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信貸風險叩門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1-13/100348304_all.html#page2

一家在華外資銀行開始籌建它的不良貸款處置部門。知情人士透露,經濟形勢的不明朗,使信貸規模有限的外資銀行也在早做打算。

  在政策制定層面,國家發改委就2012年的信貸投放和貨幣供應量提出了預期,但央行則遲遲沒有確定具體的信貸投放目標規模。

  一位央行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總量規模遲遲未出爐,「有邊走邊看的意味,也有看不太清楚的因素,總體要根據市場的情況來定」。

  「2012年將會是風險初步暴露的一年,而2013年則是特別困難的一年。」一家股份制銀行高管對財新《新世紀》記者分析認為,目前雖然困難, 但依然是處於順週期,而明年開始可能進入逆週期,加之利率市場化、定價水平等因素的作用,銀行的息差會在今年達到高點之後大幅收窄,風險也會逐步暴露,銀 行資產質量將會面臨嚴峻挑戰。

  他坦言,政策力度和走向還看不清楚,關鍵取決於國家希望經濟增長能夠保持的水平,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政策都會據此變化。

  銀監會在1月7日召開的年度工作會議上,突出提出要「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底線」,資產質量真實性和分類準確度,已經成為銀監會的監管重點。

  為便於監管部門對真實信貸規模的管理,銀監會權威人士向財新《新世紀》記者證實,近日已叫停票據信託業務。「我們希望信託公司減少(信貸)通道性質的業務。」

  前述銀行高管直言,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能夠為調節經濟發展的速度和結構,提供一定的空間和手段,運用不好,會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但即使運用好了,也只是為發展贏得空間,甚至有些時候只是把問題和風險延遲暴露而已,「由此造成的欠賬,遲早還是要還的」。

  中國銀行戰略發展部高級分析師周景彤預計, 「歷史經驗表明,在經濟回落之際,往往會伴隨著金融機構的系統性風險的加大。」

沒有具體信貸規模

  前述知情人士透露,發改委近期在內部會議上預測,2012年貨幣供應量增速將達到14%,而新增貸款規模預計會在8萬億元左右。不過他指出,上述測算只是發改委的設想,並非來自貨幣當局。

  央行人士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今年的信貸投放,「央行今年將繼續使用差額存款準備金動態調整,採取市場化的手段調控。目前還沒有定具體的年度信貸增長規模」。

  2012年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於1月7日至8日召開,會議稱將繼續實施好穩健的貨幣政策,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根據經濟金融運行情況,綜合 運用利率、匯率、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等多種政策工具,合理運用宏觀審慎性政策框架,按照總量適度、審慎靈活、定向支持的要求,調節好貨幣信貸供 給,保持社會融資規模的合理增長。

  往年,通常在上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後,就會確定次年的貸款規模。但今年,直到1月6日-7日的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之後,上述目標規模也尚未明朗。

  中金公司的研究報告亦表示,從工農中建四大行和股份制銀行獲得的反饋信息來看,央行仍「在名義上使用差別準備金率的公式要求各行的信貸投放進度」,報告並稱,一季度的參數近期剛剛下發,總體上方向是收緊。

  中國銀行戰略發展部高級分析師周景彤認為,與往年相比,今年宏觀經濟面臨的不確定性更多,中國經濟最大的風險就是歐債危機的走向。由於歐洲是中 國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也是對外直接投資的重要目的地,所以歐債危機的走向,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較大,貨幣政策也需要因時因勢進行調整。

  財新《新世紀》記者從各行獲得的信息顯示,年初工農中建四大行曾根據各自對2012年信貸走勢的預估,對2012年信貸總規模的預測都在8萬億元到8.5萬億元之間,考慮到表外信貸進表因素還有幾千億元之多,信貸投放計劃並未顯著放鬆。

  2011年的數據顯示,當年的M2(廣義貨幣供應量)投放顯著低於預期的16%,雖然最後兩個月在「預調微調」的激勵下有所提高,但最終僅為13.6%。

  新增人民幣貸款方面,無論是四大行,還是整個投放,2011年都未用足規模。其中既有前期信貸收縮,規模調控因素的制約,也有後期貸存比和資本充足率的掣肘。多位受訪的銀行高管認為,上述幾大因素目前仍未出現改變跡象。

  1月份受傳統因素的影響,加上春節假期導致工作日有限,業內外普遍預期,1月份信貸可能有突飛猛進。但根據財新《新世紀》記者的調查及中金從一 些主要銀行獲得的反饋,2012年1月,四大行的計劃僅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00億元。而股份制銀行受制於貸存比因素,年初亦未有爆髮式增長。

  中金報告稱,1月初股份制銀行的投放非常緩慢,部分銀行第一週甚至出現了負增長。中金認為,除非政策性銀行、城商行和農信社可以補上缺口,否則1月份的增長很難突破一萬億元。而去年同期,新增人民幣貸款為1.04萬億元,其中58%來自中小銀行和其他銀行。

