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宗教與美學 2015年08月13日

1 : GS(14)@2015-08-16 13:46:30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277108


收藏的興趣,人人不同。
有的為了其價值;有的為了它背後歷史。
收藏家Benedict偏偏喜歡收藏冷門的宗教物品,
卻跟個人信仰無關,
只純粹欣賞它的藝術價值。
文:Phoebe 圖:朱古力


欣賞美學
Benedict從小就讀天主教學校,被媽媽帶往受洗,成為天主教徒。不過,他受天主教藝術美學的影響卻比聖經故事更甚,因此即使去教堂,也只是靜靜地欣賞建築形態、設計、燈光的運用和布置等,還笑說:「我不是虔誠的教徒吧!望彌撒會很快睡著呢!」
本身是一位藝術家的他,喜歡一切和美學有關的東西。他欣賞天主教對美學的執著,即使是小小的一張聖相,也仔細繪畫出當中要表達的情節,對色彩、線條和字體的運用也一絲不苟。
在他六百多件與宗教有關的收藏品中,手心般大小的聖相佔最多,有五百多張。年份由19世紀末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主要來自歐洲國家。聖相是一張細小的卡片,上面印有聖經故事、聖人事跡、聖人肖像或祈禱的情形,並印有經文和出處,多為祈禱時所使用,富象徵意義。「以前的人比較貧窮,沒能力買聖經,當教徒收到聖相的時候,他們會視之為寶,好好保存,甚至流傳後代。」相反,在香港的文化,教徒不太流行收藏聖相,即使在摩羅街、舊書店和古物店等,也難以找到昔日的聖相。
天主教著重美學,縱使只是小小的聖相,也花心思繪畫。有些更將相的邊緣剪成喱士邊,更為美觀。「我欣賞的是圖畫呈現的溫馨畫像,內容對我來說不是最重要,了解過便算,不會作深入了解。我欣賞它在舊時的存在價值,和對教徒的重要性。」有部分的聖相是利用版畫印刷,再用人手逐張填上顏色,全是創作者的心思。Benedict認為,現今的聖相,隨潮流變得庸俗,欠缺了以往的藝術感。「聖相變得卡通化,有些更印有3D效果,我不懂欣賞,還是以前的較真實,感覺更貼近大眾。」現時資訊豐富,聖相的地位不比以前重要,要翻查經文,看看手機便可,鮮有如舊時的教徒般視之為寶。因此,聖相的印刷量亦逐漸減少,變得不流行。


窺探歷史
除了聖相,他也收藏了不少兒童讀物,合共約八十多本,主要以本地出版的為主。一般從二手書店和地攤收集回來。形式由最初的文言文,到後來的三字經,及至五、六十年代的問答繪本和故事叢書;印刷亦由黑白印刷,到單色印刷,變成近數十年的彩色印刷。從他的收藏品中,不難發現社會、文化、潮流和印刷技術的轉變。在20世紀初,讀本中的文字大多以三字經撰寫,朗朗上口,顯淺易明,易於背誦。此外,耶穌和門徒亦換上了唐裝,將人物本地化,以便融入中國文化;同時也收窄了距離感,令人物變得更有親切感,以免令人覺得,這是一個西方專屬的宗教。到了五、六十年代,不論是宗教讀本、聖像,抑或是聖相,均是印刷的高峰時期。據Benedict說,這與共產黨不無關係。「冷戰時期,共產黨開始壯大,西方國家為對抗共產黨式洗腦,便以不同的方式教育人民。而導人向善的宗教,正好提供了平台,教育大眾如何明辨是非黑白,怎樣做個好人。姑勿論人民有否因此而信奉天主,但其中心思想和正面的價值觀,的確使當時的人知道甚麼才是對的。」適逢印刷技術進步,宣傳品便得以大量印刷。


在別人眼中,收藏如此大量的宗教物品,都以為Benedict是宗教狂熱分子。對於他來說,從收藏的得著,除了更了解以前的藝術風格和美學外,在心靈層面,慢慢也滲透了做「好人」的特質。「聖相很少提及如神創造世人般富宗教色彩的故事,反而是講孝順父母、幫助別人和行善等的好事。這些年來,也是永恆不變的道理。」眼見近日內地強行拆毀教堂的新聞,他慨嘆宗教自由的可貴。「這跟清朝時驅逐傳教士沒兩樣。」一個世紀以來,對宗教自由的限制難道真的沒有放寬過?雖不能咬定宗教自由跟文明兩者的關係,但宏觀國際,人民的質素似乎又與宗教自由度有關聯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20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