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身體抱恙,福特汽車公司亞太和非洲區總裁韓瑞麒(Joe Hinrichs)在4月23日依然如期出現在北京車展的福特展台上,頗富激情地介紹福特展出的四款全新SUV車型——翼搏、翼虎、銳界和探險家。「在福 特1515計劃下,公司繼續快速向中國市場推出一系列全新車型。」韓瑞麒說,「福特在中國市場有著激進的增長計劃,福特非常重視在中國這一全球最大汽車市 場推進我們的擴張計劃。」
2011年4月,韓瑞麒在上海車展上正式公佈福特中國的「1515」戰略:到2015年在中國推出15款新車。今年車展前不久,福特汽車不僅宣 佈了總額達13.6億美元的投資決定,用於新建杭州整車廠和擴大重慶基地產能,還為其在重慶的第二工廠舉行了揭幕儀式。上述投資完成後,福特在中國產能將 翻番,從目前的60萬輛提高到120萬輛。
福特在中國的計劃雄心勃勃。福特汽車(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蕭達偉(David Schoch)當天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十年,亞太區銷量將佔到福特全球銷量的70%,其潛力來自中印市場。
福特汽車一位內部人士也稱,中印市場是福特未來的戰略重地,中國市場尤甚,這不僅表現在福特將亞太區總部遷至上海,更重要的是,福特在中國的投 資已超過50億美元,遠遠大於在印度市場的20億美元。自1997年進入中國市場,福特並未抓住中國汽車市場過去15年發展的黃金機遇,直至今天依然位列 二線車企的行列。福特正在調整此前的保守策略,但現在發力還來得及嗎?
失落的十年
福特汽車在中國可以說「起個大早,趕個晚集」。1997年,福特與通用汽車在同一年進入中國市場,在跨國車商中,只晚於1984年進入中國的德 國大眾汽車集團。從1999年到2011年,中國汽車市場從200萬輛猛增至1850萬輛,成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而福特汽車在中國只到2011年才實現 51.9萬輛的銷量,佔中國汽車市場份額僅為2.8%。通用汽車2011年中國區銷量高達255萬輛,市場份額達13.8%,遠超福特。
即使與後來進入中國的日本三大汽車公司豐田、本田、日產相比,福特也位居其後,銷量遠不及上述三大日本車商。福特為何未能捕捉到中國汽車市場的機會?獨立汽車分析師鐘師認為,福特在中國發展速度緩慢,既有福特選擇中國合作夥伴、投產車型不力的失誤,也有其他原因。
福特對中國市場並非不重視。1997年之前,福特便有了進軍中國的計劃。按照中國汽車產業政策,外資進入中國必須選擇一個中方合作夥伴,並建立一個股比不超過50%的合資公司。福特將目標對準了經濟和地理位置俱佳的上海,與上汽集團展開合資談判。
福特的美國競爭對手通用汽車,也同樣在爭取上汽。最終在1997年,通用汽車以16億美元——超出福特汽車1億美元的優勢,與上汽集團合資成立 了上海通用汽車,並將中國研發中心設在了上海。福特退而求其次選擇了江西江鈴集團作為合作夥伴,生產福特輕型商務車。2001年,福特又與長安集團成立合 資公司長安福特馬自達汽車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福特的轎車產品。
此時,正值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開放汽車市場的好時機,外資車企紛紛進入中國,中國汽車市場即將迎來十年的黃金發展期。福特卻沒能及時推出得力的車型。
福特引入中國的車型少,且是小排量轎車。鐘師認為,過去幾年中,在中國做得好的外資車企通常都選擇了中高端的主力車型,如豐田選擇凱美瑞、本田選擇雅閣,而選擇小型車的福特和菲亞特均表現不佳。
這是個策略失誤,但責任不全在福特。當時,所有外資車型的引進都需經過發改委審批,而福特的中方合作夥伴長安汽車集團是一家軍工企業,沒有轎車生產經驗,主要生產微型面包車。「發改委當時不讓做大車,只讓做排量1.0的小車。」一位汽車業內資深人士告訴財新記者。
於是,福特先天不足,只能推小排量轎車。後來情況有所好轉,但產品線還不夠長,到目前為止,長安福特生產的福特品牌轎車只有福克斯、蒙迪歐、嘉年華和S-MAX四款車型。與競爭對手大眾、通用在中國的十幾款產品線無法相提並論。
重新計劃中國市場
隨著中國市場的重要性日益顯著,調整中國策略對福特已是必然。但是對手們也沒閒著。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大眾、通用、日產的全球第一大市場。 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大眾、通用、日產等此前對中國投資巨大的廠商,均收穫驚人。大眾近期還計劃在新疆建廠,並在2014年前對中國市場追加140億 歐元投資。通用汽車雖然沒有公佈未來在中國投資的具體數額,但到2015年實現500萬輛銷量的目標足以顯示其對中國市場的倚重。日產計劃在2015年前 實現銷量翻番,市場份額提升4%的目標。
即使作風向來保守的本田汽車,也在近期發佈未來五年中國戰略,計劃到2015年將銷量從目前的60萬輛提升1倍,為此本田將在中國投放10款新車。
依照福特的1515戰略,福特在中國產能將擴充到120萬輛,中國成為美國底特律之後福特全球第二大生產基地。杭州新廠將於2015年投產,這 是福特在華東地區的第一座工廠。但除兩款中型和小型SUV以外,福特沒有披露更為詳細的產品計劃。與龐大的產品計劃相對應,福特還計劃到2015年將經銷 商網絡從2010年的340家增加到近700家,新的經銷商網絡將分佈在增長潛力較大的三四線市場。
福特現任中國區CEO蕭達偉並不否認福特計劃的激進。「這表明我們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我們預期到2020年,中國汽車市場規模在3000萬輛左右,中國市場的發展潛力非常大。」蕭達偉說。
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蕭達偉表示,之所以對中國的投資來得比較遲,原因在於過去,尤其是2006年至2009年,福特忙於應付處在困境中的北美市場,無暇顧及中國市場。「在我們北美的業務有所扭轉,我們就開始致力於重新調整亞太地區,關注福特在亞太非地區的發展。」
2011年11月,美國人蕭達偉加入福特中國,任中國區CEO。蕭達偉曾在2000年至2004年任亞太區CFO,並負責過墨西哥和南美等市場。
2006年至2008年,福特全球虧損額分別為127億美元、27億美元和146億美元。為挽救福特,艾倫·穆拉利(Alan Mulally)2006年9月空降福特擔任CEO,提出了「一個福特」戰略,並開始變賣福特旗下捷豹、路虎和沃爾沃品牌。經過一系列調整,2009年福特汽車實現了29億美元淨利潤。
在完成對北美區調整之後,穆拉利開始了對中國區的手術。2009年7月,福特將其亞太區總部由泰國遷至上海。同年12月,福特汽車副總裁、亞太 及非洲區總裁韓瑞麒被調到中國上海辦公。韓瑞麒於2010年11月起兼任福特中國區董事長兼CEO,之前是負責製造和勞工事務的副總裁,被認為是福特 CEO的接班人人選之一。
「福特中國戰略、產品線都不錯,新技術的應用也多,但具體操作上還沒看到發力,我認為未來應該在營銷方面更加激進一些。」分析師鐘師認為,由於 福特歷史欠債較多,要追趕競爭對手,需要更加進取,營銷的觀念要強。「至少要跟大眾持平,逼近上海通用,這樣的話,才能縮短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