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的申請尚未通過,慈銘體檢集團(下稱慈銘體檢)本計劃通過上市募資投建的項目,已接近正式運營。
5月9日晚10點,慈銘體檢總裁韓小紅還在辦公室裡忙碌。電話中,她用飛快的語速告訴財新記者,慈銘體檢旗下首家高端會所奧亞體檢中心,將在今年7月正式投入運營。「已經有三分之二的團隊到崗,現在在試運營期。」
此前的3月下旬,慈銘體檢通過證監會公佈首次招股說明書申報稿(下稱招股書),申請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擬發行4000萬股,募集資金1.75億元,用於興建三家體檢中心及一項管理信息系統項目。其中,逾1.1億元都將用於奧亞體檢中心。
作為第一家在A股市場申請上市的民營體檢服務機構,業界高度關注。成立於2002年的慈銘體檢早已受到眾多PE的追捧,其股權結構可見創投云集。
其實,民營醫療機構早在2009年便掀起過一波上市熱潮。當年,民營專科連鎖醫院愛爾眼科(300015.SZ)在創業板上市成功。民營連鎖體 檢機構愛康國賓健康管理集團(下稱愛康國賓)當年亦醞釀在美上市,北京佳美醫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等民營醫療機構也躍躍欲試,但終因金融危機爆發而紛紛止 步。
此番慈銘體檢的上市申請被看作民營體檢機構新一波上市融資潮的序幕。「我們也在觀望,」另一家民營體檢集團的一位高層私下對財新記者說。
慈銘體檢如能成功通過證監會審批,上市最快也要到招股書公佈三個月後。發行新股的時間很可能與奧亞體檢中心正式營業同期,甚至可能在其營業之 後。慈銘體檢董事長、韓小紅之夫胡波解釋稱,證監會的審批時間不定,而奧亞體檢中心項目已經展開,慈銘體檢的現金流又較為充裕,所以先行一步,一邊繼續發 展,一邊等待審批。
跑馬圈地
慈銘體檢近幾年自稱「亞洲規模最大、體檢量世界第一」。招股書稱,2002年成立以來,慈銘的體檢量超559萬人次。2011年,年檢量近160萬人次,佔同類體檢機構年體檢總量30%。
「儘管就全國來看,體檢業務主要還是被(公立)醫院壟斷,但這個行業的潛在需求大,慈銘(體檢)這種企業正處在快速擴張期。」日信證券醫藥分析師謝寧寧說。
體檢作為一個專門的行業,在中國還十分年輕。據《科技日報》報導稱,在北京等15個城市中,2000年以前總共只有15家體檢機構,多數以醫院 門診或療養度假分支機構形式存在,並沒有獨立的專業體檢機構,消費者選擇單一。當時普通百姓體檢的主要目的是就業、參軍或者上學,項目簡單。學校或單位的 例行體檢也往往流於形式。
2000年後,體檢行業開始快速發展。彼時回國不久的留德醫學博士韓小紅,看準了這個機會。「在國外,大家把體檢看作跟吃飯一樣;國內卻一片空 白。」韓小紅告訴財新記者,2002年冬天,她辭去301醫院的工作,和丈夫胡波在北京潘家園開起慈銘體檢的第一家門店,當時的名稱為北京慈濟門診部。
2003年「非典」過後,體檢機構開始明顯增多。一方面,人們開始意識到體檢和預防的重要,另一方面,企業也意識到員工的健康與工作效率息息相 關。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將體檢作為一項福利提供給員工。而政府部門遲遲未能出台體檢機構管理辦法,又拉低了行業的門檻,體檢機構開始爆炸式增長。
2005年,北京鼎暉創業投資中心(下稱北京鼎暉)首次向慈銘體檢前身北京慈濟醫院管理有限公司增資980萬元;在上海,時任愛康網CEO的張 黎剛開始張羅愛康國賓的第一次海外融資。之後,資本市場對體檢機構的幾次注資,都被業內人士視為幾家體檢巨頭在之後的幾年得以快速擴張的重要原因。
據衛生部統計,2010年全國體檢市場健康體檢人數約為2.87億人次,其中醫院約為1.19億人次,再除去在街道衛生院等基層醫療機構的體檢人數,專業體檢機構體檢量約為542萬人次,僅佔整個市場1.89%的份額。
希望上市融資的體檢機構,遠不止慈銘體檢一家。專業人士分析稱,如果慈銘體檢率先上市,將融得更充裕的資金。而擁有資金支持,就可以增加連鎖門店的形式快速擴張,可複製性極強。
不差錢的行業
據招股書,至2011年12月31日慈銘體檢賬面現金餘額達1.52億元,並無短期借款和流動負債。
