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股樓市場5大預測謬誤 樓市料跌兩成
1 :
GS(14)@2015-11-02 00:54:172015-10-24 iM
星級分析員陸東暫別股壇8個月,將於明年回歸。湊巧2015年股市下調,給他一個喘息並看清形勢的機會。他在接受本刊專訪時,對於今年剩下兩個多月的股市,並不是看得很好,只表示恒指會在20000點至24000點徘徊。樓市方面他卻不是看得太淡,對於已確定進入調整階段的港樓,他不像2013年時一樣悲觀,認為樓市明年初或見小陽春,整個跌浪最多只跌兩成。他撥開雲霧、冷眼旁觀,看見市場上對股市、樓市有五大誤點,認為市場人士有必要以逆向思維,想想箇中玄機。五大謬論包括:量寬救經濟、買樓發達、買中資股、買國際銀行股及賣殼冷卻。
他認為每個謬論都值得大家反思,待釐清方向後重新出發。
揭穿市場5大謬誤
星級分析員陸東去年年底因父母3個月內雙亡,無心戀戰,說需要時間處理家事,暫時退出基金市場,更將一手創立的Look's Asset Management Limited出售。然而自退出以來,他似乎並未有全然身退,常見他充當講者,是退而不休還是已然復出?
陸東接受專訪時一再強調,自己並未復出,只是答應了朋友當主講嘉賓就要應約,他說明年會復出工作。而在休息期間,他仍然出任5間公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包括:嘉瑞國際(00822)、中信資源(01205)、鴻福堂(01446)、民生珠寶(01466)及TCL通訊(02618)。其餘時間則到東南亞國家旅行散心,希望能盡快擺脫對父母雙亡的憂傷。
本刊自2007年10月27日創刊至今8年,這8年間,環球金融市場瞬息萬變,亦經歷了2008年金融海嘯的洗禮。陸東對過去8年環球金融市場,中國4萬億救市、習李政權上台作出回顧及總結,他在總結之餘,卻提出了市場上五大謬誤,希望投資者都能反思箇中問題。
謬誤一:量寬救經濟
現在歐洲、日本都步美國後塵,推量化寬鬆(QE)救經濟,這幾乎是大勢所趨。陸東卻說:「這8年世界變了,看世界三大中央銀行體系,歐洲、美國、日本、2007至2008年資產20多萬億美元到今天70多萬億美元,升了3倍,是印銀紙的結果,過去7至8年,不停在吃鴉片,不是在醫病,而是令到全世界變成日本,全世界學習日本1990至2010年的經驗。印銀紙可以救經濟的話,吃白粉也可以醫病,無可能得。今天歐、美比日本做得好些,當金融體制出問題時,不單光靠印銀紙而是進行資本重組,大部分有問題的銀行在雷曼爆煲後,如美銀、花旗、AIA、這些在世界經濟舉足輕重的金融機構,她們都進行資本重組,若說這世界在過去8年或未來變成日本那樣,又應該不會,會比日本好少少,因為日本仍有殭屍銀行,即本應倒閉但仍生存的銀行存在。」
縱然知道沒法長期推QE,但卻又無計可施,他說:「縱使全世界都在推QE也沒辦法,民主社會最大的壞處是:執政黨只能做幾年,以後的事留給下一屆政府。我並不是說獨裁好,今天中國體制最好,因為沒有下一屆,自然要做到最好,假設國家主席習近平一做10年,他上台後就可以處理貪腐,處理過剩產能。」
謬誤二:買樓發達
陸東說:「在可見的將來會是一個低增長,低利息、低通脹的環境,會很悶。以前長升長有的時代已成過去。香港1967到1997年買樓發達的情況不會再出現,而我卻是非常好彩,仍能靠買樓發達。」此外他亦勸喻年輕人要離港尋發展。他說:「我今年50歲,朋友的兒女都差不多大學畢業,我勸他們不要回港發展,現在只有兩條路可選:一是留在海外繼續學習,二是北上工作,因為這地方已經養不起他們。舉例說,30年前我在海外讀完大學回來,英文好,識西方制度,人工低,我們趕走鬼佬,用了30年時間,30年後的今天,內地人來趕走我們,因為我們不懂得國情。現代本港年輕人不夠人爭,他們Hungry,識國情、語言技巧好過你,看業績會,幾乎全是國語人,今天畢業生要入投行,大行一定請內地人,不會請香港仔,因為不夠競爭。
謬誤三:買中資股
陸東希望大家想一想,為何中國經濟年年有增長,但在股市中賺錢的人卻不多。他說:「很少人在中國股市賺錢,主要有兩大理由:一、國企為人民服務,並不是為股東服務,民企為自己服務也不是為股東服務,所以做股東好悲涼。我記得在保誠保險工作時,中國移動(00941)上市時說好了不派息,我告訴他們的領導層,說退休基金不可以買不派息的公司,否則不能持有中移動,最後才願意派末期息,他們言下之意是為何要派息?」
