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放棄 從來不是我的選項

2011-10-24  TCW




「台灣之光」王建民這一生征戰無 數,內心最恐懼的事情是什麼?一無所有!

七百五十五個日子,從他在球場肩膀受傷以來,心中只想著兩個字:「回去!」回到屬於他的球場去。就為了這兩個字,他經歷了一生最漫長的復元、等待、修鍊, 等到了他再度征服大聯盟的時刻到來。

美國東岸時間九月二十四日下午,美國首府華盛頓國民隊球場,二萬六千名觀眾,瞪大眼睛看著他們心愛的球隊,今年在主場的最後一場比賽。同一時刻,一萬二千 公里以外的台灣,上萬個球迷徹夜不眠守著電視,他們要看的是,王建民本季最後一場出賽。

六局下,當最後一個打者揮出高飛球被接殺,觀眾席上傳來勝利的歡呼。王建民在領先三分的狀況下以勝利投手之姿走下投手丘,全場投了八十五球,奪下四次三 振,只被打出四支零星安打、失掉一分,沒有任何保送,成功封鎖勇士隊打擊。

當晚,《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以斗大的標題寫下:「王建民用強而有力的表現為球季畫下句點!」(Chien-Ming Wang finishes his season on a strong note.)

「王建民回來了!他真的回來了!」美國的媒體、球評一致這麼認為。

自從二○○九年七月四日(美國時間),肩膀受傷退場至今,整整七百五十五天,沒有辦法站上大聯盟投手丘投球,受傷前防禦率是離譜的九.六四(指每九局失掉 九.六四分),復出時間一延再延,極少有人相信他還能東山再起。

「回來」這兩字,對王建民來說有多難?

根據大聯盟數據權威柯翰博士(Steven B. Cohen)的統計報告顯示,動過手肘手術的球員(如郭泓志),最後成功復出的比率有五二%;但對動過肩膀手術的球員來說,這樣的比率卻低於三五%,如果 再加上長達兩年的復健期,「那幾乎是不可能再站上大聯盟,」大聯盟資深球評袁定文、曾文誠異口同聲的說。

「肩傷」這個詞,對王建民來說有多痛?

剛開始復健,王建民的肩膀常常會傳來針刺般的疼痛,常常痛到連手都舉不起來。回到家,一歲的小王子張開雙手要爸爸抱抱,他只能勉強用左手。連左手也使不上 力的時候,就只能眼睜睜看著兒子在床上「咿呀咿呀」的叫著。這隻曾經拿下兩次十九勝的手,竟無法抱起心愛的兒子,王建民不只手痛,心更痛。

「四勝」,對王建民來說有多不易?

復出第一場比賽,因為過度興奮而落敗,但接下來每場比賽,王建民都不斷的進步。招牌武器伸卡球雖然沒有以往的高速犀利,但卻令人驚喜的多了滑球、變速球、 曲球等多種武器。兩個月內出賽十一場,拿下四場勝利。

「他正在往頂級投手之路邁進,」王建民的授業恩師、台北體院球類運動系教授高英傑說。

二十五歲就升上大聯盟,在美國職棒第一品牌球隊——紐約洋基隊中擔任先發投手,連續兩年拿下十九勝,榮獲美國聯盟勝投王。《時代》雜誌(Time)將他選 為二○○七年度百大最有影響力人物,《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盛讚「王的時代來臨」。

當時的王建民,正處在生涯的最顛峰。

巨變降臨 腳傷後被打爆,四萬名球迷狂噓

如同二○○八年六月十五日那場在休士頓太空人隊主場的比賽一樣,前五局,他的表現堪稱完美,球速高達九十五英里(一百五十二公里)的伸卡球 (Sinker,變化球的一種,進壘後會向本壘板右側下墜,產生速壓,讓打者揮擊時就像打到保齡球一樣沉重),像重量級拳擊手的拳頭般,一顆顆轟炸在對手 的棒子上。所有人都看著他往勝利的雲端大步邁去,沒有人想到他會在轉眼間跌落谷底。

