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樓市調控下的風向標式開發商,綠城通過配股融資51億,又從懸崖邊上走了回來。
但是,一場綠城控制權的新賭局又開始了。
協議已經達成,綠城中國(03900.HK)將以5.2港元一股的低價向九龍倉配發24.6%的股份。
二十個小時後,疲憊的董事局主席宋衛平坐在了杭州玫瑰園酒店咖啡廳的老位置,剛剛開完漫長股東周年會的他需要休息一下。
這是2012年6月8日下午4點。窗外,是玫瑰園的游泳池和草坪,幾名老外在泳池邊曬太陽,一隻孔雀在草坪上散步。經過10天的艱苦談判,宋衛平卸 掉了常人無法想像的壓力,他通過配股及可轉債,向九龍倉融得51億港元的資金,從而將淨資產負債率從148%降至100%以下,使得綠城這家樓市調控中因 資金鏈緊繃而一直處於風口浪尖的「風向標企業」平穩著陸。
咖啡廳桌子上,擺著一包萬寶路香煙和加冰的可樂,這是相伴他多年的老行頭,對面有兩位來自上海的女記者在等著;咖啡廳外不遠處的酒店會議區,從北 京、上海、廣州和香港陸續來到這個度假酒店的近百名記者,正排成五隊,焦急地等待著進入會場,見證這位地產大亨親自宣佈這個令人震驚的股份配售協議。
在體驗房地產業毀滅性的動盪與焦躁後,這家賭徒式的公司又從懸崖邊上走了回來——但代價是股權被稀釋,交出兩個非執行董事席位,話語權被部分削弱。 至此,選擇「斷臂自救」的宋衛平終於低頭承認,因為自身的偏執與激進,以及未能預測到宏觀調控的長度和深度,而將綠城帶入了風雨飄搖之中。
「以前我認為速度不是問題,現在回過頭來看,是我們做得不夠穩健。有充分閱歷和管控經驗的九龍倉的加入,將導致綠城另一個穩健發展階段的開始。」對 綠城危局反思已久的宋衛平對南方週末記者稱,綠城以後可能不再是一個規模很大的公司,但它會變得更穩健,可以真正造出一些好房子。
「你再不簽,我就要死了」
宋衛平和九龍倉集團的牽手,在2012年5月底就初現端倪。當時九龍倉集團主席吳光正抱恙到杭州,連續兩天參觀綠城建造的農民安置房、商品房、學校、醫院,稱綠城為內地房地產業強勁而有價值的品牌,並最終促成雙方合作。
創始於1886年的香港九龍倉集團以發展內地、香港兩地地產業務而聞名,其在香港所開發的海港城及時代廣場為香港地標性物業。按宋衛平的解釋,在一 場促進香港和杭州經貿發展的座談會上,他與時任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的吳光正相識,雙方商量在杭州做了一個由香港政府主辦的建築設計展覽,此後吳光正又多次 來到綠城公司參觀,自此熟稔。
隨後綠城和九龍倉在項目層面有過多次合作。最為公眾所知的是2009年4月,綠城經歷4億美元債券危機之時,宋衛平曾把上海的新江灣城D1地塊 100%的權益和九龍倉杭州的藍色錢江地塊項目40%權益進行對調,獲得難得的喘息之機。後來,綠城中國以8.5折的價格,提前贖回4億美元的高息票據, 並依靠此後杭州市政府的「救市」,從金融危機的資本困局中,涉險過關。
但這一次,宋衛平需要付出更昂貴的代價,才能帶領這家負債纍纍的公司,從緩慢且深入的樓市調控中穿行出來。
在2011年9月第一次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宋衛平拋出了「三段論」:先努力賣房子,不行就賣項目,再不行就將價格一降到底,從此退出房地產。
從2011年底到2012年4月,宋衛平走的是第二段——連續轉賣六個項目,回流現金近60億元,才在生死線上緩了一口氣。這些項目包括杭州蘭園、杭州新華造紙廠地塊、上海靜宇置業、上海外灘地王項目、上海天山路項目和無錫香樟園地塊。
