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王亞偉「離職」背後

http://www.eeo.com.cn/2012/0428/225662.shtml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趙娟  2012年4月最後一週,公募基金業已經許久沒有如此喧鬧過。

 

一如以往,各基金一季報在這一時間段公佈,「A股最賺錢的基金」華夏大盤精選一筆不同尋常的高比例淨贖回引爆了全行業。

機構贖回、緣起於其基金經理、華夏基金副總經理王亞偉離職的消息迅速蔓延。

中國人壽、泰康資產等數家國內大型保險公司投資業務相關人士均對記者表示,未曾贖回該基金,且對於這些大型機構而言,華夏大盤僅被贖回不到兩億,與其動輒幾十億的投資進出相比實在甚微,但他們也透露都從不同渠道獲知這一傳聞。

4月25日,華夏基金一改此前對此類傳聞堅決否定或不屑評論的態度,積極對外回應:「目前沒有確切消息,如果有確切消息會及時告知。」這一「未否認」的態度,無疑推波助瀾,將王亞偉推到了離職的邊緣。

這一天,恰巧華夏基金總經理范勇宏剛從美國回到北京。華夏基金已連續舉辦兩屆中美基金高峰論壇,以此和海外機構溝通交流,去年在北京香山,今年則在美國。據悉,上述回應是獲得范勇宏首肯後發出。

最近三年間,公募「一哥」王亞偉要離職的消息已在業內傳播了近十次,但從未如此次接近現實。無論華夏基金內部人士抑或外界,多數人已經判定,這一次,王亞偉走定了。

從2007年開始,公募基金業老牌基金經理大多陸續離職,頭頂光環的王亞偉被稱為無奈中「孤獨堅守」,有人說,他是公募基金、更是華夏基金的一面不能倒的旗幟。而為何此時,王亞偉真的可以選擇離開了?

一場暗戰的結局?

今年初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總經理曾對記者稱,「股東和管理層如此不和,今年華夏基金一定會有大變動。」僅過數月,華夏基金果真要物是人非。

去年11月,華夏基金持續5年的股權轉讓終落定,但其管理層與大股東中信證券之間的矛盾依然是公開的話題。

華夏基金總經理范勇宏與中信證券董事長王東明氣場不合的最初原因外人不得而知。不過,自中信證券入主華夏基金後,二人之間的矛盾即逐漸顯露。

2004-2007年券商綜合治理時期,中信證券與北京市政府、中國建銀投資合作重組華夏證券,2007年3月,北京市國資委宣佈放棄外資的高價競購,而將所持有的40.725%華夏基金股權低價轉讓給中信證券,以此作為中信證券將註冊地點由深圳遷回北京的條件之一。有趣的是,後來中信證券在落地北京僅短短三個月後又將註冊地遷回深圳。而華夏與之,也本就不是一樁「自由戀愛」。

完成對華夏基金全部股權收購後,中信證券放棄了旗下原中信基金當時依然稀缺的牌照,選擇將中信基金與華夏基金合併,亦是在證監會帶領下欲打造業內首個合併案例。但華夏基金與中信證券的矛盾從此公開化。

實際上,雖名為兩家基金合併,不如說華夏基金僅留下了原中信基金的資產,而一人不用。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當時,范勇宏曾專門寫信給董事長王東明,內容是,希望保證華夏基金管理和人事任免的獨立性。言外之意明了——不願接受中信基金管理層。據悉,王東明看信後大怒。中信基金總經理呂濤原為王東明昔日秘書,王東明此前或未想到其舊部會因此合併需另尋出路。

不久後,中信基金員工在投研會上遭華夏基金團隊奚落事件被曝出,最終多數人選擇了出走。

此後多年,中信證券每年一次的年會上,各子公司一把手多會出席,唯獨華夏基金范勇宏從未露面。而代其參會過的華夏基金數位副總經理,也多備受冷落。

據悉,中信證券內部會議上,高管們談到華夏基金,態度幾乎都只能是——能為我們賺錢就好了。

而在股權轉讓問題上,中信證券和華夏基金更是數年博弈。

華夏基金管理層是業內著名的強勢團隊,華夏基金發展為業內龍頭,管理團隊功不可沒,因此不希望管理層控制權被削弱以及尋求股權激勵一直是范勇宏團隊的訴求。華夏基金內部還曾有傳聞,范勇宏可能接任華夏基金董事長。

由於持股超限,中信證券需將所持有的華夏基金51%的股權轉讓他人。這一過程中,范勇宏直接聯繫有意向的購買人、去海外尋找買家、有意參股者都需經過華夏管理層認可的傳言不絕。事後,已經出局的重慶信託更被認定是華夏基金當時所確定的代持股東。

但中信證券則看上去按兵不動。2010-2011年間數個有意向的購買方都被媒體公開於眾,但又都被「淘汰」,最終,中信證券將股權分為5份出售,5位購買者都為資本市場並不熟悉的新面孔,留下的股東與華夏基金管理層的聯繫已被大大削弱,而中信證券只需與其中兩家交好即可依然掌控大局。

