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韓國、以色列、中國台灣等並沒有選擇西方特別是美國的那種「土地大集中、資本大投入、裝備高科技、企業式管理」的模式,而是把著力點放在大力發展先進的生物科技和小型機械上,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充分鼓勵農民開展家庭經營式的精耕細作。
近年來,長城內外、塞北江南,農村土地流轉活動持續升溫。截至2010年底,全國土地流轉面積達到1.85億畝,佔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14.7%。形勢之好,成就之大,讓各級農業部門非常自豪。
農村土地流轉與規模經營的「異軍突起」,使得近似「山重水復疑無路」的農業生產,在窘境中突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狀態。因為國家耗費了巨大人 力、物力、財力所形成的一系列惠農強農政策,並沒有真正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持久「動力」,導致中國共產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議不得不嚴肅 警告:「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的局面沒有得到順利的形成。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後,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 要加快。」
農業現代化的主流思路
針對當前「三農」工作所面臨的嚴峻挑戰,人們不禁要問: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央不可謂不重視,地方不可謂不努力,為什麼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這個「老大難」問題卻長期得不到有效突破呢?
經過反覆檢討,人們終於發現核心「病灶」很可能出在「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上。家庭承包責任制雖然能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人均僅為一畝多地,無 論怎樣精耕細作,整體經濟效益都是微乎其微。甚至有人持一種近似絕望的論調:就算允許農民將自己的承包地用來種罌粟熬鴉片,也斷然不可能發財致富!
因此,絕大多數領導幹部和專家學者都認為:如果能夠遵循「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通過土地使用權流轉的「溫柔」路徑,讓零散在農民手中的土地 「靜悄悄」地向種養大戶和「龍頭」企業集中並形成規模經營的話,生產資料細碎化、基礎設施建設與科學技術推廣難、投入成本高、產出效益低、農民增收慢等長 期困擾「三農」的許多矛盾就會迎刃而解,農業現代化的美好願景就會指日可待。
正因為這種價值取向的不斷「發酵」,農村土地流轉與規模經營開始高調登台,而且經常性地在主流媒體中被譽為「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然而,當問及什麼是「農業現代化」時,不少幹部則朦朦朧朧甚至暈暈乎乎,並不能真正把握其基本的內涵特徵,表現出人云亦云的隨意性與生搬硬套的非理性。
根據我的調查,多半的黨政幹部主要是通過這樣幾句非常時髦的口號來理解農業現代化的,即「用現代工業經營理念謀劃農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 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還有一種說法:農業現代化就是「主體多元化,核心科學化,特徵商品化,方 向集約化,目標產業化」。為了讓大家聽懂,還有人將其翻譯成更通俗的解釋:「農業現代化就是土地大集中、資本大投入、裝備高科技、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 齊全、多樣性經營、企業式管理、產品質量好、市場競爭強、經濟效益優、生態環境美」。
按照上述方方面面的形象描繪,「農業現代化」當然是一個人見人愛的「好東西」!在這樣一個充滿了科學力量與理性思維,無論是生產力還是生產關係都極其完美至善的社會環境裡,困惑了我們多少代人的中國「三農」問題必然一掃而光,從此銷聲匿跡,不再禍國殃民。
農業現代化:「西洋景」還是「中國畫」
但是,恕我直言,包括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在內,我國廣大農村中不僅個體小農戶無法達到這種農業現代化的內涵標準而只能「望洋興嘆」,就連很多自認為實力不俗且已羽翼豐滿的「龍頭」企業,也是不敢高攀而自嘆弗如的。
可以說,這個農業現代化的基本概念以及它所引申出來的客觀標準,對中國來講,且不說目前條件不具備,就算在往後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也都將是不可 能成功登頂的「珠穆朗瑪峰」。為什麼?因為它是地地道道的西方「舶來品」,是從太平洋彼岸的美國照搬照抄來的一張美麗的「西洋景」,而不是按實事求是的原 則,由我們針對自己的具體國情所精心描繪出來的一幅「中國畫」。
眾所周知,農業的發展對耕地、土壤、淡水、勞動力、氣候等自然資源條件有著極強的依賴性。國家的區位地理與資源稟賦不同,優勢和缺點則各異,農業現代化便應具有彰顯本國特色的概念與內涵,並必然呈現出差別性、多樣化的發展模式。
真正能推行「土地大集中、資本大投入、裝備高科技、基礎設施完善、公共服務齊全、多樣性經營、企業式管理」這種模式的地方,在當今的世界上也屬鳳毛麟角,僅有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極少數幾個國家才「玩得起」。
