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eyball:高海拔奧運
1 :
GS(14)@2012-08-07 12:17:51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07/16581369
廿幾年前開始看體育新聞,留意到幾個田徑世界紀錄,保持了20年未被打破。究竟是純屬巧合?還是田徑技術和人類體能已經到了極限?後來才知道,真正答案是墨西哥城的空氣。
1968年奧運會,由位於海拔2200米高原上的墨西哥城主辦。高原上空氣較稀薄,對不同項目和運動員有不同影響,運動員吸取氧份較難,但同時空氣阻力較低,這至今已是常識。例如南美洲足球弱隊玻利維亞,每每主場打敗強隊如巴西和阿根廷,就是憑藉位處3600米高海拔,令對手不能正常發揮。又例如不少耐力運動員長期在高原地方訓練,以提高血液的容氧量。
在墨西哥城奧運之前,體育界已預計高原空氣會影響個別運動員表現,但其影響之深遠,仍是出人意料。
跳遠短跑 連破紀錄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驚人表現,是比蒙( Bob Beamon)的跳遠「大躍進」。比蒙是賽事大熱門,勝出並不叫人意外,但他賽前的最佳成績只是8米33,在墨西哥城竟然跳出8米90。當時比蒙對十進制量度並不熟悉,大會公佈成績為8米90,他竟沒甚反應,直至隊友和教練提醒他已把世界紀錄推前近兩呎,他才驚覺自己已締造歷史,頭暈腳軟,要靠隊友攙扶才能站起。
比蒙的紀錄維持了23年,至1991年才被包維爾( Mike Powell)的8米95超越,至今仍是歷史上第二佳成績。就算對比蒙來說,墨城一跳也是空前絕後,他自奧運後,再沒有接近過那夢幻紀錄,最遠只跳過8米22。這兩點足以引證墨城高海拔空氣的厲害。(相比之下,今屆奧運冠軍 Greg Rutherford的一跳,只有8米31,跟比蒙的紀錄足足差了近7%!)
三級跳比賽的成績雖未及跳遠般震古爍今,但也是非常熱鬧:在1968年之前十年內,世界紀錄只曾被改寫三次,但在當屆奧運會,三個運動員在兩日比賽中竟然五破紀錄!
至於短跑,該屆奧運也是大豐收,男子100米、200米、400米、4x100米和4x400米接力,竟然都打破世界紀錄。其中,400米和4x400米接力的紀錄,皆屹立20年才倒下;100米和200米亦分別維持了9年和11年。除非奧運將來移師喜馬拉雅山舉行,否則相信難再有類似的破紀錄盛會。情況有如2008年泳手靠「鯊魚戰衣」幾乎改寫所有游泳項目的世績,這種有浮力泳衣被禁後,泳壇再沒有出現如此大豐收賽事。
長跑健兒 幾乎喪命
不過,有人快活有人愁。稀薄空氣助了短跑選手一把,但對長跑運動員卻差點變成催命符。
10000米比賽從一開始已諸事不順,才跑了1000米便有選手昏倒退出,未跑夠8000米又有兩名被抬離場。而且比賽一直以慢速進行,半程分段時間,是自1924年巴黎奧運會以來最慢一次。
澳洲選手克拉克( Ron Clarke),是賽事頭號大熱門,既是上屆銅牌得主,又是世界紀錄保持者,兼在奧運前五年內三度刷新世界紀錄。為了準備高原作賽,他賽前特地去阿爾卑斯山習訓。比賽進入最後800米時,克拉克仍身處前列跑手群,而且自我感覺十分良好,但突然間覺得完全失去動力。
最後400米,克拉克平常只需64秒完成,當日卻用了90秒才勉強跑完,以第六名過終點後暈倒過去,需要輸氧氣急救。《洛杉磯時報》記者形容,克拉克當時的臉色比停屍間的屍體更難看,現場甚至有醫生以為他活不了而哭了起來。
肯雅選手 異軍突起
事後,克拉克雖死裏逃生,但他對那最後400米及之後的記憶完全「斷片」,身體也受永久損傷,從此要長期服藥。
克拉克敗走墨城,但賽事也開創跑步史的另一新里程。來自非洲肯雅和埃塞俄比亞的跑手,自小習慣在高原地方生活和跑步,並沒有受墨西哥城空氣影響,不但拿下了金牌和銀牌,更正式展開壟斷長跑賽事序幕,至今不斷。
姚崢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