  一位股份制銀行高管透露,由於去年下半年以來,不少銀行持續受制於貸存比超標而令貸款發放能力大大削弱,目前不少商業銀行在遊說監管部門,將75%的貸存比監管紅線調整放寬至80%。

  他坦承,必須區分兩種情況。如果是經濟增長放緩,通過加大信貸投放來刺激增長,那麼肯定是有問題的。但我們習慣於一旦增長出現困境,就通過號召銀行發放貸款來救急,他擔心這種慣性短期內難以扭轉。

  另一種情況則是,如果實體經濟對信貸的真實需求旺盛,但銀行卻受制於貸存比,無法提供相應的貸款,那麼就有必要考慮調整監管思路。

  不過,他認為遠未出現第二種情況。

風險膠著期

  2011年,就曾有數家銀行風險條線的高管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他們最擔心的就是系統性風險,一旦整個經濟出問題,銀行也將在劫難逃。

  同年12月的全國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有效防範、及時化解潛在金融風險。」「這個說法前所未有。」一家大型銀行董事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此舉意味著高層對可能存在的風險已有所警惕。

  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也表示,將「加強和改進金融監管,切實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

  隨後召開的銀監會工作會議進一步表示,要防控重點風險,守住風險底線。著力提高風險防範的針對性。高度重視潛在的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著力加強風險防範的前瞻性。「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底線」。

  銀監會有關負責人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此舉意味著,監管重點將從對單個機構風險的防範,轉向對大面積、全局性的風險給予關注。

  同期召開的央行年度工作會議也提出,加強系統性風險監測、評估和處置,全力維護金融穩定。其中包括,繼續抓好產融結合型金融控股公司的風險監測、評估和預警工作;並深入研究降低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風險的政策措施。

  周景彤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貨幣監管當局對系統性風險和全局性風險的關注,有深厚的背景。

  他解釋說,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的貨幣政策從趨緊開始轉向,4萬億計劃的出台,使得貨幣政策過度寬鬆,繼而又轉向適度寬鬆,2009年到2010年,信貸規模急劇增加,社會融資總量相當大。而進入2011年之後,則開始收緊。

  他預計,2012年經濟增速將會放緩,中國經濟將面臨下行風險。

  「關鍵是國企的經營情況,民營企業並非銀行的主要客戶,所以,即便一些民企垮了,也不會對銀行造成系統性風險。」前述股份制銀行高管直言,中國經濟的主體仍是國有企業和壟斷企業,這些企業的情況是影響銀行資產質量,造成系統性風險的力量所在。

  「國家已經意識到在當前的體制機制下存在的問題,但仍缺乏改革的動力,也缺少相應的手段。」這位股份制銀行高管直言。

  一位大型銀行風險條線高管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2012年最大的風險就是經濟調整中的結構性風險。「現在銀行比較擔心的是,如果房地產投資 下滑,而其他行業的投資無法填補,國家又會出手救市,而銀行貸款又會首當其衝,結構調整將成為一紙空談。」前述股份制銀行高管的看法不謀而合,他認為,現 在並未找到房地產行業的替代產業,調控前景並不明朗。

  地方政府換屆對政策的連貫性和延續性造成的衝擊,亦令銀行高管們不無憂慮。

  「班子換了,思維可能也會調整,一紙文件可能就會使銀行面臨政策性風險,」前述風險條線高管認為,不同區域的產業政策不同,給銀行經營帶來的不 確定性值得關注,有時地方政府的一個文件就會決定一個行業生死,曾經符合產業政策的企業,可能一夜之間就變成違規經營,而銀行的相關貸款也會因而面臨風 險。

  「生態意識和環保問題的影響也不容小視。」前述風險條線高管直言,當前所謂的「綠色GDP」、「綠色銀行」都只是「說說而已」,不少地方政府和 銀行對環保和生態的要求,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解釋說,環保要求在執行中遭遇的抵制都很大,如果政府或者銀行太較真,很多項目都會出問題,所以審 批和准入很難把關。

  國資委重提「央企走出去」帶來的金融風險,也受到銀行的高度關注。「央企海外投資的風險極大,監管當局應該有所指導。」有熟悉央企海外投資的大行風險部門負責人告訴財新《新世紀》記者。

  他認為,中鐵建在沙特項目虧損了幾十億元,中海外也有數億美元損失,中鋼海外收購失敗,中鋁併購力拓失敗後的問題仍未徹底解決,「這些行業排名 前幾位的大型央企尚且如此,其他企業的風險可想而知。」據其介紹,現在不少銀行都對上述風險視而不見,不計成本放貸,爭搶份額,造成的潛在風險隱患不容忽 視。

