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永﹕中國綠色債券市場 暴增的一年
1 :
GS(14)@2017-04-28 00:19:58【明報專訊】2015年 12月,195個國家在巴黎簽訂了有關全球碳減排的協議,簡稱COP21(Conference of Parties 21),因為巴黎協議是參與國第21輪的協商。COP21的簽署國同意要在2030年至2050年期間,將全球的氣溫回復到與工業革命前的溫度增幅不超過2度。
中國近年的環境污染屢遭人詬病,甚至有人提出要遷都。中央政府預算每年花費2萬億元(人民幣‧下同)改善環境。國家「吹雞」,銀行、民企及國企都狂發綠色債,2016年中國綠色債券的總發行量是2000億,令中國一下子躍升成為全球綠色債券發行量之首。當然什麼叫綠色債券可以是很含糊的,不排除有些是舊債再續,只是重新定名,實際上沒有新的資金投入市場。然而,我相信中央利用綠色金融來改造環境的決心是真實的。
2007年世銀已鼓勵綠色投資
早至2007年,世界銀行已經鼓勵機構投資者在投資組合中設立綠色投資,歐洲國家是先行者,美國比較落後,美國即使在特朗普上台前,民間很多人都相信所謂全球升溫,只是環保人仕製造出來的「狼來了」。歐洲很多基金有明確綠色投資名額,但苦於找不到合資格的項目。理論上,如果我們將亞洲或者中國的綠色項目安排到歐洲融資,不就是水到渠成嗎? 然而,由於中國對綠色債券的監管仍然處於一個混沌階段,得不到投資者的信心。我甚至接觸過一些歐洲綠色債券基金,明確表示不會購買中國國企的綠色債券。
港鐵領展曾發綠色債券
香港過去發行了多宗的綠色債券,較出名的發債體包括港鐵(0066)和領展(0823),這些債券因為發債體穩健,都很暢銷,但投資者並沒有因為是綠色債券而接受一個較低的息率, 所以,很多發債體對綠色債券的態度是可有可無。
發行綠色債券比發行普通債券需要多一重工夫,首先要說明資金的用途、發行後的規範和監管,之後每年發債體還要呈交報告,向投資者解釋投資項目的進展,報告亦需要第三方進行審核(雖然迄今為止,我仍未聽過如果發債體被審核為不合格的後果是如何)。
內地「水浸」人幣看跌將限制發展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背靠中國大陸一個那麼龐大的綠色債券市場,應有機會發揮它樞紐作用的,包括像開發H股市場一樣,將大陸企業的融資行為規範化。如果綠色債券的發行可以通過香港提升品質,將有利吸引環球投資者。再加上香港積累了那麼多年的全球分銷網絡。此外,亦可以大力發展綠色債券的配套,例如綠色基金又或專門針對碳排放的審計公司(註)。 然而,短期看,這機會卻受制於內地「水浸」和人民幣看跌,企業一般都延後發離岸債的安排。
註:利益申報 ──莊陳有和黎廣德創立了一家為企業提供減排方案和ESG報告(Environmental,Social and Governance)的顧問公司叫「低碳亞洲」(Carbon Care Asia),我是他們的股東和董事
[張宗永 翼之聯想]
來源:
http://www.mpfinance.com/fin/dai ... 6081&issue=2017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