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奧運會期間,建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00832.HK)董事局主席胡葆森探訪了英超聯盟總部。在與英超聯盟CEO斯庫達摩爾(Richard Scudamore)和英超聯盟秘書長科沃德(Nick Coward)交換名片後,胡葆森婉拒了《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只為抓緊時間與那座臨時擺放在櫥窗裡的英超冠軍獎盃合影。
胡葆森投資河南建業足球俱樂部的歷史已經達到19個賽季,但他在英超聯盟總部的討論中表達對於中國職業足球環境的失望,他講的一則笑話緩解了現場略 顯沉悶的氣氛:「有一名中國球迷問上帝,中國什麼時候可以拿到世界盃冠軍,上帝回答『明天就可以』。球迷說,你不是跟我開玩笑嘛。上帝回應,是你先和我開 玩笑的。」
英超正在成為這個世界上最成功的足球聯賽,這可不是開玩笑的。本報記者從英超聯盟處獲取的數據顯示,2011年,這個聯盟的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2.55億英鎊,其全球球迷數量達到9.35億人。英超聯盟實際上就是一家企業,20傢俱樂部和英國足總共同入股。
英超價值到底幾何?衝刺IPO的曼聯就是一個例證。日前,曼聯美股上市前的路演拉開帷幕,7月31日俱樂部披露的信息是,本次將公開發行超過 1660萬股,單價位於16美元~20美元之間,由此,這家英超豪門的估值超過30億美元。招股書披露,曼聯2012財年的收入有望達到3.15億英 鎊~3.2億英鎊。
目前中超明星俱樂部如廣州恆大和廣州富力以及上海申花的背後也是依託著投資者的上市公司(恆大地產:03333.HK,富力地 產:02777.HK,申花投資人朱駿則是中概股九城的掌門),他們如同「軍備競賽」般地重金購買球員已經讓英超感受到了中國金主的能量。一擲千金的恆大 並不孤單,申花已經簽下了今年幫助切爾西拿到歐冠的當家球星德羅巴。
第一步是買球員,第二步會不會買球隊?科沃德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中國投資者收購英超俱樂部的可能始終存在,但英超不會因此感到威脅。因為一項職業運動成熟的商業模式是建立在本土化+全球化的基礎上,即明星的孕育離不開群眾基礎的土壤。
英國貿易投資總署(UKTI)CEO拜爾德(Nick Baird)近日對包括本報在內的媒體表示,中國已經成為英國的第三大投資國。
事實上,2012年是中國對英投資的豐收年,例如,中投公司投資收購了泰晤士水務公司8.68%的股份,光明集團斥資12億英鎊購買英國麥片頭牌60%的股權則給擁有80年歷史的維他麥描繪了一幅衝向亞洲的藍圖。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對英投資正在向多元化和實體產業發展,近年來中國對英投資從貿易、金融、電信和航運等部門延伸到高端製造業、創意產業和研發中心。足球會不會是下一個孕育投資紅利的領域呢?
歡迎潛在投資者
第一財經日報:作為剛剛奪得英超冠軍的曼徹斯特新貴,曼城(Manchester City)的背後是阿布扎比財團,而今年為英超帶來歐冠獎盃的切爾西則是俄羅斯富豪阿布拉莫維奇(Roman Abramovich)的球隊。而華人富豪楊家誠也早已通過收購伯明翰俱樂部成為當時的首位英超華人老闆(伯明翰目前為二級聯賽英冠球隊),在目前的經濟 形勢下,是否會有更多潛在的中國買家投資英超球隊?
科沃德:在貼近本土社區、追求成為一支鄰家球隊的同時,英超眾多俱樂部也在融入全球化,比如我們有全世界聯賽中最多的外籍球員。一切都向快樂足球看 齊,我們的球迷希望看到世界級球星在家門口比賽。正是因為英超在全球各地擁有大量粉絲,這些俱樂部也成為各路贊助商和投資者眼中的潛力股。對於潛在投資 者,我們不但歡迎而且鼓勵。
造福股東的英超
日報:你剛才也聽到胡葆森說了,在中國玩了19年的職業足球,就是不給力,你會不會說服他,「嘿,既然中國足球不好玩,為什麼不買一支英超球隊呢」?
科沃德:當然,這種可能始終存在。他前面說到的一些對於中國足球的看法讓我想起了上世紀90年代初,為什麼當時的幾家英格蘭頂級聯賽豪門會攜起手來決定另起爐灶(1992年英超聯賽誕生,設計出一種全新的賽制刺激當時的球市,當時是22支球隊,如今是20支)。
他們為什麼要從當時的92支英格蘭各級聯賽俱樂部中獨立出來?因為想把足球這塊商業蛋糕做大。我不認為英超聯賽的商業模式放之四海皆準,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道相同相知與謀,把足球當作一項常規的商業行為來運作,創造出符合球市、球迷、俱樂部和股東的最大價值。
人們似乎已經忘記,上世紀80年代,英國足壇千瘡百孔,猖狂的足球流氓把球場弄得烏煙瘴氣,地方政府也因此把支持足球發展看作燙手山芋。這是當時英超聯賽創立的大背景,也就是要在俱樂部、球迷和政府之間創立良性互動的關係。
本土化+全球化的典範
日報:你們不會有危機感嗎?德羅巴可是剛剛被挖牆腳到上海申花了。
科沃德:重要的群眾基礎,這才是確保球星生產機制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這也是足球消費行為的驅動力。
如今,足球商業正在成為全球市場的一股新興力量,而不再只是業已高度職業化的美國體壇傳統項目橄欖球、棒球、籃球和冰球。
我也瞭解你問這個問題的出發點,如果一傢俱樂部要創造效益的話,是需要世界級球星撐門面的。
日報:所以你還是不會視這些中國買家為英超的威脅。
科沃德:我們願意當「白求恩」,英超英超,就是為了鼓勵超級競爭的。
對於我們而言,當前的第一要務是培養下一代年輕球員,這也是為什麼一個為期三年的「塑造精英球員」項目已經啟動。
多培養本土球員是正道,但這與我們歡迎來自巴西等國家的球星並不矛盾,只不過一兩個球星不解決問題。看看阿森納和曼聯(1991年,以當時的貝克漢姆等年輕球員為班底的曼聯獲得青年足總杯冠軍,由此開啟長達十多年的曼聯時代),就是本土化+全球化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