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 20/03) 互聯網世代如何滅聲 股海One Piece
1 :
GS(14)@2013-05-01 12:53:08http://figoinstock.blogspot.hk/2013/03/2003.html
拜讀林天悟一文《軟攻港傳媒》(本報3月11日),感覺先是錯愕,但消化幾秒後,還是大笑出來。
若李慧玲所言屬實,北京有意於十八大後,利用銀彈政策收買本地傳媒的話,戰略乃基於中共舊有思維︰掌控主流媒體,民心便可歸順。本地傳媒機構的總市值有數得計,作為傳媒中人,天悟兄擔憂些微維穩費已可將其吞噬,十分合理。
資訊可星火燎原
不過,從八十後局外人的眼光出發,只有年事已高、長期遠離資訊科技洪流的謀事者,才會想出如此廢招。置身互聯網世代,滅聲任務近乎天方夜譚。
「傳媒」兩字的重點,在於「傳播的訊息」本身,而非「媒體」之上。以港台風波為例,假如鄧台長果真有政治任務在身,最終能把港台收服,化成政府的喉舌,後果如何?恐怕其收聽率必定直逼A記電視台!
執筆至此,想起一套舊美國電影Pump Up the Volume,講述一個中學生,於睡房開設非法電台,時而播歌,時而批判社會,弄得滿城風雨,最終與警方進行追逐,壯烈被捕。
若果主角遲生二十年,收場定然不同。Web2.0有了Forum、Blog、YouTube、Justin.TV,全球網民可是觀眾,亦身兼記者及評論員,何以和諧得掉?曾斷言In the future everyone will be famous for fifteen minutes的Andy Warhol,真有遠見。
對此,維穩當局其實有點束手無策。資訊流速之快,不少評論短時間內產生星火燎原之效,無論怎樣建防火牆、刪文、禁言,也杜絕不了。況且,暗地工作的維穩當局,若然過於明目張膽,反成大國笑柄。
「蝴蝶效應」增多
對大小消息長期過敏的金融市場,變得更有「效率」,卻用上「準確度」作為代價!
散戶駐足交流的經紀行,從業員集結吹水的酒樓,將會被網絡討論區及彭博聊天室所淘汰。舊日只能傳至幾對耳朵的流言,到今日可頃刻受到眾多眼球所注視,而形成市場上的巨大推力。
上星期五,即將公布業績的比亞迪(1211),臨收市前被傳密謀配股,籌集40多億元,其股價於15分鐘內,由25.5元急跌至24.25元收市。股壇上的「蝴蝶效應」,在可見未來將逐漸增多。看官可曾想過,投資紅籌國企,與隔山買牛無甚分別?幸好,內地網絡急速擴張下,有價值卻被忽略的資訊唾手可得。掌握上述法門,小投資者要打敗長期依賴主流頻道的基金大戶,並非不可能。
政府假借保護私隱等美名,修改公司查冊制度,無疑進一步封殺消息發布的正規渠道。不過,真相不會就此被掩埋,反而從非主流媒體上伸張。
當有一日,社會流言滿天,卻苦無查證之法時,看官請緊記,此乃今日在上者閹割本土原有優良體制的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