謬誤四:賣殼冷卻
經歷股市大跌後,有說賣殼熱潮有所冷卻,易手消息沒有像以前般那麼頻密。亦有說熱潮冷卻只基於市況欠佳,很多背後的企業活動暫且擱置而已。由於「啤殼」(即公司上市並非為了集資壯大本業,而是為了取得上市地位後方便出售控股權;有的更早於上市前已計劃好賣盤,甚至搵定新殼主「落定」,即所謂「期殼」)已成為一門生意且惹人垂涎。
陸東則認為:「暴力救市後,殼的價錢一定升到飛起,現在說主板6億元、創業板3億元,我認為遲些會雙倍。內地金主在內地不讓沽空股票,有本事的一定走,證監又不準『啤殼』,更加物以罕為貴,賺3,000萬或以下的公司很多,殼價6億元,發展本業要20年才有6億,為何不賣殼?殼股市場會很蓬勃,除非內地忽然改政策,沒有定點配股又沒有批股、供股、沽空等限制。」
謬誤五:買國際銀行
投資者認為國際銀行的壞消息已被消化,可趁平吸納,但陸東卻認為現在仍然不能買入,他說:「國際銀行高層乞人憎,因為環境好時不派給股東,說要加人工留伙計,環境不好時要供股問股東拿錢,瑞銀、高盛、滙豐(00005),間間都一樣。跟內地國企一樣,變相為人民(員工)服務,金融海嘯後,發現國際投行間間都亂來,開始限制。所以我說,國際銀行不能買,以前可以槓桿10至20倍,現在最多2至3倍,即使大環境好轉,賺錢能力卻不可同日而語,國際銀行便宜是應該的,加上年年被人罰錢,被『斯文打劫』,監管機構說她們賣有毒產品,但錢不是賠給苦主卻自己袋,用藉口打劫股東,一間國際性銀行未來的盈利能力比起2007年大打折扣,還有按《巴塞爾協定三》增加資本充足比率,她們要籌錢,所以國際銀行前景不會好。」
陸東Profile
事業
?2009年至2015年 創立Look's Asset Management Limited
?2000年加入瑞銀,至2008年8月離任瑞銀亞洲董事總經理,之後出任瑞銀外部顧問至2012年
?1994年至2000年於保誠保險任基金經理
?1990年至1994年任職麗新集團企業策略及財務部
?1986年至1990年任職恒生銀行(00011)投資部
學歷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財經系畢業
成就
?2001年至2003年、2005年至2007年獲《亞洲貨幣》選為香港分析師第一名
?2002年至2005年獲《機構投資者》選為香港研究隊伍第一名
港股20000至24000點間上落
踏入10月,港股便擺脫弱勢,恒指一口氣直衝上23000點,較低位升逾一成。眼見美國加息遙遙無期,加上內地下周就要召開五中全會,投資者都希望港股能夠再下一城,攻克24000點關口,甚至更高水平。
不過,陸東傾向保守的看法,估計中港股市呈上落市格局,恒指會在20000至24000點之間上落,換言之,港股於現水平要再上,將會舉步為艱。他解釋:「內地五中全會可能令股市調轉行,你看恒指由28000點跌到20000點,反彈抽返一半也差不多,我覺得股市很難大升,始終企業盈利增速還在跌,樓價在跌,息口也見了底,恒指已試了兩次20500點,或會試多幾次。」
無他,他堅信股市要出現估值重估,才能展開真正升浪,尤其在現時的行業和財務結構下,很難走出困境。「內地政府比美國負債低很多,但內地企業剛剛相反,減息降準(編按:人行周五宣布調低一年期人民幣存貸利率0.25個百分點,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對其盈利有益,但是,不會因為利息支出減少,以致盈利增長,最後令股價上升,只會是毛利率擴闊,以及產品需求上升,股價才會上升。內地經濟未來一至兩年都會低增長,轉型是痛苦的。」
電子商貿留意騰訊阿里
以鋼鐵、水泥股為例,他道出中資股的困局,就算估值再便宜,也難吸引投資者進場,「馬鞍山鋼鐵(00323)、鞍鋼股份(00347)只有0.5倍市帳率,股價對帳面值已告訴你,公司在蝕錢,但是內地講了關閉產能很長時間,始終沒有做。水泥股也是一樣,盈利的波動性很大,投資者不是要求盈利年年勁升,起碼要顯示出持續改善的趨勢,才有估值重估的機會,股票先有人買。」
內地正經歷經濟轉型,傳統產業無運行,屬無可避免,新經濟板塊又如何?相對來說,他對電子商貿的接受程度較高,皆因他眼見內地消費習慣正在改變,即使沒有國策扶持,單靠市場力量已足以推動行業發展,因此他覺得騰訊控股(00700)及阿里巴巴(BABA)都值得跟進。
