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愛小報,買「大塊頭」 巴菲特過去一年的投資經

http://www.infzm.com/content/82036

巴菲特瘋狂買下數十份社區意識較強、具有悠久歷史的「小報」,而對IBM、公務機等的投資動輒百億美元;他保守卻不乏「侵略性」;和前列腺癌作戰,他希望自己的生命與他的投資信條一樣頑強。

「今天是我的大日子,」沃倫·巴菲特(下稱巴菲特)非常激動地說,「因為這是第44天,亦是最後一天接受放射治療。」

美國東部時間2012年9月15日,巴菲特在給旗下媒體行政高層的一次會議發言上,宣佈自己將馬上完成放射治療。

巴菲特於2012年4月對外宣稱自己患上了前列腺癌,他慶幸自己發現得早,因此不至於危及性命。儘管如此,外界始終擔心他的健康狀況,畢竟他已是82歲高齡了。

他26歲時開始創業,35歲即1965年時收購日後重要投資平台伯克希爾·哈撒韋(簡稱伯克希爾)公司,「股神」之旅拉開帷幕。如果彼時你花18美元買入了1股伯克希爾的股票,到2012年10月16日還持有的話,它的價格是13.4萬美元,上漲了將近7500倍。

而同一時期,美國標普500指數隻上漲了64倍。即便考慮通貨膨脹,1965年的18美元相當於現在約130美元(貶值86%),如此算來,股價仍然上漲了一千餘倍,也就是年均增長率超過2000%。

巴菲特99%的個人資產來自所持有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在全球金融海嘯的2008年,他以620億美元(約4300億元人民幣)的財富位居福布斯全球富豪榜首位。他在2012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的財富為440億美元(約2800億元人民幣)。

他愛穿老式的西裝,愛打藍色或紅色的領帶,領口緊緊地卡著脖子,衣領總是蜷成捲兒。說起話來聲音沙啞,咬字含混,說到一半常自顧自笑了,但語氣間分明不容分辯。他在投資上非常保守,卻又富有侵略性,在過去的一年中,他繼續向人們展示了一副「令人難以琢磨」的形象。

保守的股票清單

巴菲特仍然在孜孜不倦地滾著雪球,而伯克希爾公司的股票買賣清單依然沉悶。

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披露的文件,2012年上半年,伯克希爾兩度增持IBM、富國銀行、紐約梅隆銀行、媒體巨頭維亞康姆公司以及自由媒體集團等。

這些公司大多是巴菲特幾十年來持續偏好的藍籌股——安全係數高、被低估、表現穩定。「用一個合理的價格買一家好公司,比用一個好的價格買一個一般的公司,要明智得多。」早在1989年致股東的信中,巴菲特就這樣寫道。他的這一信條貫穿他的整個投資生涯。

2012年上半年伯克希爾重倉購入的兩隻石油股——康菲公司的派生公司Phillips 66和最大油田設備製造商國民油井華高公司(National Oilwell Varco)是其麾下兩名基金經理的手筆;他增持的美國腎透析公司DaVita和媒體公司DirecTV,也都是旗下基金經理的舊愛。

伯克希爾的每一個動作都能引起全球資本的跟風炒作。譬如受巴菲特青睞DaVita的影響,國慶假期後的中國A股市場對寶萊特等「腎透析概念股」掀起一輪熱炒。2012年10月17日,寶萊特開盤不久再度強勢漲停,新一輪炒作開始了。

不過,在新生代投資者眼中,巴菲特多少帶有「老古董」的氣味。

比如,巴菲特重倉持有富國銀行(持倉量排名第二,僅次於可口可樂公司),理由僅僅是「模式最單純」——跟那些經營波動性極大的投資銀行業務、銷售複雜衍生品的銀行相比,富國銀行超過一半的收入來自借貸、按揭及服務費,因此在這一輪經濟衰退中最早復甦。且其紮根美國本土,並無直接暴露在歐債危機等海外金融風險中。

「如果我只能買一隻銀行股,那絕對是富國銀行。」巴菲特說。

浸淫互聯網浪潮,根據點擊率、眼球效應和對遙遠未來的預期,而不是公司掙錢的能力進行估值,似乎並不是「老古董」所擅長的,也超出了他的掌控。

有幾年,他過得並不好。1998年6月至2000年2月,伯克希爾市值蒸發44%,而美國股市卻整體上漲32%。美國《巴倫週刊》甚至刊出封面報導《巴菲特,你怎麼了?》。

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不少基金經理資產縮水七成,巴菲特卻得以東山再起。

此外,2009年3月至今,標普500上漲80%,而同期伯克希爾只上漲44%。2009、2010兩年,伯克希爾的賬面價值增長率都跑輸了大盤。

但他依然執著於自己的投資哲學。

2011年伯克希爾年報裡收購標準一項中,巴菲特仍然利落地提及「簡單的商業模式(如果有太多科技,我們將無法理解)」。

以至於巴菲特2011年突然於高位買入IBM公司市值107億美元股票時,坊間一片嘩然。

「我沒能趕早買入IBM,但這家公司的年報我已經讀了五十多年,直到2010年3月的一個星期六,我才感到柳暗花明。正如梭羅所說:要緊的不是你看到的,而是你看到了什麼。」巴菲特在2011年致股東信中寫道。

