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林曼雅:富豪身边的“金融天后”

http://www.eeo.com.cn/2011/1012/213265.shtml

  本刊记者 杨萍/文 林曼雅,G2投资集团和福布斯私人资本集团执行合伙人兼亚洲区总裁,年纪轻轻便被誉为香港“金融天后”。除了聪明和努力,在她的成长过程中,还有“好运连连”、“机遇不断”等关键词。

中学被评为“香港杰出学生”,大学遇到贵人资助,到美国布朗大学留学一年。留学期间,看到学长们争先申请金融证券的工作,稀里 糊涂迈进了这个领域。暑期打工,阴差阳错被推荐到香港证监会,接触到当时最流行的红筹股。大学毕业后,又幸运地加盟大名鼎鼎的汇丰资产管理公司。该公司在 全球选了3个人作为全球交流计划培训生,林曼雅就是其中之一。

当然,一切光鲜成功的背后,注定有着不为人知的苦涩。

失业的幸与不幸

1999年,林曼雅结束了在汇丰为期两年的培训,来到硅谷寻找职业的新发展。没有工程学背景的她,找工作相当困难。为了能够进 入全球知名的ALCATEL(阿尔卡特)公司,林曼雅甘愿减薪从头学起。几经波折,她如愿拿到了在阿尔卡特的工作,职责是通过调查,寻找可供收购的公司。 但接下来的事,却丝毫不轻松。

要能分析科技股,就必须与工程师和CTO保持密切的沟通,因此,为了掌握大量专业知识,林曼雅开始了近乎自虐的学习。“每天至少工作16小时,周末也在工作,因为我要在最短时间内学到所有东西。”

两三个月后,她不仅能顺畅地跟工程师、CTO沟通,甚至能看出程序中出现的纰漏。然而职场路却一波三折,林曼雅刚刚超越瓶颈,一场危机悄然降临。

 2000年至2001年初的科技泡沫,让硅谷很多公司陷入瘫痪,阿尔卡特勉强度过了这次危机。祸不单行,随后爆发“9·11事件”,让公司再无钱做投资了,林曼雅被迫失业。

 意外的是,阿尔卡特老板给林提出三个建议:如果愿意继续留在公司,可以把林调到其他部门;如果林愿意去巴黎总部,会帮忙联系;第三个是,如果林想去找工作,可以给林“出粮”到年底。

带薪找工作,这种闻所未闻的事,却真实地发生在林曼雅身上。于是,林曼雅又踏上了找工作之路,这回,她从硅谷搬回了纽约。

“开始找工作时,我发现自己还有一个没有学习的,那就是对冲基金。于是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找对冲基金的工作。”终于,在朋友的介绍下,林曼雅在古根汗纽约总公司申请到一份做对冲基金调查的工作。

两年后,由于当时表现优秀,老东家汇丰对这位培训生念念不忘,又重新找到林曼雅,希望她回到汇丰做另类投资,其中便包括私募基金和对冲基金。面对可能稍纵即逝的回港机会,林决定重新开始。

眼光精准独到

接触过林曼雅的人,对她的印象大多是随和、热心、专业,她因此也积累了大量人脉。这期间,她为很多大富豪做过投资咨询,这与她回港后接触的汇丰、G2和福布斯的富豪资源不无关系。

2004年至2008年,林曼雅担任汇丰投资集团董事, 4年时间,她在大中华地区募集资金超过10亿美元。

2009年,林曼雅担任G2投资集团亚洲区执行合伙人兼总裁,负责管理一支在亚洲地区提供交易来源、尽职调查及资金募集服务的团队,为G2寻找赞助投资、第三方投资合伙人或直接投资机会。

2010年,G2跟福布斯合作,创建福布斯私人资本集团(亚洲),林曼雅为执行合伙人兼总裁。林曼雅说:“有了福布斯的网络,我们能接触到全球700多个大富豪,只要找到好项目,我们不差钱,我们会和客户一起投钱进去,跟这些大富豪同进退。”

