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2-24/100360313_all.html
自1944年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佈雷頓森林會議上誕生起,逾十位世行行長政商背景各異,但全部是美國人:比如擁有《華盛頓郵報》的格雷厄姆家族奠基人梅爾(Eugene Meyer)、越戰期間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Robert McNamara)、伊拉克戰爭策劃者之一沃爾福威茨(Paul Wolfowitz)、華爾街銀行家沃爾芬森(James Wolfensohn)、美國前副國務卿佐利克(Robert Zoellick)。
近70年間,儘管行長的美國國籍一直沒有變,但世界經濟格局和世行使命都發生了變化。世行創建之初的宗旨是幫助二戰中遭重創的國家重建,第一筆貸款發給法國;而如今其主要目標是消除貧困,貸款全部發放給發展中國家。
2月15日,世行宣佈現任行長佐利克將於6月30日五年任滿離職。這在外界意料之中。曾在三界共和黨政府任職的佐利克在貿易領域經驗豐 厚,2007年由小布什提名為世行行長。儘管佐利克強調離開完全是個人決定,並沒有受到來自民主黨奧巴馬政府的壓力,但在驢象之爭白熱化的總統大選之年, 佐利克連任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美歐在世行和IMF領導人任命上有不成文的默契:世行行長由美國指定,IMF總裁由歐洲指定。新興經濟體佔世界經濟比重越來越大,過去數年間一再要求在重大國際組織中擁有更多話語權。儘管如此,由美國人世襲世行行長的傳統或將繼續。
美國人自我提名的國內政治因素也很強。對於連任心切的奧巴馬而言,要保證美國人世襲的傳統繼續,不能授共和黨以柄。
在佐利克宣佈辭職僅數小時後,美國財長蓋特納表示:「我們應繼續在這一重要組織中發揮強而有力的領導作用,這一點非常重要。」新興經濟體立即回 應: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為民稱「中方希望世界銀行按照公開、競爭、擇優的原則選舉下一任行長」;巴西財政部長曼特加(Guido Mantega)表示,選新行長應當看重資歷而不是國籍,「新興經濟體有權利進入世行的領導層」;墨西哥中央銀行行長卡斯滕斯(Agustín Carstens)說「世行行長應該由最適合的人擔任,而不能囿於制定好的規則」。
與此前相比,美國人此番想壟斷這一職位壓力頗大:一方面要提出一個出色的候選人,另一方面要平復新興市場對於世行話語權與世界經濟中所佔份額不平等的質疑。選擇不當,或與新興市場疏離,後者很可能另起爐灶,打造自己的區域組織。
人選未定
現任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是外界猜測的熱門人選。早在去年春天就有傳聞稱她有意轉向「國際發展事業」,但遭其否認。白宮發言人最近也否認了她成為佐 利克的接班人可能性。有分析稱,希拉里拒絕的原因有二:一是她在奧巴馬政府舉足輕重,大選臨近不可能掣肘;二是她或意在為2016年總統大選鋪路,而新任 行長任期要到2017年才結束。
希拉里婉辭將增加前白宮經濟顧問、克林頓時期財長薩默斯獲提名的可能性。不過,作為前世行首席經濟學家的薩默斯曾對發展中國家「出言不遜」,稱 西方國家向貧困國家輸出污染「更划算」,因為貧困國家人口收入較低,污染對其健康造成的經濟影響要低於發達國家人口。此言曾引起廣泛爭議,他在新興市場的 形象也大打折扣。
前世界銀行機構總監斯科特(Ian Scott)認為,薩默斯的可能性有待觀察,因為其「只是個純經濟學家」,而世行行長「需要嫻熟掌握政治和經濟」,既要得到發達國家的信任,也要懂得如何與中國和巴西等國商榷。
新興經濟體對提名尚未有一致聲音。外界猜測可能候選人包括:來自中國的現任世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IMF副總裁朱民,南非前財政部長和現國家計劃部長曼紐爾(Trevor Manuel),巴西前總統盧拉等。但是上述人選的可能性都受到制度、傳統、現任公職或健康的影響。