把美國稱為「農業強國」是無可置疑的。中國人看美國農業最「過癮」和最「震撼」的東西,便是美國農業的規模化經營和高科技支撐,但很少瞭解美國也為農業現代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例如在投入上,美國對農業領域的投資歷來比工業領域的投資大,每生產1美元農產品,約投入8美元,在聯邦政府預算中僅次於國防開支,佔第二位。在消 耗上,美國每年生產3000億公斤糧食,要消耗6000萬~7000萬噸石油、800萬噸鋼鐵,同時消耗大量的磷、鉀等肥料。在污染上,美國農業嚴重依賴 化肥和農藥,化肥和農藥的過量施用導致土壤惡化和環境污染。美國有31個州存在化肥污染地下水的問題,衣阿華州大泉盆地從1958年至1983年的25年 間,地下水中的硝酸鹽濃度增加了3倍。美國現在每年使用的殺蟲劑和除草劑為4.5億至5億磅,其對土壤和水資源造成的污染已經無法清除。
更為重要的是,美國的農業現代化是一種資本、技術和能源密集型產業,靠的是用高投入來換取高產出。這種農業模式很難避免經濟和生態的雙重困境:資本 替代土地的結果,是大量的能源消耗、巨額投入和沉重的財政負擔,並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災難:資本替代勞動力的結果是,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但導致了勞動力失 業和兩極分化。有學者斷言:當發達國家在強大的價格支持下進行世界農產品傾銷的同時,發展中國家的小農便必然紛紛破產。發展中國家如果不從根本上顛倒世界 的既定秩序,要想複製美國的農業現代化模式便是痴心妄想。這種模式你既學不到,也不敢學。
其實,日本、韓國、以色列、中國台灣等地區,現代農業也相當發達,甚至可與美國農業「叫板」。這些國家與地區與中國大陸一樣,普遍存在人多地少的尖 銳矛盾,屬於耕地資源嚴重短缺的類型。他們在培育現代農業的過程中,並沒有選擇西方特別是美國的那種「土地大集中、資本大投入、裝備高科技、企業式管理」 的模式,而是把著力點放在大力發展先進的生物科技和小型機械上,並緊密圍繞農業生產在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和農村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需求,建立起一整 套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充分鼓勵農民開展家庭經營式的精耕細作,從而大幅提高土地產出率,以保障農民收入與城鎮居民收入始終處在相對平衡的水平上。
我2010年在台灣南投縣信義鄉調查其農業時,該鄉農會理事長告訴我,政府不支持農村土地向大戶和企業集中,即使有足夠的理由,也不能超過30畝。
不知是什麼原因,東亞地區的這一現代農業模式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我們總是喜歡把目光「釘」在美國模式上。
其實,我們的鄰居——菲律賓就曾經做了一回紮紮實實的「冤大頭」而成了「反面典型」。當年,菲國的許多「海歸派」認定,菲律賓的農業和農村要實現現 代化,必須學習美國經驗,依靠資本的力量來改造落後的小農生產。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大力鼓勵農民土地流轉,積極支持資本下鄉搞規模經營,放手讓跨國公 司和本國資本家控制菲律賓農村和農業生產。在這種形勢下,大量農民成了農業工人。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菲律賓經歷了30年左右的高速發展階段,被 「譽」為有效解決了「三農」問題的「亞洲典範」。
然而,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資本日益替代勞動,農業工人被陸續「炒魷魚」。大量失地和失業農民湧入各類城市,而城市又無法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失 業問題迅速轉化為嚴重的社會問題。菲律賓的人才滿世界流浪,女人作為「菲傭」更是成為國家名片。只要一到香港,就可以發現鋪天蓋地的都是菲律賓「保姆」。 菲律賓經濟社會至今仍然是不知何日為止的衰敗態勢,就是「三農」問題引爆的炸彈。
大規模生產與農民就業問題
菲律賓學習美國農業模式得到慘痛教訓,就算中國有朝一日GDP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的「大哥大」,政府財政富得流油,有錢實現「資本大投入」了, 也不見得就可以推行美國的現代農業模式。因為中國自古就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耕地面積為18.27億畝,人均僅有1.39畝,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 40%。美國現有可耕地約1.52億公頃(1公頃=15畝),牧場5.6億公頃,加在一起,佔世界耕地總面積的13.18%,人均耕地0.66公頃,是世 界人均耕地(0.23公頃)的近3倍。美國不僅地多,而且人少,全國總人口只有3億。其中,農業人口更是微乎其微,大概為600萬人。「吃飯」對中國來講 是「天大的事」,在美國則為「小菜一碟」。為防止化肥、農藥等工業產品對土壤的污染,有些州還頒佈專門法令,讓大量的土地每年有計劃地進行「休耕」以涵養 地力。
美國由於地多人少,農業在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可以大量採用機械化作業,中國農村土地則很難集中。我在湖北省監利縣「駐村」時,發現網市鎮三官村 11組農民聞傳海當年按人口分了27畝地,散在9處,共19塊,最大的2畝,最小的3分。由於耕地不能連片,品種改良、技術推廣、防蟲治病、機械操作、農 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等各項工作步履維艱,規模生產與規模經營根本就無法形成「氣候」。
