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天星小輪和九龍倉合併(更新資料)

1972年12月18日,九龍倉與天星小輪達成協議,九龍倉以4股天星小輪,換1股九龍倉的方式,全面收購天星小輪,除此之外,天星小輪會派發75仙的第二次中期息,另外九龍倉亦承諾在換股後會享有1972全額末期股息45仙。

根據1972年12月19日華僑日報的報導,根據專業人士估值,九龍倉1972年估計其資產大約12.2億元,折合每股123元,盈利3,200萬,而連同各項投資的市價計算,天星小輪資產3,100萬元,折合每股21.5元,計及出售資產收益116萬盈利,盈利約370萬。可以見到,天星小輪資產回報率僅2.62%,天星小輪資產回報率為11.93%,可見天星小輪資產運用效率較九龍倉高。

按今次收購推算,九龍倉約發行36萬股,佔本來股本約3.6%,但收購後應能提高九龍倉每股盈利能力7.6%,但卻降低了九龍倉的每股資產價值約2.0%,對短期估值而言,這是對九龍倉股東有利的,但對九龍倉資產投資者來說,這是不利的。相反來說,對天星小輪股東的應佔盈利受損,但應佔資產卻增加。

另外,九龍倉亦宣佈為使發行股本和資產淨值相配合,以增加非來發行可觀數量紅股,故把股本由1億變成7億,但在現代財務學來說,這只對心理上有影響,對實際上資產是無影響,但是所增加的行政成本是有損資產值和利潤的。


1972年3月22日,天星小輪公佈業績,業績稍為倒退5.5%,至2,641,543元,但該1,166,001元是仍待核實,尚未入帳,若計入此項,盈利為3,807,544元,略高於預測2.9%。



1973年7月5日,財政司夏鼎基動議修例,使天星小輪能與九龍倉合併,成為九龍倉(4)的附屬公司,並結束其上市地位。


天星小輪早在1889年4月23日成立,估計早已為當時的上市公司。在1970年5月的股市交易中,仍有該股票的交易。


1972年,因海底隧道通車關係,導致其達致高峰的業務開始倒退,九龍倉可能認為可達致協同效應,所以進行收購,但股東眼見盈利快大跌,故願意售出,可能就導致了九龍倉成功購入其他股東的股權,全資持有這上市公司。

以現時財務學角度觀之,九龍倉當年為了改建海港城,在在需財,但其資產實在大為折讓,故濫發新股對其不利,為改善投資者對其評價,提高集資金額,減少攤薄作用,故提高盈利、討好投資者為首要之務,收購容易理解且熟悉、盈利能力良好,且地理位置相近的天星小輪是理所當然。而派發紅股的目的也是一樣,都是為了誤導投資者,以提高投資者對其股票價值的期望,從而使其可以高價集資,減少對現有投資者的攤薄。所以這收購是以少量損害現有股東回報,以達成其長期之目的的其中一步。

但此後,這公司亦因地鐵及其他隊道通車,提供更快更方便的過海業務,持續倒退,近年乘客量已大不如前,在2001年後更開始虧損,所以天星小輪亦不斷加價,並持開源節流,以期改善表現,但持續不成功。

由此可見,無論多壟斷的業務都好,如果有更快更好的技術及方法取代,都是會沒落的。另外如果持有股權賣家大都肯願意賣給你的話,可能這亦是不好的兆頭,這當中一定的是有原因的,上市也算是其中的出售方式之一,因為大股東的股權都會減少嘛,哈哈。


延伸閱讀:

立 法 會 交 通 事 務 委 員 會「 紅 磡 - 中 環 」 及 「 紅 磡 - 灣 仔 」 渡 輪 服 務

http://www.legco.gov.hk/yr10-11/chinese/panels/tp/papers/tp0225cb1-1288-6-c.pd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