意外,發生在第六局。極少在比賽中上場跑壘的王建民,在隊友的安打後繞過二壘直衝本壘,眼看就要得到生涯中的第一分,洋基球迷歡聲雷動,忽然間,右腳卻如 觸電般傳來一陣疼痛。王建民咬著牙,一跛一跛的跑回本壘,痛苦的彎下腰,被隊友攙扶著回到休息室。觀眾的歡呼聲,瞬間變成了驚呼聲。

逆境,從這一刻起降臨。

當天比賽結束,洋基隊拿下四連勝,王建民卻拄著枴杖離開球場。檢查結果,右腳掌中間的蹠跗韌帶拉傷,右腳腓骨長肌的肌腱也有裂傷,必須復健十週。

腳傷恢復之後,二○○九年四月十九日對上印地安人隊的比賽,回到紐約主場。過去,這裡是熱烈擁抱王建民的天堂,是他大聯盟生涯開始、成長、揚名之地,充滿 掌聲與歡呼,但這天,紐約成了地獄。

超過四萬五千名觀眾對著他狂噓,比對手球迷更惡毒的咒罵言語,從看台上如狂風暴雨般襲來。因為,王建民在開賽二十分鐘內,被打了八分,單局失掉十四分,這 不只是屠殺,根本是被千刀萬剮。那場比賽,洋基隊共輸了二十二分,追平隊史百年以來,在主場失分最多的難堪紀錄。

隔天,《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標題直指王建民是「創造差勁紀錄的頭號戰犯」,要求總教練不要再排他先發。

壓力,排山倒海而來。「我真的不知道為什麼?」賽後難掩沮喪難過,王建民茫然的說。生性「不會多想」的他,那幾天夜裡躺在床上輾轉難眠,「他那時心裡充滿 了負面的想法,」當時洋基隊投手教練艾蘭德(Dave Eiland)觀察。

投球速度僅僅少了五英里,就讓他吞下敗戰。

他想不通,明明腳傷已經恢復,但不管再怎麼努力,球速就是出不來。過去高達九十五英里的沉重伸卡球,如今只剩下九十英里不到。而這五英里的差距,足以讓對 手一棒將他擊垮。

向來求好心切,連投壞一顆球都會自責的王建民,此刻更加著急。越想找回球速,就越用力揮臂;但越用力,姿勢就越容易跑掉,手臂的負擔也越大。

墜落地獄 肩傷確定要開刀,幾乎判了死刑

最恐怖的時候終於來到。二○○九年七月四日,在面臨藍鳥隊的比賽,投到第五局,王建民感覺到肩膀狀況不太對勁,似乎有點緊繃;第六局,只投了第一球,一陣 針刺般的劇痛從右肩傳來。他站在投手丘上露出痛苦的表情,捕手馬上喊了暫停——王建民又受傷了。

這一次,他逃不過開刀的命運。美國運動傷害權威安德魯斯醫師(Dr. James Andrews),使用最先進的核磁共振造影(MRI)檢查王建民的傷勢,確定他右肩的關節囊韌帶撕裂,必須動關節鏡手術。

「他受的這種傷很罕見,通常只會在美式足球員中發生,棒球投手中幾乎找不到相關案例,」安德魯斯說。「太多運動員的生命斷送在這種手術上,」這句話由主持 過四萬多次手術的安德魯斯口中說出,換一種說法,其實是在明示:王建民,你重返大聯盟的機會極為渺茫。

沒有前例可循,也就是機率幾乎等於零,這無疑是宣判了王建民死刑。

王建民此時的身價,就像一隻曾經戰功彪炳的賽馬,拖著受傷的腿,被丟在馬槽,只能獨自舔自己的傷口,再也沒有人對他有興趣。

二○○○年加入紐約洋基隊;成為大聯盟第一位亞洲籍的勝投王;獲得美國職棒美國聯盟賽揚獎票選得分第二名;洋基球團曾破天荒安排高規格表揚儀式,在大型看 板打出「SON OF TAIWAN」(台灣之子);曾經,王建民集榮耀於一身。