且不論中國農鄉山村複雜的地形地貌,很難全面推廣美式機械化、規模化、市場化的大農業搞法;就算客觀條件允許中國推行美式農業現代化,用企業化大生 產淘汰家庭式小生產,廣大農村山鄉的數以億計農村勞動力怎麼辦?怎樣妥善解決他們的失業問題?目前,我國農業剩餘勞動力高達1.7億,每年還將新增勞動力 六百多萬,進一步機械化勢必會導致更多農民失業。
我當年在農村當農民之時,家家戶戶都養豬。養豬成為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路徑,牆頭上到處貼的標語也說「要致富,多養豬」。現在的絕大多數農民家庭已 經不養豬了,因為政府以強大的財力支持社會資本興辦規模化的養豬企業,每個萬頭養豬場,均可獲得100萬元的財政補助。在規模化大生產的沉重打擊下,本來 就孤獨無助的弱勢農民便只有接受「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這一殘酷現實了。
北京大學潘維教授是我的老朋友,他多年前就曾講過:讓「資本下鄉」集中土地,並號稱這是代表農民的願望和農業的方向;但這只是菲律賓道路,是印度道路,是拉美道路,是資本至上的「主義」。
千萬不要忘記,在中國,家庭承包經營的小生產方式目前仍然還是最重要的就業領域。據農業部統計,以植棉為主業的農村勞動力大約為5292萬人,以種 糧為主業的農村勞動力大約為14726萬人。算大數,佔到全國農村勞動力的一多半。這樣龐大的農民隊伍,主要通過在碎片化的一塊塊承包責任土地上的精耕細 作,來獲取很高的單位產出率,從而維繫全家人基本的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
可以說,我國的農業,不僅耕地產出效率比美國要高得多,而且政治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也都是美國人望塵莫及的。所以,中國的小農生產方式雖然給 人一種原始、落後、碎片化、低效率的感覺,但實際上非常有效地解決了巨大的就業壓力,支持了工業化、城市化建設進程,保障了13億人口的農產品供給,維護 了國家的安全與社會的穩定。
但是,很多人對這一獨具中國特色的農業形勢視而不見,熱衷於推銷以美國經驗為主要內涵的「農業現代化」模式,導致有的職能部門被「迷魂湯」灌頂,照 葫蘆畫瓢甚至是削足適履地規定出我國農業現代化「必須具備」的基本要求。因此,也才有了這樣一個邏輯結論:農村土地流轉與規模經營將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 的必由之路與唯一選擇。
在這個邏輯結論的廣泛影響下,一場以土地流轉為過程的運動式的規模經營行動在全國範圍內被強力推進,而國家規定的農民自願、有償和依法的主體性三原則和「適度規模經營」要求則輕而易舉地被遮蔽起來了。
我不知道當前正在一些地方試點的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是不是為日後規模經營的發展「鳴鑼開道」?倘若果真如此,這「玩笑」就可能開大了。
規模經濟一定提高效率嗎
從理論上講,當土地經營面積達到一定規模後,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有可能會迅速提升,因為規模經營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生產效率。但實踐反覆證明, 一般情況下的規模經營並不見得就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和提高生產效率。因為農業與工業是兩個內在規律完全不同的產業領域,工業品的加工生產在工廠裡無分日夜晴 雨,也不管春夏秋冬,只要按一定標準便可以程式化反覆操作。農業領域十分特殊,生產過程中的地域性、季節性非常強,極容易遭受地形、地貌、環境、氣候、乾 旱、水澇等自然條件的嚴重制約,很難形成大規模、高標準、統一化的生產態勢,需要大量人力投入,因地因時制宜地去精細化耕作和節點式管理。這就是農業生產 的客觀規律,違背了這一點,縱使形成了規模經營的局面,往往也是粗放經營、廣種薄收,不一定就比農民家庭式小生產的效益更好。
中農辦主任陳錫文同志也認為:「不是家庭選擇了農業,而是農業選擇了家庭,世界各國概莫能外。」他覺得,「只講土地流轉,不講穩定承包關係和以家庭 經營為基礎是不對的。必須考慮怎樣才能使農民離開土地後生活水平不下降,長遠生計有保障。做不到這一點,就不能迫使農民離開土地。必須立足人多地少的國情 來搞現代化。不能搞大資本下鄉,兼併農戶的土地經營權。」同時,陳錫文表示,穩定農戶的經營主體地位不是維持傳統的小農經濟,而是要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 基礎上大力發展農民的合作經濟組織,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把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辦起來不經濟的事情辦好。他進一步說,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 度意味著現有土地承包關係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
不顧中國具體國情,忽視農業領域的本質特徵,特別是輕率地把數以億計的農村人口的身家性命置之於城鄉社會「二元」結構下尚屬很不完善的城鎮化,想當 然地用現代工業經營理念謀劃農業,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這是用虛無縹 渺的夢幻概念來構築中國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道路,說輕點是「食洋不化」的愚蠢,說重點是「禍國殃民」的罪行。
(作者為湖北省社科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