期間,王東明曾表態並不急於將華夏基金股權出手,華夏基金則承擔了因股東持股超限違規的代價,旗下所有新產品被暫停發行了兩年之久,規模遭同行追趕。

在這次股權博弈中,很明顯,中信證券最終站在了上風,而他們的戰略似乎很簡單:不露聲色,但態度堅定。中信證券還獲得了連續四年華夏基金貢獻的超過10億元的淨利潤。

中信證券與華夏基金高層的關係也曾一度緩解,達成默契。中信證券一位高層曾對本報表示,買入股權經營一家企業有各種各樣操作方法,目的就是為了給股東更好的回報,精力擱在為控制權爭來爭去弄的兩敗俱傷沒有任何意義,我們會做好股東的角色,給管理層足夠的信任。

不過,就在此次王亞偉離職消息傳出之前,華夏基金管理層與大股東近期又不和的傳聞亦再次傳出。

2012年初,華夏基金高調對外透露,公司將全員降薪,理由是股東們對其利潤下降不滿,對過高的人力資源投入不滿。

但殊不知,華夏基金總經理范勇宏一直都是基金公司股權激勵的搖旗者,他多次表達基金行業應以人力資源為核心,撰文呼籲行業制度鬆綁。

而其實,2010年,華夏基金的年終獎早已十分豐厚。有說法是,管理層將許多臨時員工轉為正式員工做多員工總數,而在股權轉讓前將存余的利潤分給了主要員工。

華夏基金管理層也未放棄一直以來的訴求。今年2月,華夏基金被媒體爆出通過殼公司籌建銷售子公司「華夏人」,其核心高管為實際控制人,擬以此曲線實現股權激勵。但被曝光後,華夏內部的一致口徑變為,華夏人公司並未開展過任何業務,也未申請過第三方銷售牌照,這家公司一切動向已停。

數年來華夏基金的董事會結構在業內頗為特殊,僅董事長王東明、總經理范勇宏,外加三名獨立董事,而無其他董事。這或是兩方一直抗衡的結果。

管理層與股東方的對抗並非一道是非題,但從力爭人事任免權到尋找股東代持,再到籌備殼公司,范勇宏看似已經步步退敗。

而他最大的砝碼,則是他自己,以及他的團隊、他的頭牌——王亞偉。

就在股權轉讓的過程中,2010年7月,市場曾有傳言,范勇宏將與王亞偉一同辭職,但被證監會駁回。證監會內部人士稱,從未接到過華夏基金高管辭職的報告,從程序上看,高管辭職在公司內部流程走完後,只需上報證監會。但這一傳聞一度沸沸揚揚,亦被人看做「以退為進」之舉。

而這一次,所有嘗試後,華夏基金管理層難道已經無路可退?

華夏變局

其實,留心華夏基金最近兩年的變動,大不同前,但似曾相識。

目前華夏基金在兩年間已接連培養起8位高管,已是業內最多,除了總經理還有6位副總經理、1位督查長,最新提拔的是今年4月21日同樣是投研體系出身的副總經理林浩。而2010年,另一大基金公司博時基金原總經理肖風離職前夕,亦同時提拔過5位副總經理。

當時,肖風對離職依然諱莫如深,但不到一年即出走PE,同時提拔5位高管的舉動也被認為是安撫軍心為離職進行鋪墊。

再觀華夏基金最引以為豪的投資部,許多核心人士都為自己找到了出路——郭樹強領軍天弘,張益馳、孫建東、楊愛斌先後轉投私募,張龍出走美國等等。

華夏基金內部目前還剩下的早年核心為執行副總經理滕天明、主管機構業務副總經理張後奇、主管公募銷售副總經理吳志軍、副總經理兼投資總監劉文動等。其中,滕天明是華夏內部被譽為範勇宏最信任的人。如若范勇宏有朝一日果真離開華夏基金,在華夏基金內部看來,除非中信指派,接替他的,將是滕天明。

而其投資總監劉文動,善於管理和宏觀研究,頗善言辭,曾被同行稱為「口才最好的投資總監」,但其投資能力實屬一般。今年,華夏基金大幅調整了基金經理團隊,劉文動退居二線。亦有說法是,最近兩年,劉文動與中信證券方面交往頗多。

有人說華夏基金已無干將。今年華夏基金可以發行新基金後,將方向定在了固定收益產品和工具類產品上。該公司內部人士稱,培養一位優秀基金經理很困難,而沒有好的基金經理股票型基金的業績難有保障。

今年初,華夏基金投研體系五年來首次大變動,連續對旗下9只基金的基金經理做出了十餘次調整,提拔多位基金經理助理之後,還從銀河基金挖來孫振峰任華夏成長基金經理,這也是最近幾年來華夏基金第一次從外引入基金經理。

這一切源於華夏基金對業績的不滿。2011年,華夏基金業績整體下滑,華夏優勢增長、華夏復興、華夏盛世業績均排在了同類後三分之一的位子。其實2010年,其整體業績即已不再那麼耀眼。

