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門大開:自己玩死自己
1 :
GS(14)@2012-08-01 10:44:38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01/16565006
一本左版國民教育手冊,引發之爭議,連帶中國運動員在倫敦奧運的優異表現也冇乜人關注,真係超低能。本來最佳提高國民身份認同係奧運、世界盃呢類大型運動盛事,超慢鏡溶接國旗緩緩升起,運動員眼泛淚光,所煽起的民族激情,好過去十次內地交流團。
國民身份唔係靠上堂
點不知今屆倫奧先有轉播權之爭,令無綫及亞視遲遲唔做宣傳,連帶中國運動員介紹也欠奉。到倫奧揭幕前,反國民教育之火已燒起,冇人會注意中國隊備戰,到中國女子射擊易思玲首奪金牌,更上唔到頭版。有時真係唔明,內地一套意識形態宣傳,連內地80後一代都唔多受落,點解有人以為可以搬落嚟用,而香港人會受落呢。
國民身份建立,根本冇可能由一個學科,由老師去教,正如無綫早前盛女節目教人溝女嗰位性天奴,話追女可以上堂學習,一聽就知搵老襯。情感點可能在課堂上育成呢?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在文學、藝術、語言、歷史等體驗,而不是在課程中。在殖民地時代小學生學文言文《陋室銘》、背「尺牘」、學成語、課外書睇《西遊記》連環圖,就已經係國民教育。到初中國文念《愛蓮說》、《慈烏夜啼》詩,已是在傳遞傳統文化價值,初中中史課更是民族認同建立之重點。
一場教改,將國文科變成實用語文訓練,更將中史科變成選修,但卻另立通識、公民教育,試問一開波就要學生面對中國時事,你話係咪自己搵嚟搞。情感培育是要自然,要給予學生思考空間。
一首唐詩,已包含了多少中國文化歷史精粹,言有盡而意無窮,所謂少年國家情懷,就係由唐代邊塞詩所孕育而成,而非老師強灌「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教育官僚們,明白嗎?羅范椒芬,你明白嗎?
添馬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