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統:地產投資風險上升 息率靠穩 轉攻豪宅盤
1 :
GS(14)@2016-03-23 15:54:392016-03-19 iM
樓市經歷霧水般的小陽春後,跌勢似未見底,往年盛極一時的中細碼盤,亦隨市況回落而放慢銷情,發展商紛紛變陣改用豪宅掛帥,加上美國聯儲局周四(3月17日)維持息率不變,能否為樓市掃走陰霾?由羅旭瑞身兼主席的百利保(00617)及富豪酒店(00078),早前久違十載賣樓即報捷,月內將再推元朗洋房盤富豪悅庭接力;集團執行董事兼首席營運官范統表示,近年各種因素令樓市飄忽莫測,惟地產商投資風險正在上升,在推售及投地時都變得步步為營。
美息最新一如業界預期維持於0.25至0.5厘區間,且港滙趨強,意味本港加息或再押後到明年,加上樓價從去年起已回調11%,有利釋放市場上的潛在購買力,尤其近數年連投資者也買不下手的豪宅物業。事實上,綜觀發展商農曆年迄今部署,幾乎清一色屬中高價樓盤,並主打三房至四房大戶,包括剛剛公布價單、由長實地產(01113)夥拍郭炳湘的馬頭角君柏,折實平均呎價2.3萬元,開價水平進取,此外何文田三盤如箭在弦,會德豐(00020)ONE HOMANTIN、嘉里(00683)皓畋及新地(00016)天鑄2期分別派樓書及開放參觀,連同南豐的沙田九肚山尚珩,形成豪宅新盤大混戰格局。
富豪悅庭首批標售10伙
百利保也準備加入戰團,旗下位於元朗洪水橋的富豪悅庭,涉36幢三層高洋房,短期內為首批10幢招標,范統指今年樓市低迷,令發展商定價時特別審慎。「開價通常睇幾方面,首先參考附近一、二手價錢,其次是項目本身長處,第三視乎整體市況,但目前要預測後市並不客易,因外圍經濟變數大,處處都是黑天鵝,很難望到樓市兩個月後情況。而元朗區上車新盤較多,洋房屋苑對手僅長實娉廷。」
市場承接力難料,范統稱將以招標形式賣樓,正因為有助釐清買家反應。「地產商現在為新盤定價,其實是好大考驗,因為一手樓條例監督,任何加減價都要30日前通知,所以定價策略講求技巧,若一時不慎開貴了,新盤要減價促銷,自然在市場上不吃香;相反一開始賣太便宜,公司倒過來又蝕本,採用招標就可試水溫。」
料樓價跌幅年內漸收窄
去年跌市前,百利保久違十年賣樓,推出洪水橋尚築,提供面積191至278平方呎的開放式戶,被市場稱作「迷你單位」,范統選擇以低入場費為招徠,最平一伙只售239萬元,結果開售當日,134伙四小時內「一Q清袋」,當中72伙造價低於300萬元,正是看準區內上車需求。「當時有點運氣,天時地利配合到,我們見到在2016年賣細碼盤難度大好多,無舊年支歌仔唱,各大新盤開售即日售清的盛況,也已經絕迹,銷情放慢基於市民見到跌市未完,新盤又源源不絕,可以慢慢揀。」
百利保未來一年料推5項目,市值近百億元,除富豪悅庭外,與市建局合作的長沙灣順寧道尚都,提供157伙,介乎276至438平方呎,一至兩房佔比例七成,爭取年輕上車客源,待批售樓紙就可3月應市。明年初,該公司推沙田九肚項目,共24間獨立屋及137個分層單位,分層戶1,700平方呎起,項目處於打地基及地盤平整階段,並研究搭建示範單位;今年第三、四季,亦將重售赤柱富豪海灣及鴨脷洲南灣餘貨。值得一提,富豪海灣相鄰地皮日前批出,由羅氏針織的建灝地產投得,樓面地價僅1.28萬元,事隔19年,較富豪海灣1997年地價還低3%。