然而,二○○九年最後一天,十二月三十一日,洋基隊決定不再和王建民續約,這一天,距離兒子「小王子」王鵬硯誕生,才不過半年的時間,這半年間,迎接一個 新生命的誕生,而他自己的高潮卻也戲劇化的結束。

從天堂墜落到地獄,王建民是靠著什麼力量扭轉他可能一無所有的命運?

趕在二○一一年球季結束之前,《商業周刊》記者橫跨太平洋,直奔邁阿密,在佛羅里達馬林魚隊的主場,獨家專訪王建民與國民隊首席防護員葛伯(Steve Gober),拼湊出他從逆境中再起的心路歷程。

沉寂療傷 七百多個日子,天天重複單調的復健

「我只是想要回到球場,」短短四十分鐘的訪談,「回到球場」四個字,王建民重複了至少八次。(詳另文見第一百五十二頁)

在球場接受專訪的王建民,雖然重返投手丘,取得勝投,自信的眼神再度迷人的呈現在球迷的眼前,但是訪談中堅定的神情背後,仍然透露出復健時期的茫然與不確 定。只有提到他的兒子時,他不再是個巨星,只是一個平凡的父親。

問他如何度過低潮?「每天練完球就是回家陪小孩,」王建民說:「如果沒有受傷,也沒有辦法陪小孩子長大。受傷以後,反而每天可以看到小孩子,看他每天都不 一樣。」這時候的他,臉上綻放出笑容,像球場上的藍天一樣燦爛。

萬一不能回到球場上,那小孩的將來怎麼辦?「如果沒有打的話,那就找個工作吧。」什麼樣的工作?此時的王建民搔頭傻笑,「就可能回台灣,教小朋友打球 吧!」

在洋基隊放棄王建民的同時,二○一○年,華盛頓國民隊成了王建民的新東家,簽約金花了兩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六千萬元),卻換來一整年只能坐在板凳上「欣 賞」球賽的投手,對球團的戰績來說,一整年的貢獻率是零。

這筆交易,被《華盛頓郵報》批評為「失敗的投資」,失望的華盛頓國民隊,一度猶豫著要放棄他。不滿的球迷,甚至在官網留下這些字句:「誰是今年的最佳投 手?答案是王建民,因為他一分未失!」諷刺他全年沒有上場、對球隊毫無貢獻。更有人痛批:「不要再浪費錢,他沒救了!」

王建民在療傷階段,壓力也急遽升高,他心裡很清楚,一年兩百萬美元,國民隊也是在賭一個機會,賭他能夠站起來。這一路,他的心境起伏,他的首席防護員、國 民隊訓練中心總協調葛伯最清楚。

「我第一次看到他的時候覺得他壓力好大,他好像不是只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家人,還有整個台灣而戰,」早在王建民加入國民隊之前,葛伯就對這位來自台灣的神 奇小子有所耳聞:「他對於『自己是誰』、『從哪裡來』感到很驕傲,」葛伯說:「我想,這應該是他的動力來源。」

復健,是一個漫長而孤寂的過程,如果球員本身沒有強烈的復原欲望,再頂尖的防護員也無能為力。

為了測試王建民的決心,葛伯在第一天就耍了一個小手段,他對王建民說:「你的傷這麼嚴重,乾脆退休好了。」看著一臉錯愕的王建民,葛伯微笑著繼續說:「這 樣不是比較容易嗎?反正你也不確定會不會好,就永遠別再投球了吧!」