這其中,2011年年末的一天,因為一筆5億元的賬款必須在第二天支付,綠城中國行政總裁壽柏年對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說,「你再不簽,我就要死了。」
最終,SOHO中國在2011年12月29日以40億元對價收購上海外灘地王項目50%的股權,其中向綠城支付10.4億元。「這種情況在去年出現過好幾次,非常煎熬。」宋衛平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賭局再起
但6月8日這天下午4點半,宋衛平親自宣佈和九龍倉的配股協議,仍然讓在場所有媒體震驚。
此前業界盛傳,這位在此輪樓市調整中最受傷的開發商,2012年曾跟龍湖地產董事長吳亞軍促膝長談,並玩笑似的跟吳亞軍提出:「要不你把綠城買了吧。」隨後南方週末記者向宋衛平求證此事時,他不置可否,並打趣稱「抱團取暖,這也是一個好景象啊」。
只是沒人料到,這句看似玩笑的話語,卻在不久後成真,但最後買綠城的是九龍倉。綠城將以5.2港元一股向九龍倉配售4.9億股份,並發行價值約 25.5億港元的永久次級可換股債券。配售完成後,未計行使可轉債換股,九龍倉將可獲得綠城中國24.6%的股權,成為第二大股東,並獲兩個非執行董事席 位和一個綠城中國財務委員會席位。
經此交易後,綠城「三巨頭」宋衛平家族、壽柏年家族、羅釗明家族的股權,將稀釋至25.45%、18.09%和5.4%。此前,宋衛平家族佔股達33%。
綠城CFO馮征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談判在兩週前就開始了,宋衛平和九龍倉反覆就交易的價格和條件磋商,直到發佈會的前一天下午雙方才落定協議。
為了保證宋衛平對綠城的第一股東地位,協議最終羅列了多個約束條款。包括九龍倉向綠城中國作出不出售以及不收購之承諾;九龍倉3年內不可以把該批可 換股證券換股,因為綠城準備3年內贖回;同時,從第一批新股認購完成起為期五年,宋衛平及壽柏年必須作為董事及高級管理層向綠城提供服務,如果離職,將不 受2年限售協定的約束。
表面上看來,九龍倉不會成為綠城的第一大股東。發佈會上,九龍倉常務副主席吳天海面對記者稱,成為綠城的戰略投資者,源於對宋衛平為首的綠城管理團 隊的認同,以及對綠城專注開發高品質物業的欣賞,九龍倉希望借助對綠城的投資,成為金融界的另一個強勢品牌。不過,吳天海隨後又稱,希望除了這次投資,將 來還可能有針對綠城的更多投資。
6月11日,綠城中國與九龍倉發佈合作協議後的第二個工作日,綠城股價大漲32.52%,隨後略有回調。與此同時,瑞銀中國以及內地部分券商上調了 綠城的股價目標——來自花旗中國的報告稱,九龍倉是此次合作中的最大得益者,若5年後九龍倉獲得綠城中國的控股權,該行表示並不驚訝。
因為交易條款下面隱藏著一個對賭協議,這位好賭的地產大亨依舊在玩一個賭局。宋衛平稱,這個3年25.5億港元的可轉債協議,他跟九龍倉有一個基本的默契,是儘可能三年裡把債務贖回來——但如若綠城經營不善,九龍倉仍有轉股並取得綠城控股權的可能。
連宋衛平也承認,出售公司股份對他來說是一道不易踰越的坎:看著自己一手創立的綠城,變成一個公眾公司,又逐漸變成一個相對控股的公司,甚至可能將 控制權易手。「我已經破掉了第一大股東什麼的,這個對我已經不重要,如果人家認為你有用,我們就多做一些工作,沒用我們就去打麻將好了。」宋衛平看似無比 灑脫地說。
綠城系資產大騰挪?
