公司的融資故事:首先,蔣錫培對互聯網領域並不太懂,他最初的100萬元投資天使,並沒有認真去看高燃給他的三頁篇幅的項目計劃書,主要是看中了高燃本人才給他的投資。其次,風險投資北極光和賽伯樂的創始人也是鼎鼎大名——鄧鋒是NetScreen的創始人,朱敏是WebEx的公司創始人,這兩家公司都以數十億美元的價格被併購。這些成功的創業者一致認可、投資的高燃,自然會讓人浮想聯翩。

但接下來的事情是所有投資人都沒有想到的。

MySee燒錢的速度太快了,幾十個人,每個月要燒掉100多萬,辦公室光裝修就花去100多萬,還要花大量的資金購買視頻內容。8個月時間,200萬美元的投資款,消耗殆盡。另外,作為創始人和公司總裁,高燃仍然丟不掉自己媒體人的本質。他總是默許媒體誇大事實,融資200萬美元變成了融資1000萬美元。據投資人說,他時刻最關注的都是自己的知名度和形象,他到處演講,宣揚創富成就,但只為自己做市場,不為公司做市場。在投資人看來,高燃拿投資人的錢去包裝自己,甚至還有其他的用途,但就是沒有用來給公司做企業。

錢燒光了,業績毫無起色,高燃被迫離開了自己創立、但沒有話語權的Mysee。

據悉,高燃在離開Mysee之後,不久又創立了狗仔網。值得回味的是,高燃曾經失敗並且放棄的B2C電子商務現在正如火如荼,投資人非常追捧;而伴隨著ku6網的海外間接上市,視頻網站也逐步找到了盈利的方式和資本退出的通道。

10、炎黃健康傳媒

案例特點:投資人與創業者的內亂

創業者的教訓:花錢的事誰都會,關鍵是掙錢

VC的教訓:投出去的錢,還是派人看著會比較容易控制點兒

風險投資在中國的最典型成功案例恐怕非2005年7月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分眾傳媒莫屬,一方面是公司從創立到上市只有短短的2年半,經歷幾輪投資之後,讓數十家賺得盆滿缽滿;其次,分眾傳媒掀起了國內戶外傳媒的創業、投資、併購的熱潮,引領了航煤傳媒、華視傳媒等公司海外上市的同時,也讓眾多投資人、創業者深陷其中——炎黃健康傳媒(下稱「炎黃傳媒」)無疑是後者。

2004年,炎黃傳媒創立;2006年9月,炎黃健康傳媒獲得軟銀賽富500萬美元的第一輪風險投資;2007年10月,炎黃傳媒獲得第二輪3500萬美元投資,投資機構包括蘭馨亞洲(Orchid Asia)、崇德基金(CRCI)、銀瑞達創業投資(Investor AB)、匯豐直接投資(HSBC);2008年1月,分眾傳媒宣佈將向炎黃健康傳媒投資500萬美元現金,同時還將旗下覆蓋中國國內31座城市所有醫院和藥品連鎖店的醫療保健聯播網的所有權轉讓給炎黃傳媒,分眾傳媒獲得炎黃傳媒20%的股份。

在成功獲得第二輪融資後,炎黃傳媒開始全國擴張和搶跑,收購了很多地方性的戶外媒體公司,甚至不惜以超過競爭對手以幾倍的價格搶奪資源。至2007年底,炎黃傳媒在全國36個城市共有液晶32800塊屏。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投資者開始要求被投資公司節流過冬,但炎黃傳媒的4000萬美元融資款已經在快速擴張的圈地中消耗一空。

2008年3月,公司CFO李曉東辭職,繼任者張偉未滿一月也離職,副總裁李藝也離職;5月左右,副總裁沈葉、人力資源總監夏海濤等離職;6月,公司COO曹黎明、影視總監李欣離職。除了管理層離職外,公司銷售骨幹也先後離職或被辭退。這些直接導致公司更為嚴重的贏利危機。分眾傳媒在發現炎黃傳媒的贏利能力有問題、並且管理團隊不穩定之後,停止了與炎黃傳媒的投資合作。