這句話似乎把王建民給惹毛了,英文不流利的他,沒有透過翻譯就直接用破英文大吼:「我才不要放棄,你是防護員,給我滾回去做你該做的工作!」

「從那時起,我就確定他是那種永不放棄的傢伙(never quit guy),」葛伯笑著說。

屏除一切雜念,王建民心中只剩下一個聲音:「回到大聯盟!」

長達七百多天的復健正式展開。王建民每天天沒亮就出門,七點不到就到維耶拉(Viera),那是華盛頓國民隊的春訓中心,位於美國東岸最南端佛羅里達州, 雖然終年陽光普照,卻是一個沒有美食、沒有娛樂,只有棕櫚樹與黃沙的鳥不生蛋之地。

每天,先從二十分鐘的水療、熱敷開始;接著超音波深層照射、徒手伸展、全身按摩;一個循環大約半小時到一小時,之後才會照著投手教練開的「菜單」練習,每 天復健的時間從四小時到八小時不等。

不要小看這些療程,光是一個簡單冰敷,如果時間沒有算準,沒有符合肌肉當時的狀況,溫度一下子降得太低,反而會在後續的療程中造成傷害。

「我們得把他當成一個重新學走路的小孩,一步步帶他走,」王建民貼身翻譯、同樣具有防護員資格的徐加恩形容:「一開始會很不穩,可能走一、兩步就會跌倒喊 痛,但就是要讓他不只會走路,還要會跑;不只能跑,還要能賽跑。」

受傷,會讓一個卓越的球員,突然得了失憶症一樣,不知所措。葛伯說,王建民剛報到的時候,幾乎忘了要怎麼投球,投球姿勢完全跑掉,「因為他之前投球會痛, 所以不自覺的改變姿勢,讓自己舒服一點,」葛伯解釋,這些姿勢成了壞習慣,嚴重影響他的動作。「所以當他來的時候,我們必須回到最基本,重新開始,教他怎 麼樣正確的投球。」

為了讓身體回憶起當年投球時的感覺,王建民得不斷重複一樣的動作,直到把它變成反射動作為止。復健中心的投手教練葛雷特(Mark Grater)設計了不少「菜單」,其中一項是叫王建民站在游擊區接快速來襲的滾地球,「這有助於強化他腿部肌肉,讓他的身體投球時有很好的伸展,」葛伯 說。

過去對他來說,投球是一個一氣呵成的動作,但現在,光一個抬腿的姿勢,就要分解成好幾個步驟,反覆不斷練習好幾天,確定每個動作都很到位後,才能進入扭 腰、揮臂、扣球等「進階課程」。

有時候,王建民的手會因為反覆練習又感到痠痛,一痠痛,難免產生沮喪的心情,王建民的體能教練、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運動保健系講師洪雅琦就鼓勵他:「痛是好 的,開過刀本來就一定會痛,你只要學會跟痛相處,就離成功不遠了。」

他拚命練習,常常關在訓練室一整天,出來時天已經黑了。「他每天吃那種千篇一律的早餐、午餐,反覆做一樣的動作,回家大概就只是吃個晚飯,跟小朋友玩一 下,隔天就又來了,」徐加恩面露不忍的說:「這真的很苦、很苦。」

苦,如果看得到未來,還好忍受,然而,「他根本不知道能不能復原,」高英傑說:「對一個運動員來說,皮肉之痛都不算什麼,最痛苦的是內心的不確定性,」 「換成是我,早就縮手縮腳了!」

打死不退 痛與痠如影隨形,情緒卻從未失控

根據《不可能中的可能:王建民的美麗與哀愁》一書,作者龔邦華指出,王建民的右肩韌帶撕裂了六○%,整條筋幾乎都快斷了,靠手術才勉強接回來。而手術過 後,傷口會結出像硬繭一樣的傷疤,要靠不斷復健,恢復他的柔軟度;但復健的力道也得注意,如果用力過猛,傷口就會再度裂開。