巴菲特唯一授權傳記的作者Alice Schroeder則持有不同意見, 「想想1980年代巴菲特買可口可樂公司引起的轟動,迫使當時不得不暫時停牌,」她說,「現在給人的印象是,巴菲特不再用他過去聰明的頭腦投資,而是僅僅選擇那些保守的大市值股票。」

「相比蘋果和谷歌,買IBM犯錯的機會會少很多,至少對我們來說是這樣。」巴菲特說他不會買入蘋果和谷歌股票,「當然也不會做空」。

不過,即便與比爾·蓋茨交情深厚,巴菲特也從未染指微軟股票。

「絕不迷戀槓桿收益」

那個在一套3萬多美元買的房子裡住了50年、在基維特大廈八層租用辦公室50多年,永遠吃不慣一點中餐、日料,只巴望著漢堡薯條的人,是巴菲特。但那個突然豪擲千金買下一架私人飛機的,也是巴菲特。

保守,絕非巴菲特的全部。

1967年,巴菲特收購國民賠償公司,不久又用國民賠償公司的「浮存金」(也就是收來的保費)收購了家鄉的奧馬哈太陽報。

這就像一個流動金庫。「我們的保險業務繼續為無數其他業務提供沒有成本的資本。這些錢不屬於我們,但我們可將之用於投資。」巴菲特在2011年致股東信中寫道,如果賠償損失的金額少於保費,那這將是一筆「負成本」的融資。

據上述報告測算,伯克希爾用自己的淨資產撬動了1.6倍於己的資本。36%的債務來自保險業務的浮存金,更為重要的是,這是一根廉價的槓桿——借款成本僅為2.2%,比美國短期國債利率還低。此外,巴菲特還利用美國遞延稅政策,加速資產折舊,延遲納稅高達280億美元,這相當於是一種免息貸款。

伯克希爾已控股10家保險公司。儘管不時會出現一些承保損失——比如2011年的日本地震、澳大利亞水災,作為世界最大的兩家再保險公司,伯克希爾旗下的通用再保險和伯克希爾·哈撒韋再保險集團都為當地的保險公司提供了保險,但伯克希爾已經連續9年獲得了承銷保險的利潤,總額高達170億美元。過去的9年,浮存金從410億美元上升到現在創紀錄的700億美元。

「保險是我們的一個好業務。」巴菲特不吝讚美之詞,「你應該知道,我不做股票推薦。但是,我有三個建議,可以幫助你們(指網站讀者)真正的省錢。」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網站上寫道,「我建議你們給這三家伯克希爾的子公司打電話:GEICO、波仙珠寶以及伯克希爾·哈撒韋內布拉斯加人壽保險公司。」

其中除了波仙珠寶,其餘兩家皆為保險公司。

而巴菲特四位可能的繼任者中,有兩位來自保險公司——GEICO的CEO和伯克希爾·哈撒韋再保險集團的總裁。

巴菲特長時間執著於自己的策略——用廉價的槓桿撬動低風險的股票。即便在艱難的時期,其他人轉行或是破產,他都能安然度過。

一份來自美國AQR資本管理公司的研究報告顯示,伯克希爾公司承擔單位風險的收益,為0.76——低於很多投資者的預期。一些基金經理聲稱,他們承擔單位風險的收益為1,甚至能達到2。

這意味著,巴菲特也是一個風險愛好者,但如他給股東的信中所說的一樣,「絕不迷戀槓桿收益」。

「他的秘訣是,在保守的同時,又富有侵略性。」美國《時代》週刊這樣評價他。

尋找「大塊頭」

過去三十年,伯克希爾63%的資產投資於私人公司,剩下的才是上市公司股票。1980年代早期上市公司股票佔公司資產逾八成,2000年起SEC要求伯克希爾公司按季度披露其所有美國公司股票持倉,於是巴菲特開始漸漸增加整體收購的比重;2011年公司資產中的私人公司投資比例超過80%。

伯克希爾公司更像是一個大型的商業王國,出售的產品小至襪子和棒棒糖,大至樓宇和飛機。2011年,伯克希爾擁有近80家控股公司。也因為如此,美國經濟正在發生什麼,他比任何人都要敏感。

2012年7月,巴菲特前列腺癌治療前最後一次出現在公眾視野,他一改往日對經濟的樂觀:伯克希爾東部鐵路的煤運在下降,珠寶、家具的零售在下降,地毯的生意稍好些。伯克希爾旗下有全美最大的房屋建造商和第二大經紀商,磚的使用量和銷售都在小範圍抬頭。