由於炎黃傳媒創始人趙松青與投資人之間有對賭協議,業績不佳導致對賭失敗後,她要降低在公司中的股份,但她拒不執行協議。2008年10月,炎黃傳媒投資方與趙松青開始了一出相互彈劾的鬧劇。這個時候,正式金融危機對國內經濟影響最大的時候,而炎黃傳媒的內憂外患,導致收入也急劇下滑,人員從高峰期的上千人變成縮減成幾十人。

前幾年戶外媒體這個行業過度投資,導致出現太多泡沫,即便是行業龍頭老大和參照目標——分眾傳媒,市值已嚴重縮水。對於炎黃健康傳媒,你可以說她還活著,你也可以認為她已經死了。

文章來源:網易財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285

這家券商的未婚男員工有點悲催了!今日竟因這事,女朋友要和他鬧分手!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6-08/1115369.html

每經記者 王硯丹 每經編輯 吳永久

“我也不知道怎麽回事,剛上場說我是證券公司的,女嘉賓就把燈全滅了....”

這是幾年前的某券商員工參與某電視臺相親節目的失敗感言!那是市場處在熊市之中,這段文字和圖片那時在網絡上火過好一陣子。

這或許是熊市里證券從業者最真實的寫照:股民被套,交易清淡,工資收入不高......

今天,安信證券卻火了。原因是這樣的:

今天午後,有消息稱,安信證券發布文件《關於加強公司及子公司員工及相關人員股票賬戶管理的通知》,要求員工親屬股票帳號必須托管在安信證券,其他的證券賬戶必須銷戶。

具體是這樣的:

1、請所有同事即日起至6月14日前將股票賬戶開立情況申報表報送給相關負責人(郵件或微信私聊均可);

2、分公司將於6月14日下午3:30統一組織簽署《承諾函》及《授權書》,有特殊情況當天不能到場的請提前幾天到分公司簽署;

3、父母、配偶、子女有股票賬戶的,必須且只能托管在本公司,其余證券公司的賬戶必須註銷,該項工作需在6月23日前完成;

4、開立了港股賬戶的員工,賬戶必須且只能托管在安信國際,其余證券公司的賬戶必須註銷,該項工作需在6月23日前完成;

5、公司後續將查詢員工賬戶開立及持倉情況,未主動清理的將問責;對於未及時申報或虛假申報的,公司將根據相關要求問責處理。

員工:不願意轉戶到公司

某大型券商人士表示,現在的規定是“一人三戶”。系統中如果是通過身份證號,是可以查到在其他券商開戶情況的。但是安信這種做法很不合理。因為這樣一來,員工家屬連一人三戶的權利都被剝奪了,且帶有強迫性質。

火山君(微信號:huoshan5188)與安信證券有關人士進行聯系,但是對方表示公司未授權其進行公開回應。

而安信證券一位員工則表示,不打算讓家屬銷戶。一個是麻煩,另一個是不方便操作。

安信證券2016年年報顯示,截至2016年年末,公司母公司員工人數為6429人。如果每位員工有一位家屬在其他券商開立一個賬戶,且每位員工都履行公司的文件規定,那麽其他券商將損失6429戶,而安信證券則增加6429戶。

微博的評論則讓安信證券的未婚男員工們有點悲催:

網名藍海韜略說:“看來和安信證券男朋友分手是對的。”

律師:對外屬於不正當競爭

而律師方面則明確表示,安信證券這樣做涉嫌違反勞動法律法規。

上海傑賽律師事務所王智斌律師對火山君(微信號:huoshan5188)表示,如果安信證券只是要求員工備案本人及家屬的開戶情況,這就屬於內部管理措施,該管理措施是否違反勞動合同,則需要看勞動合同和公司內部規章的具體約定,但備案賬戶信息本身並不違反證券法律法規。而要求必須家屬托管到自家公司,且其余賬戶要銷戶,則對外屬於不正當競爭,對內侵犯了員工的生活自主權,違反勞動法律法規,如果公司以此為由處罰員工的,員工有權提起勞動仲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8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