痛過了之後,繼之而來的是痠,而這種痠,可能比痛更難熬,因為只要不運動到手,痛就會減輕,但痠卻像附骨之蛆般如影隨形,甚至擴及其他部位。

但王建民卻咬牙撐了下去,日復一日的重複每個復健動作,就連一般休假日,防護員都不在的時候,他還是會一個人跑到訓練室自主訓練。「不是我們盯他進度,是 他追著我們跑,」洪雅琦苦笑著說。

「受傷這件事,讓他很想念棒球,所以他很努力的想要回到球場上,」葛伯說:「他真的就是一個很特別的人,你知道當他手臂又痠又痛的時候,才剛覺得好一點又 馬上投不出來的時候,整個夏天都沒辦法投球的時候,他得靠意志力撐下去。」

即使過程這麼辛苦,王建民卻從來沒有情緒失控過。「他的心智能力很強,情緒控制也很好,」葛伯說:「其他的投手在復健過程中會發脾氣、抱怨,甚至說謊,逃 避辛苦的練習,但王比所有人都認真,」葛伯說:「當一個人被打落谷底的時候,你要恢復的不只是他的身體,還有他的信心。」

高英傑回憶,王建民在大學的時候展現了與同年齡投手少見的成熟與穩重,「一般年輕球員受傷都會很不耐煩,急著想要上場,但他就是會按部就班的做,一直到好 了為止。」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王建民心情不好的時候從不上夜店,也不喝酒胡鬧,而是一個人跑到文化大學後山的體育館,靜靜的坐在那邊看夜景。

一個個好風如水的夜晚,讓王建民的心智像是沉浸在夜色裡,漆黑,但不躁動,即使距離黎明還有很長的時間,還是耐心的等待。

躍起復出 武器球種變多,十九勝在未來等著

二○一○年,華盛頓國民隊用年薪兩百萬美元的大聯盟合約簽下了王建民,這個數字,是他在洋基的一半,但已經是最好的選擇。

「你想想看,他一個在紐約連續兩年十九勝的大投手,先是被自己成長的球隊放棄,在市場上到處找人家要,還都只肯給小聯盟約,那是多麼羞辱的一件事,」高英 傑說。

「我們不想要讓建民簽小聯盟約,」王建民經紀人、八方環球公司代表張嘉元解釋。大聯盟合約意味著完整的就醫保障,但一支球隊能給出的大聯盟合約有限,多了 一人就等於少了一個戰力。洋基與其他的球隊不想冒這個風險,只有國民隊肯。

「我們看中的,是他過去連續兩年十九勝的實力,也相信他一定會回來,」國民隊總經理瑞佐(Mike Rizzo)說。

美國時間七月二十九日,王建民終於再次站上大聯盟投手丘。「我真的很開心,開心到要飛起來了,因為我沒有想到真的還有一天能回來,」王建民說。所有人都緊 張盯著這位昔日王牌的表現。

高英傑認為,過去只靠一種球路就大殺四方,讓王建民對自己的伸卡球很「靠勢」,但經歷這段低潮後,他反而學會用更智慧的方式投球。換句話說,這個逆境,極 有可能成為未來的祝福。

我請葛伯回憶一下那場比賽的心情,沒想到他略顯激動的說:「這是我棒球生涯當中最高峰的一天(My high point in baseball)!」「對我來說,二○一○年的春訓認識他,二○一一年就能看到他回到大聯盟,這真的是最棒的回報,」「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能在那裡,能夠 跟王建民共事,我覺得非常、非常榮幸。」

「你覺得他已經恢復十九勝的身手了嗎?」我問。

「以他這種拚勁,只要身體保持健康,我認為他什麼都做得到,包含十九勝,」葛伯肯定的說。

在一場與芝加哥對抗小熊隊的比賽中,一直陪伴在他身邊的太太吳嘉姈,特別抱著「小王子」到場邊幫王建民加油,比賽前,王建民特別走到場邊,跟兩歲的兒子擊 掌,開心之情溢於言表。

訪問結束,王建民在記者的筆記本上,寫下給《商業周刊》讀者的話:「永不放棄!」

那雙手,曾經牽著他太太吳嘉姈走向紅毯;那雙手,回家後緊緊擁抱小王子入睡;那雙手,在世界第一的大聯盟連續兩年拿下十九勝,征服了數以萬計的球迷。

這雙手,向我們證明了,你可以永不放棄!