「最近兩個月,美國的整體經濟增長正在放緩,但是房地產業從一個很低的水平在抬頭。我還是認為只有房屋銷量好轉了,經濟才可能真正好轉。」巴菲特說,「過去一年,歐洲除了希臘之外的大多數地方,沒有出現大的衰退。但是在最近幾個月,經濟出現快速下滑。這是之前沒有出現的。」

更長遠看,巴菲特仍然看好美國經濟,並繼續保持對資源及新能源行業的一腔熱愛。

2012年6月,旗下的公務機運營商NetJet公司斥資96億美元分別向美國和加拿大飛機生產商購買425輛新飛機,並在中國珠海成立合資公司,意欲進軍中國公務機市場。伯克希爾旗下的IMC公司還向美國礦業公司沃爾夫在韓國的鎢業務投資7000萬美元,過去幾年,鎢價已翻倍;10月,旗下的中美能源公司又宣佈收購兩個風電場項目。

巴菲特同時在搜尋更大塊頭的獵物。2012年上半年,巴菲特曾不惜拋售希望持有的股票,渴望拿下一項高達220億美元、規模僅次於2010年收購BNSF鐵路公司的265億元的收購計劃,但計劃最終未能成行。

巴菲特投資的公司近來也麻煩不斷——康菲溢油事件,沃爾瑪深陷墨西哥賄賂門,強生頻頻產品召回,富國銀行被美國政府指控按揭貸款欺詐,比亞迪被大力唱衰,而所有美國國內的報導都無一例外在比亞迪之前特意加上「巴菲特持有的」。

二季度,伯克希爾索性減持20%寶潔、25%卡夫、大約2/3強生股份。巴菲特說,因公司正遭受產品召回困擾,可能會出售更多的強生股份。另外還減持VISA,以及金融數據公司Verisk Analytics股份,以確保有200億美元現金在手。

「如果今年沒有合適的(獵物),明年可能會考慮超過300億美元的收購。」巴菲特說。

小報大亨

巴菲特麾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媒體集團,正在裝下他這一年來在報紙行業大舉掃貨的戰利品。

2011年底,巴菲特囊中還只有三份報紙——持股長達40年、佔股23%的《華盛頓郵報》,1977年買入的《布法羅新聞報》以及2011年末才買入的《奧馬哈世界先驅報》。

不到半年後,巴菲特又相繼以1.42億美元收購了Media General旗下63份報紙,並增持連鎖報業Lee公司股份至20%。

2012年6月,巴菲特又宣稱要買下得克薩斯Bryan-College Station Eagle,這家報紙有123年的歷史,而發行量只有2萬份。

這的確像一個怪誕行為——過去六年,即使算上數字版廣告,報業的廣告收入已經下跌一半。全球整個報紙行業的收入,甚至不抵Google一家互聯網公司的收入。

巴菲特是個狂熱的報紙發燒友。他的父親曾經是報紙編輯,母親出身辦報世家,而他自己的原始資本來自上學期間遞送的50萬份報紙。他曾經親自提供線索給他收購的報紙《奧馬哈太陽報》,而報導最終獲得新聞界最高榮譽普利策獎。

直至今日,他仍堅持每天讀五份報紙——《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紐約時報》、《今日美國》以及《奧馬哈世界先驅報》。為了在非洲旅行時能讀到《華爾街日報》,他甚至不惜斥資讓飛機空運。

「技術變革使報紙在很多關鍵領域喪失地位,比如國內新聞、國內體育、股票行情和就業信息。那就讓它們去。我們的任務是主宰地方性的重要內容。」巴菲特在給出版商和編輯的信中寫道,「你們要完全覆蓋地區生活的每個方面,尤其是當地的體育賽事。如果你寫的是讀者他自己和他鄰居的故事,沒有人會終止閱讀。」

「你們應該像過去一樣對待公共政策的議題。我擁有強烈的政治觀點,但是伯克希爾擁有報紙——而我並不擁有。」他繼而寫道,「我確保,我的繼任者會繼續遵循我在這封信裡提到的『不插手』原則。」

對很多人來說,這更像是個價值投資者失去理智的笑話。

「你真的要一個初出茅廬的新聞記者去報導高中球賽,當他記完筆記發完照片,發現Facebook上已經滿是球賽的照片和故事了?」有人調侃稱。

「這種錯誤並不意味著伯克希爾一定會虧損。考慮到這些報紙是以跳樓價買到的,如果巴菲特收購的任何一家報紙在未來十年倒閉,巴菲特仍然可以從利息和報紙擁有的房地產上獲利。」紐約大學教授Clay Shirky說。

這很像半個世紀多前,巴菲特從老師本傑明·格雷厄姆那裡學到的。這位頗有些悲觀主義的「證券分析之父」曾於1932年在《福布斯》發表文章稱,看待企業時更多考慮的是倒閉價值而非存活價值。大多數都按照公司已經倒閉,即關門並被清算時的價值來思考一隻股票的價值。

不管是出於感性還是理性的考慮,巴菲特顯然自有打算。「我們會繼續買下更多的地方媒體。」他青睞那些有很強社區意識、中小規模以及具有長久歷史的社區報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94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