他說:「世界變了,現在我朋友仔女都上網買衫,食落口的東西都可以在網上買。我也在淘寶買狗牙刷,或在外國網站買維他命。市場需要這些科技產業,很多人的消費習慣也改變了,我諗阿里巴巴還有一段時間仲得,騰訊都可以,不過阿里巴巴估值較平。」資料顯示,阿里巴巴和騰訊的預測市盈率為27.6倍及36.59倍。
港交所買入後可不理
然而,其他新興產業,他則有保留,難在判斷誰是行業贏家,例如文化、體育及新能源車等行業,「我有些少懷疑是否比亞迪(01211)跑出,整個行業應該很闊,我不認為一家公司可以獨攬。」
據他說法,大市暫難打破悶局,而且向上的空間也不大,除了部分科網股外,還有甚麼股票可吼?陸東就向本刊透露了私人的長綫持股名單,當中有「一褲都係」的港交所(00388),還包括恒基地產(00012)、中國龍工(03339)及太平洋航運(02343)。
事實上,今年港交所走勢就像過山車,最高見過311.4元,然後掉頭衝落174元才煞車,目前又在200元左右浮沉,可見要短綫圖利,首要條件是識得走位。好像紀惠集團行政總裁湯文亮聽了陸東介紹在140元買入港交所,然後在接近最高位沽出,結果勁賺5,000多萬元,「湯文亮在300元走了,跌到180元又可以買回。他經常說層陽明山莊單位是我送的。」
陸東手上仍持有港交所,期間並無炒出炒入,如此堅持,因他視港交所是受惠人民幣國際化的鐵膽,索性擺埋一邊不用理。「人民幣國際化是習李任內的里程碑,人民幣調整中間價後,加入SDR機會大了,MSCI也會納入A股,或者因今次救市可能拖慢一點,考慮到中國是全球第二經濟體,佔全世界GDP約10%,不能不納入,但要慢慢開放,所以我叫人買港交所就是這個原因。」
恒地若重組可升四成
問題是,港交所自高位回落不少,估值依然昂貴,據彭博預測,今明兩年預測市盈率達29.7倍及27.5倍,息率只有3厘,還值得買嗎?他解釋:「在價值角度來說,你可能不買,30倍PE,9倍PB,但還要看政策,內地一定要依賴這個平台與世界接軌,李小加說暫停內地設立註冊倉庫,但我相信最終有一日會搞。」他補充,港交所以外,中銀香港(02388)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得益者,因在本地銀行中,該行擁有最多人民幣業務和人民幣資產。
陸東三番四次預言樓市調整,惟仍然覺得本地地產股值得長綫持有,一來樓市調整幅度會比想像中少,二來個別地產股基本面有進一步向好的可能,而在芸芸眾多地產股中,他偏好恒地及信和置業(00083)。
他透露,目前兩股之中,只持有恒地,皆因該股有幾個過人之處,「她不在公開市場搶地,收舊樓可維持非常低的成本,又能夠將以前不值錢的單幢樓豪宅化,而且公司有重組概念。」
的確,市場早就盛傳恒地有重組計劃,其中一個綫索是,恒基主席李兆基頻頻在市場增持恒地;截至上周三(14日),四叔又增持了10萬股恒地,持股量增至71.58%。券商大多預期,恒地會將其持有的中華煤氣(00003)41.51%股權以實物分派予現有恒地股東,藉以釋放隱藏價值,綜合市場估算,重組計劃能夠帶動股價上升兩至四成不等,是故有一定吸引力。
另外,他之所以看好信置,皆因其財務狀況良好,就算未來樓市掉頭向下,公司有能力吸納平地,規模可再上一層樓。他解釋:「買信置很簡單,如果樓價跌兩成,地價跌五成,信置今天是淨現金公司,現金流又好,有機會成為新鴻基地產(00016)第二。」
內銀不良貸款率或急升
他過往多次推介內銀股,貪其估值不貴,不過,今天他千叮萬囑別沾手內銀股,皆因內地銀行很有機會成開放市場的犧牲者,更重要是,派息的持續性也很成疑問。「有結構問題的公司,不用諗住長揸,比如內銀股,相信估值下調(De-rating)的壓力很大。當然目前估值很平,只有5、6倍PE,6厘股息,但你可以想像到,未來不良貸款率會升得很急,尤其內地要開放市場比花旗、美銀美林等銀行遍地開花,內銀會受影響。」
他續說:「即使現估值已反映壞消息,你也要懷疑派息的持續性,不要諗住今年收5厘息,以後照樣有5厘息,因為未來減息可能都是不對稱的,換言之,貸款減多些,存款息減少些,對銀行最痛苦,息差落得很快,千萬要小心。」
大價股以外,陸東對細價股也有心得,其投資組合就有中國龍工,看好該股可受惠「一帶一路」概念。他表示,龍工估值夠平,今明兩年預測市帳率僅0.6倍左右,且公司一直執行力尚可。上半年,龍工業績不算好,較去年同期少賺48.9%至1.8億元人民幣,營業額下跌34.3%至29.5億元人民幣;其中來自海外業務的收入微增,按年升33.3%至4.1億元人民幣,佔整體收入比重也由6.9%調高至約14%,反映公司加強了海外市場的分銷能力。