这种不差钱的操作方法是,林和她的团队在亚洲(主要在中国大陆)寻找项目,做尽职调查。自己投资,也募集资金帮别人投资。林的理念是:好项目大家分享,互帮互助才能共赢。

这种分享与共赢的理念,让林曼雅在业界颇有口碑。跟她打过交道的人都认为,林为人仗义、豪爽,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遇到困难时 她都会主动帮忙,这点倒有几分男儿本色。然而,在做尽职调查时,林的严谨和认真也是出了名的。不仅会全面考察公司,还会深入调查管理者,甚至该管理者的性 格、情绪及对员工和家人的态度。

除此外,林曼雅独特的投资眼光也颇令人钦佩。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经济一片萧条,很多人没钱开采金矿,金价一路狂跌。林曼雅断定经济复苏时,金价会再次看涨,因此公司迅速出手,在美国和加拿大,以极低的价格购买了3个小金矿。为了吸引投资人共同开采,公司又把这3个小金矿合并成一个中型金矿。

事实证明,林当初的预测是正确的。金融危机后到现在,金价涨了3倍,再加上金矿公司本身的价格上涨,这笔投资收益增长了六七倍。

此外,林曼雅和团队还在香港投资了一个户外媒体。“买这家公司的原因是:如果户外广告位置好,租金会一直涨,租金会跟市场楼价 步调一致。此外,我们了解到,有很多大品牌要在香港IPO,他们势必会把这些广告牌拿下来。因为,很多大陆人来香港买东西,如果这些品牌想让大陆人知道, 就得做户外广告宣传。人们看到的次数多了,自然会有印象。”

林曼雅透露,2009年她开始与这家公司接触,2010年完成收购,从收购到现在,已经涨了很多倍。

由于自己起步于“香港杰出学生”的评选,因此,去年9月,林曼雅联合往届“香港杰出学生”,共同成立了青苗基金。梁玳宁去世后,青苗基金继续支持 “香港杰出学生选举”,林曼雅任选举委员会主席。“今年暑期,我打算和新一届的杰出学生一起去探访艾滋遗孤。”林曼雅说,她受益于该平台,也会努力为其他 孩子提供机会。(本刊驻香港记者刘真真对此文亦有贡献)

Q+A:我们只投资能承担的人

F=快公司   L=林雅曼

F:在中国大陆,您更青睐哪些领域?

L:新行业,比如移动互联网;其次是文化项目。我们对有些房地产项目,也会倾向于做文化。我们有福布斯的人脉资源,对做文化、做品牌都很有优势。比如,我们会帮某个地区做博物馆,有了博物馆,整个片区的文化价值会提高,周边的房地产也会跟着涨。

       另外,我们利用公司的海外团队,可以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寻找项目,比如为品牌食品公司寻找海外的原料基地,并进行收购,以保证其食品质量。

     我们也看重零售业,因为内销很厉害。现在很多国外的品牌,因为金融风暴造成资金匮乏,无法在中国大陆成长。我们要做的是,募集一些大陆的资金,对其品牌进行收购,然后让这个品牌在大陆售卖。 

F:考察大陆企业的标准是什么?

L:第一,盈利通常在30%以上;第二,做的是有前景的行业,比如移动网络;第三,人的 因素。我们要的是能承担的人,我们扶持他们三、四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上市,这中间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个人一定要能担当,要有能力管理团队。对人、对团队的 考察需要很长时间,我会看他如何对待员工和家人,留意他的情绪和性格,考察他的经历。我们一般很少投20多岁的年轻人,因为他们经历少。 

F:收购公司后,一定要让公司上市吗?

L:不一定要上市,有时候上市不一定能实现价值最大化。我们看重的是能赚足够多的现金,有足够的现金,可以到中国大陆收购别的公司。做投资之前,最重要的是把握所收购的公司不出大问题,能够健康发展。 

F:您是怎样给客户推荐基金产品的?

L:对待客户,我有自己的原则,调查分析后,对于我不懂的产品,我就说我不懂。有些产品我很满意,会告诉客户这个产品存在哪些潜在风险,让他们自己做决定。几年下来,很多客户跟我成了朋友,他们很信任我,经常跑来问我:“我买的避险金怎么样啊,什么时候卖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