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云計算也不是Kindle,第三方平台成為亞馬遜首先要在中國做好的事情。
「從亞馬遜的角度來說,我們恨不得明天就在中國開展所有的業務」,Sebastian Gunningham,亞馬遜全球商家服務高級副總裁對《第一財經週刊》說。
現實是過去幾年,在中國異常激烈的電子商務競爭中,亞馬遜通常顯得十分低調。直到去年,它才在中國做出開放平台的決定。
這位副總裁的中國之行要負責推廣亞馬遜的升級業務:從「我要開店」到「全球開店」服務。在亞馬遜的規劃中,這意味著入駐其開放平台的第三方賣家可以將
商品賣到包括美國、歐洲以及日本在內的9個發達市場。他們把貨物放入亞馬遜當地開設的運營中心,再通過其物流系統發往其他國家,而亞馬遜則幫助賣家處理進
出口、清關、包裝、稅務甚至語言翻譯等問題。
「我們希望賣家只是賣東西,而不用考慮其他事情,」Gunningham非常賣力地推廣這項業務,「他們所要做的只是將商品上傳,然後再點一下鼠標。」
但作為仍處於測試期的「全球開店」服務,到底何時能夠成熟並完全覆蓋到9個市場,亞馬遜還拿不出詳細的時間表。至少在現階段,中國賣家還得開一個美國
賬戶,亞馬遜只能通過美元結賬;並且這家零售巨頭還不具備中國進出口的資格,這意味著賣家還需要找一家過得去的公司幫自己清關。
亞馬遜在全球的B2C運營經驗和物流體係為這項跨國業務發揮了作用。「很少有競爭對手能夠做到相同的事情」,讓Gunningham覺得更有信心的是
亞馬遜在世界各地建設的運營中心。截至目前,亞馬遜在中國建有包括天津在內的11個運營中心,使其在中國的倉儲物流總面積已達近50萬平方米。
亞馬遜中國總裁王漢華曾說,亞馬遜在中國的戰略是首先把錢用在庫房和IT而不是廣告上。他把競爭比喻為馬拉松比賽。
但現在也是稍稍加快一點速度的時候了。在2001年,亞馬遜CEO貝索斯推出了面向賣家的第三方平台,並挽救了亞馬遜的財報。目前亞馬遜開放平台業務
佔到其總銷量的39%,並為其貢獻了超過60%的毛利。現在,他做出了幫助中國商品繞開渠道的決定。Gunningham表示:「美國消費者不可能不需要
中國製造,我一點都不擔心中國的品牌會做得不好。」
對於賣家而言,除了「國際化」的吸引力,這個平台的入駐成本也相對較低:沒有入場費,平台收取4%至7%的佣金。相比之下,QQ商城的年費是6000元,而天貓的入駐費用最高可達到6萬元。
除了升級第三方平台服務,亞馬遜的另一則消息是可能即將把Kindle引入中國—儘管類似的新聞並不是第一次出現,目前亞馬遜網站上已經出現了有關
Kindle的中文幫助信息。在零售業務和第三方平台之外,亞馬遜的另一大業務是云計算。去年,卓越亞馬遜正式更名為亞馬遜中國,這大概也意味著這家公司
確實要有所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