范統相信,樓價跌幅已逐步收窄,「跌幅今年之內應該靠穩,最近小陽春確有輕微回暖,跌勢較急只有中細價屋苑,和業主揭按借貸太多、辣招還有細單位供應上升有關。豪宅降價壓力比細碼樓輕,始終若經濟轉壞,有錢人『唔見面頭嗰幾張』,但對打工仔影響就大得多,買樓會相對保守。」樓市近月成交萎縮,單月計一、二手住宅成交跌穿2,000宗低位,惹來損害相關行業、甚至整體經濟的憂慮。
「地產弱,影響GDP增長在所難免,尤其二手結冰,並非空穴來風。近年一手盤出得快又多,收樓有瑕疵可即時執漏,二手樓成交後遇問題就無人幫你跟進。更重要是買地產商的樓,雖然沒價講,但享受優惠額較高,連代付印花稅都得,二手業主就不太可能代買家付稅。另外新盤較少開售後即降價,變成買家較有信心,二手樓議價空間多,業主開呎價1萬元,睇樓客還到5,000元都得,有點像在漁市場揀海鮮,準買家尤其用家的猶疑心態較重。當然,新盤給予地產代理佣金高達2.5%至6%,也令代理落力推銷。」
成本趨升發展商毛利低
他表示,發展商開發新項目的利潤愈來愈低,過往扣除地價、建築成本仍有約兩成毛利,現已不復見。「發展成本趨升,像富豪悅庭樓面地價3,000多元、建築費6,000元,未計樓書和佣金雜費,利息支出近5厘,每平方呎成本是高達1萬元。現今未必每個盤,都能有15%、20%利益,即使有,攤分發展期4年,年均回報4%至5%,不是跑贏通脤好多。可以說做地產的邊際利潤(Marginal Profit),甚至不及開酒吧,F&B(餐飲業)利潤50%至70%,但做地產現在計計數,回報和發展成本不成正比,利錢好薄。幸好向銀行融資仍算容易,地價可借一半,建築費有機會借足。」
近期沙田綠怡雅苑、嘉順苑及元朗屏欣苑截止申請,獲不俗反應,放眼今年,多達4,875伙資助房屋及居屋推出,佔去年一手成交量16,799宗接近三成,其售價260萬至627萬元,也比市面新盤具吸引力,但范統不擔心市場重疊。「想買私樓的人,即使見到居屋售價較低,仍然不太會想買,基本上市場分得好開。但大家見到,新一批居屋裝修水準不錯,而私樓理應質素更優勝,反映一般買家對新盤要求正不斷提升,現在新盤不分地區,都需達到準豪宅的水準。」
有指近年新盤溢價高,小業主接貨,一不小心就蝕讓或負資產的說法,他並不同意。「首先,蝕讓是因按揭高造成,現時買家向銀行借六、七成,向發展商借兩成;個別新盤設超高成數樓按,買家付5%首期就做業主,像這樣子,樓價只跌10%、15%,也很容易出現負資產,基本上與樓盤定價關係不是很大。我相信,大部分發展商毛利已經好低。相對地,發展商只收5%首期也有風險,大市一回10%,人家就撻訂,等於無賣過一樣,但如此勇猛的發展商並不多。」
建議政府從多角度撤招
其他政策因素,也增加發展成本。「香港賣地市場並不透明,像新加坡賣地上午截標,下午就公布所有財團出價,市場巨細無遺;這增加市場透明度高,發展商心中有譜,知道下次點調整出價。香港不然,截標後一周才有結果,亦只公布單一中標價,財團對競投情況心中無底,即使政府不承認,我認為這變相就是高地價政策。」
「還有,起新樓批則文件也像『過五關、斬六將』,例如申請預售同意書,除要做好地基、為上蓋工程找到合約承建商,涉及批地條款(Lease Conditions)對建築外形和布局(Design, Disposition and Height, DDH)部分,要送交地政總署審批,這步驟耗時最少兩年,造成好多盤已準備完成上蓋,但呆等一張售樓紙,錯失賣樓時機。以前興建單幢盤,由買地到落成只需3年,但現時就拖長4、5年才落成,市況可能升完又插水,發展商就呆若木雞了,不知還賣不賣好,影響資金回籠。」
