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居港比利時一族 美食創業攻港

1 : GS(14)@2016-02-03 14:35:56

2016-01-30 iM
自從歐債危機之後,歐洲經濟一沉不起,歐元由昔日最高一歐元兌近15.5港元,持續貶值至近日兌8.5港元,近月又遇上難民潮危機,導致不少人對當地經濟感灰心。其實這股低迷的氣氛,已令部分人決定出走發掘新機會。翻查本港入境處數據,申請工作簽證的歐洲人數,在過去6年一直上升,當中不乏來港創業人士。本刊將一連三期,找來在香港創業的歐洲人,講述他們的出國故事。

位處德國、法國和荷蘭三大國之間的歐洲小國比利時,人口只有1,100多萬人,香港人對該國的認識,大都圍繞朱古力和啤酒,來港創業的比利時人,不少是開展與食有關的事業,相比英國和法國,比利時人過往較少與香港,甚至是亞洲往來,難得他們說得坦白,離開比利時來港,與歐洲經濟死氣沉沉有直接關係,亦不利有意創業的年輕人。

傳統雜菜湯 為打工仔送暖

中國人傳統愛飲老火湯,原來比利時人都喜歡飲湯,家中灶頭少不了一煲暖胃菜湯,隨時隨地可以舀一碗,撿塊麵包,寒天之下更夠滋味,來自比利時的Stijn也不知道這從小的習慣從何而來,「或者是歐洲偏北部的地方天氣比較凍吧!」

覷準優質外賣市場

5年多前來到香港工作,想飲一碗家常西湯,結果不是紅湯就是白湯,多個選擇都沒有,現31歲的Stijn兩年多前在灣仔利東街附近,開設一間「小湯館」,以比利時方言「Tallore」為名,意指湯碗,「5年前來香港工作,公司就在附近,我和其他打工仔一樣,每日趕住食午餐,食的都是不健康的食物,所以我見到有健康外賣午餐的市場。」Stijn一直想做生意,在比利時曾經買賣度假屋,後來因歐洲經濟轉差而倒閉,遠道往四川讀MBA,再來香港打工,靜待創業機會,但飲食業從來不在他的考慮之列,「但當你住在一個城市,你便見到當中的需要。」

開設Tallore可說是一個偶然,2013年底的某一日,Stijn路過現在的舖位,原來的日本餐廳正要遷出,他向地產代理查問,數天後簽下5年租約,沒有店名,沒有店Logo,沒有想過店內設計,只做過簡單預算,「我不是急於開舖,來香港時也沒有想過開店,但有時候做事就是要那一點推力。」Stijn辭去工作後,全身投入鑽研菜單和廚藝,「我唯一會造的只有湯。」他的湯每天以蔬菜和香草煮成,純「住家湯」口味,共有4至5款,堅持不用忌廉、味精等不健康的調味,「不過為客人口味,有時有一款湯會用上芝士」,另有各類型沙律、主食和麵包類配搭,價格由38元至88元不等。

在港創業必須計數

小小的店面只有400多呎,租金大約5萬元,是比利時的5倍,更要顧及香港的法例、找供應商等他不熟悉的瑣碎事,但他說不可能在比利時開同樣的店舖,「文化上,很多歐洲人不喜歡在外食飯,屋企比香港大很多,可以在家煮食,加上現在的歐洲經濟一潭死水,更多人不願意出外食飯。」他說香港的餐廳特別多,正因為香港的居住環境細小、密度高,香港人亦喜歡出外食飯、試新事物。

選擇以西式湯為主打,除了是Stijn對家常湯水的感情,也是他的市場策略,「如果我沒有龐大資金,我必須做到獨特,我想成為別人找這種產品的唯一地方,亦可因此得到不少傳媒報道,為我節省一筆宣傳費。」但記者告訴他,香港人只有三分鐘熱度,不怕熱潮過後無以為繼嗎?「我不是要做一個熱潮,好似早前的蜂巢雪糕,我想之後可以維持穩定,現在我很多客人每日都來,或者一星期來3、4日的。」

擁有經濟學位的Stijn認為,在香港做飲食要成功,不需要有相關背景,更重要是財務背景,「因為租金很高,開業之前你必須計掂數,最終每個月尾,你都要面對交租、交貨款、出糧等。」小店開業至今兩年,Stijn說早於首半年後已達收支平衡,現在每月的收入已頗為可觀。

老外最怕食雞腳內臟

香港人在辦公室、商場等冷氣地方的時間,隨時多過在街上,Stijn以前在辦公室見不少「病君」,「香港人食很多好味但不健康的食物,放假做甚麼?喜歡在家中睡覺,醒來去食、去Shopping,都不願意到戶外走走。」Stijn放下工作後,最喜歡與女朋友放狗,到郊外、沙灘去,不是傾盆大雨,他都不願意花太多時間在室內「hea」。