【延伸閱讀】沒有王建民的那七百五十五天 ——王建民美國職棒生涯大事紀

棒球巨星誕生之路: 1980 在台南出生 1998 進入北體,師事前旅日投手高英傑 2000 以二百零一萬美元的簽約金,加入紐約洋基隊 2005 對上西雅圖水手隊,大聯盟生涯首勝

大聯盟風光之路: 2006 拿下十九勝,是大聯盟第一位亞洲籍勝投王 2008 與洋基隊進行薪資仲裁,達成年薪四百萬美元協議 2008.4.23 生涯第五十勝,是亞洲投手史上最快、大聯盟近二十二年最快達到五十勝的球員紀錄 2008.6.15 跑壘不慎導致右腳蹠跗韌帶拉傷,與腓骨長肌肌腱撕裂傷

受傷跌落谷底之路: 2009.4.8 傷後二百九十六天第一次大聯盟先發,三局挨轟七分吞敗 2009.4.19 大聯盟生涯首次三連敗,防禦率爆增達三十四.五分(越高分即表現越差) 2009.6.16 兒子「小王子」王鵬硯誕生,王建民當爸爸 2009.7.4 對藍鳥隊投到第六局,手痛離場,初診結果為右肩拉傷與黏液囊炎

兩年漫長復健之路: 2009.7.29 運動傷害權威安德魯斯醫生診斷必須肩膀開刀,球季報廢 2009.12.31 洋基選擇不換約,王建民告別待了九年的洋基 2010.2.16 以年薪兩百萬美元,加上激勵獎金三百萬美元的合約,加入華盛頓國民隊 2010.9.8 持續復健中,國民隊宣布王建民全季報銷2010.12.16 國民隊提供年薪一百萬美元大聯盟合約,附帶四百萬美元激勵條款,再次簽下王建民

重返大聯盟之路: 2011.7.29 傷後七百五十五天,重新站上大聯盟投手丘,對紐約大都會隊四局失六分吞敗 2011.8.10 相隔七百七十一天,對上芝加哥小熊隊六局失一分,拿下復出後首勝 2011.9.24 對上亞特蘭大勇士隊主投六局只失一分,奪下本季第四勝,同時敲出大聯盟生涯第一支安打和第一分打點

註:以美國時間為準資料來源:聯合知識庫、維基百科整理:林俊劭、陳筱晶

【延伸閱讀】這一跤,跌得又痛又深 ——王建民受傷前後表現差異

平均每場失分:3.8分(2006-08年)6.84分(2009-11年)

勝投數:46勝(2006-08年) 5勝(2009-11年)

年薪:500萬美元(2009年) 100萬美元(2011年)

【延伸閱讀】

顛峰:25歲登上美國大聯盟,連續兩年拿下19勝,在明星球隊洋基隊擔任王牌投手,2008年以前,王建民棒球生涯達到令人難以想像的頂峰。低谷:傷,如 瘟疫般從腳一路延伸到肩膀關節,瓦解了這台精密的投球機器。當隊友在奮戰,王建民只能窩在訓練室,早晚重複練同一個動作。動力:兒子對著自己擊掌加油,是 灰暗復出之路上的溫暖;而曾經為了陪伴王建民在小聯盟打拚, 獨自在高速公路邊開車邊掉淚的太太吳嘉姈,是畢生的支持。再起:今年,在沒有人看好的狀況下,王建民奇蹟般重回球場,國民隊總教練說:「就算把我的薪水給 他,也要把他簽下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2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