過去一年,連宋衛平也承認,被媒體大肆報導的綠城的確是負債率第一,危險程度第一。
蜂擁而至的各種負面新聞,讓54歲的宋衛平遭遇來自公司內外的批評,股東們聲稱這家風雨飄搖的公司並沒有給他們帶來良好的回報,而高管們則抱怨他對調控視而不見。剛開始的時候,宋衛平看起來並不在意。
隨後糟糕的現實讓他的脾氣一度壞到了極點。以遏制房價為目的的調控政策絲毫沒有放鬆跡象。綠城不僅為現金流所困,更被各種傳言環繞,「海航收購」、「信託調查」、「綠城破產」、「中投控股」,甚至到「宋衛平被捕」。內憂外困,綠城彷彿站在懸崖邊上。
最焦灼的半年間,宋衛平常看一部叫做《懸崖》的電視劇,也常聽一首叫《愛拼才會贏》的閩南語老歌。當他聽到「一時落魄不免膽寒」的歌詞,便悲從中來:「這個市場環境,房地產企業的邏輯非常清晰,就是死路一條。」
宋衛平的處境被業界詮釋為中國房地產業的縮影——宏觀調控措施迫使行業洗牌,大開發商艱難過冬,小開發商舉步維艱。
對綠城集團乃至宋衛平個人來說,這同樣是個自我博弈的過程。不願服輸的宋衛平並非沒有反思。在經過18年的高速發展之後,宋衛平深知綠城已面臨難以踰越的內外瓶頸,戰略轉型已經成為綠城2012年的主題。
壽柏年在2012年6月8日稱,銷售是今年公司「圖生存」第一位的工作,努力爭取實現全年400億的銷售目標,第二是主動出售部分項目,通過騰挪加快公司的現金流回籠合理瘦身,目標是100個億。第三是引進戰略投資者,改善公司的股本結構和內控機制,迅速降低負債率。
不過,有分析人士擔心,在戰略轉型的口號下,潛藏的是綠城對內部資源管控權的大騰挪。過去集中於上市公司平台的一些項目管控權與資源,正向各個掛著「綠城」品牌的關聯公司分流——就像當年順馳創始人孫宏斌將順馳控制權轉讓給香港路勁基建時做的諸多設置。
順馳當屬中國地產界過去十年裡最出名的股權買賣了。2006年,孫宏斌為出售其大部分資產,而將因快速擴張、巨額負債崩盤的順馳重組為Sunco A和Sunco B,但此後收購後遺症不斷,路勁指責孫宏斌根據項目好壞,分成順馳A和順馳B,而孫宏斌卻認為路勁在非法操作,收購不符合程序,並將路勁告上法庭。直到 2011年年底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孫宏斌還在為路勁糾結。
目前綠城品牌下,有四個主要公司平台,上市公司綠城中國控股有限公司(股票代碼:3900.HK,下簡稱綠城中國),專做代建的綠城房產建設管理有限公司(下簡稱綠城建設),綠城置業發展有限公司(下簡稱綠城發展),及綠城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2012年以來,一大批項目的管控權從綠城中國劃轉至綠城建設,綠城建設在2011年年初共實現簽約117個項目、91個項目公司、2463名員工,而綠城中國上市公司直接管控的項目僅剩30個到40個,員工隊伍一千餘人。
有投資者提出質疑,這是否意味著宋衛平的重心開始向代建等平行公司傾斜,上市公司的資產或項目收益可能面臨著被轉移?對此,宋衛平的解釋是:「這個 說法不準確,考慮到調控之下,公司購地有限,員工或面臨失業,需增加代建業務量,所以有綠城建設和綠城發展的設立,上市公司仍是主體,其餘均為備份。」
綠城的另一個備份是其與中投合資的公司。2011年6月13日,一家命名為中投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的企業悄然成立。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原副總經理張弘力將擔任中投發展的董事長,而綠城集團副董事長羅釗明則任CEO。
這是中投大舉進軍房地產市場的實體。羅釗明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2012年中投發展在北京德勝門購買了一棟寫字樓作為總部,目前該公司已經在接洽北京昌平新城、密雲新城等新城建設,此外,包括國家開發銀行等眾多大型央企或者金融機構都在和綠城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