其實基建設備股不止龍工一家,還有規模更大的中聯重科(01157),但他嫌後者業績差,不是他杯茶,「中聯重科剛發盈警,而且應收帳太多,我不是說會變爛帳,問題是這樣會令我對其信心打了折扣。」資料顯示,中聯重科已連續多季發盈警,剛公布首三季將轉盈為虧,蝕5億至6億元人民幣,去年同期則賺10億元人民幣。
行業稍好轉 太航已倍升
此外,他又持有太平洋航運,估計只要行業經營環境稍為好轉,經已足夠支持股價倍升。不說不知,原來他本身有投資航運生意,故掌握了些行業訊息,「我有投資貨櫃、乾貨船,知道行業甚麼環境,現在整個行業充滿壞消息,其實不用復甦,彈少少已經會升一倍。乾散貨船需要內地商品貿易出現再添庫存(Restocking)才會好,我見正在開始,而且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DI)也摸了底。」
值得注意是,今年上半年太平洋航運轉虧為盈,賺575.5萬美元;而公司公布第三季營運數字後,瑞信維持「跑贏大市」評級,並指公司第三季小靈便型及靈便型船運費較市場平均現貨價高出39%及15%,反映在市場環境不佳的情況下,公司船務仍錄得好表現。
樓價最多跌兩成
國際物業顧問世邦魏理仕發表報告指,香港蟬聯全球住宅價格最高城市,較第二及第三位的倫敦和紐約,分別高出38%和68%。報告指,在全球最受歡迎的31個居住城市中,香港住宅平均呎價高達1,416美元(約1.1萬港元),位居榜首,倫敦和紐約分別為1,025美元和842美元。
本港樓價貴一直為人咎病,當前樓價完全脫離市民的負擔能力及經濟基本面,回報率及潛在投資價值也遠遜其他地區。最近有關港人生活質素的調查再次顯示,香港樓價是市民入息中位數的15倍左右,意味着一個香港中等收入上班族要不吃、不喝、不花一塊錢達15年之久才能支付樓價。這個比例不但毫不合理,更是冠絕全球。
DSD宗數連跌4個月
最近樓市成交慘淡,不單新盤難以一Q清袋,大型二手屋苑也數星期「食蛋」,而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上周開始下跌,跌1.26%,報144.61點,跌幅為118周最大,CCL周五報144.33,按周跌0.19%,連跌兩周,加上近月股市下跌,本港樓市開始見調整。地產代理的共識是一手市場轉勢已成。9月以來,多間外資投行亦先後看淡樓市,料樓市跌幅介乎5%至30%。當中較為樂觀的大和資本,認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具有一定的需求,樓價具抗跌力,料樓價明年平穩。
最新中信里昂證券報告則指,在雙倍印花稅(DSD)下,市場換樓需求顯著下降,二手樓市吹淡風。從數據顯示,300萬至500萬元細價樓交投確在放緩,小業主議價空間逐步擴大,以細價樓指標屋苑沙田第一城為例,本月錄得6宗兩房成交,當中5宗跌穿400萬元。利嘉閣地產研究報告指出,9月二手住宅買賣登記僅錄2,831宗,較8月的3,316宗下調約14.6%,可見樓價已開始下調。
報告續指,發展商為新盤買家提供高成數按揭後,下一步會是減價促銷,預期未來27個月住宅樓價會下跌17%。在市場失去流通性下,由第四季起本港樓價將跌2%,2016年跌10%,2017年再跌5%。同時受累於落成量大增,主要為700平方呎以下單位,租務市場亦將進一步受壓。
中信里昂指,近期繳付雙倍印花稅宗數由4,544宗急降至2,952宗,不僅連跌4個月,也創一年以來低位,顯示換樓需求急降。二手樓市成交量亦創新低,35個主要屋苑一周僅錄41宗二手成交,較沙氏期間的2003年第一季還要少40%,顯示樓價上升至今,再難在高位橫行。
3大關鍵沒出大事
陸東於2013年8月24日本刊第305期接受專訪時說:「樓價兩年跌五成。」他當時說:「樓市在三大因素驅使下會穩步向下,整個跌浪幅度可達五成。」但接下來兩年樓價依然沒有大跌,他回應說:「不可以說陸東話樓市兩年一定要跌五成,你要記住,樓市跌要基於3件事情(供應增加、失業率上升及美債息升)同時發生,樓市爆破要有外來衝擊,譬如息口升,如果息口不升就沒有問題,你借很多錢但還很少息。」今年2月28日,本刊第384期暫別贈言時他已經預測美國今年不會加息。那代表樓價不會大跌嗎?
