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印上了麥當勞、OPEN小將圖樣 的氣球;日本知名連鎖商品店大創的陳列架上,或是非洲奈及利亞國慶日上的氣球裝飾,居然都來自於唯一一家MIT的氣球廠大倫氣球。 為了保有MIT的特色,一顆最便宜只能賣到三毛錢的氣球,大倫花了二十二年完成全自動化,讓這門專業有本錢留在台灣。 成立超過半世紀的大倫氣球,以款式眾多聞名業界,舉凡長條、圓形,放氣時會飛及鳴叫的造型氣球,到用於國際慶典一百八十公分長的特殊氣球都有生產。光是每 年出貨的氣球數量,就可以鋪滿七百三十個小巨蛋。 目前,MIT氣球熱銷到遠至北歐挪威、南至非洲奈及利亞等世界一百二十個國家,外銷占了營業比重九成;去年營收一億二千萬元,這是台灣中小企業平均年營收 的兩倍。 曾有氣球製造王國美譽的台中豐原、神岡,七○年代全盛時期約有二十家業者,如今,除了大倫,一家都不剩;同業都做不下去,走了,大倫卻有自己的堅持。「在 這裡沒有競爭力,到中國死得更快,」大倫總經理游善伯表示。 導入自動化日產量從上千顆變兩萬顆 為了擺脫受制於人力需求的壓力,大倫第一步就是導入自動化。「沒有這方面的人才,也沒有相關的設備,」游善伯回憶,一九八三年從歐洲採購一條半自動設備, 結果卻是「洗膜(編按:沖洗製造氣球模具的功能)的效率幾乎是零。」 為了怕買第二部,又發生同樣情況,游善伯決定召集廠內技師,自己來改造眼前「不甚理想」的設備。不斷的組裝、拆解,這一起步就是一條不歸路。一九九九年, 才開發出第一條全自動生產線;二○○五年時真正結束手工製造氣球。 自動化後,產值立即顯現。一天八小時生產線不停,過去僅能生產上千顆,現在每天生產跑出來的氣球就有兩萬顆。 歷經十關卡讓脆度、耐度和彩度穩定 氣球是非常「因地制宜」(看天吃飯)的產品,因為溫度、濕度等變數無法掌握在自己手上,要確實做到脆度、耐度與彩度三方面品質的平均穩定度,至少要經過從 調製乳膠液到包裝超過十道以上「沖、浸、吹、拉」關卡的檢驗。 在脆度上,每顆大倫生產的氣球都要泡過「溫泉」才能出廠。「要做一顆『健康』氣球,關鍵在『熱燙脫酸』這個步驟,」游善伯進一步解釋,氣球原料是橡膠,會 產生酸性物質,經過熱燙脫酸「泡溫泉」方式,氣球的保存期限和光澤可以增加一倍。這也是勝出中國低價品的關鍵,因為多數廠商為了省下占成本十分之一比例脫 酸溶液費用,就減少這道工序。 為了確保彩度,以及氣球著色時不會因黏度不夠,在浸漬色彩時像「流鼻涕」一樣掉下來,造成氣球受色不均,生產線上的每顆氣球,浸乳膠液十秒、浸顏料十秒、 捲吹嘴一秒,每顆氣球都在精準秒數掌握中產出,以增加氣球的平均色度;接著氣球脫膜到脫粉烘乾,可以讓不到一個小指頭大的氣球濕度,又降低一○%,一來一 往間,掌握了薄度又加強了彈性。 「六條生產線的良率高達九九%。同時還可做到六種顏色同時生產、同時分類的效率。」站在五彩繽紛的氣球生產線前,游善伯得意的說。「做到八十分就能活下 來。什麼叫好?就是穩定。市場分散的穩定、品項分配的穩定,每個分數都拿到,自然就不會跛腳,」說是做到八十分,其實不放過每項細節與變數,這是游善伯的 體會。 穩定品質背後的思維,是讓「八十╱二十法則」效益發揮到最大。台灣氣球藝術協會理事長謝馨嫻指出,相較美國知名品牌Qualatex十吋氣球一包批價動輒 五、六百元,同樣尺寸,大倫氣球批價不到一半,「款式齊全,便宜又大碗。」她說。 「一場活動用的氣球多達五百個,充氣、打結無捷徑,也是對製造商的檢驗。」謝馨嫻指出,氣球遇到高溫就會膨脹,品質不良,一到中午敵不過陽光照射,就會破 掉,但大倫氣球九成以上可以經過考驗。 開起博物館觀光工廠遊客四年增三倍 四年前,冷峻的工廠多了一塊新招牌「台灣氣球博物館」,原本單純生產氣球的廠房,多了孩子的歡笑聲,搖身成為介紹氣球文化的觀光工廠。五十年的製造業身 軀,開始注入文創服務的新血液,「或許營業比重不到母公司五%,但更重要的是品牌影響力。」本身是二代回鄉、掌管氣球博物館的執行長游琬渝表示,剛成立時 只有七千造訪人次,去年達三萬人,短短四年成長三倍多。 小氣球跨出製造的限制,開始賣起文化與歡樂。「透過美感加值,代工製造才能跨出去,找到永續舞台,」逢甲大學行銷學系副教授簡士超指出。 大倫氣球,證明了一件事:沒有活不下去的終極變數,只要抓住每個變數就能站穩腳步,就如生產線上歷經十道以上檢驗的氣球一樣,通過了,一顆繽紛的氣球展現 的是歡樂與收割的歡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