相應的華夏基金總資產規模也已經連續兩年已400億元的速度縮水。

穩坐業內規模第一交椅數年,范勇宏似乎並不擔心華夏基金規模的縮水,在華夏內部他曾多次提到2009年華夏盛世和滬深300指數基金發行時機不對,規模冒進,但業績不佳反傷了持有人。

在業內,華夏基金是最早開始重視投研團隊的公司,2006年華夏基金主要策略即從營銷導向變為投研導向,投研團隊不再配合任何銷售工作。而其基金經理的收入亦是業內最高,股票型基金經理月薪十萬早已在多年前就已實現。

范勇宏的思路下,華夏基金未來的出路依然只能是做好業績,有了業績,才能保住規模和品牌。不管誰將離開,這一思路或是目前華夏上下既定的方向。

如果不是博弈退敗,范勇宏已經不再需要王亞偉了嗎?

而尤其在華夏的核心投研體系中,王亞偉似乎已是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明星老將。之於他,無論是影響力還是其他,都更需要一個安全的著陸地。

近期業內亦多處傳聞,范勇宏將就職證監會。

王亞偉留下什麼

「王亞偉最終還是要離開,就像天下無不散之筵席。」其實在許多業內人士看來並無意外之處。

王亞偉的一位老同事感嘆,這份工作他已做了十多年了。在眾多出走私募的老牌基金經理眼中,王亞偉本已是個特例。

既然是這樣一個充滿光環的「神話」型人才,而他管理的兩隻基金資產總規模僅72億元,從常理看似乎大材小用。但華夏基金為了保住自己的金字招牌,此前不願做任何冒險,例如打開華夏大盤和華夏策略的申購。王亞偉更像被「困」其中。

如今,在和股東一系列較量後,華夏基金管理層已更沒有必要冒險。王亞偉亦不能砸掉自己的招牌,急流勇退或是最好的出路。

其實,王亞偉已經是在尋找最安全的降落法。2010年7月,他即宣佈不再擔任華夏基金投委會主席,而去年以來,關於他離職的傳聞數次甚囂塵上,到最近的一次,不少業內人士已是審美疲勞。

一位熟識王亞偉的基金經理認為,他最可能的選擇是,短期內「人間蒸發」一段時間,或休息或出國,總之不再出現在國內公眾的視線中。

華夏基金舊將郭樹強轉做天弘基金總經理時,業內既有傳言,天津方面承諾華夏管理層股權,王亞偉、范勇宏也會先後加盟天弘基金再造一個小華夏。但如此激進的「對抗」式退出,在一向傳統的證監會監管體制下,似乎不太可能。

而天弘基金內部人士則表示,郭樹強來到天弘後曾稱並做到了,「公司不盈利我即不拿獎金」,幹勁十足,並無任何要讓位之像。

王亞偉離開公募最大的平台而繼續留在公募界已不合常理。

去年以來,他將轉投中信產業基金的消息也數次傳出。但中信產業基金相關人士明確對記者表示,無此可能。

雖然中信證券與范勇宏關係僵硬,但無論是中信證券還是中信集團高層都有人對王亞偉均頗為賞識,亦有過傳聞,王亞偉將留在中信集團。但提及當年范勇宏對王亞偉的知遇之恩,華夏基金內部人士也認為,這種說法沒有可能。除非,二人關係並非外界所想那般牢固。

2011年,從紐約還傳來過消息,范勇宏和王亞偉都常來往於中美,曾在華爾街尋找資金,欲引資投資A股。但這種傳言,尚需證實。

王亞偉亦在2009年僅有的一次媒體採訪中表露過,不會離開公募,「如果我的投資風格確實無法再適應公募基金發展的要求,我也只能考慮其它的發展路徑。」

今年在證監會積極推進的退市制度、新股發行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中,二級市場的投資氛圍甚至遊戲規則正在發生大變化,低估值藍籌行情大有捲土重來之勢,而王亞偉的投資常以中小盤股、重組股出奇制勝。有基金經理曾研究過王亞偉的投資,他基本不依賴於擇時,但深諳A股過去的遊戲規則,和產業資本一起賺重組股的大錢。如今看來,重組概念已是末路狂歡。

在國內王亞偉管理的華夏大盤精選一直是特例:從不打開申購、規模穩定、常得業績冠軍、機構投資者甚至有傳言監管部門官員投資其中,如今,這個時代即將結束。

對於公募基金業,多年來,王亞偉更像是一個符號。他僅管理著不到百億的資產,雖然業績持續領先同行,但絕大多數普通投資者不能投資其中。

在監管部門眼中,公募基金經理的使命並不僅僅是在二級市場博弈中為投資人賺到超額收益,促進上市公司發展、帶動整個資本市場創造更多價值或意義更大。

少了某個人或某個符號,基金行業並不會傷筋動骨。但是,行業的發展已經急需制度的變革,公募基金業未來的出路在人,但不在某個人。如何讓更多優秀的人留下,同時為更多投資人創造業績,這些或是未來王亞偉留給這個行業最迫切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0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