8個月後的今天,他又如何看樓市?他認為由現在開始的這個跌浪,最多跌兩成。陸東說:「住宅方面,3個令樓市大跌的關鍵都沒出大事,故我相信此輪跌市,樓價難大跌。一、現在息口去到零,息口一定會上升,但升幅會好慢,我覺得現在全世界除了美國,都驚通縮多過驚通脹,息口會升但會很緩慢。二、供應慢慢開始增多,但並不像當年特首董建華的八萬五一樣,最多一年賣兩、三萬個單位。我認為這次跌浪,最多跌十多個巴仙,除非有很大的震盪,令風險溢價上升:例如政治風險、內地出事,但現在看來,卻不似會發生。」
因此,他認為香港住宅樓宇會繼續貴,發展商現在就算「盲搶地」都搶不到,連單幢樓都豪宅化,故這個跌浪,不會像1998年至2003年那時跌幅很大,會像1994至1995年時美國加7次息,又有墨西哥危機,香港樓市跌三、四成,今次卻不用跌那麼多,最多跌兩成。
料明年初才會加息
現時市場共識是,美國聯儲局主席耶倫(Janet Yellen)明年才會宣布加息,陸東同樣認為美國今年難加息。他說:「我覺得今年沒可能加息,她不會食言,明年才會加息,加的意思是告訴大家,This is the bottom。加息並不是要打擊通脹,而是要Kill通脹預期,通過將資金成本提升,去掉通脹預期,大家看看油價、商品跌到一仆一碌,有說美國勞工市場好了,其實只是分母細了,因為勞動力參與率跌了,很多人找工作找了很久,最後不找了,就業率一定升,但分子無跌到,我並不覺得很健康。」
所以陸東堅信今年美國不會加息。他說:「今年不會加,我估明年初會加,大趨勢正在轉變,9月沒有宣布加息,市場又推到12月,總之加息日期不斷延後,我覺得就算加都只是一次、兩次。你要記住美國經過3輪量寬,印很多銀紙,但銀紙流轉速度沒有升,還跌了,因為很多錢留在銀行體系裏,銀行沒將他貸出,很多人無借錢進行投資,那來通脹推動力,加上油價跌了很多(布蘭特期油由去年6月高位每桶114.26美元跌至今年8月每桶43.21美元),其他商品價格也幾乎創新低。」
農曆年或現小陽春
陸東過去一直堅持樓市會在2015年大跌,因為他看到供應將大增,但實際上供應並沒有增多,2014年每年供應1.5萬個單位。他說:「從大趨勢看,供應量正在增加,包括公型和私人房屋,但似乎供應增加的曲綫(由好斜變為平緩),好明顯正在增加(見供應圖),但不會過量地上升,因為根本無法增加供應,年青人說樓價貴住不起,在郊區增加供應又說要保護環境,最後變成為反對而反對,為嘈而嘈,最後沒有結果。」
現時市場差不多已有共識說:樓價已現向下調的趨勢,是否今年第四季開始就會大跌,他卻不認為如此,強調樓價不會大跌,會反覆向下。他說:「樓市趨勢在跌,但劈一輪價,等好多人恐慌性沽售後,農曆年可能有小陽春,至於調整多久就要看內地經濟放緩的速度,資金流走多少,其實樓價最大關連是M2(廣義貨幣供應量),我以前在瑞銀時計算過達七成,資金流走樓價才會跌,1983年中英談判後大家對港元沒信心,資金大量流走,樓價就會下跌,或者1998年金融風暴,資金流走樓市就會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