為分散發展風險,富豪系內持有逾10幢酒店,另外近年加強海外及國內發展,包括天津、成都等二綫城市,由公寓、服務式住宅、酒店,以至寫字樓和零售商場物業都有,「內地有內地的規則,香港有香港的規則,兩地做法和規範略有分別,要習慣一下,但在內地發展物業和資產,可以確保公司兩條腿走路。」
上月財政預算案並無減辣措施,惟近日市傳金管局放寬按揭管制,范統建議政府從多角度撤招。「市場談論減辣、放寬按揭及壓力測試,都值得研究。如果政府真心想幫上車一族,把按揭成數放寬並不是大問題,因為現在發展商賣樓,幾乎做埋銀行個份,向買家提供九成半按揭,與其這樣扭曲市場,金管局不如正正經經,考慮針對首次置業人士,提供額外樓宇按揭成數。」
政治議題加重樓價壓力
「額外印花稅(SSP)的3年換樓限制亦太長,以前所謂炒樓,投資者都旨在短期獲利,一年半內轉讓要付15%至20%稅,其實他們已沒戲唱。其次雙倍印花稅(DSD)針對商用物業並不合理,而買家印花稅(BSD)達15%,足夠阻止內地客,但人民幣持續疲弱,未來可以考慮調低比率。」
近期中資積極來港,他認為屬意料之內。「他們選擇這個時間攻港,有多項因素,首先內地經濟放緩,地產市道冷靜許多,要開闢一個新戰場,香港是最方便的方法,因本港法制,起碼地產及物業買賣條例健康,容易跟到,不用太多學習和適應,就可以做生意。他們來港在陌生市場建立據點,因此收購不介意溢價。好像男士追女仔,要打動芳心,最直接方法就是送禮,立即Impress對方,國內地產商就是把香港看成美女,想盡快來港插旗,自然有溢價成本。」
長和系主席李嘉誠日前於業績會上,呼籲社會不同政見人士團結,以保持本港經濟競爭力,范統也認同近年政經糾紛太多,對樓價造成壓力。「很明顯自由行減少,因為無論是否購物都被本地人排斥,早前年初一旺角事件影響更嚴重,酒店業現在做得辛苦,房間租金失去支持,市面商舖生意也淡了很多,飲食、運輸業等轉弱。這怪不得國內客,現在旅遊選擇多,最近旅客去韓國連整容都可以獲退稅。但我想負面影響應該不會延續太久,隔一段『冷靜期』,內地客來港應該會恢復。」
「社會政治爭拗多,普遍不發聲的大多數,如果見到香港未來發展沒有好轉迹象,只有愈來愈多鬧劇,他們就會想移民離開香港,可能上一代到港生根,現在都連根拔走。即是原本想幫仔女買層樓,變為沽層樓去搞移民,一來一回已差好遠。多數年輕一輩,可能剛剛結婚或有小孩,自然會反思到底香港還是不是一個安居樂業的地方。上述種種,會不會影響樓價,答案是肯定影響到。」
首代項目經理 見證地產30年
范統於香港大學建築系畢業後加入百利保,迄今已是第29個年頭,見證本港地產界發展變遷。「做建築師,簡單來說就是幫人設計大廈,從前年代,不流行有工程項目經理,但新項目規模愈做愈大,一般建築師設計完,仍有好多瓣數要處理,他們對工程實際進度、質素管理、資金調配,甚至落成後賣樓等,認識都不夠,因此需要加設一個項目經理去負責。」
「我加入公司第一個崗位就是項目經理,統籌工程進度,29年過去,現在新建築物規例有增無減,工程繁複程度一直遞升的,不論單幢樓或大型項目,如果和港鐵、市建局或其他JV Parnter,合作溝通上更加要注意。」
范統「身負盛名」,原來是父親刻意為之,希望令名字更響亮易記,他在港大建築系升上四年班時,更因為在學期初忘記正式申讀,差點被退學,最終學院主任聽到其名字後頓了一頓,然後大笑,便同意補辦手續。回憶往事,他笑說:「這名字總為我帶來好事,出到社會做事交換卡片,別人也不會笑。唯一不方便的是,我本身記人名比較差,有時可能忘記別人名字,但對方一定記得我的名,情況就會有點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