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矽巷啁啾:矽谷的融資環境

1 : GS(14)@2010-12-18 16:40:5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4778963

一般人很多時會以為科技公司就是簡簡單單搞一個網站,寫一個 iPhone app,多人用就可以賺錢。但是縱觀整個科技工業,由八十年代的 Apple、 Microsoft,到九十年代的 Yahoo!、 Amazon,甚至二千年的 Google、 Facebook或 Salesforce等等,無論是企業家還是投資者,其實都已經累積了好幾十年的人才、人脈和經驗。現在的矽谷,無論是創業還是融資,都已經趨向標準化和系統化。
投資者分三類

在矽谷創業的人,通常對於幾時找投資者、找甚麼投資者、拿多少錢及給多少股份等問題,都已經有一個框架。
譬如 3個剛畢業的大學生自行創業,獲得 Y-Combinator之類的「孵化器」垂青,他們可以預料 Y-Combinator會給他們數萬美元的資本,換大約 6%至 7%的股份,也即是數十萬美元的估值。其他的孵化器可能會用多一點錢,換多一點股份,又或者相反。但是不同的孵化器,對團隊的要求、給予的幫助及對新公司的估值,都有不少類似的地方。
剛開始創業的人除了找孵化器之外,還可以找天使投資者。這些人通常是之前創業成功或者是大型的企業,如 Salesforce或 Cisco創始團隊中的成員。
天使投資者和孵化器相似之處,是他們都比較重視團隊的質素,概念和商業模式反而不是太重要。天使投資者通常會給數萬至十數萬美元的資本,換 2%至 10%的股份,也就是說 100百萬至幾百萬美元的估值。相對孵化器來說,找天使投資者的難度和要求會比較高。
繼天使投資之後的,就是風險投資。風險投資所給的條款變化比較大,但同樣有一定的框架。下一次將會談風險投資。
馬丁
2 : GS(14)@2010-12-25 12:05:36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4802257
矽巷啁啾:矽谷的融資環境(二)
2010年12月25日

「天使投資者」之後一層就是「風險投資」。風險投資通常以私募基金形式運作,由之前有成功投資或創業經驗的人領頭,向不同類型的投資者如金融機構融資,再投向新的科技企業。
風險投資對於公司估值、投放資金等變化較大,少的可以投資數十萬美元,大規模的動輒投資過億美元,但仍有一定框架。
譬如一間拿過天使投資,開始做出產品雛形,有合理盈利模式,但之前團隊沒有甚麼往績的新公司,剛開始找風險投資時,通常會拿到一個 Seed Round或者 Series A。這時公司的估值通常是數百萬至一千萬美元, Seed Round投入的資金,通常是幾十萬至一百萬美元,而 Series A則由一百至幾百萬美元。
種子資金提供生存時間

Seed Round和 Series A的作用是,給公司一至兩年生存時間,在產品開發上和市場上建立相當實力。 Series A之後的科技公司會有很多不同去路,需要再擴張,可繼續籌 Series B、 C等,這些時候投入的資本,通常會過千萬甚至逾億美元。
不過繼續融資,在為公司帶來大量流動資金的同時,股份會被攤薄,外來投資者所佔股份很可能會過半,創辦團隊需面對有機會失去公司控制權的風險。
而且在股份被大幅攤薄下,即使公司後來被收購或上市,但創辦團隊可以分享到的財富可能會變得很少,較一般管理人員一年薪水更少的情況亦偶有發生。所以,向風險投資基金籌錢,並不一定越多越好。
另一個可能性是,被較大的企業如 Google、 Apple、 Facebook或 Amazon等收購,價錢視乎情況。近年大型企業收購小型科技公司例子越來越多,金額通常在數百萬至數千萬美元。
藉收購、擴市場網羅人才

大公司收購小型科技公司的理由,除了是擴展市場(如近月美國 Groupon Inc.收購香港 uBuyiBuy),另一理由是招攬人才。用幾百萬美元來招聘人才,聽來荒謬,但是一個具執行能力、能夠兼顧市場、營運及技術的團隊得來不易,和普通人員招聘不可相提並論。
又一個可能性是,公司已可獨立營運,以自己的收入擴張。最後一個可能性是上市,但上市需時較長,例如 Facebook,現在的市值已超過四百億美元,但還未公開上市。
馬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21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