  此外,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仍是銀行風險管控的重點。前述大行風險條線高管表示,1.8萬億元平台貸款的集中到期,壓力不小。他透露,近兩年審 批的公路貸款,「問題很大」。諸如,當初不少貸款的審批十分匆忙,不少項目存在超概算的問題,而拆遷成本的加大,貨幣政策的緊縮和地方財政的壓力,都未充 分考慮。所以,後來不得不緩建或者建成後的車流量無法達到預期。

  財新《新世紀》記者從工行獲悉,未來三年,公路和城建貸款的佔比將會壓縮,公路貸款不良額的上升壓力已經顯而易見。

分類準確度

  「貸款分類的真實性和準確度被作為2012年監管工作的重心之一,提上了議事日程。這也預示著監管目標已經從早期的不良貸款『雙降』到後來的『雙控』,逐步向提高分類的準確度和真實性方面。」一位大型銀行董事對財新《新世紀》記者表示。

   銀監會2012年監管工作會議也提出,要持續加強信息科技風險防範,著力降低信息系統的脆弱性。特別是要把基礎工作做紮實、把數據搞準確、把各機構的風險點搞清楚,加強數據質量管理,確保數據真實、完整、可靠,並加強對資產分類真實性監管核查,確保分類準確無誤。

  數位銀行風險條線高管透露,實際上,他們從2011年起就已經在持續關注資產分類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一方面是因為資產分類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還有 較大的提升空間;另一方面,不良貸款水平已經得到較好的控制,不良率和不良額均已顯著下降,甚至優於國際同業的平均水平,所以有能力也有可能在貸款分類上 進行精耕細作。

  前述大型銀行董事表示,由於不良貸款比例已經較低,且經濟形勢比較複雜,不少銀行的資產質量承壓,2012年,一些大型銀行都已經不再提不良貸款總額下降的目標,不良率也僅僅是持平微降,「繼續下降的空間不大,但加強分類準確度的餘地不小」。

  前述股份制銀行高管則預測,2012年不少銀行的關注類貸款可能會上升,不良貸款輕微上升,但資產質量的壓力尚不顯著。

  風險的集中暴露可能會在2013年之後的幾年中。

  事實上,對分類準確度和銀行業基礎數據質量的憂慮,正是銀監會出台一系列較為嚴格的監管標準的主要原因。

  「準確分類、提足撥備、做實利潤、資本充足」這一銀監會監管路線圖的提出,正是要求在貸款準確分類的基礎上,根據其風險,充足地提取損失撥備,進而真實地反映利潤,準確地計算資本充足率。

  但監管高層一直對於貸款分類的準確性有所擔憂。「地方父母官的嚴重干預和借款人的強有力反抗,使得銀行在準確分類方面,面臨極大的挑戰。加之企 業行業等借款人的數據質量不高,也進一步影響到受IT水平制約而質量較差的銀行業數據,這些數據無法為防範風險提供準確的決策依據。」

  有熟悉監管理念的高層人士指出,撥貸比的提出正是對分類準確度的調整和糾偏。

  缺乏有效決策的數據基礎也是不少銀行的困擾。前述大行風險條線高管表示,現在很多數據有水分,而且統計的口徑、時點都不同,所以大家都在「盲人摸象」。

  他舉例稱,平台貸款就有審計署、財政部、央行、銀監會和商業銀行等五套至六套不同的數據;而房地產則有上市企業公報,協會等機構統計的非上市企業數據,另外央行和住建部也都有各自的說法。「大家看到的數據不同,所以對風險的感受和預期也不一樣。」

  按照銀監會的要求,除貸款撥備覆蓋率不低於150%以外,新監管標準要求貸款撥備率不低於2.5%,並且根據二者中較高的一個提取撥備。

  2.5%撥貸比的提出,對一些銀行的經營行為造成了一定壓力,而坊間也有不少據此產生的爭論。

  不過,接近銀監會的高層人士透露,由於當前中資銀行的同質同類現象十分嚴重,很難說誰做得更好,所以監管當局要求中資銀行一律執行2.5%的貸款撥備率標準。

  作為帶有「糾偏」意味的撥貸比的管理辦法,原定1月1日頒佈實施,但由於尚未走完程序,下一步是否會進一步調整不得而知。

  前述風險條線高管直言,對資產質量真實性和分類準確度的監管力度,仍要「視高層怎麼想」。

  他分析稱,風險暴露與否,暴露到什麼程度,取決於監管當局對經濟形勢的判斷和把握。如果經濟增長平穩,那麼可能會伺機把一些潛在風險提前暴露;但如果增長乏力,恐怕就會傾向於延遲暴露。他舉例稱,比如對融資平台,允許展期一次,就可以將風險的暴露延緩。

  「一切都要看大環境,經濟決定金融。」這位大行風險條線高管坦言。

  財新《新世紀》記者張宇哲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