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imeigu.com/a/1321543260897.html
導讀:本月正值安然醜聞十週年,MarketWatch主編卡拉維(David Callaway)撰文回顧了金融服務行業的成長歷程,以及近年來眾多華爾街醜聞的發展軌跡,得出的結論是,投資銀行業很可能正走在盛極而衰的道路上,他們的時代即將結束。
以下即卡拉維的評論文章全文:
這位大學生提出的問題是那麼真誠,但卻又是那麼令人震驚。
「我們在學校研究安然崩潰有關的課題。那時候的情況你比較瞭解吧?」這位學生提問時的態度是那樣直接又那樣單純,似乎是在研究某個歷史問題,比如越南戰爭或者人類登月之類。
事實上,安然的崩潰到現在也不過是十年。十年前,我不但已經在從事媒體行業,而且已經在MarketWatch這裡了。對我提出的正式問題是,我是否覺得安然相關醜聞已經改變了華爾街做生意的方式。唉,我必須承認,我是有過這樣的感覺,但那只是很短的一陣子。
十 年過去了,一切已經非常清楚。安然其實只是若干年來我所目睹的若干醜聞清單上的一筆而已——從當年的Drexel Burnham Lambert,直到幾週之前的MF Global。我所經歷的,就是這樣一個時代,屬於風險、貪婪、槓桿手段,以及愈來愈危險的金融產品的時代。
記 得安然崩潰的時候,高管被送上了法庭,政治家們就如何改進監管措施展開爭論,散戶投資者則因為雷伊(Ken Lay)、斯基林(Jeff Skilling)和法斯托(Andy Fastow)等人的貪婪、自以為是和膽大妄為而深感震驚,他們一度成為了企業界貪慾的象徵,成為了午夜節目說不厭的談資。
當然,這些名字現在已經離我們愈來愈遠了,讓位給那些導致貝爾斯登、雷曼兄弟、美國國際、MF Global……出現狀況的名字。清單上的下一個會是誰?或許會是來自一家崩潰的歐洲銀行吧。
記 得歐洲危機的濫觴,最早是來自冰島,而後穩步東進,逐漸席捲大陸,現在已經威脅到一些歐洲最大的銀行,威脅到單一貨幣體系,乃至威脅到全球金融系統的健 康。一個又一個爆炸性的大字標題讓市場心驚肉跳,步履蹣跚,只是看上去,無論最後發生的是什麼,我們都將繼續生存下去,直到某一天,我們看到自己記憶中驚 心動魄的一幕又成為了某位大學生的研究課題。
不過,說起來也有一件事情發生了變化。今日的大眾比當初更加憤怒。公眾的憤怒不僅僅是針對美國國際或者是安然這樣的具體公司,而是整整一個階層,一群特權者,他們持續上下其手,花樣百出,而他們的做法本身就決定了不時爆發的危機是必然的結果。
安然規模是不小,但算不上一家全球化企業。Drexel確實很大,但是威脅不到整個系統。即便1995年無良交易商利森(Nick Leeson)搞垮巴林銀行,也只是暫時威脅到了歐洲和亞洲的金融機構。
直到雷曼兄弟崩潰,這樣一次又一次的崩潰終於發展到全球性危機的水平,大眾開始意識到,這些銀行究竟能夠對自己的工作、生活和未來造成怎樣的威脅。現在,我們又一次被推到了懸崖邊,大眾的憤怒爆發了。
當然,任何一場危機都會過去的。經濟將會復甦,投資者將會再次得到利潤。可是,目前正處於自己十字路口的佔領運動,已經讓憤怒得以昇華,從自覺發展到自發,發展到某些滲入我們頭腦的理念。我們已經知道,他們是正確的,整個系統是不公平的,那麼該怎麼辦呢?
幾年前,我們幾乎每年夏天都能夠聽到希臘或者意大利,又或者是法國社會動盪的消息。現在,這更是幾乎每個大城市都司空見慣的事情。或許,這不會最終轉化為又一場法國大革命,但是抗議者們已經獲得了成功,因為他們已經改變了全球的談話內容,改變了選舉的走勢。
記得我在紐約的青少年時代,我的朋友當中沒有一個的父母是銀行家或者投資銀行家。他們有的是飛行員,有的在食品公司工作,有的是媒體人,有的是廣告商,有的是汽車銷售商,有的是醫院的工作人員。整體而言,醫生是最受尊敬的職業。
然 而,就在三十年左右的時間當中,金融服務業爆炸性地成長起來了。對賺錢的強大慾望發展為一個全球性的行業,有了數以百萬計的員工。金融行業的爆炸又刺激了 金融媒體行業的大發展,催生了MarketWatch、彭博、TheStreet.com等公司的出現,我們的前輩們寫的是滾石的音樂會,而我們所寫的則 是意大利債券的收益率,但是新聞筆法卻是一樣的。這些變化提供了無數紐帶,將整個世界連接在了一起,而這紐帶本身也是利弊互見,一方面帶來了巨大的好處, 一方面也是有很大破壞性的——正如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樣。
考慮到公眾目前的反應,危機或許是正在一個轉折點上。銀行家和貨幣兌換者總是存在 的。可是,屬於投資銀行家的時代或許正在逐漸走向衰落。之所以這樣說,並不僅僅是因為今年秋天,花旗和瑞銀華寶等機構都在成千上萬地裁員,關鍵在於,那些 位置可能會永遠消失,留下的空檔將由其他更加重視幫助這個世界,而非只賺錢的事務來填補——比如保護自然資源。
由於綠色組織的行為方式常常為人所不喜,「環境」這樣的字眼在某些圈子看來,似乎還是有毒的樣子。不過,能源行業的成長,以及中國等強有力的希望積累資源的國家的興起,就意味著諸如水、食品和採礦等相關行業在未來幾年將會迎來繁榮。資源不僅需要開發,也需要交易。
簡而言之,未來某一天,那些重要的企業可能會更像是安然,而不像是高盛證券或者摩根士丹利的模式。這難道不是件值得大學歷史課本收錄的事情麼?(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