「這個行業本身的特點就是利潤率高,投資回報快。」一位證券機構分析人士說,體檢機構是輕資產行業,成本主要是房租、設備以及人員工資,由於技術含量不高,人員整體工資也相對較低,壓低了一部分成本。在既定成本下,客流量越大,利潤率就越高。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證券機構分析人士指出,慈銘體檢拉開新一波民營醫療機構上市的序幕後,大型體檢集團間的競爭或將改變此前錯位競爭的局面。
此前,體檢業兩大巨頭慈銘體檢與愛康國賓,目標人群的定位不盡相同。愛康國賓更注重發展中高端客戶,除北京、上海外,網點主要集中在各省會城市,而慈銘體檢的發展路線顯得更為「親民」,更多針對中低端人群,包括在浙江金華等城市都設有網點。
然而,近年來,隨著體檢業的火爆,公立醫院也加入競爭,目標客戶正與慈銘體檢相重合。慈銘體檢的招股書中也坦言醫療機構帶來的市場風險:由於不少公立醫院近年來紛紛開展體檢業務,將會給慈銘體檢帶來一定的挑戰以及競爭,進而可能會對其經營和盈利水平帶來不利影響。
公立醫院入局享有天時地利之便,尤其一些地方還實行將體檢費用納入醫保的政策,對公立醫院而言,優勢更為明顯。民營體檢機構只能力求提供差異化的服務, 包括針對不同的健康問題設置不同的體檢項目,預警可能會發生的疾病等。能否將體檢與治療、管理銜接,亦是未來體檢業面臨的考驗。
定位中低端客戶的慈銘體檢,還力求控制成本,降低價格。據韓小紅介紹,慈銘體檢的價格早已低於公立醫院的定價,2009年至2011年三年間,慈銘體檢的平均體檢單價大致穩定在每次350元上下。「你現在去協和醫院,已經找不到一千塊錢以下的(體檢)套餐了。」她說。
質量考驗
慈銘體檢申請上市也引發了另外一個問題:體檢機構如何保證其質量?包括慈銘體檢在內的民營機構,能否真的做好健康的「守門人」?
根據招股書,近年來,慈銘體檢一共出現重大服務糾紛13起,醫療事故一起,每年投訴約200餘人次。其中,一位客戶認為慈銘體檢為其體檢過程中 發生漏檢,導致延誤治療,以醫療損害賠償為由要求慈銘體檢予以賠償。經北京市西城區醫學會鑑定,該病例被認為構成四級醫療事故。
消息傳出後,負面聲音迭起。目前中國還沒有針對體檢行業漏檢、誤檢的明確法律規定,前述糾紛與事故,都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處理,但這仍無法避免體檢機構漏、誤檢不時發生。「三甲醫院也不過如此,不可能做到零誤差。」一位體檢機構高層私下對財新記者表示。
但他並不否認當前體檢行業的良莠不齊,「可以靠行業協會加強監管來解決一部分問題,如確定明晰的行業標準。」
據一些體檢機構人士反映,在現有政策環境下,體檢機構其實很難提供完美的服務。畢竟除了人為管理外,體檢機構的體檢服務質量,也跟其醫生素質及設備水平息息相關。
人員方面,民營體檢機構很難招聘到高素質的醫生,就算是高薪聘請,也不可能提供和公立醫院一樣的職稱評定機會,只能去挖公立醫院的退休醫生,但退休醫生並不能完全滿足需要。
設備方面,近期有業內人士揭露慈銘體檢使用大醫院淘汰後翻新的檢驗儀器,事實上這種做法是民營體檢行業的「潛規則」。對於設備和材料的管控,慈 銘體檢招股書披露,集團公司僅集中採購醫用耗材和大部分的體檢試劑,醫療設備的添置僅進行「審批和監控」,採購流程由子公司負責。而對於目前大規模以加盟 店形式進行的擴張,公司並未公佈明確的設備管控標準。上述問題亦引來質疑紛紛。
此外,民營體檢機構使用核磁共振等大型設備,需要向衛生行政部門申請指標。一般來說,很少有民營體檢機構申請成功。在北京,僅有慈銘體檢一家機構被允許使用核磁共振,其申請獲批的過程長達四年。
據財新記者瞭解,相關部門對體檢機構使用大型設備的態度一直十分謹慎。北京市體檢質量控制和改進中心主任孫力光就曾公開表示,體檢機構使用CT等設備,一方面浪費個人的經費,另一方面,還可能對人體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因此建議消費者出現健康問題後再做高端體檢。
對於近期針對慈銘體檢的種種懷疑,一位商業健康險人士認為,如果慈銘體檢得以成功上市,倒不失為一種有效的監管。「上市以後的違規成本更高。商業保險作為體檢機構未來的主要合作夥伴,希望體檢機構上市,讓他們受到更嚴格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