聽起來有點似賣花讚花香,但其實不無道理,Stijn說有客人經常飲他的「住家湯」,看醫生的次數都大大減少,「因為我的湯全都是蔬菜,提供充足的維他命。」

在香港已有一段時間,現在更是從事飲食,但Stijn仍未接受到香港人食雞腳、內臟的習慣,他甚至不會踏入那些食店,香港人的急性子,他亦未能完全習慣,「我不是不尊重你們的文化,我來香港是客人,我便要適應,尊重在這些發生的所有事物,如果有人來比利時居住,我也希望他尊重我們的文化。」

舉家遷港賣「國寶」

提起比利時,香港人第一時間想起啤酒和朱古力,以這兩種「國寶」打入香港市場,理所當然。位於香港仔工業區的「The Artist」,賣的正是比利時手工啤酒和朱古力,並可在啤酒的招紙上和朱古力上印自己想要的圖像,最快翌日可取貨,公司活動、婚禮等也可以邀他們到場,即場為賓客特製紀念品。

來到辦公室門外,打上煲呔的表兄弟Olivier和Benjamin出來迎接,Benjamin先急急澄清:「不是因為訪問我們才這樣穿,平日返工都這樣,因我們本身是品牌的一部分,在街上曾經有人因此認出我們。」從辦公室走到樓下咖啡室訪問,Olivier一直用手銬將自己和一個鐵製手提箱扣起來,甫坐下來,他解開手銬,打開手提箱,入面放了3枝不同味道的手工啤酒,上面印了本刊的標誌,「每次與客人開會,我們都會這樣做,希望給對方驚喜,也顯出誠意。」二人更用上「藝名」,Benjamin自稱Mr Temptation,Olivier是Mr Generous,再看產品包裝,過往的推廣活動,他們花費在形象工程上的成本可真不少,單是開業初期已投放逾百萬元,之後再投放逾200萬元營運費。

香港「甚麼都可能發生」

開業的首3個月內,已獲得不止一位本地投資者注資,雖然金額不多,但Benjamin說新投資者中有朱古力品牌高層,亦有企業主管,正好為品牌提供他倆欠缺的人脈,開業一年,已參與不少品牌的推廣活動,為自己打響名堂。

在香港出生、生活了8年的Benjamin大學畢業後,在英國從事金融工作5年,感覺生活刻板,之後回國參與家庭聚會,才第一次見到在當地經營近10年健康飲食餐廳的表哥Olivier,碰巧兩人都有意到香港來尋找新機會,已成家立室的Olivier當時已準備舉家來港,「我已38歲,在比利時經營的餐廳生意很好,我可以繼續下去,但生活只會不停重複,而且歐洲的氣氛很差,報紙上全都是失業、遊行的壞消息,無人想工作,因為失業可以領救濟金,有工作的卻要交很多稅,所以我賣了兩間餐廳,帶着老婆和一歲多的女兒遊亞洲4個月,最後選定香港,因為在這裏,甚麼事都可能發生。」

皇室朱古力師首來亞洲

籌備整整一年,Benjamin和Olivier分別找來相熟的比利時釀酒師和朱古力師,他們都是當地有名的「手工藝師」,這亦解釋了品牌的命名,「在產品上印圖像是吸引別人的賣點,令產品更好玩,但最重要是產品的品質,或者兩三年後,我們會換另一種包裝手法。」The Artist的朱古力師Lionel是Olivier的朋友,曾兩度獲選代表比利時參加世界博覽會,亦為皇室製作朱古力,但產品是首次在亞洲出售,「藝術家很緊張自己的產品,不輕易與他人合作。」

在香港開設公司容易聽得多,但Olivier說作為外國投資者有一定難度,也有文化差異,包括要向入境處詳述生意如何對香港有利、與物流公司溝通等,需要本地員工協助,但他認為香港人要求高,對外國創業者是挑戰,亦是商機所在。

居港比利時人口倍升 年輕人多

根據比利時駐港總領事館的數字,這人口只有1,100多萬的歐洲小國,約有1,200人在香港居住,與鄰近的新加坡相若,駐港副總領事Jeroen Deberdt認為按該國的人口比例,數目算多,「以現時的環境,亞洲比歐洲有更多發展機會」,當中有不少是剛畢業的年輕人和年輕家庭,逐漸擴大在港的比利時社區。

一年多前來港的Jeroen,曾駐新加坡和印尼雅加達,相比之下,他說香港比其他亞洲地區具優勢,「法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是住在香港或比利時的先進地方,你或者不察覺,我曾經在雅加達住過,看到做生意可以遇到甚麼風險。」他說中國和印尼市場商機處處,卻並非沒有風險,他沒有詳述風險是甚麼,只說:「在香港,你見到的,你都可以得到。」

在旁的比利時商會主席Jean-Paul Cuvelier來港逾30年,他說香港無疑是進入中國市場的大門,「但我不會直接投資到中國。」他說近3、4年,在港的比利時人口增加近倍,由數百人升至現時千多人,有別他來港的年代,比利時人多從事貿易生意,但現在一個電話,甚至上網已得到很多價目資訊。

歐洲的稅率一向偏高,加上近年經濟下滑,Jean-Paul說很多歐洲年輕人擁有很好的構想,在當地卻未能好好發展,正好吸引他們來香港,「更好的是,港元與美元掛鈎,有利屬於歐元國的比利時。」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51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