原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現國務院參事湯敏對財新記者分析,新行長從新興經濟體產生的可能性非常小。「世界上重要的國際組織仍由發達國家主導。這種不成文的規定肯定不合理,但誰出的錢多,誰的話語權就多。」
世界銀行的重要事項都需會員國投票決定,投票權的大小與會員國認購的股本成正比。儘管世行於2010年4月改革投票權重,整個發展中國家投票權 重從44.06%提高到47.19%,但是目前美國仍認購股份最多,投票權為15.85%,日本以6.84%位列第二,中國排名第三,投票權為 4.42%。
湯敏還表示,世行有其既定發展方針,不會有大起大落,變化比較少。一方面各國按股權投票,並非行長決定一切;另一方面作為國際組織,世行受制於各國政府。「當然,不排除領導的個人魅力、創造力會對世行產生影響,但是畢竟與企業不同。」
根據世行甄選行長的程序,所有187個成員國理事和25名執行董事均可在3月23日前提名候選人,候選人須符合以下條件:具有經過實踐證明的領 導力記錄;具有管理有國際接觸的大型機構的經驗,熟悉公共部門;具有清楚表達世界銀行集團發展使命的願景的能力;具有對多邊合作的堅定承諾與深刻理解;具 有有效的外交溝通技能,在履行職責時能夠秉承公正與客觀性。甄選過程「透明」「擇優」。執行董事會將在提名後確定一份最多三人的名單,隨後與候選人面談, 在4月20日至22日世行春季會議時就新行長人選達成共識。
前路不易
即將去職的佐利克可謂是臨危受命。當其前任沃爾福威茨因助女友大幅加薪升職的醜聞而被迫辭職後,是佐利克穩定了局面,並幫助世行恢復了國際聲望。但是,即便是佐利克本人也在最新一期《外交事務》雜誌上拋出疑問:世界是否還需要世行?
佐利克任內表現可圈可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世行立即做出反應,將貸款額翻倍; 股東於2010年「普遍增資」862億美元,為20年來首次,且逾半數新增資本來自發展中國家;世行2010財年借貸額為440億美元,遠高於2008財 年的135億美元,主要投放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中東地區;為最貧困國家的援助再增加490億美元以應對糧食危機;推動世界銀行治理結構改革,提高發 展中國家的發言權;倡導信息公開,讓公眾可以接觸到世行對世界經濟的數據與分析;改革世行內部管理架構,將更多權力下放給各地區及職能部門,大力度招募發 展中國家員工。
對佐利克繼任者而言,最大的挑戰也許是如何以業績回答他拋出的問題,確保世行在當今世界仍具有重要地位。
總部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世界銀行包括國際復興開發銀行(IBRD)、國際開發協會(IDA),並與國際金融公司(IFC)、多邊投資擔保機構 (MIGA)和解決投資爭端國際中心(ICSID)同屬於世界銀行集團(WBG)。世界銀行主要向成員國提供貸款,並向受貸國提出包括減少貪污、政治改革 等要求。
今非昔比。隨著世界經濟東風西漸,世行的角色和政策重心亟需調整。首先,世界貧困人口四分之三位於中等收入國家,而這些國家可以從多種渠道在世 界資本市場獲得資金,越來越不願意向世行伸手,接受世行提出的約束條件。湯敏分析,世行面臨的挑戰也正是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從短期看,世界金融危機將 繼續擴散,世行應將防止危機向發展中國家擴散轉嫁,幫助發展中國家在經濟復甦中分一杯羹。長期挑戰包括如何幫助發展中國家解決絕對貧困之後,解決相對貧困 的問題,並且在包括環保、碳排放、氣候變暖等在內的國際問題中發揮作用。
本刊記者霍侃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